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复习资料要全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复习资料要全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复习资料要全一、文章内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文学常识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馨(xin)鸿儒(rú)调(tiáo)素琴案牍(dú)四、通假字五、古今异义词1、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今义:鸿雁六、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2、无丝竹之乱耳乱:干扰(扰乱、使……乱)七、一词多义八、重点词语解释1、谈笑有鸿儒鸿:大2、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公文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6、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此,这7、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金经:佛经9、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竹:本指管乐器九、特殊句式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有何陋十、朗读节奏十一、理解性默写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短文两篇复习资料(《陋室铭》《爱莲说》)

短文两篇复习资料(《陋室铭》《爱莲说》)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一、文学常识积累:1、《陋室铭》作者,字,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爱莲说》作者,代著名的哲学家,世称“”。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惟吾德xīn()苔痕()案dú()鸿儒()甚蕃()濯()清lián()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jìng()植xiè()玩(二)一词多义:鲜: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名: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远: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贤臣,远小人()益: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至于斟酌损益()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久之,目似瞑()(三)词类活用:不蔓不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理解性默写: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3、《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7、《爱莲说》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8、《爱莲说》中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9、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来说是:三、内容及写法理解:《陋室铭》1、托物言志,借陋室不陋,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资料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资料

《陋室铭》一、文学常识《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字梦得。

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曾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

王叔文革新失败后,他屡遭放贬。

本文就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

后经人推荐,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也称《刘梦得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背诵默写1.本文紧扣“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由此引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惟吾德馨。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3.结尾点题句是:何陋之有?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骈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表现陋室主人生活雅致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

7.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作者运用典故,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9.“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一个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11.文中实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注意字词读音馨苔痕鸿儒案牍诸葛西蜀四、古今异义1.谈笑有鸿儒古义:大,渊博。

今义:大雁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五、一词多义1.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则:有仙则名(则:就,那么)至则无可用(则:却,但是)六、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爱莲说》《陋室铭》中考对比阅读复习

《爱莲说》《陋室铭》中考对比阅读复习

对比阅读11一:基础夯实⒈解释词语意思名:出名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无功名的人调:调弄丝竹:管弦乐器乱:使…扰乱案牍:官服文书劳:使…劳累蕃:多濯:洗妖:过分艳丽枝:长枝茎益:更加植:竖立亵玩:靠见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鲜:少宜:应当⒉翻译句子意思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能靠近玩弄它二:填空题⑴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陋室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

《陋室铭》开头运用类比立论引出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莲说》始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

莲之爱,引出本文主旨莲,花之君子者也。

⑵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操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态度三:问题探究⒈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乙文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写法上的相同之处:托物言志⒉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思想感情?相同之处是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相同情感:都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情感现实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道路中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⒊甲乙两文都存在言外之意的句子,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试分析它们的言外之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庸俗的官僚们生活的鄙弃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作者对追逐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鄙弃。

⒋《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他们的作用相同吗?为什么?不相同。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只是分享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只是分享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陋室铭》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

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

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白居易称其为“诗豪”。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

对此,他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

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2、周敦颐,宋代哲学家、理学家。

原名敦实。

字茂叔。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为官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平生酷爱莲花,晚年时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取名爱莲池,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周敦颐还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hào)两兄弟(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zuò)拜会程颐),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重点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重点

. .. . . .. .. .. 佛经 7.可以调 调弄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官府的公文 .. 《陋室铭》一、中心思想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言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是刘禹锡 , 唐 代文学家、哲学家。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出名 2 .斯 这 3.惟 只 吾 我 徳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 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5.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 6.阅金经 . .. 8.无丝竹之乱耳 扰乱9.无案牍 之劳形 劳:使劳累 形:形体、 身体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五、用原文语句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总领全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描写陋室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从正反两方面表现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文中以比喻起兴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六、问答题。

. . . ... .濯(zhuó):洗涤 . . .. . .. .. 陶后鲜有闻 少1.指出“龙”和“仙”比喻什么?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陋室铭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陋室铭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陋室铭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陋室铭》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本文体裁铭。

二、理解性默写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文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文中表现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⑥从反面写出陋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⑦用类比赞美'陋室',并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⑨《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三、问答题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答: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4.作者在本文的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答: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用下句,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又画龙点睛,强调了陋室不陋的主题。

5.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答:此句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6、作者在文中以仙人蛟龙自况,更以孔子、诸葛亮、子云等古代名贤自比,这种毫不自谦的思想是否让人觉得有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答:不会的。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爱莲说》、《陋室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复习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爱莲说》、《陋室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复习课件
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君子庄重,质朴,不炫耀 自己。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豁达大度,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且美好的德行 能感染他人。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的 “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 的描述和赞美寓意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翻译原则
信——字字准确,忠实于原文。(重点实词,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 达——通顺规范,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留,删,换, 调,补) 雅——富有文采,能传达出原句的韵味。
边做边查,规范书写。
四 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 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
(5)亭亭净植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8)陶后鲜有闻 (9)宜乎众矣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竖立 亵玩:靠近赏玩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鲜:少 宜:应当 众:很多
三.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 明只喜爱菊花。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从河沟,池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 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何故怀瑾握瑜②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
以晧晧③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qú) ④乎!”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 ①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吃点酒糟,喝点薄酒。餔:吃。啜:饮。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刘宾客。

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语】[名]有名,出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xīn)]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rú) ]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理解探究】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迁移拓展】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也可有自己的看法)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略)《陋室铭》复习二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

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 案牍(dú)5、解释下列加点字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读书人)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未加装饰的)阅金经(阅览)(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南阳诸葛庐(草庐)6、成语和名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7、对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8、填空: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

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

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

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⑤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⑥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9、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11、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0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12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4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5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6文中写室内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17、文中写室外景物的句子是:草色入帘青十二、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为: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⑤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十三、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⑵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答:用山水作衬托引出“陋室不陋”。

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

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答: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⑷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3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是这个句子⑸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陋室特征:雅。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⑺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答: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⑻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答:鸿儒,无白丁(雅)⑼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⑽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清雅安适⑾“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

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

⑿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

(意思对即可)⒀、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⒁、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答:运用类比的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⒃、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⒄、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⒅、作者明明是在称赞他自己的“陋室”的,为什么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人的情趣与品质⒆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