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中国茶叶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中国茶叶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茶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意义。
通过对中国茶叶的历史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对茶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一、茶叶的起源和发展茶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公元前2737年,中国的传说中的神农氏发现了茶叶,这成为茶叶起源的传说故事之一。
然而,茶叶的确切历史始于公元前3世纪,那时候人们开始将茶树栽植在园林中,并开始饮用茶叶。
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茶叶的消费逐渐普及,茶叶也从一种药用植物转变为一种饮品。
到了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茶叶的种植与制作技艺更加成熟。
唐代的茶文化达到了顶峰,茶馆、茶楼等传统文化场所开始兴起,形成了茶道的一部分。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茶叶的重要发展时期。
茶叶种植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推动,茶的品种也开始日趋丰富。
与此同时,自此开始流行煮茶之法,茶具的制作更加精细,这进一步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二、茶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 礼仪之美:在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茶具与茶艺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茶席成为人们交流沟通和社交的场所,大量茶道礼仪被创造出来,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礼仪的重视。
2. 文人墨客的追求:茶叶在中国文人墨客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自唐代开始,茶叶成为文人雅士的日常饮品,他们将“品茗”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将茶叶与诗词、书画等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3. 医药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将茶叶视为药物,茶叶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治疗中。
茶叶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对身体有益,有助于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效。
4. 文化传承:茶叶的种植、收割和制作等工艺流程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反映了中国政府对茶叶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茶叶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茶叶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茶叶文化也在不断演变与创新。
茶文化三大核心

茶文化三大核心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灵魂。
那么茶文化的三大核心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三大核心,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三大核心茶文化三大核心:茶道、茶德、茶艺。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
“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艺是一种文化。
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
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的开始:《茶经》茶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
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茶经》是我国茶道的开始。
作者陆羽在书中所倡导的煮茶方法、品饮技艺是世界茶道、茶艺的最早典范,尤其可贵的是,他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深刻厚重。
把理性思考引入茶事活动是《茶经》对中国茶学的重大贡献,从此茶饮研究才成为一门学科,茶学才正式宣告成立。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首《六羡茶歌》是《全唐诗》中仅存的一首“茶圣”陆羽的诗,这位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的茶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相传陆羽自小因相貌奇丑、口吃而被遗弃,那么,陆羽又是如何走上学茶、研茶的人生之路,并为茶文化、茶艺、茶道的传播和弘扬奉献一生,直至泽被后世被尊称为“茶圣”的呢?唐开元年间,陆羽时年三岁,被遗弃野外,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上拾得收养。
茶文化简介

茶文化简介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简介,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简介:茶文化的基本概况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
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中国茶叶文化知识

中国茶叶文化知识
中国茶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茶叶文化的知识:
1. 茶的起源:相传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据考古学家研究,最早的茶叶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中国西南地区。
2. 茶叶的分类:中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和产地可以分为六大类,包括绿茶、红茶(如红茶、普洱茶等)、白茶、黄茶、乌龙茶和黑茶。
3. 烹茶仪式:中国传统的茶道注重礼仪和沏茶的技巧。
茶艺表演常见的有“茶艺表演”、“品茗会”等形式,通常伴随着优雅的动作和精致的器具。
4. 茶具文化:中国的茶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壶、茶杯、茶盘等器具均有特定的设计和选材要求,以适应不同种类茶叶和沏茶方式。
5. 茶文化与禅宗:茶文化和佛教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
茶叶泡制和品饮过程中,强调心境宁静和专注,与禅修的境界相契合。
6. 茶文化与社交:中国人常用茶来招待客人,茶会被视为一个重要
的社交场合。
通过分享茶叶和品茗,人们可以增进友谊和交流。
7. 传统茶艺:中国有许多著名的茶道流派,如四川的“川茶”、福建的“福茶”、江苏的“苏茶”等,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茶艺表演和茶具特色。
总之,中国茶叶文化是一门深厚而细致的学问,融合了历史、哲学、礼仪和艺术,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茶叶的热爱和敬重。
茶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日常生活、文化习俗还是精神追求,都离不开茶的存在。
茶文化

• 青茶(乌龙茶)
1) 青茶为半发酵的茶(发酵度为30~ 60%) 2) 又称乌龙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 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 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功夫茶
3)青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 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 不过,在众多的茶类花色品种中,对较多 的茶叶品类而言,还是“以新为贵”。
• 要判断新茶与陈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 行辨别: 1)茶叶的色泽 大抵来说,绿茶色泽青翠碧绿,汤色黄 绿明亮; 红茶色泽乌润,汤色红橙泛亮, 是新茶的标志。
2)茶叶的香气 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就会由高 变低,香型就会由新茶时的清香馥郁而变 得低闷混浊。 3)茶叶的滋味 不管何种茶类,但凡新茶的滋味都醇厚 鲜爽,而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
• 总之,新茶都给人以色鲜、香高、味醇的 感觉。而贮藏1年以上的陈茶,纵然保管良 好,也难免会出现色暗、香沉、味薄之感。 • “茶叶越新鲜越好”,这是一个悖论。长 期饮用新茶,会导致腹泻等不适症状。如 果茶叶存放一年半以上或者因为保存不当 而发霉变质,也不能饮用。
五、茶具
基本茶具
1)盖碗 2)茶海 3)公道杯 4)闻香杯 5)茶杯 6)茶滤 7)茶夹 8)茶托 9)茶巾
祁门红茶
• 种类:红茶 •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著名红茶精品, 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 • 祁门红茶的原产地——中国安徽省祁 门县,创始年——光绪年(公元1875 年),已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
四、茶叶的鉴别方法
• 新茶比陈茶好,这是指一般而言的,并非 一定如此。适时贮藏,对龙井茶而言,不 但色味俱佳,而且还具香胜之美。又如乌 龙茶,只要保存得当,即使是隔年陈茶, 同样具有香气馥郁,滋味醇厚的特点。
茶文化的介绍

茶文化的介绍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
什么是茶文化?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介绍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
”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
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
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也可以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
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中国茶文化理念

中国茶文化理念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丰富的茶道、茶艺、茶礼等方面的内涵。
以下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些理念:
1.和谐共生:
中国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和饮用都融入了自然的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尊重自然:
茶叶的生长需要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茶文化倡导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恩。
传统的茶园往往位于山间、溪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3.淡泊名利:
茶人追求淡泊名利的境界,茶道强调的是清静、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与物欲和功名利禄相对立。
4.礼仪文明:
茶文化注重礼仪,茶道中的茶艺表演、茶席准备都有严格的流程和规矩。
茶艺的过程不仅是品茶,更是一种表达敬意和友谊的方式。
5.心静自然凉:
喝茶是一种调整心态的方式,茶文化主张心静自然凉。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平复心情,领略自然的宁静。
6.陶冶性情:
茶艺被视为一种陶冶性情的方式,通过沏茶、品茶的过程,培养个体的性格修养,使人更加沉稳、坚韧。
7.传承创新:
茶文化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传承着千年的茶道传统,同时也在不断创新。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不断演化的过程。
8.情感交流: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叶常被视为一种情感的载体。
人们通过品茶、赏茶,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情感,增进感情交流。
总体而言,中国茶文化弘扬了一种清新淡雅、和谐自然的生活理念,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与满足。
这种文化理念超越了单纯的饮茶行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一、起源和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之一、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神农氏发现了茶叶的滋补作用。
茶的栽培和饮用逐渐在中国流传开来并得到推广。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茶的历史记录很早就存在了。
其中最著名的是《茶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茶学专书,记载了茶的栽培、饮用和制作等知识。
茶馆的兴盛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茶馆是人们交流和休憩的场所,也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茶的分类和制作中国茶可以分为六大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每一类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味风格。
制茶的过程包括采摘、烘青、杀青、揉捻、干燥和分类等环节。
不同类别的茶叶在处理过程和烘焙程度上有所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外观、口感和香气。
三、品茶的礼仪和器具品茶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茶的品质与口感是通过品茶的方式来体验和领悟的。
品茶的礼仪包括观色、闻香、品味和回味等步骤。
观色是通过观察茶叶的外观来判断茶叶的质量和烘焙程度;闻香则是通过闻茶叶的香气来感受茶叶的特点和品种;品味则是通过品尝茶叶的口感和滋味来评价茶的品质;回味则是在茶叶品尝后留存口中的余韵。
品茶所使用的器具包括茶具、盖碗、品茗杯、茶盘和茶巾等。
其中,茶具是煮茶和冲泡茶所必备的工具,盖碗是饮茶的主要容器,品茗杯则是用于品尝茶叶和欣赏茶汤的器具。
四、茶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茶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修养方式,被赋予了“清净”“和谐”“致静”等意义。
茶艺表演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师用独特的手法和动作来展示茶的制作和品味过程,借此传达出文化、礼仪和审美的信息。
茶文化还与诗词、绘画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众多文人墨客在茶馆和茶园中创作诗歌和绘画作品。
诗人陆游曾说:“诗入茶味即禅,禅入茶味即古。
”茶和文化的结合使得茶文化更加深厚和广泛。
茶园和茶山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许多茶园被列为世界遗产,并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品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一、茶叶历史<1>茶叶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并加以栽培利用的国家,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所以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之说,距今五千年的历史。
<2>茶叶的发展历史:春秋前期茶叶是作为药用;春秋至西汉初期茶叶作为食用;汉末以后茶叶成为宫廷饮料;唐代起饮茶已普及兴起茶道;宋代时茶文化发展鼎盛时期,茶文化在宋朝已登峰造极;清末后由于战乱,茶道走向衰弱;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道又慢慢复苏。
茶叶“始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衰于近代,现代慢慢复苏”。
<3>关于坦洋工夫坦洋工夫历史发展坦洋工夫屡屡为国争光:当年清朝深受鸦片毒害,华夏财富源源不断被掠往英伦三岛,但令人骄傲的坦洋工夫,却能从大不列颠帝国虎口夺食,为中国争回无数真金白银;公元1915年,其声誉更达到一个历史巅峰:与国酒茅台一起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实乃工夫不负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爱茶人!1371年(明洪武四年),福安坦洋村民发现野生“坦洋菜茶”。
1851年(清咸丰元年),福安坦洋村胡氏成功试制“坦洋工夫”红茶。
1875年(光绪元年),安徽籍闽官徐干臣返乡,将坦洋工夫种苗及工艺带回祁门,始创“祁红”,其后,坦洋工夫工艺又由祁门传到云南,称“滇红”。
清代·坦洋工夫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07年11月,中国申奥第一茶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注册为“中国证明商标”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9年10月,“坦洋工夫”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国家标准,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
2010年1月“坦洋工夫”获中国驰名商标一、坦洋工夫发展历程一个世纪前,一个威慑世界的百年红茶老字号———“坦洋工夫”,以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与贵州茅台酒同夺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跻身国际名茶之列。
但后来,它却盛极而衰,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和难解的遗憾。
一个世纪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坦洋工夫”重新绽放生机,借助海西建设和即将开幕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东风,复兴的浪潮,已经挟着雷霆之势席卷而来。
这期间,起起落落的世纪故事,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传奇,现在就让我们泡一壶浓浓的“坦洋工夫”,在清鲜甘甜的茶香中,听福安茶人们讲述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
福安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市(县)、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红茶原产地。
但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必称“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骄傲和光荣,也是梦想的起源。
1851年,“坦洋工夫”在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的青睐。
此后,大批商贾慕名而来,入山求市,著名茶行相继崛起,一时声名远播,驰名中外。
18世纪,红茶在英国流行,“坦洋工夫”以其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成为英国皇室的专用茶叶运往英国的船。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国酒贵州茅台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欧洲的流行饮品,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畅销20几个国家。
最辉煌的时候,“坦洋工夫”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茶叶收购的范围方圆几百公里。
当时,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只要直书“中国坦洋”,便可准确无误地抵达收信人手中,其名声甚至盖过“中国福建”。
但是,从民国二十三年起,“坦洋工夫”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陷入沉寂。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扶持茶区生产,“坦洋工夫”产量一度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可惜好景不长。
70年代,绿茶开始受到大众的热情追捧,坦洋茶区由“红”改“绿”,仅在坦洋和邻近的几个村保留生产少量工夫红茶出口,年产仅100吨。
这一改便是30多年。
二、天香企业家与坦洋工夫的再度发起命运2003年之前,“坦洋工夫”依然沉寂,不过,从2003年起,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
这一年,福建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魏文生,受命前往福安参加茶农的扶贫工作。
按当时的计划,扶贫的主要项目就是帮助茶农实现“绿改红”,与此同时福安市政府对“坦洋工夫”也开始重新审视,在召开福安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时任福安市委书记陈家东为组长的茶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讨论后,亲自找到了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龚达元)商议“坦洋工夫”发展的复兴之路。
希望龚达元(董事长)能把“坦洋工夫”发扬光大,从而推动福安茶业经济的发展。
当时的龚达元(董事长)非常认可政府对“坦洋工夫”的高度重视,考虑到“坦洋工夫”这一历史品牌即将流失,随后就到工商备案注册了“坦洋工夫”的商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初以福安市唯一国家高级茶师的名誉牵头成立了福建坦洋工夫股份有限公司(现在的茗红)。
从此“坦洋工夫”这一沉睡已久的历史品牌有了名副其实的“家”。
2009年,福安市茶叶协会通过研究,决定将“坦洋工夫”注册为中国驰名商标,希望隽永天香茶企能将其注册下来,由于龚达元(董事长)考虑到本企业不能一己私利,要带动福安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想法,之后就把“坦洋工夫”这一商标无偿让给了政府,为“坦洋工夫”的复兴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无私的贡献。
三、盛装出场人民大会堂打响第一炮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许久未经市场洗礼的“坦洋工夫”盛装出场,接受人们的检阅。
这场由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和福安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名为“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的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后来被茶人们称做“拉开了“坦洋工夫”品牌建设的序幕。
福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红色历史,使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一直关注这一地区的发展。
当天出场的有蒋正华、姜春云、孙孚凌、王云龙、于洋、关牧村等100多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华名流。
时任福安市委书记的陈家东在会上隆重介绍了“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和优异品质,以及福安市委市政府光复“坦洋工夫”的决心。
当即,“坦洋工夫”被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品牌档次一跃而上,打响了复兴的第一炮。
当时,其中的一位中华名流(歌唱家)关牧村喝了天香·坦洋工夫后,不禁喜悦名诗:“喝了伯爵又坦洋,不是偏执爱家乡;世间不怕货比货,坦洋工夫可称王。
”成功归来,不管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参展企业,都喜形于色,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
序幕拉开后,从政府官员到生产企业老板,从民间机构到各级单位,都在挖空心思重塑“坦洋工夫”这一百年品牌。
2007年,短短一年间,福安市委、市政府马不停蹄地带领“坦洋工夫”走进北京、上海、厦门、福州、香港等国内重要城市进行品牌推介,还参加了“马连道北京国际文化节”、“深圳国际茶文化展”和“重回巴拿马”等茶事推介活动,开启了人们对“坦洋工夫”尘封已久的记忆。
此后,在国内国际,各种展会上,“坦洋工夫”的身影频频出现。
福安市委、市政府如此密集为企业搭台,企业更是积极登台亮相。
从2007年起,“坦洋工夫”喜讯频传,接连获得“福建十大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证明商标”、“申奥第一茶”等荣誉。
四、华丽变身细数三年巨变在2007年举行的第一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福安13家“坦洋工夫”茶企盛装亮相,深受好评。
在去年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坦洋工夫”签下订单近1亿元。
今年在家门口的茶博会更是“坦洋工夫”展示自己的大舞台。
据福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日前,福安在本届茶博会上可望签约投资项目达16个,总投资14.2亿元。
这不是空谈,华丽变身的“坦洋工夫”有足够的实力和基础来完成这一切。
对这三年来的变化,作为福安市茶业协会的会长陈成基和副会长龚达元再清楚不过。
三年前,不要说“坦洋工夫”专卖店,就是想要买袋包装稍为讲究点的都很难。
但是现在,在福安城区繁华地段,“坦洋工夫”专卖店、连锁店、茶座林立。
不仅如此,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也都能发现“坦洋工夫”的身影,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
这是最直观的变化。
而随着“坦洋工夫”名气的打响,与“坦洋工夫”有关的所有一切都在改变。
原先“坦洋工夫”产品每公斤售价仅50-60元,而现在已升到千元,有些极品甚至上万元。
在第六届“闽茶杯”评比中,天香“坦洋工夫”获得金奖茶王称号、经拍卖每公斤达30万元。
其主要原料“坦洋菜茶”也由品牌打造前的每斤几角钱,到现在每斤茶青均价二三十元左右,茶农收入直线上升。
天香企业作为“坦洋工夫”的代表,并没有辜负福安政府和人民的期望,2008年08月08日在韩国举办的第七届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又荣获金奖,为“坦洋工夫”的历史品牌再创辉煌。
如今,“坦洋工夫”依然继续蓄积力量,向世界红茶品牌发出冲击。
日前已向美国、法国、荷兰等9个国家提出商标注册申请,已初步获得批准。
“坦洋工夫”重回世界舞台,前途将充满阳光。
五、中国“坦洋工夫”之乡——福安市坦洋村“白云山下坦洋乡,小武夷名不妄扬。
”福安郭旻诗说的便是中国“坦洋工夫”之乡——福安市坦洋村。
坦洋村位于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现有523户,2100人(其中畲族人口120人),距镇区6公里,社晓公路横贯东西,下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均已实现“五通”。
全村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园3200亩,林地面积4154亩,森林覆盖率达74.5%。
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种植及劳动力转移,年茶叶产量300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多元。
“坦洋”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因村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
坦洋村山清水秀,景色怡人。
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
锣鼓争鸣、龟蛇遥望、云桂飘香、清溪飞凤、玉笔尖峰、骏马飞天、天台洞府、蒙井清泉、石门弄月、鲤鱼朝天等“坦洋十景”栩栩如生,声色并茂。
坦洋村是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有着生产“坦洋工夫”茶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村内仍保留着古民居、古茶行、炮楼、廊桥、天后宫、施氏祠堂、胡氏祠堂等清代风格建筑。
坦洋村民世代以茶为生,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茶商胡福四(又名胡进四)、施光凌试制红茶成功,产品远销西欧,茶商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坦洋工夫”名声大噪。
1915年“坦洋工夫”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周恩来总理也曾对“坦洋工夫”红茶赞言:“坦洋工夫,香飘四海”。
2006年10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动中,11种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工夫”为统一品牌的茶产品同时亮相京城,其间,“坦洋工夫”茶被中华名人协会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彰显了“坦洋工夫”的新风采。
2007年2月“坦洋工夫”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2月,《坦洋村古村落建设和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坦洋村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