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学者及其博士论文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综述[摘要] 近十年来,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研究者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近现代美术史家的个案研究、中国美术史学方法论研究之上,呈现出个案研究中对美术史家史观、方法论研究的热衷,且研究成果丰富的特点。
但也存在对中国美术史学的宏观研究少、本体研究少、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论著等不足。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任何一门科学的成熟与否都需要看两方面的成绩:一是对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深入,二是对本学科自身的研究的深入,并且正是后者的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学科成熟的程度。
中国美术史学也不例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史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但从美术史学自身研究的角度来说,美术史学的研究也就仅仅30 年之久。
薛永年将改革开放以来30 余年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划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5 年,第二阶段是1986~2000 年,第三阶段是2001 年至今。
①本文援用薛永年之分期。
美术史学研究进入第三个时期,研究更加深入,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本文以美术史学自身研究为主要线索,对近十年来有关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方面的论文进行分类,粗线条地勾勒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面貌,希望在总结和探讨中,有所收获。
一、民国时期美术史学的研究民国时期是我国美术史学向现代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美术史研究的研究,是今天美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美术史家的个案研究;民国时期美术史研究的相关问题研究。
(一)美术史家的个案研究近十年来,在美术史学史研究中对近现代美术史家的个案研究占据了一定比例。
此类研究将注意力集中于史家的史学成果、史观、研究方法,史家的域外教育经历对其学术方面影响等问题上,从而使读者对此时美术史家对中国现代形态美术史研究的贡献有了大致了解。
1.黄宾虹研究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绘画巨匠,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术史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要求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要求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要求一、介绍我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我国艺术领域的权威机构,其博士毕业要求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博士毕业要求的候选人之一,我深感荣幸,并迫切希望对此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要求展开探讨。
二、学术要求在我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首先要满足一定的学术要求,包括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学术影响力、学术贡献等方面。
这些要求直接反映了研究者的学术能力和水平。
在我看来,这种学术要求实质上是对博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也是对其学术品质和综合素质的严格要求。
三、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是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要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既包括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包括专著的出版情况、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方面。
我国艺术研究院期望其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能够真正做出对艺术领域有重要贡献的研究成果。
这种要求旨在培养博士生具有学术潜力、创新才能和国际竞争力。
四、学科基础我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一所艺术类研究机构,对其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要求相当高。
这既包括对古典艺术理论、创作技能、历史文化底蕴的全面了解,也包括对当代艺术前沿、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思考。
在我看来,这种学科基础的要求是对博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学科造诣的考核,也是对其未来学术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的引导。
五、综合考核我国艺术研究院对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考核是十分严格和全面的。
这不仅包括学术论文答辩、学术成果展示、学科基础考核等方面,也包括对博士研究生整体素质、学术道德和学术操守的评价。
在我看来,这种综合考核旨在培养品德高尚、学术过硬、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艺术人才,也是对博士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持续发展和不断进取的鼓励和支持。
结语通过对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要求的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我对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其严格的学术要求、高标准的研究成果、丰富的学科基础和全面的综合考核,体现了我国艺术研究院对博士研究生的严格要求和殷切期望。
从“无名”到“有名”

第51卷第2期2024年3月V o l 51 N o 2M a r c h 202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从 无名 到 有名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范式转移刘 渟摘要:与传统画学研究相比,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在视野㊁对象㊁理论㊁方法上体现出显著的现代性, 无名 艺术进入 有名 艺术研究殿堂,成为中外学界关注的研究对象㊂随着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国 无名艺术史 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过往所不具有的人文内涵,其关注点不在创作主体的个性流露,学术取向也不在于对象 有名 或 无名 ,而是从创作共性角度去看待整体的艺术流变趋势㊂正是基于此, 无名艺术史 的研究与书写范式部分取代传统范式,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的中西方学术对话桥梁,凸显出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征㊂关键词:中国无名艺术史;研究范式转移;从 无名 到 有名D O I 10 13734 jc n k i 1000-5315 2024 0703收稿日期:2023-12-08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田野调查与民国 无名艺术史 研究 (19B F 094)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刘渟,女,四川泸州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㊃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㊁美术教育,E -m a i l 368256475@q q c o m ㊂20世纪初,德国艺术史学家沃尔夫林(H e i n r i c h W o l f f l i n )曾提出 无名艺术史 概念,试图在不过多关注创作主体的情况下,依据艺术风格的变化进行美术史的阐释与书写,建立一部以风格史为线索的 无名艺术史 ①㊂这一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美术史研究的发展方向㊂20世纪初期,随着西学进一步东渐,为适应学科概念下高等美术教育开设艺术史课程的需要,中国艺术史研究逐渐开辟出区别于传统经典书画史研究的新路径与新领域 无名艺术史 ㊂不过,与沃尔夫林所指异趣,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 无名艺术史 系着重于作者事迹不详或作品未署作者姓氏的艺术史,沃尔夫林的 无名艺术史 则系偏重于从方法论角度刻意弱化作者以凸显作品本身的艺术史,前者系一艺术史学史概念,后者则可划归方法论范畴㊂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从有名 到 无名 变化的考察,重新梳理 无名艺术史 在中国滥觞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诠释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史内涵与向度的拓展变化,为中国艺术史学科体系的完善,为中国艺术史走向开放的人文综合研究与跨文化研究提供镜鉴与参考㊂一 从 无名 到 有名 :中国艺术史研究之蝶变传统的中国艺术史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展示其学养㊁技艺和文艺思想的赋闲之作㊂从古代画学文献㊁画史画论著述㊁题跋著录等文本性研究成果来看,其研究对象集中在古代宫廷贵族㊁画师与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经典书画㊂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载画史画家名录始,逮至明清,掌握着著书立说话语权的文人士大夫161①潘耀昌在翻译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时谈道,他的特色是把文化史㊁心理学和形式分析统一于一个编史体系中,因此不去过多地研究艺术家,而是紧紧地盯着艺术品本身,力图创建一部 无名美术史 ,把风格的解释和说明作为美术史的首要任务㊂参见:海因里希㊃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译者前言“,第1页㊂笔下的中国古代艺术史,无不以精英艺术家及其书画为核心内涵㊂近代中西学术融汇后,中国艺术史从传统 画学 转向 现代学科 (M o d e r nD i s c i p l i n e ),为适应新式学堂开设美术史课程需要而编写的教材,成为第一批 现代性 的艺术史著作㊂姜丹书于1917年出版的适用于师范学校师范本科三四年级图画科教授用的新教科书‘美术史“教材,堪称国人早期美术史研究的代表作㊂该教材分上㊁下两篇,上篇是‘中国美术史“,下篇为‘西洋美术史“㊂在该教材中,姜丹书按照西洋 美术 概念划分艺术史门类,将建筑㊁雕刻㊁绘画㊁工艺美术纳入中国美术史范畴①,开启了中国美术史写作中西融合的先河㊂1923年,北大国学门导师叶瀚加入北大考古学会,不久编撰‘中国美术史“,全书分图画史㊁雕刻史㊁雕塑史三编②,其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与体系,为中国艺术史的研究领域拓展作出了新的贡献㊂1934年,正在中山大学就读的朱杰勤,撰写的‘秦汉美术史“,把中国秦汉艺术分为建筑㊁金石(雕刻)㊁书学㊁绘术等门类,采用了考古材料㊁前人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书写方式③㊂这些著述不仅是中国第一批高等艺术教育专业的美术史教材,更是 无名 之建筑㊁雕刻㊁工艺进入 有名 艺术史的转折点㊂以此为肇端,艺术类学科教材逐步演变为带有学术研究质性的艺术史,不再是传统文人士大夫的赋闲之作,其现代性展示亦渐入佳境㊂与此同时,研究范式与写作体例也悄然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思辨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转移㊂在中国艺术史从传统蝶变为现代的过程中,1938年,滕固主编的‘中国艺术论丛“的作用不容忽略㊂该论丛不仅收录唐兰的‘中国古代美术与铜器“㊁黄文弼的‘罗布淖尔发现汉漆杯考略“㊁王逊的‘玉在中国文化上的价值“㊁徐中舒的‘关于铜器之艺术“四篇研究非传统经典书画艺术的论文,而且收录袁同礼的‘我国艺术品流落欧美之情况“㊁胡厚宣的‘中央研究院殷墟出土展品参观记“两篇讨论中国艺术文物(广义的 无名艺术 )的文论④㊂这六篇文论被滕固划归入 中国艺术研究 范畴,意味着此时的中国艺术概念已非传统书画史意义上的艺术, 无名 艺术文物已被视为艺术史研究对象㊂此时的艺术史研究,在传统美术史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与考古有关的古代 无名 视觉艺术材料;此时的艺术史亦成为美术㊁民俗㊁考古㊁宗教等众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概念㊂可以认为,通过姜丹书到滕固等人持续不断的努力, 无名 艺术与 有名 艺术⑤一道共同构建现当代多门类融合的中国艺术史逐渐成为时代趋势㊂二 无名艺术史 的现代性:研究对象与范式转型自从 无名艺术 介入 有名艺术史 ⑥, 现代性 成为艺术史学科的标签㊂艺术史既包括古代经典艺术史,又涵盖被传统书画史所忽略或不曾关注的无作者可考的艺术作品或以往无人问津的视觉材料之历史,即无名艺术史 ㊂这里的 无名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品本身有知名度,但作者 无名 ⑦的作品,例如敦煌石窟艺术;二是作品不被重视㊁佚名且长期不被看作是艺术的视觉材料,例如民间建筑装饰艺术㊁墓葬艺术㊁民间造物艺术等㊂ 无名艺术史 研究的介入,在理论㊁方法㊁逻辑㊁价值判断上诠释着艺术史的现代性,其研究对象大致包含以下三类㊂其一,具有工艺美术性质的图案㊁工艺品及民族民间艺术类的无名艺术历史研究㊂其研究与写作范式主要围绕工艺图案的形式要素㊁工艺品的物理属性与制作技艺㊁民俗工艺的审美与文化展开㊂提取无名艺术文物所承载的工艺图案的形式要素,进行形式与类型的年代划分,属于考古类型学(t y p o l o g y)的方法;分析工26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⑥⑦姜丹书编纂‘师范学校新教科书美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编辑大意“,第1页;‘绪言“,第1页㊂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 美术 概念近乎等同于西方的 艺术 (a r t ),故很多美术史著作又称作艺术史,比如‘中国艺术史概论“㊁‘中国艺术史各论“等,艺术史在当时多为美术史㊂叶瀚编‘中国美术史“(全三册),北京大学1924年排印,线装㊂朱杰勤‘秦汉美术史“,‘民国丛书“编委会编‘国民丛书“第1编67,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叙例“,第2页;‘目次“,第1-2页㊂参见:滕固编‘中国艺术论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11-137㊁149-167页㊂此处的无名 与 有名 艺术指传统艺术史语境下的不同类别研究对象㊂此处的有名艺术史 泛指进入当世艺术史家著述的重要史书,后文会提及这批著作㊂此处所指的作者无名 ,是指作者没有留名或者作者不著名,或被以往历史文献所忽略,并非完全等同于佚名㊂敦煌壁画中就有极个别壁画有作者落款,如开凿于元代的第3窟壁画,就落款为 甘州史小玉笔 ㊂但是,这是极个别现象㊂总体来看,敦煌壁画有名有姓的作者大约十余人,绝大部分艺术作品没有作者可考㊂艺图案的形式美法则等审美文化研究,属于艺术史的本体价值(n o u m e n t a l v a l u e )判断;探究工艺品背后的民俗文化及其社会思想根源,属于艺术社会史或民俗艺术史的跨学科综合研究㊂就工艺美术方面的图案研究而言,雷圭元1947年出版的‘新图案学“具有开创意义㊂该书对图案与人生㊁图案与源泉㊁图案的内容㊁图案的形式㊁图案的构成㊁图案的 格式 ㊁图案的事业六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之所以叫 新图案 ,是为了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图案,建筑装饰㊁工业产品设计等应用性领域的设计图案,都被纳入其研究范畴;作者在探讨 图案与人生 问题时,从人类学角度把图案的装饰性与人对自然的探索及其装饰动机联系起来阐释,将图案从艺术话题拓展到人类生产的创造性与艺术性关系的人类学话题,并且还从图案设计的源泉角度,探讨图案产生与人体㊁几何图形㊁自然形体等体现的数与生命内在法则的关系,将图案研究置于审美文化和人类社会演进历程与视野中探究①㊂陈池瑜曾这样评价该书: 雷圭元的‘新图案学“,学术视野广阔,从人类学㊁现代工业生产㊁审美创造学等视角,系统地阐述了图案理论和艺术设计理论中的重要的基本原理,是一部当时较为前卫的设计理论专著㊂ ②显然,陈氏对‘新图案学“评价甚高㊂但是,陈氏将该书视为设计理论类而非工艺美术史类著作的看法却未必妥帖,因为该书不仅展开图案史的研究与思考,还从人类学角度看待艺术与人类演化的关系,具有开放的跨学科视野㊂不过,相较之下,徐蔚南的‘中国美术工艺“(1940年)㊁冯贯一的‘中国艺术史各论“(1941年)㊁童书业等的‘中国瓷器史论丛“(1958年)③更能代表民国时期工艺美术史的研究㊂这几部著作的研究对象不单是图案,还包括铜器㊁陶器㊁瓷器㊁玉器㊁地毯㊁漆器㊁刺绣㊁景泰蓝㊁竹器㊁竹刻㊁茶壶㊁印章㊁印泥等广义的 无名艺术 文物㊂其中,冯贯一研究的拓展性最为突出,除介绍艺术文物的器型㊁工艺和功能等外,还运用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对艺术文物的历史㊁发现以及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㊂其二,具有宗教或民俗艺术性质的建筑㊁雕刻及绘画类无名艺术史研究㊂相对于工艺美术类研究而言,宗教或民俗艺术性质的建筑㊁雕刻及绘画类无名艺术史研究,涉及的学科更广泛,相关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更多㊂其主要特点为,致力于专门艺术的研究范式与宗教学㊁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艺术本体语言,但更多偏向于综合性人文学科性质的文化㊂王子云带领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在20世纪40年代对敦煌石窟的考察研究,就颇能体现这一研究取向㊂在长达数年的实地考察中,王子云及其团队采取考古实测㊁文献考证与艺术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敦煌建筑雕刻和壁画进行分析研究㊂除绘制出‘敦煌莫高窟全景图“外,还从莫高窟之沿革及现状㊁佛洞之格式及布置㊁敦煌艺术之作风㊁洞窟之编号四个角度进行综合研究㊂其对石窟建筑形制进行的分型分式测量与平面图及剖面图的绘制,对敦煌艺术从审美角度进行的技法分析和风格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石窟进行编号并逐一介绍石窟内的壁画㊁造像㊁题记和年代划分,均体现出与传统研究范式的区别㊂王子云将艺术本体研究与田野考古㊁文化研究相结合,将客观考证与主观审美相结合,体现出无名艺术史研究范式上的跨学科性质㊂以王子云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史家,注重田野调查,深入 艺术考古 ,在某种程度上形塑了中国早期艺术史田野考证学派研究者的地位④㊂通过他们持续不断的努力,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无名艺术史研究明确了艺术本体与历史文化结合的综合性人文研究道路㊂这一方向,与西方艺术史学者将艺术史置于考古学科下的研究传统不谋而合,铺就了 无名 艺术史步入 有名 艺术⑤研究殿堂的基石,并且为新艺术史书写打下了范式转移的基础㊂其三,具有墓葬艺术性质的陵墓形制㊁雕刻㊁壁画及殉葬品类无名艺术史研究㊂这类研究大多具有物质361刘渟 从 无名 到 有名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范式转移①②③④⑤雷圭元‘新图案学“,上海国立编译馆1947年版,‘目录“第1-3页㊁第一章第1-12页㊁第二章第13-58页㊂陈池瑜‘民国时期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的写作成就和特点“,‘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第5期,第4页㊂徐蔚南编‘中国美术工艺“,上海中华书局1940年版;冯贯一‘中国艺术史各论“,周谷城主编‘民国丛书“第2编66,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童书业㊁史学通‘中国瓷器史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㊂需要说明的是童书业㊁史学通的‘中国瓷器史论丛“虽出版于1949年之后,但其中很多研究出自他20世纪40年代在博物馆工作时的研究论文㊂除了王子云㊁滕固㊁史岩㊁常任侠㊁朱偰外,中国营造学社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㊁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学术团队与机构也从事与无名艺术有关的田野考古与艺术文物研究,这批艺术史家㊁考古学家㊁历史学家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学的田野考证学派群体㊂这里的 有名 艺术,是指该类艺术文物被学界所重视,具有学界研究的共识之名㊂文化史的研究视域,将陵墓艺术置于墓室主人所处社会历史文化场域中进行研究㊂在此类研究者眼里,无名艺术是社会历史的物化形态,研究陵墓艺术本质上是研究历史文化,往往与传统艺术史的本体研究有一定距离㊂墓葬艺术的艺术性研究,主要体现在视觉观看方式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上,而审美属性往往作为附属性评价,从而使该类无名艺术史研究倾向于文化史㊁思想史研究为主,艺术审美分析为辅的立场与方法论维度㊂朱偰从1934年起用了三年多时间,实地调查了南京地区的文物古迹,著有‘金陵古迹名胜影集“㊁‘金陵古迹图考“和‘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三书㊂其中,‘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①是一部关于六朝陵墓形制及其石刻艺术的著述㊂该书把六朝建筑及雕刻置于世界艺术史的格局下,考察其风格与希腊㊁西亚艺术的关系,并由此种风格的流传来考察天禄辟邪等石刻的风格源流,得出六朝陵墓在风格史上的东西交流关系及其墓制特点㊂在方法上,该书结合历史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实测,逐一对六朝各墓进行历史㊁现状及审美分析,研究的重点是陵墓石刻艺术㊂该书通过深入考察南京和丹阳的六朝陵墓石刻,比勘互证历史文献与石刻艺术的方位㊁现存状态㊁体量形制等,不仅厘清了建康兰陵六朝陵墓的状况,而且以此来考察汉唐陵墓石兽的前后关联并奠定整个雕塑艺术史研究范式的基础㊂朱偰在文献考证与田野考古的同时,附带艺术审美分析,不仅肯定艺术文物的历史价值,更对其艺术表现进行充分肯定,体现出以历史文献与艺术文物互证及梳理为主要叙述手段的艺术史研究路径㊂需要强调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陵墓艺术研究是以墓上石刻为主,并未就墓内艺术进行大规模的发掘研究㊂因此,关于陵墓艺术的审美问题与艺术形式是否适用于视觉艺术研究范式的困惑,在此阶段并未凸显㊂从总体上看,此时以陵墓艺术为研究对象的 无名艺术史 ,还基本上属于以田野考古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历史文化研究范式阶段㊂比较以上三类 无名艺术史 的研究对象,不难看出,民间工艺类及民俗艺术的研究更倾向于传统美术史研究,因为它的对象具有更明确的审美属性;宗教艺术与墓葬艺术在很多情况下并非以视觉观赏为前提的艺术,换句话说,就是审美性并非这类艺术形态产生的初衷㊂然而,其宗教性和礼仪性在这些 无名艺术 成为 有名 艺术史以后,部分被消解,并视觉化为艺术文本,只是其视觉性又不足以支撑 无名艺术 成为艺术史研究的核心㊂因此,无名艺术史研究从一开始便不可能如同传统艺术史那样,成为围绕审美关系展开的一种研究范式,更多情况下倾向于视觉文化或者历史研究,即美术史被 历史化 (严格地说是被 历史学学科化 ),这大概可视为 无名艺术史 介入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范式转移的重要原因㊂此外,以田野考证为基础的中国无名艺术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都适用以图录为特征的书写范式㊂这不仅是中国学者,西方来华考察的无名艺术史研究学者也采用这一范式㊂最典型的是瑞典学者喜仁龙(O s -v a l dS i r én )的‘5-14世纪中国雕塑“②(1925-1926年)和日本建筑史家伊东忠太的‘中国古建筑装饰“③(1941-1944年)㊂在‘5-14世纪中国雕塑“一书中,喜仁龙把中国雕塑大体分为宗教雕塑和世俗雕塑两类,他从中国雕塑田野考察的历史观出发,以古拙时期㊁过渡时期㊁成熟时期㊁衰微以及复兴时期的长时段历史分期为线索,在所搜集到的雕塑作品中挑选代表性实例,根据雕塑的历史沿革和风格演变进行图像分类编排,形成一部以图像编撰为主体且具有风格演变逻辑的雕塑艺术风格史著作㊂该书收录了900多幅摄影图片,以图片为主,以雕塑史总论结合图注说明构成写作的基本框架㊂伊东忠太的‘中国古建筑装饰“一书,原版时共五卷,第一卷为总论,对中国建筑史和建筑装饰进行理论阐释,第二至五卷分门别类地对建筑进行图片结合文字著述的梳理介绍㊂该书共涉及调查对象6000余处,最终收录进书的图片有4723处,是一部系统的图录性质的建筑艺术史著作㊂这三类无名艺术作品并未纳入传统画史的研究范畴,因而甚少被关注㊂而且,这三类无名艺术作品创作动机和意图各异,是否应归属艺术史研究范畴,研究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存在困惑㊂而困惑的核心问题46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朱偰‘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再版㊂喜仁龙‘5-14世纪中国雕塑(上下)“,栾晓敏㊁邱丽媛译,赵省伟主编‘西洋镜“第16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㊂按:该书原名‘中国雕刻“,法国珂罗版印刷,2019年在国内翻译出版时更名为‘5-14世纪中国雕塑“㊂伊东忠太‘中国古建筑装饰(上㊁中㊁下)“,刘云俊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㊂按:该书原名‘支那建筑装饰“,后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时更名为‘中国古建筑装饰“,是作者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进行建筑装饰艺术田野考察后撰成的重要成果㊂是,那些不被认同为艺术的视觉材料(或物质材料)①是否可以进入艺术史㊂尽管 无名艺术史 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当时并未形成统一且被广为接纳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范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名艺术史研究的无序㊂综合中外学者在此期间的著述和研究,可以认为,中国 无名艺术史 在20世纪上半叶已基本形成其研究与写作范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研究与写作理论(参见图)㊂图1 无名艺术史研究范式架构如图1所示,中国无名艺术史研究从20世纪初期便注意到多学科的结合,并从艺术本体出发进行由 物 到 人 的研究②,将无名艺术置于物理(型质)㊁文化㊁历史的时空中进行多维探究㊂上述研究范式架构呈现出某种三级思路框架,从 研究问题 的第一层级(本体性㊁社会性与文化性)延展到第二层级的 研究本质 ,再落实到第三层级的 学科领域 即研究理论与方法㊂三个层级的研究范式,凸显出跨学科㊁多方法㊁广角度这一艺术史研究的 现代性㊂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范式不等同于写作范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㊂相同的是,二者的研究思路和逻辑依据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研究对象的一种思路探索,后者是针对研究成果的写作逻辑㊂因而,研究范式倾向于研究什么,涉足哪些领域,运用何种理论与方法;写作范式注重如何谋篇布局,运用什么体裁㊁修辞,达到什么目标㊂尽管有所区别,但无名艺术史著述的书写却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与上述研究范式相吻合的逻辑体系和研究视域(如图所示)㊂图2 无名艺术史写作范式架构在写作中,民间工艺与民俗类艺术史一般多见从形式分析到内涵解读进而上升到文化阐释的学理逻辑,561刘渟 从 无名 到 有名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范式转移①②即本文所论之无名艺术㊂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言 人 的研究不是指无名艺术的作者的相关研究,而是从无名艺术中所折射出的人(群体性)的活动与思想的研究,这里的人是非特定或特指某一个创作者㊂写作思路既有艺术本体的价值判断,又体现民俗文化㊁经济社会㊁社会生活等历史文化的背景与场域研究㊂宗教艺术类则采用历史研究思路,将宗教艺术的形式与物质属性放到宗教学的语义下进行思想文化价值判断㊂墓葬艺术类多从考古学的考证角度入手,按照事实还原㊁现状描述到形制特点㊁文化内涵甚至历史境况梳理的思路进行,多用考古学㊁历史学的事实与价值判断而非艺术审美的评价㊂由于研究对象多元,无名艺术史写作有的针对问题研究,有的针对时代研究,有的针对艺术类别研究,有的针对个案研究,加上写作的角度也多种多样,更因吸收了人文学科的综合研究优势,中国无名艺术史研究的学理价值和学科地位逐渐得到提升㊂不宁唯是,所运用的阐释原理也丰富多样,图像志㊁社会学㊁民俗学㊁人类学㊁考古学㊁心理学㊁经济学㊁宗教学等学科理论方法都围绕 无名艺术 的环境㊁本体和价值展开超越审美价值的文化研究,使 无名艺术史 的 无名 与否逐渐消解在一种非创作主体为中心的研究体系之中㊂这样一来, 无名艺术 的研究价值不在于对象 有名 或 无名 ,在其形成中的研究范式里,价值体现与创作群体之间的依附关系不被作为考察重点㊂研究者的关注点不在于创作主体的个性流露,而是放眼于时代文化环境,从创作共性角度去看待艺术的发展流变趋势㊂这与重视艺术家个体追求的经典艺术史形成鲜明对比㊂三 无名艺术史 的研究取向与价值提升孔子说: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㊂ ①在传统中国, 无名艺术 不是名不顺 的问题,而是根本就 无名 ㊂因其 无名 ,尽管有特色,却始终未能进入传统书画艺术史研究的范畴,长期被冷落㊂从学术范式的兼容性维度分析,在以艺术创作主体为基本叙事模式的古代中国, 无名艺术 也很难进入文人的研究视野㊂传统的艺术认知范式作为一种学术背景,将大量无作者可征可述的 无名氏 作品视为无欣赏㊁无认知价值的存在㊂这种状况,直到民国,才得以改变㊂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细分和现代学科研究方法介入, 无名 艺术在得到越来越多考古学家㊁金石学家㊁民俗学家㊁人类学家重视的同时,逐渐被艺术史学界关注,是否有名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㊂于是,很多民间的文物从 无名 走向在学界的 有名 ㊁ 知名 甚至 暴得大名㊂ 无名 是历史原因所致的客观存在, 有名 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㊂同上文揭示的 无名 含义一样, 有名 也有两层含义:一是 无名艺术 成为所谓 有名 的艺术史的研究对象,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得到认可;二是 无名艺术 成为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对象,是连接东西方艺术史对话通道的桥梁,是 新艺术史 重要的学科子目㊂新艺术史 (N e w A r tH i s t o r y )是20世纪中后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在欧美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㊂该流派对传统艺术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并应用其他人文学科的方法与观察视角研究美术史㊂中国当代美术史研究受其影响,标榜书写中国的 新艺术史 ㊂一些学者改变传统套路,在对中国传统书画史进行文献考证㊁艺术分析㊁著录题跋等文本与艺术语言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加入现代人文学科的理论方法,扩大艺术史研究对象,形成新的问题与新的价值判断维度㊂就质性而言, 无名艺术史 大致属于这一研究范畴㊂美籍华人巫鸿曾说: 今日的美术史代表了一种新的学科概念:不再奠基于严格的材料划分和专业分析方法之上,它成为了一个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各种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的交汇之地和互动场所㊂ ②巫鸿界定的 新 ,应该部分包含 无名艺术史 的质性㊂正是由于 无名艺术 的介入,才使得 新艺术史 的上述特点得以呈现㊂随着 无名艺术史 逐步被学界接受,中国美术史成为一个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研究领域㊂巫鸿在谈到魏晋以前艺术创作动机时指出: 青铜㊁玉器㊁画像等作品首先是为礼仪和实用目的制作的,其作者则大多是无名工匠㊂虽然这些作品在晚近历史中获得了重要的商业和美术价值,但这些价值均为后代的附加和转化㊂ ③可见,正是由于无名艺术在近代进入艺术史家的研究视野, 无名 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由幕后转向台前,才实现了从 无名 作品向 有名 艺术的华丽转身,这是无名艺术史介入的结果㊂以敦煌艺术研究为例㊂20世纪30年代以前,关注敦煌石窟的学者往往是从经卷的语言学角度切入,后66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论语㊃子路第十三“,何晏集解㊁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2506页㊂巫鸿‘美术史十议“,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9页㊂巫鸿‘美术史十议“,第7页㊂。
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学位委 员会 艺术学科评议 组成 员、 南京艺术学院黄悖教授 分别作 了讲话 , 寄予 艺术学厚望 , 与会专 家纷纷希 望会 议运作
制度化 , 力求 为我 国艺术学科发展和 艺术教 育建设做 出突出的贡献。
艺术学学科 的发展建设和本次会议 同样得 到 了 中共 江 苏省委 宣传部 、 苏省文化厅 党组 的 高度 重视 和 大力支持 。 江
传和 作 品记述 、 录 、 赏、 伪相 结合 ; 国 艺术 史 学 文本 写 作 常 常表 现 出 史、 、 ( ) 著 鉴 辨 中 论 评 品
相 统一 的特征 , 成 以史传 为 中心 旁涉论 评 、 藏 、 录 、 裱 、 跋 、 辨 的综 合 性 文本 ; 形 收 著 装 题 考 中
国 艺 术 史 学 的核 心 史观 是 将 书 画 艺术 看 成 是 经 艺之 本 、 政 之 始 、 成 教 化 、 戒 贤 愚 , 益 王 兴 鉴 有
作者简介: 陈池瑜(9 6 ) 男, 湖北监利人 , 15 一 , 汉, 文学博 士, 华大学 美术 学院教授 , 清 博士 生导师, 清华大 学艺术学博士后 科研 流 动站合 作导师 , 江苏省文化厅 艺术百家学术 委员会委 员, 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 , 全 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 副主席, 清华艺术学丛书》 《 《 、 美术学研究》 杂
代表性 的会 议论 文 , 同时对 学界其他 关注艺术学学科建设和 自身发展的理论研 究成果 , 本刊也 陆续择优 发表 。
中 国艺术 史 学 的发 展历程及 基本 特征
陈 池 瑜
( 清华 大 学 美术 学 院 , 北京 10 8 ) 004
摘 要 : 国是 世 界 上 最 早 有 艺 术 史 的 国 家 之 一 , 国 艺 术 史 学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和 丰 富 中 中 的 文献 史料 。 中国 艺术史 学的基 本特 点主要 表 现 为 : 法 史意识 萌动 最早 , 书法史 带动绘 书 由 画 史 ; 中 国 艺 术 史 学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 期 以论 、 带 史 , 在 早 品 中后 期 以 史 传 包含 品 、 , 且 将 史 论 并
中国史博士专业学习计划

中国史博士专业学习计划中国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变以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史博士专业学习计划的申请者,我希望通过此次博士学习,深入学术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为推动中国史学科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个人背景和志向作为一名历史学研究爱好者,我从本科开始就对中国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本科期间,我修习了广泛的中国历史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
随着对中国史的深入学习,我逐渐发现自己对于历史研究的热情与日俱增。
我的研究志向主要集中在中国现代史和文化史方面。
我希望能够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揭示其中的历史规律与文化价值。
同时,我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中国历史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影响与意义。
二、学术目标及研究计划在中国史博士专业学习期间,我将致力于深入研究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或时期,并从中开展具有学术价值的专题研究。
我计划选择以下几方面作为我的研究重点:1. 中国现代史研究我将以中国近代史为基础,重点研究中国20世纪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其中,我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与发展,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详细考察和深入分析,我将尝试从新的角度和视野解读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2. 中国文化与艺术史研究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是中国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我将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或艺术现象,如中国传统绘画、文学、音乐等,深入挖掘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同时,我也将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以期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资源在我的研究中,我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档案调查、实地考察等。
通过广泛搜集、筛选与整理相关文献和史料,我将建立起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2024招生简章

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2024招生简章一、学院简介我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研究和服务于艺术领域为主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我国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50年。
学院下设文化遗产研究所、美术研究所、音乐研究所、舞蹈研究所、戏剧研究所、传媒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二、博士招生专业1. 艺术史学2. 艺术理论与批评3. 传统艺术4. 现代艺术5. 计算机艺术6. 文化与创意产业7. 艺术教育三、入学条件1. 具有硕士学位或肄业证明的申请人;2. 具有优秀的学术成绩和研究能力;3.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4. 学习态度端正,具有较强的学术诚信意识。
四、报名材料1. 个人简历2. 学位证书、学位证明或肄业证明3. 专业课成绩单4. 两封推荐信5. 个人研究计划6. 论文(至少一篇)五、招生程序1. 全球信息站报名2. 考试资格审查3. 学术能力测试4. 专业面试5. 录取及办理入学手续六、奖学金及学费1. 学院设有不同档次的奖学金,覆盖学费及生活补助。
2. 学费按学校规定标准收取,详细费用请参考学院全球信息站公布的《收费标准》。
七、通联方式我国艺术研究院招生办公室位置区域:北京市朝阳区中关村南大街20号通联方式:010-xxxx-xxxx电流新箱:xxx八、结语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招生,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能力的艺术人才,为我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欢迎有志于艺术研究的优秀学子踊跃报名,共同开创艺术研究的新天地。
九、研究生培养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培养以“坚持以学术为根本、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宗旨,秉承“宽进严出”的选拔原则,着力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学术研究是博士生培养的核心环节。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涵盖了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一键搜索>>> 1:“引书入画”在黄宾虹山水画笔墨转换中的重要作用(张桐瑀)2:《红楼梦》美学阐释(孙伟科)3:《五知斋琴谱》四曲研究(王建欣)4: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秦喜清)5:1995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中高票房商业电影的观众消费研究(余莉) 6:20世纪:学人与艺术(史爱兵)7: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冯长春)8:梆子剧目论稿(周传家)9:梆子腔源流研究(孟繁树)10:波普之路(王红媛)11:勃发与超越(何玉人)12: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崔宪)13:传承与变异互动与创新(许锐)14:传统笙管音位的乐学研究(张振涛)15:传统戏曲的历史性转换(贾志刚)16:从“遗产”中解读长角苗服饰文化(安丽哲)17: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刘骁纯)18:从拉魂腔到柳琴戏(孔培培)19:从美术鉴藏类电视节目解析我国当代鉴藏(张国珍)20: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李幼平)21: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韩瑾)22: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徐沛君)23:电影中的电影(杨抒)24:雕塑公园研究(陶宇)25:东方影像中的女性(赵小青)26:动手有功(吕品田)27:二人转戏俗研究(孙红侠)28: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王英睿)29: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1979~2006(慕羽) 30: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研究(周雪丰)31: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章华英)32: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金千秋)33:汉字与中国设计(李丛芹)34:和之以天倪(张冬卉)35:河北霸州胜芳镇民间花会音乐民俗志(李莘)36: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杨玉成)37: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潘丽)38:话语的转型(王云亮)39:贾村赛社及其戏剧活动研究(王学锋)40:假面阴阳(罗斌)41: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孟凡玉)42: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史论(李道新)43: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朱俊玲)44: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李宏峰)45:两周编钟音列研究(孔义龙)46: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赵欣歌)47:论皴和皴法(谷泉)48:论高腔(路应昆)49:论中国宫廷舞蹈(袁禾)50: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宋宝珍)51:蒙古村落仪式表演:“呼图克沁”(董波)52:明代弋阳诸腔与民间文化(毛忠)53:目连戏研究(刘祯)54:纳西族东巴教音乐研究(杨晓鲁)55: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罗丽)56:齐如山剧学初探(梁燕)57:潜在与显现(滕小松)58:秦淮乐籍研究(程晖晖)59: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冯双白) 60:清代北京高腔考述(戴和冰)61:日本工艺文化与日本现代化(赵云川)62:山水画画法嬗变研究(曹建华)63:陕北礼俗音乐的调查与研究(田耀农)64:审美之难(郑宜庸)65:试论身体与运动的艺术关系(张晓东)66: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陈建平)67:宋代教坊乐制研究(张国强)68:宋元剧诗的艺术成就及影响(刘小梅)69:温和的渐进之路(杭春晓)70:西皮、二簧腔渊源形成研究(海震)71: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王清雷)72: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舞蹈文学研究(郑永乐)73: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剧创作(陈彩玲)74:新疆出土箜篌的音乐考古学研究(贺志凌)75: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刍议(史红)76: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蔡青)77:虚幻与现实之间(毛小雨)78: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华天雪)79:叙述位置与叙述立场(于丽娜)80:眼动·视网膜·知觉影像(唐建军)81:演进与运动(郑工)82:一曲多用(张刚)83:艺术文化论(黄永健)84: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祁慧民) 85:迎神赛社与民间演剧(白秀芹)86:永恒的图式(张晓凌)87:豫剧演唱艺术研究(郭克俭)88: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张静)89:原始艺术研究(邓福星)90:政治·影像·诗意(石川)91:秩序空间中的仪式性乐班(吴凡)92: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苏娅)93: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吴士新)94:中国电影“新浪潮”研究(郭越)95:中国电影艺术(丁亚平)96:中国佛教雕塑形式体系的建立(王鲁豫)97: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秦川) 98: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赵权利) 99: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李永林)100: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李一)。
近十年书法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近十年书法博士论文研究综述近十年来,书法博士论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对这期间内的书法博士论文进行综述,旨在梳理研究现状、探讨研究方法、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书法博士论文是研究书法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对于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对近十年的书法博士论文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部分博士论文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如有论文从文化史、艺术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还有论文以书体为线索,系统梳理了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的发展脉络。
这些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为理解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学术资源。
书法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书法艺术的重要途径。
一些博士论文对书法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政策等方面。
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些论文全面分析了书法教育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为优化书法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书法创新是书法艺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部分博士论文致力于研究书法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涉及创意思维、技能训练、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强调书法家的创新意识,以及在创作中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为提升书法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随着科技的进步,书法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
一些博士论文到了书法艺术与科技的关系,研究了数字技术在书法创作、教育、保存与传播等方面中的应用。
这些研究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科技与书法相结合,为拓展书法艺术的传承范围和表现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十年的书法博士论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书法教育的研究现状、书法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以及书法艺术与科技的关系等问题。
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为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方闻(Fong Wen,1930年生)谢柏柯(Jerome Silbergeld),斯坦佛大学博士,长期执教于华盛顿大学,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系主任。
清水义明(Yoshiaki Shimizu),执教于普林斯顿。
宗像清彦(Kiyohiko Munakata),方闻最早的博士之一,1965年的博士论文关于唐代初期的绘画,为伊利诺伊斯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退休教授。
韦驼(Roderick Whitfield),方闻最早的博士之一,1965年的博士论文研究《清明上河图》,1968-1984年任职于大英博物馆东方部,1984年之后为大维德基金会中国与东亚艺术主席、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1934年生),1967年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关注李公麟《孝经图》,耶鲁大学荣休教授。
Robert Rorex,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胡笳十八拍:蔡文姬传说》。
Mary Gardner Neill,1981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仙山:方从义的生平与绘画》。
周汝式(Chou Ju-shi),1984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研究石涛及其画语录,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绘画,近年来尤其关注18、19世纪绘画。
现执教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韩庄(John Hay),1988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博士论文关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教授。
王妙莲(Marilyn Wong Glysteen),普林斯顿博士,博士论文关注鲜于枢的书法。
江文苇(David Ake Sensabaugh),博士论文关于元代画家赵原。
曾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为耶鲁大学艺术馆亚洲美术部主任。
傅申(Fu Shen),博士论文关于黄庭坚《张大同帖》。
曾任职于耶鲁大学、弗利尔美术馆,现为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
姜斐德(Alfreda Murck),1995年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关于宋代《潇湘八景》题材绘画。
1991年起任职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亚洲部,现为自由学者。
孟久丽(Julia Murray),1981年博士论文关于宋高宗与马和之《毛诗图卷》。
现为威斯康辛大学教授。
毕嘉珍(Maggie Bickford),布朗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教授,系主任。
主要研究宋代花鸟画与墨竹画,最近的研究关注北宋徽宗朝的艺术。
李成美(Yi Sung-mi Han),博士论文为《吴镇<墨竹谱>:文人画家的墨竹画谱》。
现任职于韩国文化学院。
何慕文(Maxwell Hearn),博士论文关注王翬《康熙南巡图》。
现为大都会美术馆亚洲部研究员。
石守谦(Shih Shou-ch’ien,1955年生),1984年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归去来兮:钱选绘画中的隐逸主义》。
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为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
陈葆真(Ch’en Pao-chen),博士论文研究《洛神图》与中国古代叙事画。
现为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
Elizabeth Brotherton,主要研究《陶渊明归去来辞图》。
现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
斯美茵(Jan Stuart),博士论文撰写中,关注文徵明的园林绘画。
1987年起为弗利尔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员,现为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
韩文彬(Robert Harrist),博士论文《文士之山水:李公麟的<山庄图>》。
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Richard Kent,博士论文关于石涛的罗汉画。
Franklin & Marshall,Lancaster PA.刘一苇(Cary Liu),博士论文关于中国古代图书馆——文渊阁的建筑。
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亚洲藏品部研究员。
朱惠良(Josephine Hui-liang Chu),博士论文关于钟繇的书法。
曾任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景安宁(Anning Jing),博士论文关于永乐宫与道教图像学。
现执教于密歇根大学。
Shane McCausland,主要研究赵孟頫及元代绘画,曾任职于大维德基金会,伦敦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生)。
Mayann Quan Pang,主要研究王原祁,现执教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罗浩(Howard Rogers),abd(All But Dissertation),任职于日本东京索非亚大学、Kaikodo Gallery。
Elizabeth Fulder Wilson,艺术史硕士,Asiatica,堪萨斯城。
Marc Wilson,主要研究龚贤及清代绘画。
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馆长。
Stella Lee,主要研究任伯年,Queens.文以诚(Richard Vinograd),1979年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关注王蒙《青卞隐居图》。
现为斯坦佛大学艺术系系主任。
魏玛莎(Marsha Weidner),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女画家绘画以及明代佛教艺术。
现为堪萨斯大学教授。
安雅兰(Julia Andrews),1984年博士论文《崔子忠的绘画风格及主题意义》。
现在主要研究20世纪中国绘画,现为俄亥俄大学教授。
张珠玉(Scarlett Chang),1989年博士论文《中国宫廷绘画主题中关于公职的问题》。
Pat Berger,主要研究唐卡以及西藏佛教艺术,执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阿部贤次(Stanley K. Abe,1948年生),主要研究中国佛教艺术。
现为杜克大学副教授。
安濮(Anne Burkus Chasson),博士论文关注陈洪绶的绘画。
现执教于伊利诺伊斯大学。
徐澄淇(Ginger Hsu),1987年博士论文《十八世纪扬州画家的雇主与经济生活》,执教于加州大学河岸分校。
傅立萃(Flora Fu),现执教于香港科技大学。
Kobayashi,现执教于东京Christian University。
胡素馨(Sarah Fraser),博士论文关于唐代敦煌的绘画与表演艺术,现执教于西北大学。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Patricia Berger李慧漱(Lee Hui-shu),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系副教授。
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系罗樾(Max Loehr,1903-1988),生于德国,1936年慕尼黑大学博士,1957年加入美国籍。
1951-1960年密歇根大学远东艺术教授,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艾比•洛克菲勒讲座东方教授,1974年退休。
罗森福(John Rosenfield),哈佛大学荣誉教授。
巫鸿(Wu Hung),博士论文关于武梁祠,现为芝加哥大学教授。
汪悦进(Eugene Yuejin Wang,1958年生),现为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系Gardner Cowles 副教授。
.edu/~rsea/Anne De Coursey Clapp,主要研究明代吴门绘画,现为卫斯理学院东亚艺术史教授。
Thomas Lawton,任职于华盛顿弗利尔-塞克勒美术馆,《亚洲艺术》杂志主编。
卜寿珊(Susan Bush),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绘画及其理论。
夏南悉(Nancy Shatzman Steinhart),主要研究中国建筑史与城市规划,现执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倪肃珊(Susan Nelson),现为印第安纳大学艺术史及东亚语言与文化教授。
王静芬(Dorothy C. Wang),主要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现执教于弗吉尼亚大学艺术史系。
李慧闻(Celia Carrington Riely),博士论文研究董其昌,主要关注董其昌的书法。
现居法国。
密歇根大学爱华慈(Richard Edwards),密歇根大学教授。
梁庄爱伦(Ellen Johnston Laing),1967年密歇根大学远东艺术史博士。
现为俄勒冈大学美术史系教授。
包华石(Martin Powers),密歇根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宁强(Ning Qiang),主要研究敦煌艺术,执教于密歇根大学。
Louise Yuhas,主要研究陆治绘画,执教于Pomona学院。
Sewell Oertling,1980年密歇根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丁云鹏的绘画》。
Tita Hyland,主要研究吴门画派。
Katherine Burnett,主要研究晚明视觉文化,关注吴彬与晚明原创性问题。
执教于加州大学。
Irene S. Leung,2001年密歇根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宋代的边疆意像:蔡琰<胡笳十八拍>与<文姬归汉>的再检视》。
Marshall P.S. Wu,密歇根大学艺术博物馆。
卫斯理大学Anne De Coursey Clapp,主要研究明代吴门绘画,现为卫斯理学院东亚艺术史教授。
刘和平(Liu Heping),1997年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主要研究北宋绘画,卫斯理大学副教授。
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白谦慎(Qianshen Bai),1996年耶鲁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傅山的世界》,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韩文彬(Robert E. Harrist),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研究领域涉及北宋李公麟、中国古代摩崖石刻以及民国时期的衣着与现代性,哥伦比亚大学Jane and Leopold Swergold中国艺术史教授。
纽约大学美术学院Alexander Soper(1904-1993),1944年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博士,1957年起执教于纽约大学美术学院。
乔迅(Jonathan Hay),耶鲁大学博士。
研究涉及石涛、宋代绘画以及清代书法,纽约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伍美华(Roberta Wue),纽约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Annette L. Juliano,主要研究佛教艺术与建筑。
Caron Smith,博士论文研究范宽的绘画,现任职于圣迭戈艺术博物馆。
Angela F. Howard,主要研究佛教绘画与雕塑,新泽西州立大学亚洲艺术史教授,大都会博物馆中国佛教艺术特别顾问。
Patricia Karetzky,主要研究佛教艺术,现执教于Bard 学院。
Lauren Nemroff,主要研究唐寅的人物画,现执教于俄勒冈Reed College。
Francesca del Lago,abd,主要研究民国绘画,现执教于McGill University。
Philip Hu,主要研究园林绘画与书籍文化。
黄巧巧(Nixi Cura),主要研究清代满族画家。
Carleton CollegeKathleen M. Ryor,Carleton学院艺术史副教授。
主要研究明代艺术,尤其是徐渭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