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槽机械密封密封性能及其结构优化设计
基于正交试验的机械密封螺旋槽参数优化研究

2022 年 第 50 卷 第 3 期
王鸿江ꎬ 等: 基于正交试验的机械密封螺旋槽参数优化研究
可知ꎬ 网格数≥113 944 时ꎬ 泄漏量 Q 基本不变ꎬ
由图 4 可以看出ꎬ 模拟结果与文献 [ 12] 结
此时采用液膜厚度方向为 5 层ꎬ 槽深方向为 14 层
果非常接近ꎬ 可以开展后续研究ꎮ
和坝区ꎮ 槽型线采用对数螺旋线ꎬ 公式如下:
r = r i e φtanθ
(1)
式中: r i 为密封环内径ꎬ mmꎻ φ 为螺旋线展开角ꎬ
( °) ꎻ θ 为螺旋角ꎬ ( °) ꎻ
长期运行ꎬ 而螺旋槽型参数以及螺旋槽所处位置对
于密封性能有很大的影响ꎮ 为了提高机械密封性
能ꎬ 并进一步优化螺旋槽型参数ꎬ 探索螺旋槽位置
affects the sealing stabilityꎻ when λ = 0ꎬ based on orthogonal test methodꎬ the optimal working condition curve
method of multiple objective parameters is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ꎻ thenꎬ taking P ( leakage increment ΔQ /
size 的基础上调整膜厚及槽深方向的层数来改变网
P ( 即泄漏量增量 ΔQ / 开启力增量 ΔF ) 作为优化
构影响下的液膜空化特性及密封性能ꎮ
size 对泄漏量 Q 的影响较大ꎬ 所以在确定 interval
格数量ꎮ 网格无关性验证结果如图 3 所示ꎮ 由图 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机械密封性能的优化设计与分析

机械密封性能的优化设计与分析机械密封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密封方式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和工艺过程中。
机械密封的性能关系到设备的可靠运行和产品质量,因此对机械密封性能进行优化设计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工艺优化等方面介绍机械密封性能的优化设计与分析。
首先,机械密封性能的优化设计与分析需要考虑材料选择的问题。
密封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工作介质的性质、工作条件的要求以及密封件的使用寿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常见的密封材料有橡胶、聚合物、金属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耐磨性、耐高温性、耐腐蚀性等特点。
在优化设计与分析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密封材料,以提高机械密封的性能。
其次,机械密封性能的优化设计与分析需要考虑结构设计的问题。
机械密封的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其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设计过程中,应首先确定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和密封方式,然后根据介质的压力、温度等工作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
常见的结构类型有单端面机械密封、双端面机械密封、外环式机械密封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密封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密封件的尺寸、接触压力、摩擦力等参数的影响,以提高机械密封的性能。
最后,机械密封性能的优化设计与分析需要考虑工艺优化的问题。
机械密封的工艺优化主要包括密封面的处理、摩擦副的润滑与冷却等方面。
密封面的处理可以采用研磨、喷涂等方式,以提高密封面的光洁度和平整度,减少泄漏的可能性。
摩擦副的润滑与冷却可以通过添加润滑剂、降低工作温度等方式来实现,以减少摩擦力和磨损,延长机械密封的使用寿命。
总之,机械密封性能的优化设计与分析需要综合考虑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选择和设计,可以提高机械密封的密封效果、减少泄漏和磨损,从而提高设备的可靠运行和产品的质量。
同时,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对机械密封性能进行优化设计与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
机械密封性能的优化设计与分析

机械密封性能的优化设计与分析引言:机械密封是许多工业设备中常见的一种关键部件,它起着防止液体或气体泄漏的重要作用。
在各类设备中,机械密封的性能直接影响着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因此,优化设计和分析机械密封的性能是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节: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与分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
机械密封通过密封面之间的接触产生摩擦和压力,以防止流体泄漏。
其中,密封面的选择和配对是关键步骤,以保证机械密封的工作效果。
根据工作原理和结构不同,机械密封可分为旋转密封、往复密封和静止密封。
第二节:机械密封性能的影响因素机械密封的性能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材料的选择、密封面的设计、密封面的润滑和温度的变化等。
在优化设计机械密封性能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1. 材料的选择机械密封的材料选用直接影响着密封性能。
一般而言,耐磨性好、耐腐蚀和耐高温的材料更适合作为机械密封的组成部分。
例如,金属和陶瓷等材料常用于密封面,而橡胶等高弹性材料则用于弹性部件。
2. 密封面的设计密封面的设计是确保机械密封良好性能的关键。
密封面应具备平整度高、表面硬度适中以及光洁度优良等特点,以确保密封面之间的接触状态良好,同时减小摩擦力和磨损。
3. 密封面的润滑在机械密封中,润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合适的润滑方式能减小摩擦力和磨损,提高机械密封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常用的润滑方式包括干燥润滑、润滑脂润滑和润滑油润滑等。
4. 温度的变化密封面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与温度变化有直接关系。
当温度变化时,机械密封的工作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机械密封的设计中,必须合理考虑温度变化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并选择适当的密封材料。
第三节:机械密封性能的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机械密封性能是保证设备可靠运行的基础。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优化设计方法。
1. 尺寸配合优化通过优化密封面的尺寸配合,可以减小密封面之间的摩擦力和漏油量。
通过对尺寸配合的优化,密封性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螺旋槽上游泵送机械密封性能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

存在最小静压,内外压差可以为
面提供一定
的泵送效应,有效将泄
压 体吸入并泵送至
高压侧,实现
体反输作用。
5结论
(1)提 了上游泵送机械 压力分布的 计
算与数值计算方法。两者计算结果较好地 ,简
计算流程,
计算和数值计算的可靠性。
Hydraulics Pneumatics & Seals/No.07.2021
,将q带入可得:
( ) 3%&g\ 厂2 - A2
n = n -I-------------------------------------—
( (1 + ') (0 (p -p ) g a A
(2)
(1
当r = Ag时,p二Pg,由式(2)可得槽坝交接处压力
81
液压气动与&封/2021 (第07期
封■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作者基于Mupderman无限窄
槽理论对上游泵送机械密封微间隙流场进行理论计
算[2],用Mathcad对端面间液膜压力分布进行分析,利
FCueni 建 模拟
, 上 泵送机械 动
静环端面间压力分布进行数值分析,计算结果与理论 计算比对分析。
1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图1为上游泵送机械密封端面示意图,螺旋槽开 在内环,处于低压侧,螺旋槽线型为对数螺旋线。
[4 -陈 ,,李 ,等•基于Fluent的
上游泵送
机械密封三维微间隙流场数值模拟[J] •润滑与密封,
2012,(2) :17-19. [5 - Q. Wang,H. L. Chen,T. Liu.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oC
Upstream Pumping Mechanical Seal with Different Deep Spiral
基于正交试验的机械密封螺旋槽参数优化研究

基于正交试验的机械密封螺旋槽参数优化研究
王鸿江;刘连强;张家祥;张金亚
【期刊名称】《石油机械》
【年(卷),期】2022(50)3
【摘要】离心泵机械密封在运行过程中易发生端面空化,从而影响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研究螺旋槽端面空化对机械密封性能的影响,以泄漏量Q、开启力F作为优化目标,以槽深h、槽径比β、螺旋角θ、槽数n及槽位系数λ为变量,建立正交试验表,采用CFD方法进行密封膜流场数值模拟。
研究结果表明:λ对开启力及泄漏量的影响显著,n次之;当λ≠0时,液膜内部空化剧烈,影响密封稳定性;当λ=0时,基于正交试验法,提出多目标参数最优工况曲线法,以P(泄漏量增量ΔQ/开启力增量ΔF)作为优化评价指标,得到6组最佳优化工况点,并拟合得到最优工况曲线,为螺旋槽结构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提出的基于最优工况曲线法可解决正交试验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具有普适性。
【总页数】8页(P1-8)
【作者】王鸿江;刘连强;张家祥;张金亚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927
【相关文献】
1.螺旋槽型机械密封端面槽型几何参数优化研究
2.基于 CFD 正交试验的螺旋槽干气密封性能仿真研究
3.基于正交试验法的孔槽耦合端面机械密封槽参数设计
4.极端工况下螺旋槽机械密封脱开转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5.基于正交试验的螺旋槽液膜密封端面形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械密封结构的改进与性能评估

机械密封结构的改进与性能评估近年来,机械密封结构在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流体系统和旋转机械的密封方面。
然而,传统的机械密封结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密封效果不理想、寿命较短等。
为了提升机械密封的性能,研究人员进行了许多改进,并对其进行了深入评估。
首先,改进机械密封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的选择。
传统机械密封通常使用金属、橡胶等材料,但这些材料在高温、高压和腐蚀环境下容易发生损坏。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新型的高性能材料,例如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可以显著提升机械密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此外,改进机械密封结构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密封面的设计。
密封面的结构形式和配合方式直接影响了机械密封的密封效果。
传统机械密封通常采用平面密封面或榫栓结构,但这些结构容易导致漏气和泄漏。
针对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密封面结构——动静环结构。
该结构采用球面与椭圆面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传统密封面结构的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评估机械密封结构的性能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评估密封结构的性能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例如密封效果、寿命和安全性等。
其中,密封效果是评估机械密封性能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传统的评估方法主要采用泄漏量和寿命试验来评估密封效果,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机械密封的性能,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动态密封尺寸法。
该方法通过分析密封面的变形情况来评估密封效果,可以提供更真实和可靠的评估结果。
除了上述的改进和评估方法,近年来还涌现出一些创新的机械密封结构。
例如,磁力密封采用了磁铁和电磁铁的组合,能够实现非接触式的密封效果,适用于高速旋转机械。
另外,微小间隙密封利用了微细加工技术,实现了弹性密封和气体恶劣环境下的密封效果。
这些创新的机械密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结构的问题,并且在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针对螺旋槽机械密封可控性的研究

针对螺旋槽机械密封可控性的研究摘要:机械密封在实际的使用过程当中,由于工作条件及使用环境等条件的共同影响,使得机械密封性降低甚至是失效,这将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及无法挽回的环境污染等等,这些损失往往会超密封装置价值的数倍甚至百倍更多。
因此提高密封装置的可控制性,可以有效延长基工作寿命及安全可靠性,对于工程实际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螺旋槽机械密封就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流体动压型机械密封装置,对其密封可控制性进行研究和改进,可有效提高其密封性能,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出更好的密封效果。
故本文主要针对螺旋槽机械密封可控性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螺旋槽;机械密封性;可控性;研究分析机械密封性在螺旋机的相关技术指标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在螺旋机械中,充当密封物质的流体会随着螺旋槽的旋转而被泵入到静、动环端面间,端面间形成的这层液膜的承载性可以有效的阻隔动环和静环端面,使它们处于一种非接触状态,并且在密封机械中,这种液膜的承载能力会随着动压的增大而递增,这会导致密封介质外流,当动环的转动速度达到一定转速时,就会使液膜的厚度变小,温度升高,结果造成液压端面产生变形,缩短了螺旋槽的密封性及使用寿命。
因此,依据密封环温度、液膜厚度等技术参数,对螺旋槽的机械密封可控性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实际意义。
1.螺旋槽机械密封可控性的研究意义对螺旋槽机械密封性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讨论,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更好的实现对机械密封性的控制,并能够使泄露情况及相应的磨损情况有所减轻。
同时,经过大量的实验可知,在对螺旋槽机械进行研究时,密封环可以担任一个信号反馈的角色,研究过程中通过密封环的泄露情况及密封端部的温度变化情况等相关技术问题对机械进行运行监控,并随着监测情况的变化及时的对机械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从而实现机械运行的最佳状态。
2.螺旋槽机械密封的控制方法在螺旋槽机械的运转过程中,要实现对其动环转速的控制及调整是十分困难的,想要准确定位液体介质膜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扭矩及厚度亦有一定难度,不容易实现。
螺旋密封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五、结论
图 , 不同槽深下的 " *! 曲线
假定 %& ( "#)、 ! ! ( "#- ’’,绘制出不同轴套间隙下 的 " *! 曲线,如图 - 所示。 从图 - 可以看出当 # ( "#& % "#, ’’ 时,密封系数 " 较大,它与相对槽深对密封系数的影响基本相同。但是
(&)通过计算机绘制相关曲线,找出了螺旋密封几 个重要结构参数的取值范围。 (+)运用复合形法,通过计算机编程得到了最优螺 旋结构参数, %& ( "#), %+ ( ,#", ! ( +".。 (收稿日期:+""- 6 && 6 "7)
这样,只需求得目标函数 + ( * )的最小值,即可获 得 & 的最大值。
三、约束函数
通过计算机绘制相关曲线图,可观察螺旋结构参数 与密封系数的变化规律。 图 " 为在 "% & + 时,不同相对槽宽下的 # ’! 曲线, 从图 " 可以看出,在 "" & #2$ 时, & 有最大值,而当 & 大于或小于 #2$ 时, & 都将减少。 假定 "" & #2$,绘制出不同相对槽深下的 & ’ ! 曲 线,如图 %,从图 % 中可以看出,当 "% & %2$ 3 $2$ 之间 时, & 有最大值, "% 较小或较大时, & 都将减小。 假定 "" & #2$、 ! & #2" //,绘制出不同槽深下的 & ’! 曲线,如图 + 所示,从图 + 可以看出,螺旋的槽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旋槽机械密封密封性能及其结构优化
设计
摘要:现代工业中,存在着许多大功率、高转速流体机械,传统的接触式机械密封难以满足如此苛刻的条件,虽然通过合理的设计结构、选择良好的材料以及辅助设备可以改善密封性能,但彻底解决密封端面的摩擦磨损与密封性能的矛盾较为困难。
通过对端面加工微织构可以有效的在保证密封性的同时减小磨损,延长机械密封的寿命。
关键词:表面织构、螺旋槽、机械密封、摩擦学
对于旋转式机械设备来说,机械密封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解决旋转轴与壳体间的泄露问题。
机械密封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端面密封副、辅助密封、补偿机构和传动机构,依靠成对的动静环在密封介质的压力和其他辅助元件共同作用下,两环接触端面相互贴合从而实现密封的目的。
本机械密封密封性能的研究因其工作稳定、泄露少、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将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行业。
如果这项技术理论成熟,并且具有相应的实验成果支持,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件使用寿命,减少磨损,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1]。
1.机械密封的研究
1.1织构化机械密封的研究
上个世纪60年代,约翰克兰公司率先研制出螺旋槽气膜密封并进行了试验研究。
1900年前后,螺旋槽上游泵送机械密封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工业中开始运用。
与干气密封不同的是,上游泵送机械密封是将低压侧泄漏的介质通过螺旋槽反送回高压侧,从而实现零泄漏或零逸出。
1994年国内的张俊玲等提出一种适用于高速旋转的环形-螺旋槽端面密封结构,并认为该种结构在高速旋转过程中既可以产生流体动压又具有泵汲作用。
宋鹏云探讨了螺旋槽密封的解析求解方法并分析一般工况和螺旋槽几何结构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WANG等在二维研究基
础上利用FLUENT软件对螺旋槽型进行了三维模型的数值模拟,采用FVM求解一
般的n-s方程,优化了端面结构的几何参数,并指出在干气密封中螺旋角、槽深、槽堰宽度比、槽坝宽度比会对密封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李贵勇等考虑了密封端面
径向锥度的影响,分析不同黏度下膜厚、端面径向锥度对密封特性参数的影响
规律,得出径向锥度越大, 径向压力峰值、开启力和摩擦因数越小。
Yuan Chen
等对气膜动态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得出了槽径处压力高于内径、外
径压力。
张鹏高等将内、外螺旋槽型在不同液膜厚度和不同转速条件下的液膜特
性作比较,结果显示液膜厚度和转速的增大都将会加大泄漏量,在相同条件下外
螺旋槽表现出的密封性能更优。
Q Wang等提出一种周向发散具有不同深度螺旋槽
的上游泵送机械密封,可以产生更大的开口力,提高泵送性能和流体膜刚度。
在
实际工况中密封端面往往会出现各种微扰动,周建峰团队建立了非稳态条件下微
螺旋槽端面密封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时变雷诺方程进行数值求解,理论分析得出
液膜厚度对泄漏量和承载力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且液膜承载力和泄漏率的变化
频率和幅度主要受轴向扰动的频率和幅度的影响。
总的来说,干气密封和上游泵
送机械密封都是利用密封环的相对旋转将密封介质泵入槽内,在沟槽根部产生开
口力,以减少密封面的磨损,延长密封面的使用寿命。
但是由于所产生的开口力,密封环的间隙增大,从而导致泄漏率的增加。
1.2复合织构的应用研究
表面织构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表面织构润滑摩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创造
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改变了长期聚焦于研究单一织构形貌及优化其几何参数来改
善动压润滑效应的局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复合织构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
尝试[2]。
为了使密封端面在工作过程中既具备泵送作用,又可以产生足够的流体动压
来实现非接触密封,学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双螺旋槽、人字形槽、Y字形槽等复杂
织构的机械密封。
1992年王玉明等利用光刻法在密封端面制作八字型螺旋槽,通
过5年多的优化设计终于使密封在线速度、泄漏率和磨损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阮鸿雁等采用CFD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多圆弧与三角形复合织构表
面上的压力分布情况,以及产生举升力的情况。
Suh等在单一形状织构基础上提
出交叉沟槽织构模型,在销盘摩擦测试装置上对不同角度和宽度下的交叉沟槽测试,发现交叉沟槽的交叉角度和深宽比对减小摩擦系数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且交叉角在40度附近时摩擦系数最小。
Chae同样通过实验验证了微十字槽的表面形貌因角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摩擦性能。
Segu等将未织构表面与具有不同参数的圆形凹坑和椭圆凹坑表面进行磨损试验并对比,并得出复合织构展现的润滑性能明显优于未织构表面,且该试验环境下最佳面积占有率为12%。
尹必峰等对缸套表面进行槽腔复合织构和交叉沟槽织构的设计,通过实验得出相对于单一织构,复合织构可以提高油膜厚度,其中交叉沟槽的润滑性能最优。
Wang等通过实验比较了3种形式的SIC表面微凹坑织构对流体动压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形式能使大小凹坑所产生的流体动压效应相互耦合。
李茂元通过在机械密封端面建立复合凹坑织构理论模型,考察不同形状和复合形式的微凹坑对动压性能的影响,发现大凹坑与小凹坑之间的动压效应有相互“提升”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复合微凹坑的理论研究[3]。
而复合织构在机械密封中的研究与应用是少之又少,本课题组于2008年首次提出了一种在密封环端面具有微观凹腔和宏观泵送槽的新型机械密封,并介绍了一种激光微造型加工新方法。
随后对表面跨尺度织构与未织构密封端面进行摩擦性能对比实验,发现无论是在低压低速,还是在高压高速的工况下,激光表面跨尺度织构均可以显著改善机械密封的润滑与摩擦性能。
2.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2.1理论分析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具有宏观螺旋槽的跨尺度复合织构端面密封。
依据机械密封的实际工况,基于合理的假设和JFO空化边界条件,采用Reynolds 方程作为控制方程,推导出密封端面间液膜厚度的膜厚方程,从而建立跨尺度复合织构化端面机械密封数学模型。
2.2数学建模
建立宏观螺旋槽组成的跨尺度复合织构端面密封数学模型,推出相应的润滑油膜承载力方程,膜厚方程,利用多重网格法完成上述模型的数值求解,着重研究复合织构几何参数、分布位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
2.3数值分析
根据已建立的螺旋槽跨尺度复合织构数学模型,确定其强制性边界、周期性边界和初始条件,对比多种数值求解方法选用适当的方法离散偏微分方程,并通过MATLAB编程完成上述模型方程的数值求解,研究复合织构的几何参数、分布位置、形貌特征对机械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
2.3可行性分析
采用激光织构技术在密封端面面上加工出宏观螺旋槽织构,用三维形貌仪测量纪录激光加工后的几何形貌参数。
实际工况条件,在密封试验台上进行试验,研究该复合织构产生的耦合影响,确定最佳的织构尺寸参数、形貌特征和最优的分布位置使泄漏量最小,密封性能最优。
3.实际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针对孔径为微米级凹孔端面密封在孔型结构、排布方式、端面孔形、几何参数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尽管微凹坑密封具有良好的动压密封性能,但是在高压或低速启停阶段时,其难以形成明显的动压开启力,端面难以顺利分离且易发生磨损。
而且密封端面织构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在密封表面织构单一形貌,对跨尺度复合织构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
因
此本课题中将提出在密封端面加工毫米级螺旋槽的跨尺度复合织构,使得摩擦副
间形成动压效应和泵送机制,进一步完善跨尺度复合织构机械密封减摩润滑及密
封性能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鉴于激光加工的特殊性使盲孔的底部呈现圆弧状,对
磨粒的吸附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
如果这项技术理论成熟,并且具有相应的实验成果支持,当尝试应用到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方面时,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件使用寿命,减少磨损。
4.结论
根据已建立的螺旋槽跨尺度复合织构数学模型,确定其强制性边界、周期性
边界和初始条件,对比多种数值求解方法选用适当的方法离散偏微分方程。
提出
一种新型零泄漏螺旋槽机械密封,该密封可以改善密封端面之间的摩擦性能,实
现零泄漏,提升密封性能,降低端面温升,延长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孙见君,魏龙,顾伯勤.机械密封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动向[A]. 润滑与密封,2004,4
2.
厉建全,朱华.表面织构及其对摩擦学孙玉霞,李双喜,李继和等.机械密封
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6
3.
符永宏,汤伯虎,纪敬虎等. 微凹坑织构表面摩擦学性能的实验研究[A].润
滑与密封,2013,38(5)
4.
纪敬虎,符永宏,王祖权等.激光表面跨尺度织构化机械密封摩擦性能.排灌
机械工程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