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教学设计模板 文档

合集下载

大学计算机类教案范例模板

大学计算机类教案范例模板

一、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二、授课班级:XX级XX班三、授课教师:XX四、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五、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3)使学生熟悉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计算机伦理和法律法规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3)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应用。

2. 教学难点:(1)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原理及相互关系;(2)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

七、教学内容:1. 计算机概述(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2)计算机的工作原理;(3)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2. 计算机硬件(1)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2)计算机硬件的性能指标;(3)计算机硬件的选购与维护。

3. 计算机软件(1)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2)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应用;(3)计算机软件的选购与安装。

4. 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2)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3)Windows操作系统的维护与优化。

5. 办公软件(1)办公软件的基本概念;(2)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的使用方法;(3)办公软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中的应用。

6. 多媒体技术(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3)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进行讲解。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软件的使用方法。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大学教案模板范文

计算机大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级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

-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技能目标:- 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工作和学习。

- 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和文档编辑。

- 能够理解并解决计算机操作中的常见问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协同工作原理。

2. 高级软件操作技巧和功能。

3. 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和安全性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计算机有多少了解?2. 引导学生讨论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60分钟)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硬件:CPU、内存、硬盘、显卡等。

- 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如何协同工作。

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开机、关机、重启。

- 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

- 文档编辑、图片处理等常用软件的使用。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

-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组成。

-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20分钟)1. 学生练习开机、关机、重启等基本操作。

2. 学生练习使用常用软件进行文档编辑、图片处理等。

3. 学生练习使用网络浏览器搜索信息。

四、总结与作业(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

- 完成课后习题。

- 观看计算机操作视频教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2023年计算机教案模板四篇

2023年计算机教案模板四篇

2023年计算机教案模板四篇计算机教案篇11课程基本信息《大学计算机基础》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2学时,上机实验32学时。

授课对象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课程类别为公共基础课,先修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首先,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认为会用计算机上网、娱乐就可以了。

其次,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只对本科和专科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的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材缺乏解决专业问题的案例,学生很少学到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

最后,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学生的基础差异也很大。

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他们高中就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并且内容有很多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重复。

而一些落后地区的学生还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3 教学定位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计算机学科还有一种独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应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1]:(1)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

(2)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

(4)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

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本课程共8章,课程的重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 。

课程的难点是:计算机数制与转换,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功能,网络协议。

教师用通俗的实例和多媒体进行讲解,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例。

增添网上学习资料、加强上机辅导和答疑, 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理解。

大学计算机教案范文word

大学计算机教案范文word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新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

3.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区别。

2. 计算机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度。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

2. PPT课件,包括计算机基本组成、操作流程等。

3. 实际操作演示,如计算机开机、关机、文件操作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计算机基础入门。

二、讲授新课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硬件:CPU、内存、硬盘、主板、显卡、显示器等。

- 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2. 计算机的基本功能:- 数据处理: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像处理等。

- 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图书馆数据库等。

- 通信: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网络电话等。

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开机:按电源按钮,等待计算机启动。

- 关机:点击开始菜单,选择关机选项。

- 文件操作:新建、打开、保存、删除、复制、粘贴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演示计算机开机、关机操作。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功能、操作。

2. 提问: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有什么区别?二、讲授新课1.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区别:- 硬件:计算机的物理实体,如CPU、内存、硬盘等。

- 软件:计算机的运行程序,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2. 常用软件的使用:- 文字处理软件:Word、WPS等。

- 表格处理软件:Excel、WPS表格等。

-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美图秀秀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演示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熟悉常用软件。

大学计算机类教案模板范文

大学计算机类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授课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班授课教师:张伟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 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系统运行的基本知识。

- 熟悉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2. 技能目标:- 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进行基本操作。

- 能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编辑。

- 能够了解并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流。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3.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1. 操作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功能应用。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讲授新课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讲解计算机硬件(CPU、内存、硬盘等)的功能和作用。

- 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应用。

- 分析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基本流程。

2.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类型(如Windows、Linux等)。

- 讲解操作系统界面、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

3.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应用- 介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

- 讲解文档编辑、格式设置、打印输出等操作。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 拓展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动态。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大学计算机教案模板范文

大学计算机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授课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日期] 第[周次]节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基本组成部分。

- 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编程语言等基本应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

- 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述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二、计算机硬件1.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2. 常见计算机硬件的原理和性能三、计算机软件1.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2. 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编程语言等基本应用四、计算机网络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2. 常用网络协议和互联网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讲授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述- 讲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举例说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硬件- 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 讲解常见计算机硬件的原理和性能。

3. 计算机软件- 讲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 介绍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编程语言等基本应用。

4. 计算机网络-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

- 讲解常用网络协议和互联网应用。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计算机大学教案模板电子版

计算机大学教案模板电子版

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职称:[教师职称]授课时间:[具体日期]教学总学时:[总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

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3. 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4. 学会使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2.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操作系统的高级功能和应用。

教学内容:一、计算机概述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 计算机的分类3.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二、计算机硬件基础1.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2. 中央处理器(CPU)3. 存储器4. 输入设备5. 输出设备三、计算机软件基础1.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2. 操作系统概述3. 操作系统的功能4. 常用操作系统介绍四、操作系统使用方法1.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2. 文件管理3. 程序管理4. 系统设置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操作系统使用方法。

3.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2.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概述2. 计算机硬件基础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机硬件组成。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2.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软件基础2. 操作系统概述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机软件分类。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三课时一、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2. 引导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功能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使用方法2.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练习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大学计算机类教案模板范文

大学计算机类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授课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XX级 1班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特征:封装、继承、多态。

(3)学会使用面向对象编程方法设计简单的应用程序。

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面向对象编程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2)能够编写简单的面向对象程序。

(3)提高编程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2)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特征:封装、继承、多态。

教学难点:1. 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思想。

2. 正确运用面向对象编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

2. 引入新课: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1. 封装(1)讲解封装的概念和作用。

(2)举例说明封装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3)演示如何使用访问修饰符(public、private、protected)实现封装。

2. 继承(1)讲解继承的概念和作用。

(2)举例说明继承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3)演示如何使用继承创建子类和父类。

3. 多态(1)讲解多态的概念和作用。

(2)举例说明多态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3)演示如何使用方法重写和重载实现多态。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面向对象程序。

2. 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特征。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实践。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面向对象程序。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面向对象编程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计算机教学设计模板文档大学计算机教学设计模板文档
1. 背景介绍
本文档旨在提供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模板,为教师在教
授计算机课程时提供指导和参考。

2.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伦理和法律的认识。

3.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
- 编程基础:包括编程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
- 数据库管理:包括数据库设计、SQL语言等;
- 网络技术与应用:包括网络安全、Web开发等;
- 计算机应用:包括办公软件、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

4. 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小组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
能力,提高研究效果;
- 项目驱动研究:通过项目驱动的研究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所
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5. 教学评估
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评估方式:
- 作业和实验:通过布置作业和实验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和应用能力;
- 项目评估:通过评估学生的项目成果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 平时表现:通过课堂表现和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态度和
合作能力;
- 考试评估:通过笔试或机试来评估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

6. 教学资源
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本课程需要以下教学资源:
- 计算机实验室和设备:提供实际操作环境和必要的设备;
- 教学课件和教材: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材,便于学生研究和复;
- 研究平台和在线资源:提供研究平台和在线资源,便于学生
获取研究资料和交流。

7. 参考文献
为了提供教师和学生的参考,本文档列举以下参考文献:
- 《计算机科学导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
-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 《数据库系统概论》
- 《计算机网络》
以上是大学计算机教学设计模板文档的基本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适应实际教学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