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93

合集下载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2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2

第三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过程1.主要仪器介绍(1)托盘天平:精确度为0.1 g,称量前先调零,称量时左盘放物品,右盘放砝码。

(2)容量瓶:容积精确的容器。

a.主要规格:100 mL,250 mL,500 mL,1 000 mL等。

b.特点(3)其他仪器: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配制过程以配制500 mL 1.50 mol·L-1 NaOH溶液为例。

(1)计算:需NaOH固体的质量,计算式为0.5 L×1.50 mol/L×40 g/mol。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固体30.0 g。

(3)溶解:将称好的NaOH固体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

(4)移液:待烧杯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玻璃棒引流将溶液注入500_mL 容量瓶。

(5)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洗涤液注入容量瓶,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距瓶颈刻度线1~2_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1.主要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烧杯等。

2.配制过程(以配制200 g 20%的NaOH溶液为例)(1)计算:需NaOH的质量为40.0 g,需水的体积为160 mL。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40.0 g,用量筒量取160 mL水。

(3)溶解:将称量的NaOH放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水160 mL加入并用玻璃棒搅拌,即得所得溶液。

1.易误诊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0.1 mol/L的NaCl溶液表示的是1 L溶剂中溶解0.1 mol NaCl的溶液()(2)将0.1 mol氧化钠溶于水并配成1 L溶液,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3)将1 mol NaOH溶于500 g水中,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4%()(4)在标准状况下,将2.24 L HCl通入水中并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5)从100 mL 0.1 mol/L的NaCl溶液中取出10 mL,其浓度为0.01 mol/L,含NaCl 0.001 mol()(6)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应立即用滴管取出多的水()【答案】(1)×(2)×(3)√(4)√(5)×(6)×2.用Na2CO3·10H2O晶体配制0.2 mol/L的Na2CO3溶液500 mL。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14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14

第二节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2.结构(1)周期(7个横行,7个周期)(2)族(18个纵行,16个族)说明:镧系在六周期ⅢB 族,共15种元素,锕系在七周期ⅢB 族,共15种元素。

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 (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3)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①原子半径⎩⎨⎧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而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②主要化合价:同周期自左而右⎩⎨⎧最高正价:+1―→+7最高正价=主族序数(O 、F 除外)负价-4―→-1非金属最低负价=-(8-族序数)③元素的金属性⎩⎨⎧同周期自左而右逐渐减弱同主族自上而下逐渐增强④元素的非金属性⎩⎨⎧同周期自左而右逐渐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逐渐减弱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①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左下角,是铯元素。

②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右上角,是氟元素。

(2)科学预测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线索。

(3)寻找新材料将下面左右两侧对应内容连线。

①分界线附近元素 a.优良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②过渡元素 b .研制农药的材料 ③氟、氯、硫、磷等元素 c.半导体材料 【答案】 ①—c ②—a ③—b1.易误诊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ⅠA族全部是金属元素()(2)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多而增大()(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一定都在同一族()(4)根据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族序数的关系,推出卤族元素最高价都是+7价()(5)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都占据同一格,它们是同位素()(6)同一主族元素的单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熔沸点均增大()(7)第3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8)酸性:H3PO4>H2SO4>HClO4()(9)氢化物的稳定性:H2S>HF>H2O()(10)元素的性质随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答案】(1)×(2)√(3)×(4)×(5)×(6)×(7)√(8)×(9)×(10)×2.比较下列各性质(填“>”或“<”)。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47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47

章末归纳提升课无机综合与框图推断题的解答策略一、元素及其化合物综合题的备考方略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命题的载体,高考考查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主要以通性为主,其次考查一些重要物质的特殊性。

所考查的性质主要有热稳定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其中氧化性、还原性是考查的重点。

对化学方程式的考查大多源于教材,并适当延伸,即材料在教材之外,原理在教材之内。

为了提高备考效率,复习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抓知识主线,辨重点、难点,建知识网络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要注意各物质之间的联系,通过物质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以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为指导,抓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氧化还原反应是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线索,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可以判断物质性质及反应产物,通过化合价可以推知物质的性质。

3.注意反应形式与物质的关系,特别是置换反应(1)金属―→金属:金属+盐―→盐+金属,铝热反应。

(2)金属―→非金属:活泼金属+H 2O(或H +)―→H 2,2Mg +CO 2=====点燃2MgO +C 。

(3)非金属―→非金属:2F 2+2H 2O===4HF +O 2,2C +SiO 2=====高温Si +2CO ↑,C +H 2O(g)=====高温CO +H 2,X 2+H 2S===2HX +S ↓(F 2除外)。

(4)非金属―→金属:用H 2、C 冶炼金属。

通过反应形式梳理化学反应,培养归纳、整理能力。

(2013·广东高考)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解析】 A 项,叙述Ⅱ对应的原因是NH 4Cl 受热易分解;B 项,叙述Ⅱ对应的原因是Fe3+与SCN-生成配合物,显血红色;C项,叙述Ⅱ中溶解度:Na2CO3>NaHCO3;D项,氢氟酸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是因为玻璃中含有SiO2,SiO2能与HF反应。

【答案】 D1.(2013·上海高考)将X气体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入Y 气体,有沉淀生成,X、Y不可能是()【解析】A项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应,部分SO2溶解在水中后与后来通入的H2S 发生反应2H2S+SO2===3S↓+2H2O生成S沉淀,B项始终不反应无现象,C项反应为2NH3+H2O+CO2+BaCl2===2NH4Cl+BaCO3↓,D项发生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BaCl2+H2SO4===BaSO4↓+2HCl,因此选B。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4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其应用1.元素的认识2.物质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次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下图的括号中①硫黄②HClO③苛性钠④铁⑤小苏打⑥过氧化钠3.化学反应的分类4.物质的变化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分类(1)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标准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可用如下方式直观地表示:(2)若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分类,可分为9种分散系,如图:如:烟属于固气分散系;雾属于液气分散系;悬浊液属于固液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

2.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FeCl 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

其离子方程式为Fe 3++3H 2O=====△Fe(OH)3(胶体)+3H +。

3.胶体的基本性质 (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胶体内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

(2)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

1.易误诊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纯碱溶于水,水溶液为碱性,故纯碱属于碱( )(2)根据交叉分类法可知Na 2SO 4既属于钠盐又属于含氧酸盐( ) (3)盐酸和NaOH 溶液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 (4)3CO +Fe 2O 3=====△2Fe +3CO 2属于置换反应( )(5)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 (6)直径介于1~100 nm 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 (7)烟尘、水滴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烟、雾属于胶体( ) (8)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 (9)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2.下列每组物质中均有一种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考纲突击复习教案7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考纲突击复习教案7

课时1原子结构与性质最新考纲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理及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价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考点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能层、能级与原子轨道(1)能层(n):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将其分成不同能层。

通常用K、L、M、N、O、P、Q……表示相应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能量依次升高(2)能级:同一能层里的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通常用s、p、d、f等表示,同一能层里,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升高,即E(s)<E(p)<E(d)<E(f)。

(3)原子轨道: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

电子云轮廓图给出了电子在核外经常出现的区域,这种电子云轮廓图也就是原子轨道的形象化描述。

———————————[特别提醒]—————————第一能层(K),只有s能级;第二能层(L),有s、p两种能级;第三能层(M),有s、p、d三种能级;s能级上只有一个原子轨道,p能级上有三个原子轨道p x、p y、p z,d能级上有五个原子轨道,各能级上的原子轨道具有相同的能量。

2.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理(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尽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即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如图为构造原理示意图:———————————[特别提醒]—————————————————能级交错现象:核外电子的能量并不是完全按能层序数的增加而升高,不同能层的能级之间的能量高低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专题总复习教案1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专题总复习教案1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化学总复习讲义:选修2第二单元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考点一 工业合成氨1.反应原理:N 2+3H 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 3(放热反应) 2.基本生产过程(1)造气①N 2②H 2主要来源于H 2O 和碳氢化合物,相关化学反应如下:C +H 2O(g)=====高温CO +H 2CO +H 2O=====高温催化剂CO 2+H 2 CH 4+H 2O=====高温催化剂CO +3H 2 CH 4+2H 2O=====高温催化剂CO 2+4H 2 (2)净化①原料气中的主要杂质:H 2S 、CO 、CO 2、O 2等。

②主要危害:某些杂质会导致催化剂中毒。

③净化方法a .用氨水吸收H 2S :NH 3·H 2O +H 2S===NH 4HS +H 2Ob .CO 转化为CO 2:CO +H 2O=====Fe 2O 3高温CO 2+H 2 c .用K 2CO 3溶液吸收CO 2:K 2CO 3+CO 2+H 2O===2KHCO 3 d .用醋酸、铜和氨配制成的溶液精制处理。

(3)合成合成氨工业⎩⎪⎪⎨⎪⎪⎧原料:空气、燃料(煤、天然气、石油)、水反应⎩⎪⎨⎪⎧ H 2O (g )+C=====△CO +H 2H 2O (g )+CO=====催化剂△CO 2+H 2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设备:氨合成塔过程:原料气制备→净化→压缩→合成→分离循环1.如下图所示是工业生产硝酸的流程图(空气中O 2的体积分数为20%),下列说法或推断不合理的是() A .反应A 、B 、C 都是氧化还原反应B .吸收塔中通入的空气不必过量C .假设标准状况下进入吸收塔的NO 和空气为4 480 L ,则最多可得HNO 3约为2 653.56 gD .工业上还可以联合生产硝酸铵解析: 选项A ,反应A 为N 2、H 2合成NH 3,反应B 为NH 3的催化氧化生成NO ,反应C 为NO 、O 2和H 2O 反应生成HNO 3,三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选项B ,工业上常通过通入过量空气的方法使NO 被充分氧化而生成更多HNO 3;选项C ,由反应知恰好反应生成HNO 3时,NO 与O 2的体积比为4∶3,设标准状况下4 480 L 中,含有4a mol NO ,则含有15a mol 空气,则有:4a +15a =200,则a ≈10.53,故最多可得HNO 3的质量为4×10.53 mol ×63 g·mol -1=2 653.56 g ;选项D ,合成的NH 3与HNO 3反应可生成NH 4NO 3。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75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75

第九章 有机化学基础[本章为有机化学部分,为方便系统复习,我们在编写时把《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部分与《有机化学基础》进行整合,供开设《有机化学基础》的班级使用]第一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它们的结构。

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考点一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官能团1.按碳的骨架分类2.按官能团分类(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2)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命题角度一有机物官能团的判断1.下列物质的类别与所含官能团都正确的是()①酚类—OH②CH3CCOOHHCH3羧酸—COOH③醛类—CHO④CH3—O—CH3醚类⑤羧酸—COOH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⑤D.仅②④解析:选C①的官能团是醇羟基,属于醇;②的官能团是羧基,属于羧酸;③的官能团是酯基,属于酯;④的官能团是醚键,属于醚;⑤的官能团是羧基,属于羧酸。

2.(2014·茂名模拟)迷迭香酸是从蜂花属植物中提取得到的酸性物质,其结构如图所示。

该物质中含有的官能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图中所示结构,可以看出含有如下官能团:羧基、酯基、(酚)羟基、碳碳双键。

答案:羧基、酯基、(酚)羟基、碳碳双键命题角度二有机物的分类3.(2014·兰州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含的物质一定是烯烃B.烯烃中一定含C.CH≡CCH2Cl属于不饱和烃D.最简式为CH2O的物质一定是甲醛解析:选B含有的物质可能还含有碳、氢之外的其他元素,不一定是烯烃,A错误;CH≡CCH2Cl含有不饱和键,但含有氯元素,不是烃,C错误;乙酸CH3COOH的最简式也是CH2O,D 错误。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90

2015届高考化学第一轮配套复习教案90

第二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及配制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能按要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会进行有关误差分析。

会根据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考点一 溶液 物质的量浓度及相关计算1.1 mol/L 的NaCl 溶液中溶质NaCl 的物质的量是1 mol 吗?1 mol NaOH 溶于1 L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 吗?提示:不是,因为没有指明溶液的体积是1 L ;不是,1 mol NaOH 溶于1 L 水后,溶液的体积大于1 L 。

2.T ℃时100 g 饱和食盐水中,含有溶质NaCl 的质量是m g ,则该温度时,NaCl 的溶解度是m g 吗?提示:不是,溶解度是指在100 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命题角度一 根据c B =n B V 的计算1.(2014·茂名模拟)V L Fe 2(SO 4)3溶液中含有a g SO 2-4,取此溶液0.5V L ,用水稀释至2V L ,则稀释后溶液中Fe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a 576V mol/LB.125a 36V mol/LC.250a 36V mol/LD.125a 48V mol/L解析:选A 依题意知,c (SO 2-4)=a96V mol/L ,c (Fe 3+)=a 96V ×23=a 144V mol/L ,故有 a 144V ×0.5V =2V ×c B ,c B =a 576V mol/L 。

2.把V L 含有MgSO 4和K 2SO 4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含a mol NaOH 的溶液,恰好使镁离子完全沉淀为氢氧化镁;另一份加入含b mol BaCl 2的溶液,恰好使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为硫酸钡。

则原混合溶液中钾离子的浓度为( )A.b -a V mol/LB.2b -a V mol/LC.2(b -a )V mol/LD.2(2b -a )Vmol/L 解析:选D n (MgSO 4)=12a mol ,n (SO 2-4)=n (BaCl 2)=b mol ,n (K 2SO 4)=⎝⎛⎭⎪⎫b -12a mol ,n (K +)=2n (K 2SO 4)=(2b -a )mol ,c (K +)=n (K +)V (溶液)=(2b -a ) mol 12V L=2(2b -a )V mol/L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原电池 化学电源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考点一 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1.概念和反应本质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构成条件(1)一看反应看是否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一般是活泼性强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反应)。

(2)二看两电极:一般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3)三看是否形成闭合回路形成闭合回路需三个条件:①电解质溶液;②两电极直接或间接接触;③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3.工作原理如图是两种Cu-Zn原电池示意图,请填空:(1)反应原理(2)原电池中的三个方向:①电子方向:从负极流出沿导线流入正极;②电流方向:从正极沿导线流向负极;③离子的迁移方向: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迁移,阳离子向正极迁移。

(3)两种装置的比较装置Ⅰ中还原剂Zn与氧化剂Cu2+直接接触,易造成能量损耗;装置Ⅱ盐桥原电池中,还原剂在负极区,而氧化剂在正极区,能避免能量损耗。

1.盐桥有什么作用?提示:(1)连接内电路,形成闭合回路;(2)平衡电荷,使原电池不断产生电流。

2.在有盐桥的铜锌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的选择为什么要与电极材料的阳离子相同?如Zn极对应的是硫酸锌,能不能是氯化锌或者氯化钠?提示:可以。

如果该溶液中溶质的阳离子对应的金属单质比电极强,则可以,因为负极区发生的反应只是Zn的溶解;但是如果比电极弱,例如硫酸铜,锌就会置换出铜,在表面形成原电池,减少供电量。

使用盐桥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命题角度一原电池原理的考查1.在如图所示的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A.①④B.③④⑤C.④⑧D.②④⑥⑦解析:选D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可知:①中一个电极,③中两电极材料相同,⑤中酒精不是电解质,⑧中两电极材料相同且无闭合回路,故①③⑤⑧均不能构成原电池。

2.有关电化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A.CaO+H2O===Ca(OH)2,可以放出大量的热,故可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把其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某原电池反应为Cu+2AgNO3===Cu(NO3)2+2Ag,装置中的盐桥中可以是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C.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D.理论上说,任何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设计成原电池解析:选D CaO+H2O===Ca(OH)2不是氧化还原反应;KCl和AgNO3反应生成AgCl沉淀易阻止原电池反应的发生;作电极的不一定是金属,如石墨棒也可作电极。

[总结提升]原电池工作原理中四个常见失分点的规避(1)只有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通过设计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与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

(3)无论在原电池还是在电解池中,电子均不能通过电解质溶液。

(4)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的总数等于正极得到电子的总数。

命题角度二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典例]分析如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A.①②中Mg作负极,③④中Fe作负极B.②中M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C.③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D.④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解析]②中Mg不与NaOH溶液反应,而Al能和NaOH溶液反应失去电子,故Al是负极;③中Fe在浓硝酸中易钝化,Cu和浓HNO3反应失去电子作负极,A、C错误;②中电池总反应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Al+8OH--6e-===2AlO-2+4H2O,二者相减得到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 -===6OH-+3H2↑,B正确;④中Cu是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 +4e-===4OH-,D错误。

[答案] B3.(2014·泗洪模拟)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原电池装置,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电极Ⅰ上发生还原反应,作原电池的负极B.电极Ⅱ的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C.该原电池的总反应为:2Fe3++Cu===Cu2++2Fe2+D.盐桥中装有含氯化钾的琼脂,其作用是传递电子解析:选C该原电池的总反应为:2Fe3++Cu===Cu2++2Fe2+。

电极Ⅰ上发生还原反应,作原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2Fe3++2e-===2Fe2+,电极Ⅱ为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 -2e-===Cu2+。

盐桥中装有含氯化钾的琼脂,其作用是传递离子。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说明:原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不要认为活泼电极一定作负极。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B.银器为正极,Ag2S被还原生成单质银C.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3Ag2S===6Ag+Al2S3D.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2S转化为白色AgCl解析:选B处理过程Ag2S变为单质银,质量减轻,A错误;银器为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B正确;Al2S3在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发生水解相互促进的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硫化氢气体,C 错误;黑色褪去的原因是Ag2S变为单质银,不能转化为氯化银沉淀。

2.(2012·福建高考)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Cu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B.电子沿Zn→a→b→Cu路径流动C.片刻后甲池中c(SO2-4)增大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b点变红色解析:选A A项,Zn作原电池的负极,Cu作原电池的正极,Cu电极发生还原反应;B项,电子流向是负极到正极,但a→b这一环节是在溶液中导电,是离子导电,电子并没沿此路径流动;C项,硫酸根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D项,滤纸a点是阴极,氢离子放电,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显碱性,试纸变红色。

3.(2011·北京高考改编)结合图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Ⅰ和Ⅱ中正极均被保护B.Ⅰ和Ⅱ中负极反应均是Fe-2e-=== Fe2+C.Ⅰ和Ⅱ中正极反应均是O2+2H2O+4e-===4OH-D.Ⅰ、Ⅱ溶液pH均增大,原因相同解析:选A锌比铁活泼,装置Ⅰ中锌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铁作正极,但溶液显中性,所以发生锌的吸氧腐蚀,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 4OH-;铁比铜活泼,装置Ⅱ中铁作负极,负极反应为Fe-2e-=== Fe2+;铜作正极,但溶液显酸性,所以正极是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2H++2e-=== H2↑;Ⅰ中pH增大是因为生成了OH-,Ⅱ中pH增大是因为消耗了H+。

4.(2011·海南高考改编)根据图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烧杯a中的溶液pH升高B.烧杯b中发生还原反应C.烧杯a中发生的反应为2H++2e-===H2D.烧杯b中发生的反应为2Cl--2e-===Cl2解析:选A由题给原电池装置可知,电子经过导线,由Zn电极流向Fe电极,则O2在Fe电极发生还原反应:O2+2H2O+4e-===4OH-,烧杯a中c(OH-)增大,溶液的pH升高;烧杯b中,Zn 发生氧化反应:Zn-2e-===Zn2+。

考点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作负极,而活动性弱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2.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时反应速率增大。

如Zn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可向溶液中滴加少量CuSO4溶液,形成Cu-Zn原电池,加快反应进行。

3.用于金属的防护使需要保护的金属制品作原电池正极而受到保护。

例如要保护一个铁质的输水管道或钢铁桥梁,可用导线将其与一块锌块相连,使锌作原电池的负极。

4.设计制作化学电源(1)首先将氧化还原反应分成两个半反应。

(2)根据原电池的反应特点,结合两个半反应找出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或者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其他物质能与负极发生反应(如溶解于溶液中的空气)。

但如果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容器中进行(中间连接盐桥),则两个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选择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

如在Cu-Zn-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Zn浸泡在含有Zn2+的电解质溶液中,而正极Cu浸泡在含有Cu2+的电解质溶液中。

1.有A、B、C、D、E五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A极为负极;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电流由D→导线→C;③A、C 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⑤用惰性电极电解含B离子和E离子的溶液,E先析出。

据此,判断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A>B>C>D>E B.A>C>D>B>EC.C>A>B>D>E D.B>D>C>A>E解析:选B金属与稀H2SO4溶液组成原电池,活泼金属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H+在正极电极表面得到电子生成H2,电子运动方向由负极→正极,电流方向则由正极→负极。

在题述原电池中,A―→B原电池,A为负极;C―→D原电池,C为负极;A―→C原电池,A为负极;B―→D原电池,D为负极;E先析出,E不活泼。

综上可知,金属活动性:A>C>D>B>E。

2.一定量的稀盐酸跟过量锌粉反应时,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H2的总量,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少量稀NaOH溶液B.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C.加入少量NH4HSO4固体D.加入少量CuSO4溶液解析:选D A中加入碱性溶液,消耗盐酸,氢气的生成量会减少,A错误;B中加入CH3COO-会结合氢离子,生成醋酸,减慢反应速率,B错误;C中加入NH4HSO4固体,增加了H+的量,生成的氢气会增多,C错误;加入少量CuSO4溶液,Zn置换出少量Cu附着在锌表面,形成原电池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并且没有影响氢气的生成量,D正确。

3.(2014·文登模拟)将镉(Cd)浸在氯化钴(CoCl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aq)+Cd(s)===Co(s)+Cd2+(aq)(aq表示溶液),如将该反应设计为如图的原电池,则下列说法一定错误的是()A.Cd作负极,Co作正极B.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C.根据阴阳相吸原理,盐桥中的阳离子向负极(甲池)移动D.甲池中盛放的是CdCl2溶液,乙池中盛放的是CoCl2溶液解析:选C将该反应设计为原电池时,Cd作负极,电极反应为Cd-2e-===Cd2+;Co作正极,电极反应为Co2++2e-===Co,盐桥中的阳离子向正极(乙池)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