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中医方剂学概述 • 中医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 中医方剂的配伍与变化 • 中医方剂的煎煮与服用 •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目录
PART 01
中医方剂学概述
REPORTING
中医方剂学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医方剂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及其临 床应用的学科。
剂量的变化规律
在临床应用中,剂量的变化往往会导 致整个方剂功效和主治的变化,因此 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中医方剂的变化规律
药味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以适应病 情的变化。
药量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的用量,以 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剂型更换
将汤剂改为散剂、丸剂或膏剂等不同剂型, 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
观察病情变化
服用中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 良反应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PART 05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REPORTING
六味地黄丸
总结词
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
详细描述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和牡丹皮组成,主治肾阴虚引起的头晕 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症状。
热服
煎好的药液趁热服用,多用于解表药或温补 药。
饭前服用
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汤剂,建议饭前30 分钟左右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中医方剂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
服用中药方剂时应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 导使用。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的是中医中药中方剂的组成、制备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对于中医临床的运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根据中医理论,通过选用特定的药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制剂方法配制而成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助药和调药,并按照药物的药性和功效的不同,进行配伍和制剂。
中药方剂学主要包括方剂各种制剂的研究和应用。
方剂可以分为丸剂、散剂、水剂、膏剂、酒剂等多种剂型。
每种剂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研究中药方剂制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方剂的疗效和药物的利用率。
通过不同的制剂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吸收率,提高方剂的疗效。
中药方剂的研究还包括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探讨方剂的药效、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临床实践,可以验证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方剂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因此,对方剂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方剂学的发展对于中医药学的推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方剂的组成和制剂方法,可以提高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增强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同时,方剂的研究还可以为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为中医药学的创新作出贡献。
总结起来,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方剂的组成、制备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中药方剂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药方剂学的学习和研究,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药硕士 研究方向 方剂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硕士研究方向方剂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研究方剂学是中药硕士研究方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方剂学旨在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药效成分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制备方法,是中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理,方剂学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并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在中药研究中,方剂学的研究意义不可忽视。
方剂是中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药治疗临床疾病的重要手段。
因此,研究方剂学可以揭示不同中药组方的药效、毒副作用等特性,有助于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另外,通过方剂学的研究,还可以优化中药方剂的组方组方,提高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药效成分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
方剂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
通过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方剂学可以深入探讨中药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功效机制,为方剂的制备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剂学在中药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药资源,其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经济效益。
方剂学的发展趋势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设计、高通量筛选等,加强方剂的优化和改良。
同时,方剂学的研究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药物化学、药理学等,不断促进中药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总而言之,方剂学是中药硕士研究方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中药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理,方剂学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2文章结构一.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中药硕士的研究方向——方剂学展开讨论。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背景和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方剂学在中药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接着,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方便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通过对中草药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配伍规律的研究,探讨以中草药为主要药材制成的复方制剂,即中药方剂,其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中药方剂学旨在总结丰富的中医药传统经验,提高中药治疗效果,确保使用中药安全有效。
中药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的定义中药方剂是指按照一定的配方规律,将若干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伍煎煮或制成剂型,用以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
方剂通常包含主药、佐使药、调和药以及药引等组成部分,各药性味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方剂的分类方剂按类型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片剂等;按作用可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和解剂、化气剂等多种类型;按使用目的可分为治标方、治本方、方解、方草、便民方、辨变方等不同类别。
中药方剂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中药方剂使用中,通常根据君臣佐使相配的原则进行配伍。
君药在方剂中起主导作用,臣药则在辅助君药的同时有特定的作用,佐药则有助于调和君臣药的作用,使整个方剂更加有效。
用药考量原则在选择用药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确保选用药物不仅疗效确切,而且用量适中,药性温和。
疾病辨证原则中药方剂的使用需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确保选用适合的方剂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方剂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方剂学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未来,中药方剂学将更加注重对方剂的药效成分研究,探索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致力于提高方剂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实现中药的规范化、现代化应用。
总的来说,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医药精髓,通过对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配伍规律的深入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愿中药方剂学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光发热,造福人类健康。
中医方剂学.完整版ppt

八法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一 汗 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第一节 方剂学开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开展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根底的奠基 1.?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根底; 2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 ?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
中医方剂学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方剂学概念及根本任务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方:1、医方、药方、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2、规定、规矩 之意。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古文通“齐〞,整齐、整合、排列 ;调配、调和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组成原则
方剂
剂型、用法
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场学习有关方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方剂学?的涵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说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根底学科之一。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 唐·王焘 ?外台秘要?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课件

❖ 佐药:1.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 2.正佐,制约主药的烈性或毒性
❖ 3.反佐,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 现象
❖ 使药:1.引经药 ❖ 2.调和药性
13
(二)方剂组成变化
❖ 1.药味加减的变化 ❖ (1)随证加减: ❖ (2)药物配伍的变化 ❖ (3)组方变化 ❖ 2.药量增减的变化 ❖ 3.剂型更换的变化 ❖ 4.合方的变化
43
❖ 大承气汤使用注意事项: ❖ 1.本方为峻下之剂,如无肠胃实热内结,
或虽有热结腑实,但气阴已亏,正气虚 弱者,不能使用。 ❖ 2.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 3.大黄、芒硝宜后下 ❖ 小承气汤: 治痞、满、实证 ❖ 调胃承气汤: 治燥、实证
44
第二节 温下剂
❖ 适用于脾胃虚寒, 食积不化, 或暴饮过食 生冷之物, 冷积停滞而成寒积里实之证。 多用温里药和泻下药。
❖ 臣药: 桂枝—辛温发汗解肌,温经通阳, 助麻黄以发表散寒,又能温行经脉,治 身痛
❖ 佐药: 杏仁—宣肺降气,既协麻黄宣肺平 喘,又助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 使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与 麻黄为伍,能使汗出而不耗伤正气,又 能与麻黄、杏仁为伍,加强止咳之效
23
❖ 禁忌症: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 ❖ 其他运用: ❖ 夹湿: +白术祛湿(麻黄加术汤) ❖ 寒郁化热: +石膏.生姜.大枣(大青龙汤) ❖ 风寒咳嗽:去桂枝加生姜(三拗汤)
❖ 解表剂不宜久煎, 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21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 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头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中药方剂学小论文 (3)

中药方剂学小论文
中药方剂学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中药方
剂是中医药临床应用中的基本单位,由多味药物按照一定
比例组合而成,经过特定制作工艺处理后使用。
中药方剂
学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制剂方法、药物配伍规律、疗效评价等方面内容。
中药方剂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药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
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包括药物的选择、用量和规格等方面。
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主要包括服药时间、服药顺序、药物
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中药方剂的研究还包括方剂的制作工艺,如煎煮、蒸馏、浸泡等方法。
中药方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
床研究。
文献研究是通过对中药方剂的古籍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方剂的组成原则和制剂方法等信息。
实验研究是通过
对方剂的药理学、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实验
研究,探究方剂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等问题。
临床研究是通
过对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进行观察和评价,验证方剂
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方剂学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方
剂通过药物的组合与配伍,能够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可溶性等。
中药方剂学的研究有助于
指导中医药临床应用,优化方剂的组方以及制剂方法,提
高方剂的质量和疗效。
总之,中药方剂学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制剂方法、药物配伍规律等方面内容的学科。
它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指导中医药的方剂组方和制剂,提
高方剂的质量和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方剂学复习题一总论部分名词解释
中药方剂中药学
方剂学四性五味
归经毒性相须
相使相杀相
反和法温法
消法剂量
二.填空题
1.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
经。
2. 代编写的
创用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和药物用途分类的方法。
3.唐代苏敬等编写的著作新修本草
是我国又是世界上最早的•部药典
4.宋代唐慎微著的采用
的编写体例,较以前中药学进了步。
5.中药性能是指
和,其主要的内容包
括、、
、等方面。
6.寒凉药多具
有、、
的功效,温热药多具
有、、
的功效。
7 .辛味药有________ 发散、______ 行
气_________ 、活血_________________ 、
等功效,甘味药有补益__________ 、_____ 和
中_________ 、缓急______________ 的功效。
8 .升降浮沉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和
两种,其影响因素
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
9「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
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禾口其他制法。
10. 前人将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
为___________ ,分别
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O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妊娠禁用药物大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的药物。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物的煎煮用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佳,用水
为原则,如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等。
煎药火候多
为________________ 。
特殊的煎药方法
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服药时,汤药一般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服,安眠药
宜在________________ 服,滋补药宜在
________________ 服。
一剂汤药,通常一天服
次。
三.判断题
1. 中药是指产于中国,中医所用的药物。
( )
2. 古今医家对药物毒性的理解是一致的。
( )
3. 苦味具有泻的作用,具体直通泻,降泻,清泻三
种。
( )
4.平性是指重要的寒热之性不慎显著的。
()5.中药的五味均与口尝有关,与功能无关。
()6.药物的归经仅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以不同的病证为依据。
()
7.任何一种药物作用的趋向只有升浮或沉降中的一种,不可能兼而有之()
8.质轻的花类药物大多具有升浮性质,但芫花和旋覆花除外。
()9.质重的果实种子类药物大多具有沉降的性质,但蔓荆子。
()
10.在使用毒性药物时需考虑应用相杀、相畏的配伍关系。
()
11.中药的炮制只是对药材的加工处理,不会影响药材的性能。
()12.因为治法能指导组方用药,所以现有法后有方。
()13.中药的剂量是指单位药的成人一日量和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相对剂量。
()14.方剂的组方原则是君、臣、佐、使。
()四.选择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五十二病方)
A. 《伤寒杂病论》
B. 《黄帝内经》
C. 《神农
本草经》D. 《五十二病方》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是()A. 《新修本草》 B. 《本草纲目》C. 《开
宝本草》D. 《证类本草》
3.平性药是()
A. 作用和缓的药
B. 无明显作用的药
C. 寒性、热性不显著的药
D. 升降浮沉不明显的药
4.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平肝等功效的药物是
()
A. 寒性
B. 热性
C. 凉性
D. 寒凉性
5.五味不包括()
A. 酸
B. 苦
C. 甘
D. 腥
6.中药的五味反映了药物作用的哪种性质()A. 升降浮沉B. 寒热变化
C. 补敛泻散
D. 作用部位7.海藻、昆布、鳖甲等要能治疗瘰疬、瘿瘤、痰核,故其药味应归属与五味中的()A. 辛味B. 甘味C. 苦味D. 咸味8.性能相类似的中药相互配伍称()A. 相使B. 相须C. 相恶D. 相杀9.味辛的药物具有的作用除下列()除外A. 行气B. 活血C. 发散D. 补益10.目前我国通用的药材计量单位是()
A. 公制单位
B. 斤
C. 两
D. 方寸匕五.简答题
1.试述五味的功效是什麽?
2.简述十八反的内容。
3.简述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其各自的含义。
4.简述汗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的含义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