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

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

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

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

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

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

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

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

(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

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汉语语法研究笔记

汉语语法研究笔记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

——邢福义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历史。

古代学者,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约40年。

基本倾向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略加增减修补,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

代表人物和著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马建忠(1845-1900)别名干,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

有四兄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

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

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

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马氏文通》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该书以西方语文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语法研究第一讲 导言 1

语法研究第一讲  导言 1

“特别”和“严厉” 特别” 特别 严厉”
从意义上看, 从意义上看 他是个特别的人。 与众不同) a 他是个特别的人。 (与众不同) 他跑得特别快。 格外、非常) b 他跑得特别快。 (格外、非常) 严肃而厉害) 他是个严厉的人。 a 他是个严厉的人。 (严肃而厉害) 他严厉地批评了我。 严肃而厉害) b 他严厉地批评了我。 严肃而厉害) ( 从形式上看, 从形式上看, a 他是个(很)特别的人。 (可以) 他是个( 可以) 他跑得( 特别快。 b 他跑得(很)特别快。 (不可以) 不可以) a 他是个(很)严厉的人。 (可以) 他是个( 可以) (可以) b 他(很)严厉地批评了我。 可以) “特别”分属形容词和副词,“严厉”只是形容词。 特别”分属形容词和副词, 严厉”只是形容词。 特别
四、面临挑战应采取的策略 1.对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描写仍然要放在语法 . 研究的首位。 研究的首位。
方言
2.要加强理论上的思考,要有创新意识。 .要加强理论上的思考,要有创新意识。
五、语法研究的原则 (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二)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1.什么是意义 什么是意义 词汇意义 语言意义 语义 语境意义 关系意义 语气意义 理性意义 非理性意义 语法关系意义
三、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应用方面的挑战 1.对外汉语教学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挑战 2.计算机方面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挑战 计算机方面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挑战 ①同形格式的区分问题: 同形格式的区分问题: 开门出去 种植研究 吃苹果 喝牛奶 讨论结束 唱歌跳舞 ×吃桌子 ×喝面包 打算回家 拼命工作 走出来
二、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现状 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 年 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 (一)研究面的扩大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由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24 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 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 古今汉语语法对比研究→ 古今汉语语法对比研究→汉语语法史的研究 单就现代汉语语法来说:描写性语法研究→解释性语 单就现代汉语语法来说:描写性语法研究→ 法研究→功能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法研究→功能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中文信 息处理语法研究 (二)应用面的扩大 从为人际交往服务 →为人机交往服务 →为探索人类 共同的语言机制服务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网上课件)536页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网上课件)536页

从语言的本体来认识
• 语言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 号系统。
• 语言还是一个有规则的结构而且是一 个变动的结构。
• 作为结构,一定具备三种性质:整体 性,可分割性和内含规则性。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来认识
• 语言有口语、书面语、体态语三种形式。 • 口语指有声语言,也就是从嘴巴说出来的
话。是语言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 书面语是指将口语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而加
•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 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 志。例如:

吃苹果

(这锅饭可以)吃五个人

吃大碗

吃食堂

吃利息

躲高利贷

排电影票
• (6)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 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例如:
• 眼睛大大的
大大的眼睛
• 吃饭了
饭吃了
• 客人来了
来客人了
• 来早了
二、汉语
• 1.语音上的特点 • 2.词汇上的特点 • 3.语法上的特点
1.语音上的特点
• (1)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 (2)汉语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汉语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基本上都 是单音节的。因此汉语历来看重音节的分 析。汉语任何音节都可以分为三部分:声母、 韵母、声调。
2.词汇上的特点
早来了
三、语法
• 1.语法的定义 • 2.语法单位 • 3.语法和语音、语义
1.语法的定义
• (1)以马建忠氏的说法为代表。 • “葛朗玛者,音原希腊,训曰字式,犹云
学文之程式也。” • “凡字的分类与所以配用成句之式具在” • 特点:
比较多的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目 的在于“学以致用”;注意汉语本身的语 法特征,强调词语组合中的意义联系,提 倡语法与修辞、逻辑的结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温锁林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法学名著推荐书目
1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 版社。 《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语法答问》, 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邢福义:《邢福义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可以看出,由于汉语词类没有形态变 化,所以在分布上呈现出一种多功能的状 态。因此,汉语词类同句法成分之间的对 应关系是复杂的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
主、宾语 名词
谓语 动词
定语 形容词
状语 副词
这样,很自然地在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 列,可以代表不同的句法构造。例如: 动词+名词: 广播新闻(动宾) 广播事业(修饰); 广播赵忠祥(主谓)。 动词+动词: 研究讨论(并列); 打算回家(动宾) 挖掘出来(动补); 研究结束(主谓) 访问回来(连动); 讽刺说(状中) 养殖研究(定中)。
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 (对白话文的分析),看到了马建忠“词本位 ”语法体系的毛病,创建了“句本位”的语法 体系,首次把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谓、宾、定 、状、补六大成分,建立了“中心词分析法” 。这在普及语法知识,使语法教学条理化等方 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黎先生模仿纳斯菲 尔德《英语语法》的语法体系,将汉语比附于 英语,非为汉语的真正特点。该书的引论中说 :“思想底规律,并不因民族而区分,句子底 ‘逻辑分析’,也不因语言而别异。”可以看 出,从马建忠到黎锦熙,他们都认为不同民族 的思维方式相同,语言特点也必然一致。因此 ,都以西洋语法理论为基础,以模仿印欧语法 为开端,构建汉语语法的模式。
4 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商务印书馆 5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北京 语言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北京语 言大学出版社。 6 马庆株:《动词与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社。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精选》 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的教材。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不使用标题,以便更好地组织内容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内容概述,供读者参考:
第一章:汉语语法基础
- 语法的定义和作用
- 词类与句法
- 语义与语法的关系
第二章:句子结构与成分
- 主谓结构
- 宾语与宾语补语
- 状语与状语从句
第三章:动词短语与动词短语的补语
- 动词短语的构成
-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 动词短语的补语类型
第四章:名词短语与语义角色
- 名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
- 名词短语补语的语义角色
- 名词短语中的数量与修饰成分
第五章:形容词短语与副词短语
- 形容词短语的修饰和强调
- 分类与比较级
- 副词短语的功能和修饰
第六章:句法关系与语言样式
- 主谓关系与语序
- 定语与状语的位置
- 被动句和倒装句
第七章:语法规则与语用规则
- 语法规则在交际中的作用
- 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法差异
- 修辞手法与语法用法的关系
通过以上章节的学习,希望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用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在实际语言交际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词类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词类研究
定义:指同字形、同音且意义上有极为密切关系而词性不同的词
1 总结:a-g(兼类现象) 三、从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出发定义“兼类词” 定义: 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 总结:a-h(兼类现象)
1 现代辅汉音语的发语音法研究
1.8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1 ① “很”和“极” 共识:副词 功能:充当状语,又可充当补语(好得很、好极了) ②“一起”和“一块儿” 共识:副词 功能:充当状语(一块儿走),又可充当介词“在”的 宾语 (大家在一块儿)
1 辅汉音语的词发类音研究
2.不同类的词具有部分相同的语法功能,不看作这类兼那类或那
类兼这类的兼类现象。
1
动词后带“了”表变化,带“起来”表开始进行 形容词也有此功能
3.临时借用, 不看作兼类现象
你比秦始皇还秦始皇(后一个秦始皇不看作兼别的词类)
4.意义上毫无关系的同音同形词不看作兼类词 花1的钱 一朵花2
词词词体类类类裁::::711类文现73类类言代文汉语
名名名词称称称类::::名名名9词类词词、、、动处动词所词、词、限、助制方动词位词(词、副、形词时容)间词、词、指、数称区词词别、
(词量名称、词称代数、:词词副名)、词字词、量、、、关词代代代系、词字名词代、词(词连动、介、词字动词动、、词词介静连、、字词词形形、)容容状助语词词字词气、、、词副副介语词词字气、、、
1 汉辅语音词的发类音研究
1.7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不属于词的兼类现象
1
1.同一类词用于不同的句法位置上,而且同类词都能这样用,这种
用法就列入这类词的功能之内,不看作词兼类现象。
(1)他劳动[作谓语] (2)劳动光荣[作主语] (3)他爱劳动[作宾语] (4)要关心劳动人民[作定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本讲义根据笔者近十年来的学习和研究心得整理而成。

部分内容参考了以下著作:
陆俭明,200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等,2009,《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2006,《汉语语法学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沈阳,200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2006,《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内容梗概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第二讲层次分析
第三讲变换分析
第四讲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
第六讲语义角色分析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八讲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第九讲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第十讲汉语虚词研究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

(潘文国)认知与表述(不强调系统与交际)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方式(不强调工具)体现了语言的主体性而非客体性;过程体现了动态语言学的思想。

二、语法的定义: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

进一步说,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
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三、汉语语法的特点:
(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主要体现为:第一、词类无形态标志;第二、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研究:我们研究/研究语法/研究清楚/打算研究/研究课题/语法研究/研究很重要)(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可以省略(试回答英语和汉语问句:Do you eat an/one apple every day?/你每天吃一个苹果?)。

(3)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

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4)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

(吃苹果/吃大碗/吃食堂/吃利息/吃大户/(一锅饭)吃十个人)
四、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在实词和实词
组成的句法结构里,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语法结构关系是指诸如主语与谓语、述语与宾语、定语与中心语等等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是指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诸如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事物与性质等等关系。

五、句式或句法结构研究思路或途径:(一)分析研究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特点(结构层次、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义角色、语义结构);(二)观察了解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跟其他句式或其他句法结构之间的某种联系(变换分析)。

(陆俭明)
六、研究原则: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

”(朱德熙)
1 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1898-1936)(略)
(1)马建忠与《马氏文通》(1898,上海:商务印书馆)
(2)黎锦熙与《新著国语文法》(1924,上海:商务印书馆)
2 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1936-1949)(略)
(1)王力与《中国现代语法》(1943(上),1944
(下),上海:商务印书馆)
(2)吕叔湘与《中国文法要略》(1942(上),1944
(中、下),1956(合订),上海:商务印书馆)(3)高名凯与《汉语语法论》(1948(初版),1957
(修改版)
3 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时期(1949-1978)(略)
(1)赵元任与《北京口语语法》(原名(Mandarin Primer, An Intensive Course in Spoken Chinese(国语入门),哈佛大学出版社1948,吕叔湘译,1952,改名为《北京口语语法》,上海:开明书店)
(2)丁声树等与《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北京:商务印书馆)
(3)吕叔湘、朱德熙与《语法修辞讲话》(1951,单行本,开明书店;1952,合订版,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修订版)
(4)语法专题讨论
五十年代:
一、汉语词类问题(
二、汉语的主宾语问题
三、汉语单复句划分问题
六十年代:
一、语法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959.3-1961)
二、“语法”和“文法”术语使用
(1960.11-1961.12)
三、关于《说“的”》及其方法论
(1961.12-1966.1)
4 汉语语法学的创新时期(1978-)(略)
(1)吕叔湘与《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北京:商务印书馆)(99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