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七章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氧化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氧化
H2C COOH
柠檬酸
CH2 COOH
HOOC CH
三羧酸循环总图 HC COOH HO-C COOH
异柠檬酸
HC
延胡索酸
COOHH
2H
2021/3/17
CH2 COOH
H2C COOH 琥珀酸
GTP
琥珀酰CoA
生物化学第C七H章2糖C类代O谢O糖H的有氧 H2C C氧O化~SCoA2H
CH2 COOH H2C O=C COOH
2021/3/17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
20
氧化
⑹ 琥珀酸氧化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FAD H CH COOH
FADH2 HOOCCH
H CH COOH 琥珀酸脱氢酶
琥珀酸 (succinate)
HC COOH
延胡索酸 (fumarate)
2021/3/17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
21
氧化
α-酮戊二酸
CO2
CO2 2H
24
三、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及能量计算
G(Gn)
• 糖的有氧氧化代谢 途径可分为:葡萄糖 酵解、丙酮酸氧化脱
胞液 丙酮酸
乙酰CoA 线粒体
羧和三羧酸循环三个
[O]
H2阶O 段。
ATP ADP
NADH+H+ FADH2
TAC循环
2021/3/17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 氧化
2021/3/17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
19
氧化
⑸ 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
H 2C COOH
CH2
O C SCoA 琥珀酰CoA (succinyl CoA)

生物化学笔记 第七章 维生素

生物化学笔记   第七章  维生素

第七章维生素第一节概述一、定义维生素是机体必需的多种生物小分子营养物质。

1894年荷兰人Ejkman用白米养鸡观察到脚气病现象,后来波兰人Funk从米糠中发现含氮化合物对此病颇有疗效,命名为vitamine,意为生命必须的胺。

后来发现并非所有维生素都是胺,所以去掉词尾的e,成为Vitamin。

维生素有以下特点:1.是一些结构各异的生物小分子;2.需要量很少;3.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直接或间接从食物中摄取;4.主要功能是参与活性物质(酶或激素)的合成,没有供能和结构作用。

水溶性维生素常作为辅酶前体,起载体作用,脂溶性维生素参与一些活性分子的构成,如VA 构成视紫红质,VD构成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二、分类维生素的结构差异较大,一般按溶解性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并随脂类一起吸收。

不易排泄,容易在体内积存(主要在肝脏)。

包括维生素A(A1,A2)、D(D2,D3)、E(α,β,γ,δ)、K (K1,K2,K3)等。

易溶于水,易吸收,能随尿排出,一般不在体内积存,容易缺乏。

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三、命名维生素虽然是小分子,但结构较复杂,一般不用化学系统命名。

早期按发现顺序及来源用字母和数字命名,如维生素A、维生素AB2等。

同时还根据其功能命名为“抗…维生素”,如抗干眼病维生素(VA)、抗佝偻病维生素(VD)等。

后来又根据其结构及功能命名,如视黄醇(VA1)、胆钙化醇(VD3)等。

四、人体获取维生素的途径主要由食物直接提供维生素在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绝大多数维生素直接来源于食物。

少量来自以下途径:由肠道菌合成人体肠道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如VK、VB12、吡哆醛、泛酸、生物素和叶酸等,可补充机体不足。

长期服用抗菌药物,使肠道菌受到抑制,可引起VK等缺乏。

能在体内直接转变成维生素的物质称为维生素原。

植物食品不含维生素A,但含类胡萝卜素,可在小肠壁和肝脏氧化转变成维生素A。

生物化学 第七章 糖类与糖类代谢

生物化学 第七章 糖类与糖类代谢

β -淀粉酶
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
α-淀粉酶 不耐酸,pH3时失活 耐高温,70C时15分 钟仍保持活性 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 微生物中。 -淀粉酶 耐酸,pH3时仍保持活性 不耐高温,70C15分钟 失活 主要存在植物体中




3、R-酶(脱支酶)
水解α-1,6糖苷键,将α及β-淀粉酶作用于 支链淀粉最后留下的极限糊精的分支点或支链淀粉 分子外围分支点水解,产生短的只含α-1,4糖苷 键的糊精,使之可进一步被淀粉酶降解。
ATP CH2 OH H O H OH H OH OH H OH 葡萄糖
CH2 O H OH
1,6-二磷酸果糖

2)第二阶段:1, 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CH2OPO3H2 C O 96%
H2O3PO
CH2 O H OH
CH2OPO3H2 OH OH H 醛缩酶
CH2OH 磷酸二羟丙酮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蔗糖+H2O 蔗糖+UDP
蔗糖酶
蔗糖合酶
葡萄糖+果糖 果糖+UDPG
2 葡萄糖
麦芽糖+H2O
-乳糖 +H2O
麦芽糖酶
β-半乳糖苷酶
葡萄糖+半乳糖
二、多糖的酶促降解
淀粉的酶促降解 糖原的酶促降解
(一)、淀粉的酶促降解
1、磷酸化酶

催化淀粉非还原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转移给P,生成G-1-P, 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非还原末端,重复上述过程。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G-1-P
G-1-P + 磷酸化酶极限糊精

生物化学讲义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生物化学讲义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目的和要求】1、掌握体内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氨的来源与去路;掌握氨基酸脱氨基方式及基本过程;2、掌握一碳单位的定义、种类、载体和生物学意义。

3、熟悉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临床应用。

4、了解个别氨基酸代谢,了解氨基酸代谢中某个酶缺陷或活性低时所导致的氨基酸代谢病。

【本章重难点】1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2.氨的来源和去路3.鸟氨酸循环4.联合脱氨基作用学习内容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第二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第三节个别氨基酸的代谢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一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㈠氨基酸的来源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参加体内代谢的氨基酸,除经食物消化吸收来以外,还来自组织蛋白质分解和自身合成。

这些氨基酸混为一体,分布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氨基酸代谢库。

体内的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它有三个来源:⒈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进入体内的氨基酸。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二十种,其中有8种是人体需要而不能自身合成,必需由食物供给的,称为必需氨基酸。

它们为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及蛋氨酸。

其余十二种氨基酸在体内可以合成或依赖必需氨基酸可以合成,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食物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

种类齐全、数量大、比例与人体需要越接近,其营养价值越高。

为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把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必需氨基酸相互补充,从而提高氨基酸的利用率,称为蛋白质营养的互补作用。

蛋白质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不能直接输入人体,否则会产生过敏现象。

进入机体前必先在肠道水解成氨基酸,然后吸收入血。

蛋白质的消化作用主要在小肠中进行,由内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及弹性蛋白酶)和外肽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协同作用,水解成氨基酸,水解生成的二肽也可被吸收。

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及蛋白质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代谢,其代谢过程可产生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吲哚、酚类、胺类和氨),此过程称为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生物化学第七章 脂代谢

生物化学第七章 脂代谢

(一)、酮体的生成
▪部位:肝线粒体 ▪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的-氧化 ▪关键酶:HMG CoA合成酶
HSCoA
2CH3COSCoA 乙酰CoA
硫解酶
CH3COCH2COSCoA 乙酰乙酰CoA
HMG-CoA合酶 CH3COSCoA
HSCoA
OH
乙酰CoA
HOOCCH2-C-CH2COSCoA 裂解酶CH3 HMG-CoA
脂解激素
受体
AC
G蛋白
ATP cAMP
脂周蛋白 P
P P P P
HSL
PKA P HSL HSL
储脂颗粒
FFA
甘油 脂肪细胞
血液
脂酸转运体
氧化分解 ATP
CO2 清蛋白
肌细胞
一、甘油(Glycerol)的分解
CH2 OH ATP ADP
CH2 OH
NAD+
NADH+H +
磷酸二
HO C H
脱氢 加水 再脱氢 硫解
O
=
RCH2CH2C~SCoA
脂酰CoA
FAD
脱氢酶 β αO
FADH2
=
RCH=CHC~SCoA
⊿2--烯脂酰CoA 水化酶
H2O
β
αO
=
RCHOHCH2C~SCoA
L(+)-β羟脂酰
NAD+
CoA脱氢酶
NADH+H+
βα O
=
RCOCH2C~SCoA
β酮脂酰CoA
硫解酶
CH3COCH2COOH 乙酰乙酸
NADH+H+
β-羟
NAD+

(整理)第7章生物化学习题

(整理)第7章生物化学习题

生物化学习题第七章生物氧化第一作业一、名词解释1、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生物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而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3、电子传递体系:代谢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一系列传递体,最后将质子和电子传递给氧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称为呼吸链,也称电子传递体系或电子传递链4、氧化磷酸化作用:伴随着放能的氧化作用而进行的磷酸化。

二、问答题1.比较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的异同点。

相同点: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释放的总能量也完全相同。

不同点:体外燃烧是有机物的碳和氢与空气中的氧直接化合成CO2和H2O ,并骤然以光和热的形式向环境散发出大量能量。

而生物氧化反应是在体温及近中性的PH 环境中通过酶的催化下使有机物分子逐步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

反应中逐步释放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使ADP 磷酸化生成ATP ,从而储存在ATP 分子中,以供机体生理生化活动之需。

一部分以热的形势散发用来维持体温。

第二作业2.呼吸链的组成成分有哪些?试述主要和次要的呼吸链及排列顺序。

组成成分:NAD+,黄素蛋白(辅基FMN、FAD),铁硫蛋白,辅酶Q,细胞色素b、c1、c、a、a3。

主要的呼吸链有NADH氧化呼吸链和FADH2氧化呼吸链。

呼吸链排列顺序:FAD(Fe-S)↓NADH→(FMN)→CoQ→Cytb→Cytc1→Cytc→Cytaa3→O2(Fe-S)3.试述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用哪些方法可以证明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三个偶联部位:NADH和CoQ之间;CoQ和Cytc之间;Cytaa3和O2之间证明方法:①计算P/O比值:β-羟丁酸的氧化是通过NADH呼吸链,测得P/O比值接近于3。

琥珀酸氧化时经FAD到CoQ,测得P/O比值接近于2,因此表明在NAD+与CoQ之间存在偶联部位,抗坏血酸经Cytc进入呼吸链,P/O比值接近于1,而还原型Cytc经aa3被氧化,P/O比值接近1,表明在aa3到氧之间也存在偶联部位。

生物化学(王镜岩版)第七章 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王镜岩版)第七章 生物氧化
复合体Ⅰ 复合体Ⅰ
FMN; Fe-SN-1a,b; Fe-SN-4; Fe-SN-3; Fe-SN-2 NADH→ →CoQ
NAD+和NADP+的结构
R=H: NAD+;
R=H2PO3:NADP+
NAD+(NADP+)和NADH(NADPH)相互转变 ( )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NADH
NADH-Q 还原酶
琥珀酸-Q 还原酶
FADH2
FMN、Fe-S
辅酶Q
FAD、Fe-S
细胞色素 b-562
细胞色素还原酶 细胞色素c 血红素a 血红素a3 CuA和 CuB 细胞色素氧化酶 O2
细胞色素b-566 细胞色素c1 Fe-S
1. 复合体Ⅰ: NADH-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Ⅰ NADH功能: 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 (ubiquinone) 功能 将电子从 传递给泛醌
二、氧化还原电势 氧化还原反应——凡是反应中有电子从一种 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 还原反应。即电子转移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 应。 如: Fe 3+ + e
氧化型 电子受体
Fe 2+
还原型 电子供体
氧化还原电势——还原剂失掉电子或氧化剂 得到电子的倾向称氧化还原电势。
标准电势——任何的氧化-还原物质即氧还电对都 有其特定的电动势,称标准电势。用E0或ε0表示。 氧还电对的标准电势值越大,越倾向于获得电子。 例如,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 CO2电对在浓度均 为1.0mol/L时,其标准电势为-0.38V, 这个氧化电对倾向于将电子传递给氧还电对 NADH/NAD+,因为其标准电势为-0.32V。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
负平衡(饥饿、消耗性疾病) <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4
三、蛋白质的生理需要量
最低需要量:30~50g / 天
营养学会推荐:80g / 天
四、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概念
种类
营养价值的标准
蛋白质互补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16
(一)转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
概念、基本过程
在转氨酶的催化下,某一氨基酸的氨基转移 到另一种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 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为α-酮酸
反应可逆,平衡常数接近1
大多数氨基酸都可以参与转氨基(赖氨酸、 脯氨酸、羟脯氨酸例外)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Amino Acid ism)
Biochemistry Department
《生物化学》 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多媒体课件试用版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yisheng
2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主动吸收:消耗ATP
(一)氨基酸吸收载体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
中性氨基酸载体(为主)
碱性氨基酸载体
酸性氨基酸载体
亚氨基酸和甘氨酸载体
β氨基酸载体
与氨基酸、Na+组成三联体
图示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8
(二)r-谷氨酰基循环( r- glutamyl cycl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链
电子传递链是在生物氧化中,底物脱下的氢经过一系列传递体传递,最 后与氧结合生成H 2 O 的电子传递系统,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顺 序排列构成的此连锁反应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有关,故通常称为 呼吸链。
呼吸链的组成
尼克酰胺脱氢酶类 黄素脱氢酶类 铁硫蛋白类 辅酶Q类 细胞色素类
FAD呼吸链传递反应历程
第二节
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
体内生成CO2的特点
生物体内二氧化碳的生成并不是物质中所含的碳氧原子的结合,而 是有糖、脂肪等转变来的有机酸的脱羧。 根据脱去二氧化碳的羧基在有机酸分子的位式
一:直接脱羧基作用 α-直接脱羧:氨基酸的脱羧 β-直接脱羧:草酰乙酸脱羧 二:氧化脱羧基作用 α -氧化脱羧:丙酮酸的氧化脱 羧 β -氧化脱羧:苹果酸的氧化脱 羧
三羧酸循环
2H
呼吸链
ATP

ADP+Pi
CO2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相同点
物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物(CO2,H2O)和
释放能量均相同。
* 生物氧化的特点
是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体温,pH接近中性),在一系列酶促反应逐 步进行 能量逐步释放有利于机体捕获能量,提高ATP生成的效率。 二氧化碳的生成方式:有机酸脱羧产生CO2 , 水的生成方式:底物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H2O 。 生物氧化的速率受体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
第七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 述
一、 生物氧化的概念
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称为生物氧化,
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
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 和 H2O的过程。
部位:线粒体 氧化方式:脱氢、加氧、失电子
糖原
葡萄糖
脂肪
脂肪酸+ 甘油
蛋白质 氨基酸
第一阶段
乙酰辅酶A
第二阶段
第四阶段 第三阶段
水的生成过程
两个阶段: (1)脱氢酶将底物上的氢激活脱落。 (2)氧化酶将来自大气中的分子态氧活化成为氢的最终受体而生成 水。
重要的呼吸链
线粒体内有两条重要的氧化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 (细胞内最主要的呼吸链)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CoQ和细胞色素组成)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传递顺序
1、根据呼吸链各组分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按氧化还原电位递增顺序 排列。 2 、利用阻断呼吸链的特殊抑制性,阻断链中某些特定的电子传递环节。
第三节
生物氧化中H2O的生成
线粒体呼吸链的主要功能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将代谢物脱下的氢通过多种酶 及辅酶所组成的传递体系的传递,最后与氧结合 生成水。包括代谢物的脱氢、氢及电子的传递以 及受氢体的激活。 由供氢体、传递体、受氢体以及相应的酶系统所 组成的这种代谢途径一般称为生物氧化还原链。 如果受氢体是氧,则称为呼吸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