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诗经桃夭教案

诗经桃夭教案

诗经桃夭教案教案标题:《诗经桃夭》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经桃夭》,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经桃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学习古代文言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3.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诗经桃夭》的复印件;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诗经桃夭》的音频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了解桃夭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讲解《诗经桃夭》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2. 分析《诗经桃夭》的诗意表达和情感描写,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隐喻。

3. 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他们分析桃夭的形象和情感表达。

活动与实践(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创作一首以桃夭为主题的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写出自己的作品。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诗歌。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并相互分享对他人作品的赏析和建议。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并准备下节课进行朗读。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阅读和准备工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宽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创作比赛,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讨论、创作和展示等环节。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基于培养孩子国学经典鉴赏能力的教学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基于培养孩子国学经典鉴赏能力的教学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基于培养孩子国学经典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经》的语言魅力,培养诵读《诗经》的兴趣。

2.在反复读诵中读懂诗歌,感受诗歌中展现的民俗画卷。

3.斟酌字句,感受桃花这一意象中蕴含的对和美幸福的憧憬之情。

【过程预设】一、欣赏图画,快乐背诗1.我们已经读过不少优美的诗文了,今天咱们来展示一下,好吗?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背过的诗歌,展示诵读。

①百花盛开图例:《江畔独步寻花》(杜甫)、《春日》(朱熹)②荷花图例:《小池》(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③桃花图《惠崇春江晓景》(苏轼)、《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小结: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发现这些美好的画面,在同学们心中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呢!二、学习新诗《桃夭》(一)读准读顺1.这两首诗都和桃花有关。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桃花的诗歌。

出示诗文。

2.学生自主读诗,直到正确、流利为止。

3.师生、生生以各种方式合作读。

4.比一比,说说这首诗与以前背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二)读懂诗文【桃花之美】1.这是一棵桃树,一棵怎样的桃树,谁能用一些四字词语来赞美它?2.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桃之天天”,表达对桃树的赞美之情,那么这棵桃树美在哪几个方面呢?3.一边读,一边猜一猜,这棵桃树的花朵、果实、枝叶是怎样的呢?出示:桃花__________,真是灼灼其华;桃树上的果实__________,真是有蕡(fén)其实;桃树枝叶__________,真是其叶蓁(zhēn)蓁。

6.诗歌抓住桃树花团锦簇、硕果累累、枝繁叶茂三个时期,写出了桃树的美。

谁愿意用朗读展示桃树的美?【新娘之美】1.猜一猜,古人是在什么时候吟唱这首诗的?2.讲述:这是一首祝贺新娘出嫁的诗,相当于现在的《婚礼进行曲》呢!3.出示新娘图片,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新娘?4.课文中一连用了三个词,祝贺新郎官快点把这个美丽的新娘娶回家,你能找到吗?5.师生合作读诗。

幼儿教案桃夭诗经教案

幼儿教案桃夭诗经教案

幼儿教案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标题:幼儿诗经教案——桃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夭这首古诗,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对季节变化的认知。

3.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理解桃夭这首古诗的基本意思。

2. 掌握桃夭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

3. 培养幼儿对桃花、春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桃夭这首古诗的课件或挂图。

2. 一些桃花的实物或图片。

3. 音乐播放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轻快的春天音乐,引起幼儿对春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展示桃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观察、感受桃花的美丽。

导入课文:1. 引导幼儿观察桃花,询问幼儿对桃花的感受和认知。

2. 展示桃夭这首古诗的课件或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古诗的字词和图案。

朗读学习:1. 教师朗读桃夭这首古诗,让幼儿跟读。

2. 分段教授桃夭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语调等。

理解诗意:1. 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如桃花、春天,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帮助幼儿对古诗中描述的桃花和春天进行联想和想象。

情感体验:1. 让幼儿自由发表对桃夭这首古诗的感受和喜爱之处。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花和春天的美好。

巩固活动:1. 分组进行小朗读比赛,让幼儿展示朗读桃夭这首古诗的成果。

2. 利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回忆古诗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拓展活动:1. 利用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桃花的手工作品,加深对桃花的印象和理解。

2. 鼓励幼儿创作自己的小诗,描述春天或其他季节中的美景。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在幼儿家长会或展示活动中,让幼儿展示朗读桃夭这首古诗的成果。

2. 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幼儿观看与桃夭相关的动画或视频,拓宽对桃夭的理解和认知。

注:此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国学《桃夭》

国学《桃夭》

国学经典备课——《桃夭》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感悟诗文的韵律美。

2、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意思。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螽斯》,导入《桃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读文章,将不会读和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然后查字典解决。

2、师范读。

3、读诗文,体味韵律美。

采用单人读、同桌互读、男女分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读出文章的韵律美。

(可让学生互相点评,总结出读诗文的方法:节奏、音调、重音、感情等方面总结)三、合作探究1、学生四人一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

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画出来,准备全班讨论解决。

2、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讨论解决,重点的点,老师再讲解。

重点字词:夭夭:桃含苞貌。

一说形容茂盛而艳丽,一说形容少壮的样子。

灼灼(音茁):鲜明貌。

华:花。

归:妇人谓嫁曰归。

宜:与仪通。

仪,善也。

室家:犹夫妇。

男子有妻叫做有室,女子有夫叫做有家。

有:语助词。

蕡(音坟):实之盛也。

蓁蓁(音真):草木茂盛貌。

课文理解:桃树长得多麼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麼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麼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赏析:这是一首在婚礼上祝贺女子出嫁、新婚美好的喜歌。

全诗三章全用“桃之夭夭”起兴。

用娇美多姿的桃花比喻新娘的青春年少,充满活力。

第一章赞美新娘的姿容动人,第二章祝愿新娘多生贵子,第三章预祝整个家庭兴旺发达。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

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品味: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诗经桃夭教案

诗经桃夭教案

诗经桃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1、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桃夭》的背景和意义。

《桃夭》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2、讲解重点词语: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女子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虚词,无实义。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3、引导学生朗读《桃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分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让学生了解《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并分析《桃夭》中的赋比兴手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宜室""宜家"等词语的含义,并让学生思考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

桃夭诗经教案

桃夭诗经教案

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标题: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桃夭》这首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创作的特点。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桃夭》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桃夭》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

3. 分析《桃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桃夭》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桃夭》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

3. 分析《桃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桃夭》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4. 课堂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画纸、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兴趣。

-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 分发《桃夭》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

-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诗歌形式分析(10分钟)- 解释诗歌的形式特点,如古体诗、四言绝句等。

- 引导学生分析《桃夭》的诗歌形式,如韵律、格律等。

4.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

-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诗歌,并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5. 创作活动(15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首与春天相关的诗歌。

- 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创作或参考《桃夭》的形式和意象进行创作。

6.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并分享创作的灵感和感受。

- 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赞赏。

7.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古诗桃夭教案幼儿园

古诗桃夭教案幼儿园

古诗桃夭教案幼儿园引言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入古诗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一份以古诗桃夭为主题的教案,帮助幼儿园教师有效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教案概述•主题:古诗桃夭•适用年龄:3-5岁幼儿•目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教学内容:古诗桃夭的背诵、韵律感知、绘画创作等•教学时间:1周教案详细步骤第一天:古诗欣赏1.创设适宜的环境氛围,如准备一些桃花和相关装饰品,使幼儿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2.向幼儿介绍桃夭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简单解释其中的常见生词,如桃花、风等。

3.逐句念读这首古诗,让幼儿们模仿老师的语调和节奏。

4.引导幼儿们一起朗读这首古诗,并注意发音和语调的正确。

第二天:韵律感知1.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引导幼儿们跟着节奏拍打体验。

2.邀请幼儿们一起走起来,感受音乐的韵律,让他们用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3.与幼儿一起合作创造一个小舞蹈,让他们用身体的动作和音乐的韵律产生互动。

第三天:绘画创作1.向幼儿展示一些桃花的图片,让他们观察桃花的形态和颜色。

2.分发纸张和彩笔给每个幼儿,鼓励他们自由绘制自己心目中的桃花。

3.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幼儿们进行互动交流,询问他们对桃花的看法和感受。

第四天:游戏活动1.设计一个桃花寻宝游戏,将一些桃花的图片隐藏在教室里。

2.让幼儿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并收集这些桃花图片。

3.游戏结束后,集中讨论幼儿们的感受和收获,引导他们回顾桃夭这首古诗中的内容。

第五天:表演分享1.鼓励幼儿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小表演,展示桃夭这首古诗的场景和情节。

2.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们确保表演内容与古诗相符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3.组织幼儿们进行表演,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

桃夭教案

桃夭教案

《周南·桃夭》教案一、说课: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周南·桃夭》。

《周南·桃夭》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赋、比、兴的表现形式以及重章叠句、反复叹咏等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品味与赏析诗歌的语言美及其丰富的意境。

作为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高二的学生对《诗经》及其基本常识已有一定的印象。

但因为创作年代过于久远,可能很多学生会对阅读和欣赏《诗经》抱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因此,我选择了这篇简朴可爱的《周南·桃夭》为教学内容来突破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引导学生理解辨析比、兴的表现形式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及其意境美”。

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把本课的教学方法设定为美读吟诵法、提问讲解法和研读讨论法。

授课时间为一课时。

以上是我的说课。

下面,开始上课。

二、组织教学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三、上课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开始我们的《诗经》之旅。

在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紧张吗?别担心,老师考的都是《诗经》的基本知识。

准备好了吗?开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诗三百”,共有诗350篇。

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

《诗经》作品的来源有献诗、采诗、删诗等几种说法。

《诗经》的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指国风(也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它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风的价值最高。

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

那老师再问一下大家,你们觉得《诗经》难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为什么?同学们说的不错,因为时隔久远,学习《诗经》的确要通过看注释、查词典来解决字词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诗经》还是有点晦涩的。

然而,如果我们抛掉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真正走进《诗经》的世界,你又会发现《诗经》其实很亲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夭》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桃夭》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小说情节。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3)掌握《桃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发展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
1. 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1)清代作家兰陵笑笑生所著的小说,共五卷,十五回。

(2)笑笑生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擅长于写历史传奇小说。

(3)小说描述了唐朝时期一个贵族家族的婚姻、家庭、政治等方面的生活。

2. 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1)唐初,赋诗盛行,文学氛围浓郁。

(2)唐代社会贵族拥有丰富的财富和物质条件。

(3)唐代文化重视个人感受和体验,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1)小说的风格古朴而浪漫,描写豪华而细腻。

(2)小说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情节交叉、时间回溯等。

(3)小说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代贵族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婚姻观念。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就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PPT辅助教学法。

通过PPT演示,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本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1. 通过PPT介绍笑笑生和他的作品《桃夭》。

2. 让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特点,分析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区别。

3. 要求学生结合《桃夭》的情节,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1. 通过PPT介绍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要求学生阅读小说片段,分析小说的情节、描写手法等方面。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课时: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1. 通过教案、PPT等方式,介绍古典文学鉴赏方法。

2. 要求学生通过古代小说,尝试应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

3. 组织学生分享各自的鉴赏体会。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古代小说。

2. 学生是否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否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3.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