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WettingAgent润湿分散剂教材

合集下载

中分子量润湿分散剂

中分子量润湿分散剂

中分子量润湿分散剂
中分子量润湿分散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胶黏剂等领域,用于改善颗粒物料的润湿性和分散性能。

这些分散剂通常具有适中的分子量,介于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之间。

中分子量润湿分散剂的主要作用是在粒子和液体界面上降低表面张力,从而促进颗粒与液体的相互作用。

它们可以减少颗粒的聚集,改善分散性能,使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溶液或悬浮液中。

这些中分子量润湿分散剂通常根据化学结构和功能分类。

常见的润湿分散剂包括:
1.表面活性剂: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它们可以影响液体和颗粒之间的相
互作用,降低表面张力,促进颗粒的分散和润湿。

2.聚合物分散剂:如聚丙烯酸钠(PAA)、聚合物乳液等。


些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分子量,能够通过吸附和包覆颗粒表
面,阻止颗粒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实现分散效果。

3.脂肪醇醚类: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有辛醇聚氧乙
烯醚(C8EO),辛基苯聚氧乙烯醚(C8PhEO)等。

这些非
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能,能够增加颗粒与液
体界面的相互作用能力。

中分子量润湿分散剂的应用可以提高颗粒材料的稳定性,促进均匀分散,提高涂覆连续性和颜料的色彩均匀性。

但在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体系和颗粒材料选择合适的润湿分散剂,并严
格控制添加量,以避免不良影响。

润湿分散剂

润湿分散剂

• • • • • • • • • • •
(a)润湿式 ) (b)不润湿 ) 图11-1 接触角示意图 各种界面张力的作用关系可以用杨氏方程表示: 各种界面张力的作用关系可以用杨氏方程表示: γ液-气cosθ = γ固-气 — γ固-液 液气 固气 固液 (11-1) 式中 γ液-气:液体、气体之间的界面张力 液 气 液体、 γ固-气:固体、气体之间的界面张力 固 气 固体、 γ固-液:固体、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 固 液 固体、 θ: 固体、液体之间的接触角 : 固体、 Dr.A.Capelle 等指出润湿效率BS=γ固-气—γ固-液 , 即: 等指出润湿效率 固气 固液 BS = γ液-气cosθ 液气 由此得出接触角越小,润湿效率越高。 由此得出接触角越小,润湿效率越高。
第三节 分散体系稳定的基本原理
一、颜料的沉降
制成的分散系,假若颜料粒径过大, 制成的分散系,假若颜料粒径过大,由于重 力作用会产生沉降。 力作用会产生沉降。当分散粒子半径比分 散介质半径大的多, 散介质半径大的多,而且是在无限扩展的 牛顿流体中, 牛顿流体中,单一球形粒子的沉降速度可 利用Stokes公式求出: 公式求出: 利用 公式求出 Vs=2a2(ρ-ρ0)g/9η ) 式中 Vs —— 沉降速度; a —— 粒子半径;
分散体系中粒径分布不是均一的, 分散体系中粒径分布不是均一的,粒子多少有溶 解性。在微粒系中, 解性。在微粒系中,由于粒径不同出现溶解性 大粒子溶解度比小粒子溶解度小, 差,大粒子溶解度比小粒子溶解度小,因此小 粒子周围溶解的分子向大粒子周围析出扩散。 粒子周围溶解的分子向大粒子周围析出扩散。 由于这种奥式熟化,,小粒子逐渐消失, 子不断增大。分散系的稳定性也就降低了。 子不断增大。分散系的稳定性也就降低了。 三、表面电荷作用 利用粒子间的表面电荷和吸附层, 利用粒子间的表面电荷和吸附层,可以克服粒子间 的范德华引力,防止和减缓凝聚作用, 的范德华引力,防止和减缓凝聚作用,使分散 体系稳定化。 体系稳定化。其作用原理在水系和非水系中基 本是相同的。 本是相同的。

湿润分散剂理论

湿润分散剂理论

湿润分散剂理论涂料与油墨制造过程中的颜料分散是指在机械力的作用下,颜料的二次团粒径经过润湿、粉碎、分散在展色剂中,得到一个分散悬浮体。

悬浮体的稳定性与颜料、树脂、溶剂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有关。

要想制备一个良好的颜料分散体有时必须要借助于湿润分散剂的帮助。

润湿、粉碎、分散这三个过程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

润湿是一个颜料表面置换工程,粉碎是机械加工的研磨过程;分散是机械粉碎制成悬浮体的稳定过程。

这三者有可能是同时进行的,不易分割。

湿润剂和分散剂都是界面活性剂,湿润剂能降低液 / 固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强颜料的亲液性,提高机械研磨效率。

分散剂吸附在颜料的表面上构成电荷作用或空间位阻效应,使分散体处于稳定状态。

“湿润和分散”尽管这两个词就词义而言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其作用达到的结果却是极其相似的,往往很难区分,尤其是高分子分散剂,同时兼具润湿和分散作用,因此,人们常称其为湿润分散剂。

•颜料的润湿性颜料润湿是一个表面置换工程,由固 / 气界面变成固 / 液界面,只有在颜料与树脂溶液的亲合力大于基料中树脂之间的亲合力时才会实现。

•接触角与润湿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会形成一个夹角,这个角被称之为接触角,它是液体对固体润湿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志。

杨氏方程表示了接触角与界面张力的关系。

γ SG = γ SL + γLG cos θ( 1 )式中:γ SG ——固 / 气界面张力γ SL ——固 / 液界面张力γ LG ——液 / 气界面张力θ——液体与固体的接触角由( 1 )式可导出( 2 )式( 2 )当γ SG < γ SL , cosθ< 0 ,θ>90 °。

不润湿当θ等于180 °时,完全不润湿会形成水珠滚动现象。

当γ LG >γ SG -γ SL ,则 1 > cosθ> 0 ,θ<90 °。

液体可以润湿固体,但不会完全润湿,铺展不好。

当γ LG = γ SG —γ SL ,则 cosθ=1 ,θ =0 °。

wetting dispersing agents---毕克,润湿分散剂--BYK

wetting dispersing agents---毕克,润湿分散剂--BYK

Flocculation
Flocculation/Floating (Rub-out Test)
Bénard Cells
Settling
Sagging
figure 1
Pigment Dispersing
Agglomerate (flocculate)
Primary particles (ideal dispersion)
Dispersion
Flocculation
Flocculated condition
Deflocculated condition
figure 2

Technical Information L-WI 1
The Process of Pigment Grinding
The various processes which occur during pigment grind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steps (figure 3): During Step 1, all of the air and moisture at the pigment surface is driven off and then replaced by the resin solution. The solid/gaseous interface (pigment/air) is transformed into a solid/liquid interface (pigment/resin solution). The resin solution must penetrate into the space between the agglomerates. Step 2 represents the true pigment grinding stage. Through mechanical energy (impact and shear forces), the pigment agglomerates are broken up and accordingly reduced in size. In the concluding Step 3, the pigment dispersion must be stabilize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uncontrolled flocculates. As described later, special techniques make it possible to keep the pigment particles at appropriate distances from one another so that they do not resume contact. In most applications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deflocculated condition is desirable; in other applications the pigment dispersion can be stabilized by controlled co-flocculation (which will be discussed later). Steps 1 (wetting) and 3 (stabilizing) can be influenced by additives. Wetting additives accelerate the wetting of pigment agglomerates by the resin; dispersing additives improve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pigment dispersion. One and the same product can oftentimes function as both the wetting and the dispersing additive.

润湿分散剂的分类特性与应用

润湿分散剂的分类特性与应用
!""#$ "! 现代涂料与涂装
的品种用
于无机颜料的分散性能优良。用于有机颜料和炭黑的 品种具一端平面大 $ 键环结构或亲颜料基团 4 # 5 。此类 助剂 /01 与第"类相似,但属水溶性,可能会从涂膜 中游离,有损涂层的理化性能。也有疏水性的此类助 剂, 应用上较为安全。 % 疏水性共聚物分散剂。大部分也是丙烯酸类, 但基本不显示离子性, 有的含有胺类接枝单元等, 以空 间位阻和有效锚固基团作用稳定颜料。 /01 低,制备 颜料浆时提供适宜的剪切力环境,既适宜分散无机颜 料, 又可分散有机颜料和炭黑, 是水性分散剂的开发方 (可为离子性助剂的数倍) 向。虽然其用量较大 , 但同 时作为载体树脂,所得颜料浆具优良的展色性和稳定
性, 又由于不可逆的水溶性和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 可 作为成膜物看待, 不会产生副作用。 &用于阴极电泳涂料的阳离子型共聚物分散剂。 如丙烯酸共聚体接枝 (6 4 ) 5 ,主要用于工业涂料,不宜 与阴离子助剂复配。实践中,往往要试验一下助剂的 水复溶性, 以决定是否适用于耐水涂层场合。 再用水试验溶解性。结 将助剂在 )" + 7" 8 烘干, 溶解、 乳浊、 不溶。分别代表: 水溶 果可出现 , 种情况: 性、 亲水性、 疏水性。 水性分散剂除以上分析的一般特性外,尚需关注 它们在涂料配方组成的协调性。除前已述及的基础涂 料对色浆的接受性,还应考察它们对增稠系统的影 响。已经证实,分散剂的高电解质浓度对增稠过程和 涂料的光泽是不利的。而亲水的或疏水的高分子共聚 物类分散剂倾向于加强和稳定增稠系统的作用并且改 另外"、 善涂料的光泽 4 ) 5 。 %类共聚物分散剂无需润湿 剂配合。
现代涂料与涂装 !""#$ "!

润湿分散剂的分类特性与应用

润湿分散剂的分类特性与应用

润湿分散剂的分类特性与应用引言润湿与分散是涂料制备的重要工艺过程。

由于涂料品种繁多,所用的相关分散助剂多种多样。

众多供应商提供的各具特色的助剂令人眼花缭乱。

由于涂料助剂大多价格不费,取舍之间更有着经济上的意义。

对助剂的选择作深入探讨,具有实用意义。

润湿分散剂的分类特性,宜从应用范围、极性、离子性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特征等方面进行考察。

按应用领域分为水性、溶剂性以及通用型分散剂。

功能上分为润湿剂和分散剂。

水性润湿分散剂润湿剂润湿剂都是一些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界面活性剂。

其主要作用是降低体系的界面张力。

一般可在室温下降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从0。

72*10-3N/cm降至0。

4*10-3N/cm以下,从而有利于分散机对颜料的作用。

为观赏,润湿剂可促进颜料的壳润湿性,使分散剂易于在颜料表面铺展而结合,形成所谓的锚固关系。

另一方面,润湿剂这种降低体系表面张力的作用,还使涂料施工必不可少的性能。

因为,高表面张力的涂料不宜在基底上涂覆,容易出现流平不良等缺陷。

涂料配方中所用的润湿剂,有别于乳液合成用的表面活性剂。

后者以离子型居多,而前者主要是非离子型的痕迹或烷基聚乙烯类。

润湿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高,则水溶性好;反之,则活性的阿。

过高的HLB值,容易导致涂料对色浆的接受性变成阿,易于出现浮色、发花等缺陷。

色浆预计出涂料之间的HLB值差距过大阿,可能是水性涂料调色故障的主要原因。

另外泡沫的产生对涂料生产也是个拉手的问题。

理论上,可以计算已知结构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和市的HLB值应该在20以下,但又不要指出的是,那样或钾盐型分散剂的HLB值可能超过30。

要准确测定助剂的HLB值是相当困难的。

简单测定助剂HLB值的方法列于表1。

将少量助剂与水相混,观察产生的现象,大值评价出HLB值的范围。

据报道,5广泛使用的水分散剂经历了一个逐渐升级换代的过程。

目前,曾广泛使用的卵磷脂类和无机磷酸盐/酯类,如三聚磷酸钾、焦磷酸四钾等聚电解质类分散剂,由于其生物型缺陷(促进微生物滋生)以及高电解质浓度的副作用,正在被淘汰。

第三章++润湿剂渗透剂和精练剂

第三章++润湿剂渗透剂和精练剂

第三章++润湿剂渗透剂和精练剂第三章++润湿剂、渗透剂和精练剂第三章润湿剂、渗透剂和精练剂3.1概述润湿(wetting):液态表面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替代的过程。

润湿剂(wettingagent):能使液体润湿或加速润湿固体表面的表面活性剂3.1概述扩散(permeate,penetrating):织物由无数纤维共同组成,在纤维间构成了无数毛细管,液体润湿了毛细管壁,就能在毛细管内上升一定的高度,从而使高出的液柱产生静压强,促使溶液渗透到纤维的内部,这个过程称为渗透。

渗透剂(permeatingagent,penetratingagent):能使液体渗透或加速渗入孔性固体内表面的表面活性剂3.2润湿机理3.2.1接触角与润湿方程?3.2.2润湿过程3.2.1接触角与润湿方程3.2.2润湿过程1.沾湿(adhesionalwetting)??gwwsl??lv?cos??1?svlvslsl2.淋湿(immersionalwetting)wsl??lvcos?硬固体表面的浸湿:??g??sv??sl?a2?lvcos??pg??sv??sl?a软固体表面的浸湿:r3.铺展(spreadingwetting):??g??sv??lv??sl?wslwsl??lv?cos??1?4.润湿三过程与粘附张力:wsl?a??lvwi?as?a??lva??sv??sl3.3表面活性剂对润湿性的影响?润湿剂3.4润湿剂的分类润湿剂的结构特点:疏水基具有侧链,亲水基位于中部(aerosolot,surfynol104)奏水基较短,和亲水基坐落于头部(jfc)817ch3h3cchh2cch3cohccch3cohh2cch3chch3och2ch25oh3.4润湿剂的分类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酯硫酸盐ch3(ch2)5chohch2ch2ch(ch2)7cooc4h9?各种动植物油脂的硫酸酯钠盐?蓖麻油酸丁酯硫酸钠②脂肪醇硫酸盐月桂醇硫酸钠oso3naroso3mc12h25oso3na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rso3m丁二酸二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r?苄基萘磺酸盐so3nach2so3mrooch2chccoorso3nah2chccooc8h17so3na?丁二酸二异辛酯磺酸钠(渗透剂t)chooc817?脂肪醇、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丁二酸半酯磺酸盐?c14h29o(ch2ch2o)5occh2chcoonaso3na脂肪酰胺n-甲基牛磺酸盐rconch2ch2so3nach3?n-甲基油酰氨基乙基磺酸钠(胰加漂t)c17h33conch2ch2so3na磷酸酯ch3单酯:ropo(oh)2双酯:(ro)2po(oh)耐酸耐强碱,耐硬水,渗透能力优良;o?2-乙基己基聚氧乙烯(3)醚磷酸酯ohch3ch2ch2ch2ch(och2ch3)3opc2h5oho?壬基酚聚氧乙烯(12)醚磷酸单酯c9h19o(ch2cho)12poh2羧酸皂类1.松香酸钠水溶性,抗炎硬水能力,润湿能力较好2.n-月桂酰-l-缬氨酸优良的渗透性、生物活性、表面活性,可以配制高效渗透剂。

润湿分散剂 水性

润湿分散剂 水性
Two concepts 两种方式
Resin grind 有树脂研磨
Grinding resin (35 %) 研磨树脂 Amine 有机胺
Water 水 Preservative 防腐剂 BYK-024
W/D Additive (100 %) 润湿分散剂 PR-170
29,3
0,3 28,3 0,1 3,0 7,0
Page 7, Dr. Stefan Mößmer, Head of Product Group Management
Comb Copolymer
W&D-Additives for aqueous Systems
Wetting and Dispersing Additives 润湿分散助剂 Aqueous Pigment concentrates 水性颜料浓缩浆
Product 产品 Chemistry 成分
Areas of usage 应用领域
ANTI-TERRA-250
Fatty Acid Chemistry
脂肪酸
Water-reducible systems Latex paints, 2 K Epoxy 水稀释体系、乳胶漆、双组份环氧
DISPERBYK-180
有树脂研磨
Resin-free grinds
无树脂研磨
DISPERBYK-180
BYK-154
DISPERBYK-184
DISPERBYK-190
DISPERBYK-193
DISPERBYK-192
Phosphoric Acid Esters 磷酸酯
DISPERBYK-102 DISPERBYK-103 DISPERBYK-110 DISPERBYK-111 DISPERBYK-1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BERTEX Bergen Materials Corp WEETING AGENT
添加润湿分散剂能加速涂料体系颜料与填充物之间的混合。

正确的着色过程决定涂膜的光学性能和遮盖力。

优化颜料分散过程,即使刚生产的涂料或涂料经储藏和涂布后均能保持颜料均布。

颜料混合过程能引起许多问题:
1 难湿润微粒之间的混合
2 高粘性漆浆
3 颜料沉积
4 缺乏颜色定位
5 松垂
6 颜料浮色
7 颜料漂移(贝纳尔晶胞)
8 不规则的光泽
9 遮盖力差
10 色彩强度不够
11 色彩重复性差
涂料中添加合适的润湿分散剂后,能避免上述绝大部分问题。

颜料和填料的形状
研究发现,直径在~微米之间的颜料添加到涂料中,能获得最佳的色彩强度、光泽度、遮盖力和耐气候性。

大多数商用颜料,其微粒直径在此范围内,颜料形状各不相同:从规则的六面体(二氧
C
化钛)、扁平状(云母)、球状(氧化锌)到多孔状(碳黑)不等。

除颜料类型不同外,同种颜料的微粒大小也不尽相同。

这些不同的颜料微粒组分可归类为:基本微粒、聚集体和颜料块(图2)
颜料生产中出现的最小颗粒为基本微粒。

基本微粒以单晶体或晶体簇的形式存在。

基本微粒以面面接触的形态结合成一团,则成为聚集体。

最大的颜料颗粒(由基本微粒集合而成)聚集成团并以范德华力和聚集体结合在一起形成颜料块。

当基本微粒、聚集体和颜料块表面被粘结剂或分散剂遮盖时,便形成絮凝状颗粒。

若被絮凝状颗粒吸附的分子间发生相互作用,则颜料微粒之间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絮凝状沉淀。

颜料基本微粒和聚集体的形状尺寸由颜料制造商提供。

所有的颜料粉末中都会出现颜料块,但是涂料中不允许含有这些大颗粒的颜料,然而,絮凝颗粒对涂料性能却有积极作用,它能维持色彩均匀。

在涂料生产过程中,对存在的颜料块必须进行粉碎处理,同时避免重复结块,若需要可添加防止结块的助剂。

颜料的混合活性、微粒分离,均布于液相构成颜料的分散过程。

分散过程中的变化
分散工艺是涂料生产中最重要的复杂工艺之一,颜料必须均匀分散在漆浆、含颜料的浓缩混合物、粘结剂、溶剂和湿润分散助剂之间。

提高颜料/粘结剂比例有助于改善润湿过程和减少润湿分散助剂用量,减少颜料表面的沉积量,分散过程按下列三种紧密相连的步骤进行:
1 润湿
润湿过程中,颜料表面的空气被液体漆浆取代,这是一种简单的向颜料提供极性的过程。

溶剂型涂料添加疏水性有机颜料或水基涂料中添加亲水性颜料均有类似过程。

若涂料中的颜料缺乏极性表面,则必须添加润湿助剂。

2 粉碎颜料块,润湿新产生的颜料表面
用剪切力粉碎颜料块。

在工业上,粉碎过程采用专用设备(溶解器、颗粒粉碎机、三相轧钢机等),剪切能量在粉碎设备和颜料微粒之间传递,此过程受添加剂的影响很小,为了阻止颜料块的重新聚合,新产生的颜料表面必须润湿。

3 分散过程的稳定化
颜料固体经最优化分散后,其状态必须稳定。

颜料表面添加分散剂,其产生的吸引力能使颜料表面处于稳定状态(图3),有两种不同的稳定化机理:
(1)静电稳定化,在水基涂料体系中特别重要。

(2)立体稳定化,在水基涂料体系或溶剂型涂料中均十分重要。

当单个固体微粒带有相同的极性电荷时,即发生静电稳定化过程:微粒之间相互排斥,阻止颜料块的形成。

静电稳定化过程,由于在固体微粒中添加少量添加剂便能获得足够的稳定作用,因而十分有效。

立体稳定化过程的必要条件是:湿润分散剂分子部分固定在颜料表面,另一部分分子进入周围的液体中,这部分分子与粘结剂/溶剂体系具有良好的互溶性。

两种润湿颜料微粒相互靠近,将液体内部的聚合物压缩在一起或取代部分溶剂层。

因而,被吸附的聚合物分子的流动性受到限制,微粒之间相互排斥,避免了聚集体和絮凝状颗粒的形成,保持了分散系的稳定性。

高效的稳定化过程需要足够厚度(~)的稳定层和颜料表面足够浓度的固定基团。

一些颜料需要相对较大量的分散剂,有的与颜料重量相当。

湿润分散剂的生产过程
溶剂型涂料和水基涂料体系中,添加剂固定吸附于颜料表面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

溶剂取代颜料表面的空气后并不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

为达到长期稳定,湿润分散剂中须包含不易被溶剂进一步取代的亲合官能团,含酸性官能团的添加剂通过极性力与无机颜料和填充物化合;含氨基官能团的添加剂固定于有机颜料表面。

单位分子内含有不同固定基团的物质特别有效。

将一种固定基团从颜料表面分离不会引起整个添加剂分子脱离颜料表面,一种添加剂分子可能含紧密相连的几种固定基团。

溶剂型涂料中使用的高效添加剂包括:
1 酸类,通常含有多个酸性官能团化合的疏水性构架。

2含碳或聚碳酸的经长链胺基中和后的盐类(电中性盐类)。

3 含侧连胺和易溶于溶剂的长链非离子聚合物。

水基涂料中使用的高效添加剂包括:
1 用胺中和的丙烯酸共聚物
2 脂肪酸、芳香族、乙醇类乙氧基化合物
3 聚丙烯酸、缩聚磷酸盐
4苯乙酸/丙烯酸共聚物溶液
应用
按照化学结构将润湿分散剂进行分类,只能得到有限的关于它们专用效果的部分结论。

根据这些添加剂的功能便可得到较好的分类:是否为抗絮凝剂或是絮凝调节剂,这种分类不适用于水基涂料体系。

抗絮凝剂(降稠剂)
当颜料基本微粒和聚集体之间相互分离至独立组分时,便获得最佳的抗絮凝效果,这有助于产生:
1 良好的流动性能
2 高光洁度
3 最大限度的遮盖力
4 优化色彩强度
5 提高透明度
颜料微粒处于非絮凝状态的不利因素是颜料易沉淀。

絮凝作用调节剂
调节絮凝作用有助于颜料最大限度的色彩展开,有助于调节颜料的流动性。

颜料沉降速率是微粒尺寸和密度的函数,较大的颜料微粒其沉降速率较快。

干漆中的移动流能将富集溶剂的物质传递到表面,在此过程中,一些较小的颜料微粒随溶剂一起移动,在混合型颜料体系中,其结果是涂料表面细小的颜料微粒浓度较高,这种现象称为颜料浮色过程。

颜料浮色现象可用以下介绍的脱色试验测定。

通过控制较小微粒之间或与较大颜料微粒之间的絮凝程度,能有效阻止颜料发生浮色现象。

贝纳尔晶胞的形成(详细讨论请参阅表面添加剂部分),同样能分离具有不同流动性的颜料。

较小的颜料微粒聚集于流动最强的贝纳尔晶胞边缘,而较大的颜料微粒聚集于流动性较差的晶胞中心,这种现象称为颜料漂移。

当涂料涂布于垂直物体的表面时,贝纳尔晶胞发生变形,这种现象称为条纹或丝光效应。

表面活性剂,如改性硅氧烷,能抑制贝纳尔晶胞的形成,将颜料漂移转化为颜料浮色。

通过控制絮凝作用,使颜料微粒尺寸相同时,能消除颜料浮色和颜料漂移。

抗絮凝剂通过调节颜料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起作用,这种调节作用通过分散剂分子官能团在溶剂/粘结剂混合物中有限的溶解度获得。

分散剂中聚合物组分产生吸引力,使润湿的颜料微粒彼此紧密接触,颜料微粒之间的作用力比无分散剂时聚集体微粒表面之间的作用力明显降低。

添加合适的分散剂,能部分降低颜料絮凝程度,克服较低的剪切力。

在非极性涂料体系中,分散剂的极性官能团之间吸附使得涂料具有触变性能,当涂料涂布于垂直物体表面时,不会发生涂料沉积现象。

湿润分散剂的评价
总体上,湿润分散剂的评价基于以下几点:
1 达到均匀分散的时间长度
2 取得的光洁度
3 所需分散剂的数量
4 絮凝程度
5 控制颜料浮色和漂移
添加的分散剂不能引起涂料产生浑浊纹理或光洁度明显降低。

添加剂在浓缩粘结剂溶液中的溶解度也是选择添加剂的标准之一。

粘结剂中含有的添加剂其弱不透明有助于添加剂分子官能团的键合,这并不会减低成品涂料的光洁度。

添加湿润分散剂不能有效防止颜料沉积,同时必须明确区分颜料的硬沉降和软沉降过程。

硬沉降由分散剂吸附不充分引起,它通过颜料微粒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重新形成颜料絮凝聚集体,硬沉降的颜料须用高剪切作用力才能重新混合。

硬沉降过程采用大剂量的分散剂或选择更合适的添加剂可避免。

软沉降过程由完全湿润的颜料之间的絮凝程度不足引起。

如前所述,这些絮凝物通过简单搅拌即可粉碎,颜料微粒较易重新混合。

最佳测试方法
磨损测试
该测试可使颜料浮色可见化并易于测量。

部分干漆薄膜以细绒毛或毛刷的形式从涂料表面脱落,若分离颜料或使之产生强絮凝作用,则脱落的机械过程能使颜料重新均布。

颜料浮色程度可由脱落的薄膜和原先薄膜色彩差异来确定。

脱落效应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影响。

例如,颜料脱落薄膜的色彩强度高于未脱落薄膜的色彩强度,这有助于白色颜料的浮色,而消极作用正好相反。

扯裂试验
为了评价抗絮凝剂和弱絮凝剂的相溶性,采用透明涂膜进行扯裂试验,湿润添加剂的相对量用来评价其光泽度,光泽清晰度和透明度。

脱落率与色彩强度和脱落与未脱落之间薄膜的反射率有关,正值说明脱落处薄膜比较黑暗,而负值,则说明脱落处薄膜比较明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