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
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闺怨作者: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8、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直译】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赏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鉴赏1】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

三一文库()〔“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篇一: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一二: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一二: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王维《闺怨》中的句子。
全诗如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上句“忽见陌头杨柳色”中“陌头”意思是大路上,“杨柳”在古代有离别之意,因为柳与留谐音。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从军征人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
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一致的。
唐代前期,国势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诗中的女子,丈夫从军远征万里觅封侯,离别经年。
在春日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高楼赏春以自娱。
但一个“忽见”联想到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的情景,促使她内心深处为当时规劝夫婿千里远征觅封侯的念头而顿生悔意。
这一腔幽怨,是如此的迅速和突然,由无愁到有愁,由有愁到知愁,这种对宫闺女子心理状态的细腻微妙的把握,使得这首诗不愧为王昌龄素负盛誉之作。
*篇二:悔教夫婿觅封侯悔教夫婿觅封侯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是对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的悔恨出自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闺怨》,是说悔恨让丈夫为封侯而从军,致使他们难以相见,表达了相思之情。
封侯的意思是为封侯而从军。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闺中*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闺怨:*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很多人的生活理想。
赏析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但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个瞬间的联想之后,*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王昌龄《闺怨》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闺怨注释及译文

闺怨注释及译文
guīyuàn
闺怨
wángchānglíng
王昌龄
guīzhōngshǎofùbúzhīchóu
闺中少妇不知愁,
chūnrìníngzhuāngshàngcuìlóu
春日凝妆上翠楼。
hūjiànmòtóuyángliǔsè
忽见陌头杨柳*,
huǐjiāofūxùmìfēnghóu
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三八妇女节诗词作品

三八妇女节诗词作品《春日凝妆上翠楼》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衍生注释:“凝妆”指盛妆。
“翠楼”即青楼,这里指女子居住的楼。
“陌头”是路边。
“悔教”表示后悔让。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出一位闺中少妇,在春日里精心打扮登上高楼。
开始她是无忧无虑的,可看到路边杨柳的春色,触动了内心的情思,后悔让丈夫去追求功名利禄。
从开始的“不知愁”到后来的“悔”,形成鲜明的情绪转变,以乐景写哀情,把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细腻地展现出来。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闺怨等题材。
他的诗作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
四、运用片段: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就像诗中的这位少妇一样,很多女性在家庭中默默付出,丈夫为了事业在外打拼。
可有时候女性也会有自己的孤独时刻,比如我的邻居姐姐,她的丈夫经常出差。
有一次她精心打扮后,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热闹的街景,突然就很想念丈夫,感觉自己就像那诗中的少妇,不禁感叹:“这和诗里说的太像了,要是他能多陪陪我就好了。
”《采莲曲》原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衍生注释:“罗裙”是丝罗制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这里描绘了采莲女的形象与荷塘景色融为一体。
二、赏析:诗中巧妙地将采莲少女和周围的环境融合起来,少女的罗裙与荷叶像是同一种颜色裁剪而成,脸庞与盛开的荷花相互映衬。
后两句写出采莲女进入荷塘后,若隐若现,只能听到歌声才知道有人。
把少女的灵动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诗人。
他在诗坛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其边塞诗风格雄浑,闺怨诗又写得极为细腻。
四、运用片段: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我们单位组织去郊外赏荷。
看到荷塘里那些采莲的妇女,我就想到了这首诗。
你看她们穿着朴素的衣服在荷叶间穿梭,就像诗里写的那样,荷叶和衣服仿佛一体,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发现她们呢。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1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
【成语】:悔教夫婿觅封侯
【拼音】: hui jiao fu xun feng hou【解释】:后悔让丈夫去从军。
指女子对负心人不必再有顾念之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刘尹云:‘大妇无礼,岂可留!’既出,还向户,其妇出拜。
尹云:‘举手自谢!’妇云:‘不敢。
’他日,集诸姑,谢诸妇。
诸妇皆云:‘小人共待大人。
’唯大妇辞谢。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女子对待丈夫的情形
刘兰芝与焦仲卿在封建社会里,由于门第观念的束缚,刘兰芝不得不忍痛送别与她有婚约的焦仲卿去当兵。
不久,焦仲卿也因为失职和别人的诬陷而被免职,在回乡的途中不幸遇难。
刘兰芝闻讯万分悲痛,决心以死殉情,回到家里便剪掉了长发。
焦仲卿的母亲很为儿子的死悲伤,便用布做了新衣服,请求邻居向他的女儿提亲。
可是刘兰芝却对母亲说:“阿母得闻之,足知管(仲)、蔡(叔)两弟之言;提(亲)者是(问)我的女儿,女亦得(应)人(许)(嫁)。
”焦仲卿的母亲听说后,连忙赶往刘家说明原委,兰芝表示非焦仲卿不嫁,但她要求自己的亲事自己做主,在媒人的帮助下,焦仲卿的母亲同意了这门亲事,并择了吉日,俩人结成了夫妻。
这个典故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相互真诚爱慕而又被迫分离的
凄美爱情故事。
这类故事多次出现在《孔雀东南飞》里面,比如其中名句:“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海南无所有,聊赠一绝.”。
这首诗里是这样描写的: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刘兰芝坚贞不屈的精神感动了众乡邻,他们纷纷前来规劝兰芝改嫁,但她都坚决地予以拒绝。
但是,不论人们怎么说,兰芝始终都没有再另嫁,她专心抚养儿子,教育儿子,辛勤劳作,孝顺婆母,表现了一个劳动妇女的善良品德。
其实,像刘兰芝这样坚持忠贞不二,并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人并不多。
《孔雀东南飞》里就只有焦仲卿一个人的父母兄弟敢于和焦仲卿抗争,甚至在父母以死相逼下,仍然敢于顶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