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分析化学 教学方案

合集下载

高三化学教材分析与 教学方法建议

高三化学教材分析与 教学方法建议
6
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1、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教学要 求
高考要求
了解几种晶 性质
B
各类晶体模型(粒子间的相 互作用)和性质的一般特点 晶体的类型与物质、熔点、 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关系
21
第四单元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氯碱工业
第二节
离子交换膜电解槽
22
图4-8 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原理示意图
23
离子交换膜示意图
24
第五单元 硫酸工业
1、知识点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 学 高考要求 要求
B A A A A
化学反应原理确定 原料与能源合理利 用 三废处理与环境保 护 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综合经济效益的讨 论
B C
7
2、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方法
• 2、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四类晶体的概念、晶体类 型与性质的关系 – 教学难点:是晶体结构模型
• 3、教学方法
– 模型法 讨论法
8
第二单元 胶体的性质及其运用
1、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要 求
B
B
考纲要求
胶体的重要性 质 胶体的应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9
第四单元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1、知识点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电解原理(以电解氯化 铜溶液为例) 氯碱工业及反应原理 以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 工生产简介 铜的精炼 镀铜
教学 要求
C
高考要求 理解电解原理
B A
B B
理解铜的电解精 炼、镀铜、氯碱 工业反应原理
20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依据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课程的要求、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从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到设计教学评价,按照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对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设计。

旨在夯实学生分析检验方面的实验技术基础、培养必备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我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1版专业教学计划)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年16号文件)相一致。

分析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药物分析等专业课乃至学生将来从事生产一线的分析检验工作奠定坚实的实验技术基础,实验课在课程设置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

对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培养药学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

所谓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 [2] 。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认同的程序 [3] ,对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设计。

1 分析教学对象我校是一所专科学校,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学生。

总体上看,他们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和问题。

在教学层面,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1.1 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

专科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很多考生是压专科投档线被录取的,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1.2 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

高职高专学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大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和求知欲望,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客观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只是盲目地、机械地学习,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只是想“混”毕业。

高级化学分析教学计划

高级化学分析教学计划

高级化学分析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高级化学分析教学的主题是培养学生在分析化学领域的高级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现代化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技巧,学会分析样品并准确判读实验结果。

此外,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良好的实验室安全和道德意识。

二、活动安排1. 实验室训练: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生将熟悉常见的分析方法,如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等。

教师将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2. 课堂讲授:教师将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讲解各种分析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通过课堂讲授,学生将了解不同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和应用领域。

同时,教师也会邀请一些行业专家来分享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3. 学术研讨会: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学生将有机会与其他学生和专家交流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并激发学生对化学分析研究的兴趣。

三、教材使用1. 《高级化学分析导论》:这本教材系统介绍了高级化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解析。

这本教材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高级化学分析的宏观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2. 《化学分析实验指导》:这本实验指导书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化学分析实验和操作步骤。

学生将根据教材上的实验指导,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这些实验实践,学生将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度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3. 科研文献: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教师将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科研文献。

学生需要选择一篇与高级化学分析相关的文献,并进行阅读、总结和报告。

四、评估方法1.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教师将根据报告的内容、结构和准确性对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进行评估。

2. 学术研讨会评估:学生需要准备一份学术报告并进行展示。

化学分析课程建设方案模板

化学分析课程建设方案模板

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化学分析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培养具备化学分析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校决定开展化学分析课程建设。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各类化学分析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化学分析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化学分析基本理论:包括化学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误差分析、数据处理和仪器分析等内容。

2. 化学分析方法:包括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3. 化学分析实验: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

4. 化学分析应用:介绍化学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四、课程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学:采用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开放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创新教学: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课程考核1. 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

2. 期末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和综合能力考核。

六、课程资源建设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 实验指导书:编写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 实验设备: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5. 网络资源:建设化学分析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七、课程建设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资源的收集。

2024版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教案

2024版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教案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
平时成绩评定方式
课堂表现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 论贡献和提问情况进行评价。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并 评估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实验报告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 范性、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以
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
期末考试形式和内容
考试形式
01
闭卷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多种题型。
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 教案
目录
• 课应用 • 仪器分析方法与应用 • 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培养 •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分析化学课程简介
03
分析化学的定义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 要分支。
操作简便,快速,准确 度高,适用于常量、微 量和痕量组分的分析。
缺点
对化学反应的选择性和 滴定终点的判断要求较
高。
应用
广泛应用于酸碱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络合滴 定和沉淀滴定等领域。
分光光度法
原理
优点
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或发射特性进 行定量分析。
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适用于微量和痕量组 分的分析。
仪器分析原理及技术应用
01
光学分析法
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原子 吸收光谱、分子光谱等)和分 光光度法原理、仪器构造及应
用。
02
电化学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电解分析法、库 仑分析法等原理、仪器构造及
应用。
03
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基本原理、分类(液相 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构
造及应用。
04
质谱分析法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7篇)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7篇)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7篇)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药学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以下是高等有机化学教案,欢迎阅读。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篇1知识目标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关于甲烷的教学材料分析: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

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

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学材料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化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1钠一、教学目的: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二、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三、教学用品学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教师演示用品:钠、酚酞、玻璃钠柱、锥形瓶、漏斗、导管(带尖嘴)、大头针、小灯泡、导线、电源、电极等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 第二章碱金属[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 第一节钠[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硬度熔点密度导电性[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

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

(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 是一种白色粉末。

化学教学设计方案范例高中

化学教学设计方案范例高中

化学教学设计方案范例高中一、教学背景与目标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学学科,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有实验操作与应用技能的培养。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学设计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方案为例,通过明确教学背景与目标,拟定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能力水平。

二、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1. 教学内容(1)化学基本概念与性质:通过对元素、化合物及其基本性质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透过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介绍化学物质在反应中的变化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

(3)化学平衡与化学动力学:通过讲解化学反应中的平衡现象和速度问题,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和平衡状态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化学实验与实验报告:通过设计和实施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同时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以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方式(1)理论教学: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讲解、板书与学生讨论的形式,传授化学基础知识与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与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注重实验的规范与安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课堂讨论与互动:通过提问、答疑和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回答问题: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的概念理解与分析能力。

(2)实验报告评价: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检验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能力和实验结果的解读能力。

(3)作业和考试评价: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和参加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二、课程描述
中文:
《高等分析化学》是为学完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的高年级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理论课,旨在介绍分析测试领域常用的理论以及最新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为化学专业分析化学相关课程知识应用打好基础,传授高等分析化学专业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利用分析化学规律和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英文:
Advanced analytical chemistry is a theoretical course for students who have learnt 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instru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aiming at discussing the latest theorie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the field of testing and
analysis. This course will ground the students in their study of analytical chemistry-related courses through imparting advance analytical chemistry knowledge, and will also train their scientific thinking skills as well as their practical problem-solving ability.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分析化学》是为学完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的高年级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理论课,旨在介绍分析测试领域常用的理论以及最新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为化学专业分析化学相关课程知识应用打好基础,传授高等分析化学专业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利用分析化学规律和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绪论
交代本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教学内容、文献检索主题、教学模式、成绩评定方式、课程网站等。

第一章、分析化学相关文献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有关文献的概念,以及分析化学相关文献的种类及获取途径
教学重点:文献的概念
教学难点:文献的获取途径
教学内容:通过湖南大学图书馆,了解ISI-SCI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SciFinder化学文摘网络版(SFS)和ACS美国化学学会数据库(ACS)等。

第二章、分析化学的一些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相关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1.灵敏度:单分子、单细胞等极端条件分析
2.选择性:特异性识别每一种化学物质
3.分析速度:高通量分析
4.微型化:芯片实验室
5.复杂样品:活体实时原位分析
第三章、分析仪器的掌握
教学目的与要求:以光谱仪器为例,了解如何准确、快速地掌握相关仪器的核心、如何实现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在理解分子发光普遍原理的基础上,把握分子发光检测仪器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比较不同仪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内容:1.掌握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以光谱仪器为例
2.自行搭建分析仪器: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分析仪为例
第四章、分析质量控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分析质量控制的目的和一般做法
教学重点:分析质量控制的目的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分析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1)分析质量控制的一般考虑;
(2)以测定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pH值为例了解分析质量控制
项目1.就某个案例或主题开展讨论,探讨分析化学的作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案例,了解分析化学的应用
教学重点:案例中具体的分析化学手段
教学难点:采用相应分析化学手段的原因
教学内容:观看“犯罪现场调查”等电视剧,写观后感阐述分析化学的作用。

项目2.文献检索实践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实践,了解分析化学相关文献的获取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ISI-SCI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和SciFinder化学文摘网络版(SFS)的使用教学难点:专业文献翻译
教学内容:根据教师指定的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1篇文献检索报告,并从中选择1篇英文文献译为中文。

讨论:作业点评、答疑
教学目的与要求:点评作业,回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重点:作业点评及思考题的解答
教学难点:思考题
教学内容:读后感、学习小结、观后感的点评,自学部分的答疑
*学时分配说明
教学16 周,授课16 周完成;
授课13 次(26学时),每次90 分钟(2学时连续);
讨论 2 次(4学时),每次90 分钟(2学时连续);
实验(项目) 2 次(8学时),每次180分钟(4学时,分2次);
测验(考查) 5 次(10学时),每次90 分钟(2学时连续)。

四、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由5部分组成:
日常考查,占10%,含课堂考勤及课堂参与;
书面作业,占30%,读后感、学习小结、观后感各占10分
期中测验,占10%,以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文献检索,占20%,文献检索报告和文献译文各占10分;
期末考试,占30%,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自编PPT教案
参考书:
1.武汉大学编,《仪器分析》(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赵藻藩等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
3.张正奇主编,《分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汪尔康主编,《21世纪的分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
5.汪尔康主编,《生命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6.J.D. Ingle, S.R. Crouch著,张寒琦,王芬蒂,施文译,金钦汉,刘明钟审校,《光
谱化学分析》,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7.朱贵云等编著,激光光谱分析法,科学出版社,北京,1989
8.潘家来编,激光拉曼光谱在有机化学上的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1986
9.Joseph R. Lakowicz, Topics 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New York, 2002
10.W. David Wilson, “Analyzing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s”, Science, 2002, 295,
2103-2105
11.王柯敏,光化学传感器理论与方法,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1995
12.Joseph R. Lakowicz, Topics 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V olume 4, Probe Design
and Chemical Sensing,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New York, 2002
13.陈成钧著,扫描隧道显微学引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1996
14.Edited by Tuan V o-Dinh, Biomedical Photonics Handbook, p57-1~57-23, CRC Press,
2003, Boca Raton.
15.Edited by H.S. Nalwa, Encyclopedia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Vol. 1,
p235-253, 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4,Los Angeles.
16. D. Figeys, D. Pinto, Lab-on-a-Chip: A Revolution in Biological and Medical Science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0, 72, 330A
17. D.R. Reyes, D. Iossifidis, P.A. Auroux, A. Manz,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 1.
Introduc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2, 74, 2623
18.P.A. Auroux, D. Iossifidis, D.R. Reyes, A. Manz,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 2.
Analytical Standard Ope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2, 74,
2637
19.T. Vilkner, D. Janasek, A. Manz,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 Recent Development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4, 76, 3373
20.马立人,蒋中华,生物芯片,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21.方肇伦,微流控分析芯片,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
六、授课手段
多媒体+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