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 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 济建设
资料:
中国能耗高,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 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
①坚定不移的抓经济发展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 义是发展
②毫不放松地抓抗震救灾,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 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调度,做好各项抗震救灾 工作,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 本要求。
④要统揽全局,坚持“两手抓”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 济建设
• 上学走钢丝
一天走四趟
2004/06/22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
济建设
我国东西部教学条件差距惊人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 济建设
补充:材料题
• 第一步:读问题,找关键词,明白考查知 识范围。
• 第二步:读材料,找关键词,落实相应理 论。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 济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How?
• A.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
• B.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 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 济基础相协调。
• C.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 济建设
• HOW 为了把握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 线,进一步明晰如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2017~2018高一年级政治导学案 编制:白鹭 李鹏宇 编号:11 时间:2017.12.23等级:班级: 小组: 姓名 审核: 审批:1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内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问题,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评价事例,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重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难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使用说明】1.独立研读教材P78—P84,作好标记和勾画,标注关键词。
2.依据预习指导,进行二次研读教材,自主探究导学案问题。
3.完成预习检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预习问题一】我国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什么?【预习问题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四点)【预习问题三】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措施五点)【预习自测】1.下列关于小康社会的建设,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③总体小康的目标还没有实现④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A .①④B .②④C .③④D .①②2.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不正确的说法是( )A .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B .要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唯一要求C .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D .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我的疑惑】 【探究案】【探究案】【探究思考】材料一::2007年江苏省人均生活用能情况注:2007年江苏人均生活用能共折合标准煤1645千克,比2006年增长7%。
材料二:苏南、苏中、苏北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增速变动情况【探究点二】有人说,能耗的增长反映了生活的改善和生产的发展。
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说法。
【针对性训练】1.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考点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特点和要求
(1)特点: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要求: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有条件的 地方继续走在前列,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 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高考警示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高考中的冷考点。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 的经济建设
知识小结
共同回忆一下吧?
第十课
一个概念 两个阶段 三项新要求 四条措施
科学发展观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 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 乡发展一体化 ;全面促进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 发展能力
4、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比较:
标准
总体小康
低标准的小康,人均GDP 只有800多美元(低水平 )
全面小康
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GDP超 过3000美元(更加殷实宽裕 )
区 别
全面 程度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 的小康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全面发展的小康
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 发展比较均衡,缩小地区、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
均水平还比较低。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
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 质量还有待提高。
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考点一、全面小康的目标
3、全面小康的目标
(1)总体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 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四单元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少取, 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 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
(5)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 力。
2.“三主体”共建生态文明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利用经济、法律及行 政手段调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2)企业:加强管理、科技创新、降低成本、减少 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个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增强 节约意识,从小事做起,把节约资源落到实处。
第二框 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三生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 统筹兼顾六统作筹 为根本方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 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 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 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怎么办] 考题溯源探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生活中的体现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 实现;②就业更加充分;③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 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④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 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突破】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包括六个方面,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 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 个“倍增”(GDP和国民收入),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通 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 代化同步发展,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基本形成区域协调 发展机制,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 提高。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不限于经济建设方面,还包括政治、 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济生活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要性
课本原文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 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 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 思想。
修改补充说明
(1)将“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修改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 (2)必须补充“科学发展 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 导思想。”
②总体小康的表现: 第一,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 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 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 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第二,宏观表现: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 增强。
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 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 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 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 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 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 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 的时期。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首先,明确科技创新的地位。
其次,了解具体措施。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首先,要明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容 其次,明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经济意义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或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通过例举某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事例,启示我们该如何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例:某地区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事例…… 该地区是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党的十八大对未来经济建设的五项具体要求
全面深化 经济体制 改革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百 姓 从 政 府 哪 些 措 施 中 受 益 ?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 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 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
发展 协调 发展 可持续 发展
★请准备好课本、双色笔
★最重要的是激情,让我们向成功出 发!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 社会的经济建设
【学习目 标】
(带着目标努力,带着梦想飞翔)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内容;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问题,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 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评价事例,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具体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
白色污染
沙尘暴又来了!
猛兽搬的洪水!
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被称 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 。
但是GDP远非“完美”———
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 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 GDP,更不能反映出人类为经济增长而付出的代价 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土地资源又 没了几顷?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又少了几条?
绿色GDP
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 想。
必修1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本课考点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考查重点: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课前复习案【考点梳理】依据下列问题,结合一轮复习资料整理教材相关内容。
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的表现、意义P85(2)总体小康的特点:(3)全面小康的总体任务及具体目标:P86第二段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2)(3)二、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2、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后果。
(课本P87页小字,理解即可)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1)(2)(3)(4)点拨:注意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个“统筹”。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3)①重要性:②措施:A.B.C.(4)①原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措施:A.B.C.(5)①重要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②措施:A.B.【构建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探究一、自主检查:1、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判断下列观点对错,简要阐述理由。
(1)GDP增长就是经济的发展。
()(2)以人为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探究二:步步高错题诊断【体验高考】1、(2013安徽)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①促进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发展②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③增加出口补贴,扩大出口规模④提高存款利率,减少居民消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13上海)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时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讲解

思考: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合作探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表明: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已经拉大。说明虽然在整体上“蛋 糕确实做大了”,但是在社会成员 中“蛋糕分配”的非均等程度却在 扩大。(收入差距在扩大,要更加 重视社会公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情境探究
材料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粗放型的经济 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实现经济增 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随着人 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再 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情境探究
材料四:统计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 绝对差距,由1985年的342元扩 大到2000年的4027元、进一步 扩大到2007年的9646元。这不 仅成为“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而且 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成为影 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 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二框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常德市第六中学高一政治备课组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旗帜 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这一伟大目标,在 经济建设方面对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 要求? 思考: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宏 伟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办?结合生活实 践,谈谈你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真题演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经济发展相关图表。
•图表组合类试题应注意:①注意标题,标题即主
题;②把握变动总体趋势,抓住题目主干意思;③留 心特殊时段的变化情况;④思考图表之间有无内在联 系。
•
•(1)揭示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6分),并从科学发展 观的角度说明我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第1的0课科必学发展要观和性小康。社会的(经济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 析广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应怎样更好地 发挥财政的作用?(8分)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 析广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应怎样更好地 发挥财政的作用?(8分)
•(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 核心立场。财政支出要更加侧重民生,发挥财政促进 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分)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二、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 发展能力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4、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比较:
标准
总体小康
低标准的小康,人均GDP 只有800多美元(低水平 )
全面小康
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GDP超 过3000美元(更加殷实宽裕 )
区 别
全面 程度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 的小康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全面发展的小康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 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2020/11/25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
•知识小 结
• 一个概念
第 • 两个阶段
十 •三项新要
求
课
• 四条措施
•共同回忆一下吧?
•科学发展观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 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 发展比较均衡,缩小地区、
发展 城乡差距、不同收入群体 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
程度 存在差距
几亿人口,体现共同富裕原
则
联系
①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 社会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 展阶段不同。②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条件,全 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发展和完善。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
•考点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项新要求)
•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
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基础上,实现国内
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
2、一人番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 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②就业更加充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考点一、全面小康的目标
1、总体小康的表现 (1)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 提高。 (2)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总体小康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根本方 •——统筹兼顾 • 要始终把实现好法、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牛刀小试◆
• (2010高考江苏卷)30.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 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
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 乡发展一体化 ;全面促进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 发展能力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 考点一、全面小康
的目标
•
“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
走。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
•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 方法。要加大财政对粤东西北交通、能源、基础设施 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 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4分)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重要性(为什么)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 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分。 ③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④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P87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考点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特点和要求 • (1)特点: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 (2)要求: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有条件 的地方继续走在前列,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 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建设
• ①表1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呈现不 断加剧趋势;表2表明“六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 逐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尤其是“十二五”对 环保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表1和表2对照表明:我国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但至2011年环境污染 加剧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6分)
• 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
• 农、城乡关系。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4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 可持续发展能力。
(1)原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 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要求: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 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 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
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
质量还有待提高。
• 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 考点一、全面小康的 目标
3、全面小康的目标
(1)总体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 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D
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
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第三步目
标的重要步骤,②④正确;③与题干的叙述颠倒了,所有
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①表述不正确,
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
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我国人民 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由贫 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具体表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 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 主义大国,将成为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 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②成 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 环境良好的国家, ③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 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④成为各方面 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 家, ⑤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 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两个依靠,走新四化,区域发展)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推进经 济结构 战略性 调整
•一条道路 •一个战略
•二个依靠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 略
•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 动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 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措施。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原因(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①、现实问题(必要性): •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 污染,生态破坏。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 •③、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 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两个依靠,走新四化,区域发展)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 建设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原因
•“三农” 问题
• 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②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要求:
• 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 ②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
• 【高考警示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高考中的冷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