写民俗节日的古诗

合集下载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文5首诗词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文5首诗词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文5首诗词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粽节等,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中华民族的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风俗,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包粽子、涂雄黄、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等,以祈福祷福、驱邪避疫。

端午节历来是文人雅士们热爱的主题,他们以诗词歌赋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这一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5首有关端午节的古诗文。

第一首诗词是《九日悬象》中的《端午》,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戴叔伦。

戴叔伦这首诗写端午节的氛围和祝福。

诗中,他用笔描绘出了端午节这一节日的热闹景象、民俗风情和喜庆气氛:“衣敛香闺俏。

状若冰雪縠。

粽声惹客无。

龙舟绕岸去。

自古神仙难遇合,犹厚黄巾多祸蠹。

愿策千竿饰矢虚,君王安在岁寒绿。

”诗中作者不仅歌颂了端午节的民俗文化,还寄托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君王能够兴隆富强,百姓安康。

第二首诗词是《临江仙·端午》中的《沁园春·琐篇》(南宋欧阳修),也是我国诗歌中唯一一首描写江南端午的诗词。

欧阳修咏端午的诗中,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的韵味,句句都能让人感受到别样的美好:“繁霜落地生秧花,鸳鸯舞水遶艨艟。

端午柳丝长不尽,故人离处喜重逢。

”作者咏叹了端午节江南水乡的风光,形容了如水乡柳丝一般的情思。

并通过“故人离处喜重逢”来表达对朋友家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首诗词是《端午日·重九》(唐代张祜)张祜在这首《端午日·重九》中,写了自己在端午节中远离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慨。

“远客思乡念,孤巢重此日。

望云影出岭,宿雨声从竹。

莫怪辞讌少,相逢半日已。

愿共欢娱时,岛国暂分离。

”诗中,作者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寄托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道尽了乡愁之境。

第四首诗词是明朝大文学家杨慎的《又题端午》。

杨慎用简洁的词语,饱含深情的赞美了端午节:“昔人已买员外粽,乡思寻常一万重。

自煮菜花逢晉末,偷来牺牲婴孩童。

”这首诗歌描述了端午节中包粽子的情形,表达了民间对节日的珍视和传统习俗的遵守。

描写重阳节的优美古诗词

描写重阳节的优美古诗词

描写重阳节的优美古诗词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而这个节日更是在如今被设立为了老人节,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描写重阳节的美丽古诗词,供大家阅读参考。

描写重阳节的美丽古诗词1、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非常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5、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7、行香子·天与秋光宋李清照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8、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9、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10、九日送别唐王之涣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重阳节的简介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阳佳节。

民间也称“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或“女儿节”。

关于“重阳”的来历,一般认为《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常将“上巳”与“重阳”。

中国关于民间民俗的古诗词大全

中国关于民间民俗的古诗词大全

关于民间民俗的古诗词
中国古代文化中民间民俗的相关内容常被描绘和歌颂于古诗词之中,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是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描写了一个孤独的人在赏月时的心情和对未知未来的迷茫。

在中秋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在田野上赏月的习俗与这首诗也有关联。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唐代王维的作品《相思》,里面描述红豆生长在南国春天才会绽放出几枝,希望令意中人能唤醒相关的思绪和回忆。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是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中的一部分,描写了在漫
天飘雪中行驶在路上的辛苦。

诗中也提到了一些器具和物品,如炭车等,反映了当时民间生活的真实情况。

以上三首是只是仅举几例,中国古典诗词涉及的民俗内容非常广泛,而其中不少传统的习俗和节日,至今仍在中国流传。

关于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古诗词

关于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古诗词

关于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古诗词端午节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特色和深刻内涵的两个节日。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节日不仅富于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而且也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在古代,很多诗人都用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喜爱和祝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与这两个节日相关的古诗词进行探究和赏析。

一、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涂雄黄、赛龙舟等,以表达对屈原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纪念。

以下是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古诗词:1.屈原《离骚》“龙蛇之大乘兮,螣蛇之穷追;龙蛇之大逖兮,猗嗟我儿。

游龙拂士干兮,驾云乘风,奋迅飞扬。

绥我众人兮,赫赫光映,载予一逝。

”这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楚国大夫屈原为抒发自己对祖国疆土分裂、社会动荡的忧虑和体察而作的一篇诗篇。

其中,屈原用“龙蛇”指代政治上的敌人,“游龙”则是象征着秦国的强大,由此可见,这首诗与端午节关系不大,但屈原在端午节中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和浓厚的国家情怀及其对祖国疆土和人民命运的关注,无疑影响了后世对端午节的理解与表达方式。

2.林则徐《端午节》“金翅御风来,len鱼化作底还;粽香飘满巷,巷杂各色帆。

何月东风信,吴狂越傲还;万人赛芦笛,千艇赛蛟龙。

”林则徐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清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大家。

他的诗句体现了端午节独特的民俗趣味,如最后两句则是形象地描述对端午节龙舟比赛热烈和旋律跌宕的描写。

此外,林则徐的诗中还蕴含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高度认同。

3.白居易《端午日自思也》“灵台无日不忧民,烈士何年不涕洒。

弓弦战鼓三生石,血腥湖畔斩吴贼。

净坛照彩傥无敌,古法突厥早壮志。

遥怜千古瑶草色,不解云阳飒飒思。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这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端午节这一天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

有关端午节的著名诗句 古诗

有关端午节的著名诗句 古诗

有关端午节的著名诗句古诗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节日。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自古以来,诗人们就用他们那独特的文学才华,写下了许多富有诗意的诗句,从中可以感受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与端午节有关的著名诗句和古诗。

一、《诗经·十五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许多有关民俗风情的作品,也包括了与端午节有关的诗歌。

例如,其中一篇十五子的诗,就讲述了关于龙舟竞渡的内容,诗中写到: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句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春日清新的园林,这里有细雨淅沥,有婉转的小鸟鸣叫。

这些景色,与花香和龙舟竞渡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悠然的气氛。

这首诗也被广泛传颂,成为了端午节中用来表达思念和离别之情的著名诗句。

二、唐代大诗人陆游的《钱塘湖春行》唐代著名诗人陆游也用他的才华,写下了一首与端午节相关的诗歌。

《钱塘湖春行》中一段诗句中写到:今年五月花为客,胜游春如处子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闲时到此莫徘徊,白首壮心驯大海。

这首诗把“胜游春如处子家”描绘得十分细腻,又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形式表达了对自然神秘的向往,更展现出大诗人游山玩水的豪情。

这句中“五月花为客”更是与端午节的主题紧密相关,描绘了端午节时节盛开的花朵。

这也成为了端午节中著名的诗句之一。

三、南唐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南唐李煜是一位文学才华横溢的皇帝,也是著名的诗人。

他的《长相思·一重山》中写到:玉楼天半起笙歌,飞云掩拢五侯家。

珠箔银屏迤逦开,九重城阙烟尘没。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这首诗以其较高超的艺术性,被视为古代词文的典范之一。

其中关于端午节的描述是“玉楼天半起笙歌,飞云掩拢五侯家。

关于民间民俗的古诗词

关于民间民俗的古诗词

关于民间民俗的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乏描写民间民俗的佳作。

这些古诗词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民间民俗的热爱和关注,更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清明上河图》中有诗云:“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绿杨、红杏、碧云、黄花,构成了一幅
生机勃勃的画卷。

《千古情》中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红妆白马傍人墙,乐师琵琶吹不断。

此情可待成
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婚礼中新娘的形象,红妆白马,喜庆气氛浓厚。

还有许多诗词描绘了中国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如《夜泊牛渚怀古》、《元日》、《登高》等等,都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

古诗词中描绘的民间民俗,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阅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春节最佳十首古诗春节的风俗

春节最佳十首古诗春节的风俗

春节最佳十首古诗_春节的风俗描写春节的古诗1、《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2、《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3、《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4、《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元日玉楼春》(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6、《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7、《人日寄杜二拾遗》(唐)高适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8、《春节看花市》林伯渠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9、《甲午元旦》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0、《除夜》白居易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春节的具体含义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变化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古诗词中的民俗节庆文化

古诗词中的民俗节庆文化

古诗词中的民俗节庆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俗节庆文化。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节日的景象,还传递了人们对节日的热爱和庆祝的情感。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和希望。

王安石的《元日》便是描绘春节的经典之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通过描绘爆竹声声、春风送暖、家家户户贴春联等春节特有的景象,展现了人们对新年的喜悦和期待。

元宵节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它标志着春节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便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夜的花灯、烟火、宝马香车等,展现了元宵节的繁华和热闹。

此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古诗词中都有相应的描绘和赞美。

这些诗词不仅是对节日景象的生动再现,更是对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传承和弘扬。

总的来说,古诗词中的民俗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传递了人们对节日的热爱和庆祝的情感,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关于除夕的诗: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关于春节的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关于元宵节的诗: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关于清明节的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关于端午节的诗: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关于七夕节的诗: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关于中秋节的诗: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关于重阳节的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夕节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元宵节诗词选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春节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中秋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