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之恶
何谓平庸之恶

何谓平庸之恶一、平庸之恶的概念“平庸之恶”英文为Evil of banality,作为哲学术语,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
此概念最早由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关于罪恶的一种哲学思考,与“极端之恶”(radical evil)相对而言,平庸的罪恶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更容易被人忽视。
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
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及。
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对纳粹德国的高官艾希曼(也就是在犹太人大屠杀中的“死刑执行者”)的审判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一直持续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终被判处绞刑。
当时,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
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
如:赵高指鹿为马,群臣点头称是;纳粹建集中营,人们竞相应聘。
二、概念的背景与思考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6月1日),纳粹德国的高官,也是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
被称为“死刑执行者”。
1942年艾希曼出席万湖会议,并且被任命负责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并且晋升中校;将犹太人移送集中营的运输与屠杀作业大部分都是艾希曼负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艾希曼被美国俘虏,但之后逃脱,在经过漫长的逃亡旅行后,艾希曼流亡到阿根廷。
但是1961年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萨德却查出艾希曼的下落,将其逮捕。
艾希曼於耶路撒冷受审,被以人道罪名等十五条罪名起诉;这次的审判也引起国际的注目,1962年6月1日艾希曼被处以绞刑。
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在汉娜·阿伦特所撰写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邪恶之强制性报告》中这样描述审判席上的纳粹党徒艾希曼,“不阴险,也不凶横”,完全不像一个恶贯满盈的刽子手,就那么彬彬有礼地坐在审判席上,接受绞刑,他甚至宣称“他的一生都是依据康德的道德律令而活,他所有行动都来自康德对于责任的界定。
以平庸之恶为主题的作文

以平庸之恶为主题的作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各种精彩的表演,有英勇的英雄事迹,有感人的善良之举。
但在那些不被聚光灯照耀的角落,有一种“恶”在悄然蔓延,它并非那种穷凶极恶、令人发指的罪行,而是一种看似平凡、不起眼,却能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社会根基的“平庸之恶”。
就拿我家小区门口的那个小菜市场来说吧。
每天清晨,这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卖菜的摊主们有的热情,有的冷漠,有的斤斤计较,有的大方豪爽。
其中有一个卖鱼的摊位,摊主是个中年妇女,看上去普普通通,和其他摊主没什么两样。
有一次,我去她那里买鱼。
我挑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让她帮忙处理一下。
她手脚麻利地把鱼称好,然后开始宰杀。
就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她的秤好像有点不对劲。
我心里犯起了嘀咕,但又不好直说,就一直盯着秤看。
她似乎察觉到了我的目光,眼神有些躲闪。
等鱼处理好了,我付了钱,总觉得这价格贵得有些离谱。
回到家,我用自己的秤一称,果然发现少了不少重量。
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这不是明摆着欺骗消费者嘛!可转念一想,也许她只是一时贪心,为了多赚点钱。
但这真的只是一时贪心吗?后来,我又在小区里听到了其他居民对她的抱怨。
原来,她经常在秤上做手脚,短斤少两已经成了她的惯用伎俩。
大家虽然心里清楚,但因为只是几块钱的事儿,也都懒得去计较。
可就是这种“懒得计较”,让她的行为越发肆无忌惮。
她的这种行为,不就是一种平庸之恶吗?她或许没有犯下什么大罪,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但她的这种不诚信,却一点点地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秩序,伤害了消费者的信任。
如果每个人都像她这样,为了一点小利益而不择手段,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再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平庸之恶难道还少吗?在公交车上,有人看到老人孕妇不让座,还装作没看见;在马路上,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在工作中,有人敷衍了事,对自己的职责不负责任,却觉得这只是“小毛病”。
【高一作文】拒绝“平庸之恶”

【高一作文】拒绝“平庸之恶”“平庸之恶”,是指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对于一些微小的不公平、不正义、不道德的行为选择了默认、妥协,或是选择袖手旁观。
就是在个人行为上,一味地追求自己的舒适和安逸,而对于社会上的问题视而不见。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这样的人。
对于问题绕行,对于困难逃避,对于不公不义回避。
对于这些“平庸之恶”,我们不能姑息养奸,而是应该拒绝!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公。
街上的扒手、欺凌弱小、环境污染等等。
这些都是“平庸之恶”的体现。
而我们最常见的态度就是:选择麻木、选择无视、选择逃避。
这种行为在当下社会已经不稀奇了。
我们总是觉得这些问题与我们无关,我们不能改变现实,我们没有能力去做出改变。
当我们都选择这样的态度时,问题就会继续蔓延。
我们要拒绝“平庸之恶”,首先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去关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地铁里,当我们看到老人、孕妇等有特殊需求的人时,我们可以主动给予帮助。
这不仅是对他人的一种关怀,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
同样地,在我们看到有人欺负他人时,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
我们应该主动出手,帮助受害者,并制止不法行为者。
这都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我们要有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选择回避,而应该去勇敢地迎接。
在学校中,当我们看到有同学遭受到欺凌时,我们不能选择逃避,而应该去主动站出来帮助他们。
在社会上,当我们看到有污染环境的行为时,我们也不能选择视而不见,而应该去积极地举报和维护环境。
这都需要我们不怕困难,勇敢地去做。
拒绝“平庸之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努力。
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不怕困难,有责任感。
只有当我们积极去拒绝“平庸之恶”,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努力,拒绝“平庸之恶”,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对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思考

对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思考汉娜·阿伦特在她的著作《欺骗的人性》中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她认为大多数恶行不是由于那些精明狡猾、狂热执着的人所为,而是由那些平庸的人通过履行他们的职责和责任来实现的,这种恶行甚至更为危险和破坏性。
“平庸之恶”指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好人,也不是真正的坏人,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良心判断的能力,所有的行为都依托于社会和体制,并且往往只看重自身的利益和快乐,而不顾及别人的权利和尊严。
他们所犯的错误或不道德的行为既不出自于邪恶的本性,也不是鲁莽冲动的结果,而是源于对个人责任的逃避和对大众无知的盲从。
这种人通常不会为了个人的信仰或价值观去反抗或坚持,他们不具备自我主张的能力,并常常被官僚制度、官方口号以及集体思维冲昏了头脑。
当社会出现恶劣形势和回避责任的情况时,他们会无动于衷,或者照本宣科地执行规则,无论这是否违法、不道德,甚至危害到他人。
这种“平庸之恶”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如官僚制度中的腐败,企业管理中的利益集团,政治体制中的权力游戏等等。
在这些情况下,那些平凡无奇的人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他们被制度和环境所限制,自我意识被压抑,而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却无止境,甚至于将道德和法律纳入自己的私人利益,从而成为一系列罪行的幕后推手。
而且,这种“平庸之恶”也更容易被社会正常化,如果足够的人在其背后站立,他们的行为就会被视为正常的而不是反常的。
因此,如何避免“平庸之恶”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更广泛的意识形态普及,提升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让人们始终坚持自我独立思考、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并坚定地维护这些价值观。
其次,对于官僚制度、政治体制、企业管理等机构,应加强监督和制度约束,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规范,以避免权力和利益集团的滋生与膨胀。
本着对人民和社会负责的态度,这些机构和他们的董事成员应该更好地了解这些机构的目标和使命,并将他们的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和公民利益之上。
平庸之恶的名言

平庸之恶的名言
一、引言
“平庸之恶”这个词汇源自于法国哲学家孔德斯滕的一篇文章,它指的是大多数人不去关注和追求真正的善,而是选择安逸、避免冲突、避免风险的一种状态。
而“平庸之恶”的名言便是在对这种状态的批判中产生的。
二、什么是“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是指大多数人因为种种原因(如无知、懒惰、顺从等)选择安于现状,不去思考和追求更高的境界,也不去阻止那些不道德、不正义的行为,最终导致恶劣的结果。
这种“平庸之恶”往往不是由于恶意而产生的,但正因为有大量的人忽略、容忍和纵容,才使得恶劣的事态得以发展和蔓延。
三、“平庸之恶”名言的含义
“平庸之恶”名言即“世界上所有的邪恶都是由于那些无所作为的好人造成的”,表达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在世界上,不是那些主动去做坏事的人导致恶劣的后果,而是那些看到不正义行为但没有采取有效行动的人。
这些人大多数是好人,但他们的无所作为却使得坏人披着好人的外衣行恶,最终导致社会的恶劣。
四、“平庸之恶”名言的启示
“平庸之恶”的名言不只是对当代社会的警示,也是对每一个人的告诫。
它告诫着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惰、顺从和无知而对重要的事情无动于衷,更不应该对不正义的行为采取消极的态度。
表面上看来,这种消极的态度可以保护我们,但事实上它只是让我们沉迷于安逸的泥淖中,最终导致社会共同体的崩溃。
五、结论
“平庸之恶”的名言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警示,它提醒我们不要只满足于自己的小圈子和安逸生活,而是应该更为积极地追求正义、
真理和善良,不断改善自己和社会的状态。
这才是每个人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能够建设一个真正美好的世界的关键。
【高一作文】拒绝“平庸之恶”

【高一作文】拒绝“平庸之恶”大家好!今天我想谈谈如何拒绝“平庸之恶”。
话不多说,我们直接开始!什么是“平庸之恶”呢?平庸是指普通、平凡、不出众的状态,而恶则代表着道德败坏、邪恶行为。
所谓“平庸之恶”,就是指那些平凡而且缺乏良知的行为。
这些行为虽然表面看起来不会对他人造成太大的伤害,但却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文明程度。
那么如何拒绝这种“平庸之恶”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我们判断事物好与坏、优与劣的标准,是我们行为建立在基本原则上的根本。
拒绝“平庸之恶”,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什么是对和错。
我们要明白,只有遵循社会公德、道德规范,才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要自觉地拒绝“平庸之恶”。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如果我们身边的人普遍没有对“平庸之恶”进行拒绝,而是漠不关心甚至纵容这种行为,那么我们就容易受到影响,产生对“平庸之恶”的容忍和接受。
我们要自觉地拒绝这种“平庸之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我们要付诸实践,采取积极的行动。
拒绝“平庸之恶”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批评和指责,我们更应该付诸实际行动。
在遇到传播谣言的人时,我们应该勇于站出来辟谣,保护真相的传播;在看到有人欺凌弱小时,我们要勇敢地维护被欺凌者的权益。
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改变这种“平庸之恶”的现象。
总结一下,拒绝“平庸之恶”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拒绝这种行为,付诸实践,以身作则。
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拒绝“平庸之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时,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融洽。
让我们一起努力,拒绝“平庸之恶”,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平庸之恶”的批判

“平庸之恶”的批判
“平庸之恶”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亚伯特·加缪提出。
他认为,人类社会中最令人
悲哀的事情就是存在一种“平庸之恶”,这种平庸之恶是指人们不愿对社会中的不公正和
错误行为负责,并默许或者同样参与其中的行为。
在许多社会现象中都可以看到“平庸之恶”的存在。
比如,官员腐败,企业贿赂,环
境破坏等等,这些通常都是由于很多人出于私利、面子、利益等等原因而选择了默许,甚
至是支持这些行为。
这种平庸之恶的存在是造成社会不公平和良心病变的根源。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平庸之恶呢?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中存在一种“从众”心理,
很多人都担心自己与主流意见不同,所以会不自觉地追随大多数人的态度。
另一方面,社
会中的利益驱动也让很多人不惜违法乱纪、昧着良心去完成一些任务,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面对平庸之恶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随波逐流,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保证每个人
都应该遵守规则和道德底线,同时要加强监管力度,让违法行为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最后,我们要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意识,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
重要性和责任感,从而切实做到批判“平庸之恶”,推动社会正义的进步。
平庸之恶经典语句

平庸之恶经典语句
1. 世间平庸之恶,众人皆知而无人能改。
2. 平庸之恶,犹如暗夜中的一丝微光,虽然微弱却始终存在。
3. 平庸之恶是一种病,无药可医,只能静观其变。
4. 平庸之恶,是人性中最不可遏制的黑暗力量。
5. 平庸之恶如影随形,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难以避免。
6. 平庸之恶,寂静而强大,就像一只潜伏的毒蛇。
7. 平庸之恶像是一块沉重的锁链,将人们束缚于无尽的庸常之中。
8. 平庸之恶,是一片腐朽的土地,无法种植希望与梦想。
9. 平庸之恶是最阴暗的角落,悄然吞噬着人们的光明与激情。
10. 平庸之恶是沉溺于平庸中的灵魂,无法逃脱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能在现实中拒绝或抵抗”平庸之恶”
西方有一句谚语:“没有一滴雨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洪灾。
”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的滑坡是,当我们满怀怨气的仇视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
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恶”呢?
美国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群氓。
这个词,是指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地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
必然的,这种行为不仅使家国蒙受损失,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
须知,此词在中国是颇为适用的。
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成百农民哄抢柑橘,还是许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的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
过马路”,无一不是“群氓”品行的体现尽管平庸的恶往往来自思想的匮乏,但对明
知违背良心却照样作恶的人来说,却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利害计算压过了恻隐和是
非之心。
这种浸染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
因此,救赎也很难在瞬间发生,它只能
在一事一情中,不断诉诸自己的内心,努力做出更好的判断与选择。
抛开繁琐的理论
争论,可以说,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是经验事实。
孺子入井的故事不用讲,齐宣王不忍
见杀牛,改杀不曾与他谋面的羊也是这样的例子。
但牛羊都是生命,孔子也不是素食
主义者,恻隐之心就显现于那一瞬,很柔弱,往往要服从利害计算,让位于更实用的
生存规则。
正因恻隐之心太过脆弱,生存逻辑太过强大,现实中的人,难免也就善恶参差。
一旦社会的善恶激励逆转,善行得恶报,恶人却逍遥自在,日常的善良难免日
益罕见。
这生存环境一旦形成,人性之善被旦旦而伐,人们对恶行习以为常,就会视
善行为例外,视规矩为迂腐视正常为作秀,于是恶无所不在。
尽管平庸的恶往往来自思想的匮乏,但对明知违背良心却照样作恶的人来说,却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利害
计算压过了恻隐和是非之心。
这种浸染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
因此,救赎也很难
在瞬间发生,它只能在一事一情中,不断诉诸自己的内心,努力做出更好的判断与选择。
苏格拉底说,“宁可遭受不义,也不主动为恶”;“宁可与他人失和,也不与自
己失和。
”苏格拉底最大的人格魅力,在于他的彻底一贯的伦理人格,即对自己交代
和负责。
所以一个人必须不断与自己展开对话,省察自我,保持道德的完整性。
思考
的过程是独在的,但不是孤独的和孤立的,因为它意味着敞开内心,跟自我在一起,
就如老加图所言,“不参与任何事情时,我最活跃;独自一人时,我最不孤独。
”思
考因而塑造了独立的人格,即便整个世界堕落,与我为敌,我仍然坚持自我的正确性。
苏格拉底意义上的思考由此开启了公民不服从的先河,即这种捍卫个体和谐至善的道
德思考最终却强劲地指向着道德的不义。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如今的中国人民已不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看客。
然而,一些人却日渐堕入
一个更加荒诞的怪圈。
所以,我们必须自省,分清善恶,坚持自我。
当今社会的道德底线日渐堕落,有人的无知或邪恶,不辨道德“真相”的因素,也有舆论导向的偏颇,所以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分辨善恶的能力,懂得是非选
择的重要,维持恻隐之心于不坠,日积月累才能形成明辨是非、勇于决断的风气,才
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心有敬畏,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