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 3第二章 海洋地理与海底地形地貌

合集下载

海洋地质 海底地貌

海洋地质  海底地貌

4、陆架洼地 陆架上有相当规模的比周围陆架平原地势略低的地 区。 5、陆架台地 相对高度比周围陆架区高,顶部平坦,四周或一侧 有较陡边坡。 6、水下阶地 海底有平坦的顶面和倾斜的边坡组成。其成因和海平 面变动相联系,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古海滨 线)。位于水深60米、100米、150米等处。
7、古三角洲 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早期低海平面时期分布在古海岸 线的河流三角洲。 8、陆架谷 陆架上一种长条状负地形,一般划分为古河谷和水 下溺谷两种。像北美的哈德逊水下河谷。 9、潮流砂脊群 在砂质底质上发育的垄状地貌,宽可达几十米至几 千米,长可达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因成群分布,称为 潮流砂脊群。
四、西北太平洋大陆边缘地貌特征:
• 西北太平洋大陆边缘地貌特征:(1)普遍发育沟 -弧-盆地貌组合。海沟、岛弧、边缘海盆排列十 分有规律,十几个沟-弧-盆体系呈现出花瓣式图 案,镶嵌在东亚大陆边缘。
• (2)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可分为陆缘沟-弧-盆 体系和洋缘沟-弧-盆体系两类。前者靠近大陆一 侧,是大洋地壳对大陆地壳俯冲构造环境中形成 的,如琉球海沟-琉球群岛-冲绳海槽组成的沟-弧盆体系;后者靠近大洋一侧,是大洋地壳对大洋 地壳俯冲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如马利亚那海沟-马 利亚那群岛-菲律宾海盆组成的沟-弧-盆体系。两 者在地貌特征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若干差异。
转换 边界 分离 边界
大陆边缘地 中央裂谷 转换断层 谷壁 谷底 断层崖 断层谷
大洋中脊
第二节 大陆边缘地貌特征
一、陆架区主要地貌类型及形成机制 二、陆坡区主要地貌类型及形成机制 三、岛弧、海沟和边缘海盆地 四、西北太平洋大陆边缘地貌特征
一、陆架区主要地貌类型及形成机制
• 大陆架
•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它具有陆地 被浅海淹没的多种特点。全球大陆架面积2750万 (千米)2,相当于非洲大陆的面积。大陆架的水 产产量占整个海洋的2/3、石油储量占全球的1/3、 天然气占全球的22%。

海洋地质学课程大纲(翟世奎修订)

海洋地质学课程大纲(翟世奎修订)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海洋地质学是研究被海水覆盖的地球岩石圈及其与地球其它圈层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海洋地质学根源于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仍属于地质学的范畴。

由于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岩石圈部分,所以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学及其相关学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大陆古老岩石圈不同,大洋岩石圈是年轻的地质体,一般不超过2亿年。

因此,海洋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年轻大洋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地质结构和构造,发展演化及相关效应等的科学。

主要研究方法是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方法。

海洋地质学研究一般需要凭借各种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仪器设备进行,并且多由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平台如调查船、海底观测站、浮标等作为支撑。

海洋地质学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出现由地质学和海洋学结合交叉衍生出的一门较新的边缘学科,产生于上世纪初(1920年出现第一部“海底地质学”),发展于上世纪中叶晚期(1960-1980,深海钻探计划实施,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理论问世)。

所以,海洋地质学的特点:学科年轻、多学科交叉、依赖高新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海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解决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包括由此引发的军事和国家权益方面需求中的科学问题。

- 5 -海洋地质学研究在被海水覆盖的岩石圈上/中所发生的一切地质作用及其效应,以及地球其它圈层与该岩石圈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空间上,其下到软流圈,甚至地核,上到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甚至天体,横向上包括陆地与海洋;时间上,从古至今,直至未来;内容上,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方法技术上,物理、化学、数学和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

部分研究内容已经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例如:(1)研究海底沉积物物质组成与沉积过程——海洋沉积学;(2)研究海洋基底物质组成及其成因机制——海底岩石学;(3)研究海底构造及其探测技术——海底构造地质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学;(4)研究海洋(包括海底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中元素迁移、转化、平衡和地球化学循环——海洋地球化学;(5)研究海洋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环境发展史——古海洋学;(6)研究海底矿产资源类型、分布及其成因机制——海底矿产资源(学);(7)研究海岸过程——海岸动力地貌学;(8)研究近岸工程地质环境——海洋工程地质学;……。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第二章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优质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第二章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优质课件(共25张PPT)

1234
6.读西太平洋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56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海底地
形:a
,b
,c
,d
,e

(2)在海底地形中,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
,其海水深度一般不
超过
米,且坡度较

(3)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
海沟,位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
处。
(4)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人类活动使海洋变成陆地,即填海造陆。
思考讨论海底地形有何特点?
提示:海底地形的特点:一是海底地形的多样性;二是海底地形的分布 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和岛弧、洋盆和 洋中脊,它们以洋中脊为轴,基本对称分布。
探究海底地形分布规律
●问题导引●
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海域,在台湾省的东北,距温州市约 356 千米,福州市约 385 千米,基隆市约 190 千米。钓鱼岛指的是一组岛屿,除主岛钓鱼岛外,还 有龙头鱼岛、大黄鱼岛、小黄鱼岛、金钱鱼岛等岛礁。钓鱼岛周边海域渔 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闽、台渔民的重要渔场。
架 为止
大 陆
大陆架之外相对陡峭的斜 坡
200~ 4 000 坡度大


米大陆边缘与洋盆的过Fra bibliotek地岛弧 带,也称“岛链”或“弧形列

岛”,分布于大陆坡的前缘
弧形分布
太平洋西部岛 弧
海 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与
沟 洋盆的分界线

深度大
马里亚纳海沟
洋 海沟与洋中脊之间

4
地壳活动相对
000~ 稳定,地形较 —
1234 56
A.海洋生物分布最集中的是②处表层的海域 B. ①处海底面积占整个海洋底部的一半 C. ③处的海底地形往往是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 D. ④处洋盆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天然气形成 解析:①处表层的海域海洋生物分布最集中,①处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天 然气形成;④处海底面积占整个海洋底部的一半;③处为海沟,其海底地形往 往是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 答案:C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相关素材
大陆架海底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

原来沿海的平原被海水淹没了,就成为大陆架浅海。

大陆架浅海环绕陆地像一个花环,但它总的面积有 27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非洲大陆的面积。

中国的渤海、黄海及东海的大部分,都在大陆架上。

我们吃的鱼虾等海产品,主要是从大陆架浅海捕到的,大陆架浅海的水产品占整个海洋水产品的80%。

大陆架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大约占全世界的1/3。

而陆地上许多石油旷,也是在大陆架海底环境中生成的。

秀美的浅海风光
海底扩张
到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家们才能用先进的技术测绘出海底世界。

测绘结果显示:海底有座相当高耸的海洋“山脊”,形成了一道水下“山脉”,绵延约83683.6千米,穿过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海洋底部的“山脊”也叫断裂谷,断裂谷里不断地冒出岩浆,岩浆冷却后,在大洋底部造成了一条条蜿蜒起伏的新生海底山脉,这个过程就叫海底扩张,而这些新生的海底山脉则称为海岭。

由于断裂谷里添了新岩石,断裂谷两边的岩石就逐渐远离了洋脊中央。

所以,距离“山脉”越远的岩石就越古老。

当海岭和新的海底平原形成后,断裂谷的岩浆还会继续喷出,它们起着“传送带”的作用,把一条条新海岭从地壳岩层中推送出来,同时又把它们慢慢地从地壳岩层中推
落下去,重新熔化到地幔中去,达到新生和消长的平衡。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高二选修2地理课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高二选修2地理课件

巨大 山脉
位于两大陆板块交接处, 消亡 地壳挤压、隆起形成 边界
喜马拉 雅山脉
海沟
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 消亡
块的交接处,大洋板块俯 边界 冲到大陆板块以下形成
日本、菲律 宾东侧海 沟
12/11/2021
第八页,共十四页。
【例题1】 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dānwèi):米),读图,完成
第十二页,共十四页。
答案:(1)大陆 密度较大、位置较低
(2)A (3)消亡 (4)板块生长边界 解析: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实际上是板块构造机理模式图。该图说明新 大洋地壳从生长到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与地震、火山分布的关系。本题主
要考查了如下(rúxià)内容:板块类型、板块边界类型、海底岩石年龄分布规律等,
(1)属于地壳的水平运动,其运动方向可分为两种 向两侧张裂←→ 相互挤压→←
生长边界 (2)板块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消亡边界
(3)板块边界类型不同,运动方向不同,塑造出的地形也不同。
(4)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推动岩石圈物质(wùzhì)在不断地循环,使大 洋地壳处于不断的生长—扩张—消亡过程中。
12/11/2021
下列各题。
12/11/2021
第九页,共十四页。
(1)在乙图中作出MN一线的地形剖面图。
(2)写出海底地形名称:A
,B

(3)从海底地形分布特点来看,A多分布在大洋的


(4)简要(jiǎnyào)分析A、B两类地形的成因有何不同。
,B多分布在大洋
12/11/2021
第十页,共十四页。
答案:(1)作剖面图如下:
第三节 海底(hǎi dǐ)地形的形成

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

简介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 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海底地貌
种类
01
大洋盆地
02
海底河流
03
海底山脉
04
海底平顶山
05
大陆坡
06
洋盆
大陆架 珊瑚礁海岸
海底火山 海底热泉
海底地貌
地理科学术语
01 简介
03 地貌特点
目录
02 种类 04 测绘手段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 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 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3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 米)。
海沟 深海平原
黑烟囱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 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 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堡礁分布在离岸一定距离的海域中,由堤状珊瑚礁构成,沿海岸线总方向延伸,它像一条长堤一样,环绕在 海岸的外围,而与海岸间隔着一个宽阔的浅海区或者隔着一个泻湖,泻湖深度在20~100米以上。世界上最著名 的堡礁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我国的南海诸岛和澎湖列岛也有堡礁分布。
环礁是出露于海面上、高度不大的珊瑚礁岛,外形成花环状,中央是个礁湖,湖水浅而平静,平均深度约为 45米,而环礁的外缘却是波涛汹涌的大海。环礁在三大洋的热带海域均有分布,我国南海诸岛中,不少岛屿即是 由环礁组成的。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3海底地形的形成1教案中图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3海底地形的形成1教案中图版选修2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扩张说的了解,来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理解洋壳的消亡及其对海底地形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过程:投影地球圈层结构图复习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海洋地理:探究海底的地形和地貌教案

海洋地理:探究海底的地形和地貌教案

海洋地理教学内容之一即为探究海底的地形和地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探险家们对海洋深处的了解也愈发深入。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二、海洋地貌的分类和特点三、海底热液喷口与黑色烟囱四、海底山脉五、海底峡谷一、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海洋深处的地形与陆地截然不同,海底主要分为大洋海底和海岸平原两种类型。

大洋海底以广阔、平坦的亚平面而著名,其平均水深为3800余米,构成属于大洋地壳的海洋地层。

该地区主要由洋脊构成。

海床还分为大陆边缘、海山和海沟等几种类型。

海岸平原则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包括大陆架、大陆斜坡、大陆坡和深海平原等,其特征是平坦开阔,水深较大,分布广泛。

而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海洋构造、断层降落和沉积物淤积,其中海洋构造又分为海底扩张、洋岛构造和海底隆起等。

二、海洋地貌的分类和特点海洋地貌归结起来,主要是按照海洋地形的类型进行分类的。

一般分为深海平原、海山、海底峡谷、大陆斜坡和大陆架等几种类型。

深海平原:地貌单调,相对平缓,属于典型的水平平原。

海山:起伏的区域,海山也是公认的典型地貌类型之一。

海山通常位于平深处或海洋的基部,面积比较大,海山是海底山系的基础。

海底峡谷:相对于深海平原来说显得异常险峻,较陡峭,具有典型的纵深性特点。

大陆斜坡:具有一定的坡度,大约在在平静海域或区域海上可以发现大小不一的大陆斜坡,由于大陆的高度不同,斜坡的长度也会略有变化。

大陆架:连接整块大陆板块及与海洋交界处的大陆边缘。

形成地理意义在于控制着海洋深处的水流、沉积和地壳活动。

三、海底热液喷口与黑色烟囱热液喷口指的是常温常压下,让水在它们的外部形成的关键化学过程的最终结果。

热液喷口是源于地球的物理和生化过程,写个化学式:H2O + CO2 + (CH4) 热水喷口的现象就产生了。

热液喷口一般位于海底的洋脊、海山、裂谷等地方,是现代海洋科学中的一种新发现。

黑色烟囱是热液喷口的一种表现形式,形状如烟囱,高度不等,多出现在海底附近的寒带洋区,其黑色的原因由于生物和化学物质的大量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脊轴部普遍缺失洋壳结构的层 I ,既缺少
顶部的沉积层;另一原因是局部脊段甚至缺失
洋中脊结构中的层II,甚至层III,地幔直接出
露于海底。即使在具有标准洋壳结构的大洋中 脊,洋壳结构中的层III厚度也普遍减薄。
2.4 洋中脊地貌 2.4.3 地球物理特征与岩石类型
35
地震资料揭示:在中脊轴部之下普遍存在地
岛礁 堡礁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环礁(atoll)
15
位于印度洋的马尔代夫 共有1192个个岛礁和20个环礁组成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环礁(atoll)
环礁多建造在海山之上, 据此所推测的发展模式大体 分为三个阶段:(1)火山喷发 形成火山岛,珊瑚环绕火山 生长成岸礁(裙礁);(2) 火山随地壳下沉,形成堡礁; (3)随着火山岛进一步沉降 没于水面以下,礁体逐渐生 长成环礁。
2.4 洋中脊地貌 2.4.2 形态特征
大西洋中脊地形相对 陡峻、狭窄,具有明显 的中央裂谷(A,B); 印度洋中脊地形相对 大西洋的平缓和宽阔, 也具有中央裂谷( C,D); 太平洋中脊地形相对 是最宽、最平缓的,不 具有中央裂谷(E)。
洋中脊的地形剖面 (据S. K. Runcorn 1962)
2.4 洋中脊地貌 2.4.1 平面展布——大洋中脊体系
27
尽管大洋中脊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
冰洋内连续延伸,首尾相接,全长64000 km,但大 洋中脊在各大洋中的展布 形态和性质却有着很大的 差别。首先,大洋中脊在 东太平表现为宽缓形态, 而且中脊上的中央裂谷不 明显,又被特称为东太平 洋海隆(East Pacific Rise)。
威夷海岭是无震海岭的典型实例,其
中天皇海岭火山几乎全在水下,夏威 夷海岭则部分露出海面。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无震海岭 (aseismic ridge) 海岭与大洋中脊的主要 区别在于:⑴其轴部无中央 裂谷;⑵无横断中脊的转换 断层或破碎带;⑶现代火山 局限于洋中脊的一个端点 ( 热点 ) ;⑷无地震活动或仅 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 无震海岭指示了海底扩张或 板块移动的方向。
瑚,因为珊瑚多生存在热带海区温
暖洁净的海水中,因此环礁多出现 在赤道南北大约 20°的范围内,尤 以西赤道太平洋为多。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环礁(atoll)
13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环礁(atoll)
14
如果礁体直接生长在岸上,则成为岸礁;若 生长在海岸附近而又不与海岸连接,且平行海岸 生长则称为堡礁;若生长离岸有一定距离的陆架 上,形成孤岛,则称为岛礁。
8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海山
9
长白山火山口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海山
10
海洋中的平顶山与陆地上的破火
山口形状不同,在海底平顶山中部没
有断块陷落的痕迹。因此,可以认为
这种山形是在火山停止活动之后的某 一时期曾经露出在海面之上遭到波浪 侵蚀切削而变成。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海山
2.4 洋中脊地貌 2.4.2 形态特征
中脊顶部水深一般 2000~3000m, 平均2500m 左右,有些地方高出水 面成为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 复活节岛等;中脊宽度变化较大, 一般数百至几千公里,最宽(如太 平洋)可达4000km以上;从中脊相 对于深海平原隆起的地方算起,其 面积约占大洋底的1/3,可谓世界规 模最大的环球山系。
16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岛链(island chain)
17
在大洋中,存在 有呈线状排列的火山, 形成海山链,如果这 些海山出露在海面之 上,则形成岛链。这 些海山链或岛链远离 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 有着其独立特殊的成 因。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岛链(island chain) 3.7Ma 这些岛链有一系列 1.8Ma 的特征:年龄比下伏的 洋壳要年轻得多 , 海山 链通常互相平行,走向 与大洋中脊近于垂直 , 大部分链为北西向(EPR 0.43Ma 北东向),岛链火山的 年龄从洋中脊方向向外 0.38Ma 逐渐增大。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无震海岭 (aseismic ridge)
22
在洋底,除了大洋中脊体系之外, 还有一种壮观的海底地貌景观:一系
列火山性海山呈线状排列,延伸达千
公里以上,称作海岭,又因这类海底 火山山脉最大的特点是无地震,故称 作无震海岭。无震海岭出露海面之上 则称为火山岛链。北太平洋天皇 —夏
大西洋,最大错移距离超过1000 km。
玄武 岩 2.4 洋中脊地貌 2.4.5 破碎带 岩 墙
蛇 纹 岩 辉长岩
45
走向滑移断层 岩 石 圈 软 流 圈
破碎带的平面与剖面图
注意:①洋中脊侧翼老、冷、厚的 岩石圈;②中脊附近新而薄的岩石 圈和隆起的软流圈;③ 地幔沿深断 裂上侵出露海底形成蛇纹岩。
6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海山
7
海山常在海底 成群成列出现,在 太平洋海底海山多 达2000多个。在水 深6000 m的平坦洋 底上耸立着高达 4000~5000 m的海 底山峰。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海山 在海山中引人注目的是顶部平坦呈圆锥状台 地的海山。平顶面直径可达十几公里,顶面水深 可达2000m,人们把这种独特形状的海山称作平 顶海山或者盖奥特(guyot)。意义?
2.4 洋中脊地貌 2.4.4 中央裂谷——热液烟囱体 令人惊异的是,在
38
洋中脊轴部上成群耸立
着由热液活动成因的硫
化物烟囱体,它们可高
达10m,直径宽约40cm。 由黑烟囱题喷出温度热 液流体温度高达 350 ℃ 以上。
39
2.4 洋中脊地貌 2.4.4 中央裂谷——热液烟囱体 在黑烟囱周围所构成 的热水区,不仅有虾、贻 贝、鱼、嗜热的化学自养 细菌等,还生长着白蟹和 一些长达 30cm 的白色大蛤, 且成群的鲜红色大型管状 蠕虫在热水流中飘动着, 从而构成了一个完全新的 生态系统。
20
深海平原是指洋盆中海底平坦的区域,坡度 小于1:1000(1m/1km),为地球表面最平坦的 部分。通常出现在陆隆的外缘,水深在3000~ 6000 m之间。 地震资料表明,深海平原是由在原始不规则
的海底地形之上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而成。最 平坦广阔的深海平原出现在陆源沉积物供应充 足的地方,如大西洋。由于流入太平洋的河流 相对较少,边缘又有俘获沉积物的海沟系,因 此,接受沉积物较少,形成的深海平原不多。
11
平顶山的成因解释你认为对吗? 如果是对的,需要什么条件?还会有什
么结果?
如果是错的,你有更好的解释吗?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环礁(atoll)
礁体 ( 石 ) 是指由钙质生物体
12
堆积而成的海底隆起。环礁是指大
洋中逼临海面而生长的环状礁体。 环礁出露水面,其内常为较深的泻 湖。礁体之上可生长有椰子或红树 林等。最典型的造礁生物是造礁珊
40
41
42
43
2.4 洋中脊地貌 2.4.5 破碎带
44
大洋中脊在宏观上构成连续的全球性 海底山脉,但在微观上并非连续不断的, 它被一系列与脊轴垂直或近于垂直的横向 大断裂(转换断层 ——Transfault) 所切 割。横向大断裂把大洋中脊和中央裂谷错
开,错移幅度数十至数百公里,如在赤道
底存在着—条贯穿各大洋的大洋中脊和
裂谷体系,并识别出一系列与大洋中脊 近乎垂直的巨型断裂带。
26 2.4 洋中脊地貌 2.4.1 平面展布——大洋中脊体系 人们把这种成因相同、特征相似、贯穿世界
各大洋的海底山脉系列总称为大洋中脊体系。由 于大洋中脊体系 大多是在大洋中 部展布(但并不 仅分布在大洋中 部),有时又称 为中央海岭。
1
海洋地质学导论
(第三讲)
翟世奎 主讲
2
海洋地质学 第二章 海洋地理与海底地形地貌
3
上讲作业与思考题
1、大陆边缘的主要类型?
2 、海岸带的概念?其“广义”和“狭义”
概念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3、大陆边缘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剖面特征?
4
第二章 海洋地理与海底地形地貌
2.1 海洋与陆地的地理特征 2.2 大陆边缘地貌
36
转换断层
中央裂谷
中央裂谷
37 2.4 洋中脊地貌 2.4.4 中央裂谷 中脊裂谷发育深度l~2 km,宽数十至数百 公里,最窄处仅几公里,由一系列正断层排列 而成,横断面为地堑性构造,这显然是由张力 作用形成的断裂谷地。 近年来载人深潜器潜至洋底观察发现,洋 中脊裂谷谷底几乎全部为新鲜的火山物质,火 山岩呈新鲜的玻璃光泽,玄武质熔岩流具水下 喷发特有的枕状构造,它们构成了洋中脊特有 的“零龄”洋壳。
18

1.3Ma
0.8Ma
0.04Ma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岛链
这些岛链的成因虽然仍 有争论,但较统一的观点是 地球内部存在较为固定的 “热点”,热点造成火山活 动,受洋中脊海底扩张作用, 大洋板块向中脊两侧推移, 路经热点便 留下一连串的火 山岛屿。
19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深海平原(abyssal plain)
2.3 深海盆地地貌 2.4 洋中脊地貌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
5
大洋海底并非如同以前想 象的那样平坦,类似于陆地上,
也有高山峻岭、台地和裂谷等 地貌类型,其高低差之大远大
于陆地。
2.3 深海盆地地貌 2.3 深海盆地——海山 孤立于洋底之上、相 对高度在数百米以上的海 底高地叫作海山,典型的 海山多为近似圆锥形。据 重力、地磁以及所采海山 岩石样品说明,大多数海 山源于海底火山喷发。多 座海山相连构成呈脊状火 山脊或链状海山形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