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视图(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5.2视图(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5.2视图(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五章投影与视图2.视图(一)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并画出形状图。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判断一个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图,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章第一节学习了投影知识,然后将正投影称为物体的视图,进而提出本节课具体的学习任务:理解三视图的具体特点和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但这仅仅是这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

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递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或者说,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

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经历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②探索基本几何体(圆柱、圆锥、球)与其三种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之间的关系;③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④结合具体实例,初步体会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共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索基本几何体(圆柱、圆锥、球)与其三种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之间的关系,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第二课时主要研究棱柱的三种视图;第三课时根据三种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
作业要求:
1.作业须在课后独立完成,要求字迹清晰,绘图规范,标注准确。
2.必做题须全部完成,选做题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一题完成。
3.探究题要求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作业提交时间:
1.必做题和选做题请在下次课前提交。
2.探究题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同时提交书面报告。
作业评价:
c.对学生绘制的三视图进行评价和反馈,纠正错误,提高绘制技能。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例如,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展示物体的三视图,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视图之间的关系。
4.创设合作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a.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建筑物或家居用品,尝试用视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b.搜集一些工程图纸,分析其三视图,了解视图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探究题:
a.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三视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空间想象中的作用。
b.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通过实际测量和绘制,验证三视图与实际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7.注重课后辅导和拓展,针对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科技竞赛、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兴趣:在课堂开始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教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视图知识的好奇心。
1.教师将对作业进行全批全改,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2.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5.2 视图 第一课时导学案

5.2 视图  第一课时导学案

丹东市第二十四中学 5.2 视图 第一课时
主备:曹玉辉 副备:李春贺 孙芬 审核: 2014年9月23日 一、学习准备:
1、从正面看到的图是 视图,那么左视图和俯视图呢?
2、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画出它的三种视图
二、学习目标:
1、会画圆柱、圆锥、球的三种视图,体会三种几何体与三种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2、能够识别并正确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种视图。

三、自学提示: (一)自主学习:
圆柱、圆锥、球体与其三种视图 1、观察图圆柱、圆锥、球,从下列 左图找到与之对应的主视图
2、从左面、上面看圆柱、圆锥、
球体是什么形状?并画在上面右上图的 对应位置。

3、根据下列主视图和俯视图,找出对应的物体。

(二)合作探究:
下图是一个类似蒙古包的几何体,在其右方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种视图。

四、学习小结:
五、夯实基础:
1.一个物体的俯视图是圆,则该物体可能是:()
A.球体 B.圆柱 C.圆锥 D.以上都有可能
2.某物体的三种视图是如图所示的3个图形,那么该物体的形状是()
A.长方体 B.圆锥体 C.立方体 D.圆柱体
3. 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完全相同,则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 ( )
A.球或圆锥 B.正方体或圆柱C.球或正方体 D.以上都不对
六、能力提升:
如图是由若干个同样大小的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立方体的个数,则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
布置作业:。

5.2视图(1)

5.2视图(1)

上述物体的形状分别可以看成圆柱、圆 锥和球。它们的三种视图如下表所示:
几何体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随堂练习:
1、找出图中每 一物品所对应 的主视图:
2、将两个圆盘、一个茶叶、一个皮球和一个蒙古 包如图的方式摆放在一起,其主视图是( D )
名 茶
3、画出图中各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中学生导报提供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进一步 发展空间观念. 2.会画圆柱、圆锥、球及其组合体的三种视 图,体会这几种几何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 互转化. 3. 结合具体实例,初步体会视图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 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问题:我们前面学习了
第一幅
第三幅
第二幅
4、根据下列主视图和俯视图,找出对应的物 体。
主 视 图 俯 视 图
1
2
3
4
交流小结,收获感悟
1. 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 2. 对同学说,你有什么温馨提示?
3. 对老师说,你还有什么困惑?
布置作业,用正投影的方法绘制的物体在投影面 上的图形,称为物体的视图.
三视图的概念: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得到的视图,称为主视图; 从上面得到的视图,称为俯视图; 从左面得到的视图,称为侧视图.
请你画出三个视图:
※议一议 下面各图中物体形状分别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圆柱
圆锥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些几何体,它们的形状各是什 么样的? 正面看:长方形 等腰三角形 圆 侧面看:长方形 等腰三角形 圆 上面看: 圆 圆 能画出各物体的三视图吗? 圆
投影,那么什么叫投影,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投影与视图 5.2 视图》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 投影与视图 5.2 视图》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5.2 视图》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5.2 视图》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视图的概念,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正确地画出物体的三视图。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物体的不同视图,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较深入的了解。

但是,对于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其三视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引导和探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三视图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视图的概念,知道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特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正确地画出物体的三视图。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视图的概念,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特点。

2.难点: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正确地画出其三视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分享和讨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三视图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立方体、圆柱体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实例和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如立方体、圆柱体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物体,你都能看到哪些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能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这些物体的三视图分别是什么?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有什么特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视图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选取一些物体,尝试画出它们的三视图。

5.2视图第1课时简单几何体的三种视图(教案)

5.2视图第1课时简单几何体的三种视图(教案)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绘制圆柱和圆锥的视图时存在一定难度。这说明这些部分是教学的难点,我需要在今后的课程中加强对此类问题的讲解和练习,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了课堂中,他们积极发表观点,交流想法,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采用这种形式,鼓励学生们多思考、多讨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探讨了简单几何体的三种视图,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一概念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逐渐理解了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之间的关系。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关键点:
首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视图的概念,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起抽象知识与现实世界间的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继续寻找更多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教学难点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具备将二维视图与三维几何体相互转换的能力,这对空间想象力有一定要求。
-视图的绘制技巧: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将三维几何体准确地转化为二维视图,特别是在处理圆柱和圆锥的视图时,需要注意圆的投影和边缘线的表示。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根据视图来估计几何体的尺寸或形状,这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一个挑战。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参与。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在课后找他们单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实验操作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实验。
4.运用三种视图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5.2.2视图(教案)

5.2.2视图(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视图的基本概念、创建方法、应用场景和安全性控制。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视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数据库设计和查询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视图创建和维护过程中,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视图解决复杂问题。
3.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视图应用案例,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4.信息素养与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视图在信息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视图安全性控制的意义,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解释:视图的数据来源于查询结果,需要学生理解查询语句的执行过程和结果集的概念。
-视图的更新操作:视图的更新涉及到底层表的变动,学生需要理解这种关联关系,掌握正确的更新方法。
-解释:更新视图时,需要考虑视图中的数据与底层表的关系,避免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视图的安全性控制:如何通过视图实现数据的安全性控制,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5.2.2视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情况?”例如,我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如何快速查看特定朋友的所有动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视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视图的奥秘。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大家都能参与到讨论中。但在分享成果时,我发现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对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们多发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5.2.3视图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5.2.3视图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定义及画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指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掌握三种视图的画法及转换。
2.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几何思维能力。
3.学会用视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际物体,引导学生发现视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强自信心。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小组作出贡献,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信心。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定义及画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2. 视图(一)
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并画出形状图。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判断一个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图,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第一节学习了投影知识,然后将正投影称为物体的视图,进而提出本节课具体的学习任务:理解三视图的具体特点和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但这仅仅是这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

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递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或者说,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

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经历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②探索基本几何体(圆柱、圆锥、球)与其三种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之间的关系;
③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④结合具体实例,初步体会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共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索基本几何体(圆柱、圆锥、球)与其三种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之间的关系,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第二课时主要研究棱柱的三种视图;第三课时根据三种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第一课时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问题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问题引入
活动内容: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道理?
2小明昨天买了一本字典,假如有一束平行光线从正面、左面、上面照射这本字典,得到正投影图形是什么?
活动目的:
第1个活动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由文学诗歌引入数学概念,体现教师的“亲和力”和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展示了数学的深层价值。

在第2个活动中,旨在让学生意识到先把物体抽象成几何模型,既延续了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思考或者与他人交流,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同时这两个活动在课堂中用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和问题展开教学,必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活动的实际效果:
这两个活动既帮助学生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实施进行了非常好的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通过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信息,体会特点)
活动内容:
1如图,这个物体可以看做是由什么几何体组成的?
2假如一束平行光线从正面、左面、上面投射到物体上,你能想象出它的
正投影吗?试着画出来
物体的正投影称为物体的视图,由此自然引出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定义,随之准确给出上述三种图形的名称。

活动目的:这一部分是对情境引入的深化,让学生经历实物抽象成几何体的,
在前面的基础上将长方体增加到大小不一的两个,培养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并在情境引入的基础上,清楚长方体三视图的特点,灵活运用所学得到两个长方体组合的三视图,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实际效果:
学生在情境引入的铺垫下,通过自己的探究,从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和体验,
亲身体会和经历了两个长方体组合的三视图的抽象过程。

而且小组之间互相补
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三视图知识信息的获取更加全面。

事实上,通过长
方体三视图特点的一个自然感知的过程,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三种视图的特点,这就为下一课时画棱柱三视图打好了基础。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
参照教材提供的几何体,提出问题:
(1)下图中物体的形状分别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2)你能在下列图形中找出上面几何体对应的主视图吗?
(3)你能想象出它们的左视图和俯视图吗?与同伴交流,请你试着画出来。

(4)你能说出常见几何体的三种视图的特点吗?
活动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画出三种视图的特点。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让学生经历将实物抽象成几何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
能力,问题(2)的设置帮助学生体会:物体是曲面的,正投影变成平面;为完成问题(3)扫清障碍。

在以上三个问题的铺设下,问题(4)的设置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实际效果:
学生经过前一环节对三视图的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问题串的回答,使学生经历由圆柱、圆锥和球三种视图的转化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三视图的把握,对三视图的学习又迈出了一大步。

同时通过这些设置问题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附)在实物图中物体的形状分别可以看成圆锥、圆柱和球。

圆柱、圆锥和球的三种视图如下表所示:
11)

<6)
(第 3 题)
儿啊休£910
n□□o
i \△△O
7O O o
第四环节: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1找出图中每一个物品所对应的主视图
2如图是一个蒙古包的照片,你认为它可以看成是那些
几何体的组合?你能画出该蒙古包的三种视图吗?
主视图左视图
俯视图
3. “圆柱与球的组合体”如
右图所示,则它的三视图是
()
4. 下图是“蒙牛”冰激凌模型图,它的三视图是 ()
5. 将两个圆盘、一个茶叶桶、一个皮球和一个蒙古包模型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 在一起,其主视图是()
活动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内容1主要是练习单独一个几何体判 断三种视图。

内容2、3、4是简单的组合体,引导学生如何抽象出几何模型,综 合运用几何体的三视图知识画出它的三种视图。

内容 5是多个几何体组合在一
起,判断其主视图。

练习设置由浅入深,对教材进行延伸和补充,满足不同学生 的需求。

实际效果:因为对基本几何体的三种视图学生掌握较好, 内容1学生都能做 对,内容2、3、4学生基本能画出三种视图,内容3有部分学生不仔细看图出错, 注意强调这几个物体放置的左右顺序以及远近距离,
以此来区分选项的不同,以
此加深学生对于组合体视图的辨识能力。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互相交流总结三视图的特点,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区 别与内在的联系,及各自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感受等。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学习方法,为以后的自学和钻 研打下一定的基础
实际效果: 学生基本都能进行适当的自我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A)
俯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 ◎
1、习题第1 题。

2.数学理解的第2 题3.请
你自己观察你家里的一些日常
生活用品并尝试画出它的三视
图,并与
同伴进行交流。

四、教学反思
1、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怎样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三视图本身的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实物,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去感受将实物转化为常见几何模型的意识,感受三视图的内在变化与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另外,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补充部分习题,将教材中的问题进行适当编排改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

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3、注意改进的方面
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

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