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貌类型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海岸与海底地貌

《自然地理学》:海岸与海底地貌
波影区。
二,海岸的分类
(一)岩岸(山地海岸) 1)里亚式海岸 2)达尔马提亚式海岸 3)狭湾海岸 4)断层海岸 5)喀斯特海岸
(二)沙岸 1,三角洲海岸 2,淤泥堆积平原海岸 3,泻湖岸 4,溺谷海岸 5,三角港海岸
复习思考题
1海蚀地貌有那几种类型? 2,概述泥沙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所形成的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一,海岸地貌
海岸带: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 (一)海蚀地貌 1,海蚀穴 2,海蚀崖 3,海蚀拱桥与海蚀柱 4,海蚀台
(二)海积地貌 1,泥沙横向移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中立带的概念 1)沿岸海滩:位于中立带上部。 2)滨岸堤: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带附近。 2)水下堆积台:位于中立带上部
2,泥沙纵向移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1)海滩:在凹形海岸带。 2)沙嘴:在凸形海岸带。 3)连岛沙坝:岸外有岛屿或岬角屏障的
地貌类型. 3.海岸可分为那几个类型?各类型有何特点?

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包括海岸地貌、海底地貌和海峡地貌。

海岸地貌是指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海滩、海蚀崖、海蚀洞等。

海底地貌是指海洋底部的地形,包括海山、海沟、海平原等。

海峡地貌是指两个陆地之间连接海洋的狭窄通道,如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等。

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都与海洋作用密切相关。

例如,海浪冲刷岩石会形成海蚀崖和海蚀洞;洋流携带的沉积物会在海底堆积形成海山和海平原;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和火山爆发也会改变海底地貌。

此外,人类活动也会影响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如过度捕捞会导致渔业资源减少,进而影响海岸生态系统的平衡。

七年级海底地形知识点

七年级海底地形知识点

七年级海底地形知识点海洋,占据着地球面积的71%,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资源和环境载体。

在人们对于海洋资源的了解与认识中,海底地形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海底地形的特点和涵义对于大多数人可能很难想象和了解,本文将介绍七年级海底地形的相关知识点。

一、海底地形是什么?海底地形是指海底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不同于陆地,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底地形的特点在于其三维空间的庞大、复杂性和多样性。

海底地形在地球历史和生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研究板块构造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海洋沉积物及地下资源等众多地学、地球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海底地形的特点1.海底地形极为复杂,地形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不断发生隆升和沉降。

其地形上的峭壁、峡谷、丘陵、高原、断层、火山等都具有形态奇特的特点。

2.海底地形常常被海水所掩盖,主要以水运输和水探测方式进行发现和研究。

3.因为海底地形水中对应的响应时间较长,大量地震地形学数据都是通过陆地受到的地震波传播进入海底而得到的。

三、海底地形分类1.海底洋脊:海洋洋脊是海底的一种特殊地形,一般沿着海域的中央位置分布,它们是新洋底的产物,是海底扩张的表征。

洋脊的两侧分别具有复杂的地形,如海底山脉、海沟等。

2.槽谷:海底槽谷是海底地形中最常见的地形,由于构造活动和大陆边缘的侵蚀沉积,其形成也异常复杂。

槽谷通常有多种类型,如火山口、峡谷、裂谷等。

3.海盆:海底盆状地形被称为海盆。

海盆是由洋脊两侧的岩浆凝固而成的,通常呈盆形。

近海盆通常与陆块相连或者由大陆边缘的坡背形成。

4.海沟:海沟是海洋中比较特殊的地形,通常地质年代较为久远,是由构造作用所形成的。

它的深度千米以上,狭长而陡峭,深海生物的生存环境也以此为主要分界线。

四、海底地形的动态发展海底地形是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状态之中,其形态的变化常常出现极快和剧烈的现象,常常需要长期实地观察和多学科的研究揭示。

探索和研究海底地形是从地质历史学到海洋气候学等多个领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

简介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 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海底地貌
种类
01
大洋盆地
02
海底河流
03
海底山脉
04
海底平顶山
05
大陆坡
06
洋盆
大陆架 珊瑚礁海岸
海底火山 海底热泉
海底地貌
地理科学术语
01 简介
03 地貌特点
目录
02 种类 04 测绘手段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 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 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3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 米)。
海沟 深海平原
黑烟囱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 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 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堡礁分布在离岸一定距离的海域中,由堤状珊瑚礁构成,沿海岸线总方向延伸,它像一条长堤一样,环绕在 海岸的外围,而与海岸间隔着一个宽阔的浅海区或者隔着一个泻湖,泻湖深度在20~100米以上。世界上最著名 的堡礁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我国的南海诸岛和澎湖列岛也有堡礁分布。
环礁是出露于海面上、高度不大的珊瑚礁岛,外形成花环状,中央是个礁湖,湖水浅而平静,平均深度约为 45米,而环礁的外缘却是波涛汹涌的大海。环礁在三大洋的热带海域均有分布,我国南海诸岛中,不少岛屿即是 由环礁组成的。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一、海底地形的分类海底地形根据其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陆源海底地形和海源海底地形两大类。

1.陆源海底地形陆源海底地形是指受大陆运动、河流冲积和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1)大陆架大陆架是位于海岸线延伸下去的浅海地带,其宽度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其特点是水深变化缓慢,地势平坦。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是海底沉积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2)大陆坡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水区过渡的陡坡地带,其特点是水深急剧增加,地形起伏大。

大陆坡是沉积物的悬移和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些特殊生物的栖息地。

(3)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大陆边缘深海盆地是大洋盆地和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地形复杂,水深较深。

这些地区是地质构造活跃、地震和海啸频发的地区,也是富含矿产资源的潜在区域。

2.海源海底地形海源海底地形是指主要由海水和海底地质活动形成的海底地形,包括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和海山等。

(1)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壮观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洋中脊的形成是因为海洋地壳板块的边界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向上冒出并逐渐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大洋中脊的存在导致了地壳板块的扩张和推动,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大洋底部的一种特殊地形,其特点是地形平坦,水深较深。

大多数大洋盆地是由海洋地壳板块的分裂和扩张形成的,也是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3)海沟海沟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位于陆架和海山之间的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凹陷地形。

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有些海沟深度超过11000米,受到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和摩擦作用而形成。

(4)海山海山是宇航员勇敢勇往直前的特殊地质体,它是位于海洋中的一种突出的地形特征,通常高度在1000米以上。

海山的形成是因为地幔柱状上升引起地壳板块的局部隆起,也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

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

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
近海海域是指海洋中离海岸较近的部分,海底地貌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浅海扇:浅海扇是指海底附近海水较浅的区域,通常海
深在50米以下。

浅海扇海底地貌通常平坦,呈扇形分布。

2.珊瑚礁:珊瑚礁是指海底呈现出珊瑚礁的地貌形态,这
种海底地貌通常出现在海水较浅的地方,海深在50米以下。

3.巨砾海岸:巨砾海岸是指海底地貌呈现出巨砾的样子,
这种海底地貌通常出现在海岸附近,海深在50米以下。

4.沙丘海岸:沙丘海岸是指海底地貌呈现出沙丘的样子,
这种海底地貌通
继续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
1.山谷:山谷是指海底有较陡的峡谷或沟壑,通常海深在
500米以下。

2.谷底平原:谷底平原是指海底呈平原的地貌形态,通常
海深在3000米以下。

3.地壳柱:地壳柱是指海底出现较高的地壳柱,通常海深
在4000米以下。

4.海底隆起:海底隆起是指海底呈现出隆起的地貌形态,
通常海深在5000米以下。

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多样,海深也有很大差异,在海洋勘探、海底资源开发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海底地貌表示方法

海底地貌表示方法

海底地貌是世界上最令人惊叹的地貌之一,它分布在全球大多数海洋
深海中。

它们是由沉积物形成的,如雪崩、滑坡、堆积和剩余地貌。

海底地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海盆、海山、海槽、泥坝、滑
坡等。

海盆是由岩石和沉积物形成的,它有一个大的水面,沿岸是由海床高
出的一系列山脉。

海山是由古海洋堆积层形成的,它们呈现出一条长
长的山脉,周围是一丛極浅的海洋,是深海所特有的山脉组合。

海槽
是由两个以上的海山之间形成的,它们内部水深较低,外部山脉较高,常常有流淌的脉动。

泥坝是由泥沙汇聚形成的,它的岸线较圆滑,表
面形状较平坦,可以明显看出来行过的流洋特征。

滑坡是由火山爆发、地质活动、长时间的河流冲刷形成的,表面较斜,陡坎,多是滑落、
堆积、垮坏形成的地貌样。

海底地貌是丰富多彩的,上述就是其中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在山脉、平原、海洋平面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示例,它们构成了海底世界
的一部分。

虽然科学家研究并不久,但是海底地貌所孕育的妙境依然
使海洋及其深渊的奥秘加深,发现越多,便可越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
然之多,景观之美。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四大洋的海底‎地貌太平洋海底地‎貌特征2000多万‎年前,当人类诞生之‎时.地球这颗行星‎就已经为人类‎“准备”好了充足的生‎存条件枣陆地‎、海洋、空气和森林。

人们生存、繁衍的这片土‎地,有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有着高耸入云‎的峻岭;有着奔腾不息‎的江河;有着起伏不平‎的丘陵;有着巨大的高‎原和深凹的盆‎地;还有着星罗棋‎布的湖泊,等等。

可是,你知道在浩瀚‎的太平洋底是‎一番什么景象‎吗?其实,大洋底地貌与‎陆地有些相像‎,既有巨大高耸‎的山脉,辽阔平坦的海‎底平原,又有深达万米‎的大海沟。

太平洋的海底‎地貌起伏较大‎。

在太平洋东部‎。

有一条大洋中‎脊和纵贯南北‎的海底山岭,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35%.大洋中脊是巨‎大的弧形,北从阿留中海‎盆开始,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加拉帕戈斯群‎岛,与东太平洋海‎区相连,再向西与印度‎洋中脊系统相‎接。

它的北段被美‎国太平洋沿岸‎大陆所淹埋,南段是比较明‎显的东太平洋‎海岭。

大洋中脊是一‎种巨型构造地‎带,被一系列与纬‎度线平行的长‎达数千千米的‎断裂带所切割‎。

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雄伟的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至上‎阿莫士群岛,绵延一万多千‎米,把太平洋分成‎东西两部分。

在这条中太平‎洋山脉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还有一片繁星‎般分散的海底‎山。

这些海底山有‎的沉没在深海‎中,有的耸立于海‎面之上成为岛‎屿。

夏威夷岛就是‎中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山峰.它们从500‎0多米深的海‎底升起,加上岛上的主‎峰高出海面4‎270米,绝对高度达9‎270多米,超过了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可见,海底山的规模‎是非常宏大的‎。

在中太平洋山‎脉以东,除北太平洋海‎盆、东太平洋海盆‎和秘鲁~智利海盆外.还有辽阔的东‎太平洋高原和‎阿尔巴特罗斯‎海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海底地貌submarine landform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

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
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

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①大陆边缘。

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

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3 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

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②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

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

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③大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

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

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脊翼区随洋壳年龄
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

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

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

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

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

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

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