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
《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

《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读完《大教育家<孔子>》这本书,让我对“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孔子的“礼”在当今社会中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对我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有很主要的借鉴价值。
孔子说过,“礼也者,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
”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必须要讲究基本礼仪。
礼仪是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形象的代表,也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的催化剂。
在当今社会提倡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诚信和礼仪是重点提出来的,随着人们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愿景,礼仪作为一种交际艺术备受人们的青睐,礼仪是一种良好风貌的体现,人们开始重视和利用礼仪,成为了一种趋势,也是人们所期望的氛围。
孔子对于“礼”的追求很高,也很重视“礼”的思想。
孔子拜见鲁公的时候,总是在还没有到达鲁公的殿前就开始施礼跪拜,说明孔子对于“礼”是极其重视。
孔子的礼没有高低之分,他对遇到的人都是彬彬有礼,无论是上级、君主,还是学生都是以礼相待。
可见,“礼”是一种没有分界和级别的礼仪,以一个人的行为素养的体现,也是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与人友好相处的前提。
至今孔子的礼仪思想备受全世界很多国家青睐,也足以说明孔子是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一些人文环境的营造元素,对自己、对集体都有深人人心的理念,对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应用价值不可估量,领悟并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必定会有显著的效果。
孔子的礼仪思想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对社会的发展进步的影响深远,孔子所推崇的礼仪道德正是如今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观之一,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的维护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孔子的思想应该更多地被我们学习吸收和应用,传授给下一代,发扬和继承下去。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对孔子的“礼”赋予新的理解,用心感悟礼的文化价值,“礼”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自我约束性的行为规范。
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如果把孔子的礼仪思想灌输人心,就可以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孔子》观后感15篇

《孔子》观后感15篇《孔子》观后感1有一个问题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我想很多人都会把这一票投给孔夫子。
国人中庸文化所推崇的“仁、义、礼、信”,无不源于春秋时代这样一位智者,尤其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文化从上到下一步步深入人心,影响了我们几千年。
是历史选择了儒学,还是儒学带着历史走到今天?我不懂孔子,但我一直很好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20__年的1月22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影片《孔子》首映,第三团支部抓住了这次机会一起了解这位儒学先师的人生轨迹。
影片取材于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影片主演周润发早前在宣传活动中说“看《孔子》如果不流泪,那还是人吗?”。
我看完影片,也是深有感触。
这种大题材的影片,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觉得导演应该可以拍得更好,还有就是战争场面动画效果不够精致。
但转过来想,看《孔子》,多是抱着一种缅怀传统的想法,想通过影片,增进对圣人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儒学文化的理解。
孔子的儒学思想传承至今,有沉淀的功劳。
孔丘其人,本只是一个血肉之身,他的言论,他的思想,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几千年来的社会制度,所以加上统治阶级的极力弘扬,便代代相传了。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儒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进可退。
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天子藩王,齐家治国无不渗透儒家的思想。
董仲舒为巩固大汉帝国写下铺垫,精通儒学的康熙皇帝带来了康乾盛世。
我想到的是,儒学“入世”的观点造就了一个个时代的发展和辉煌。
观看电影之前,对孔子知之甚少,虽然看完影片,也只是有个大概了解,但至少梳理了一下思路,影片的公映,也许不只是在休闲娱乐,不只在票房,能带给我们一些反思,就够了。
《孔子》观后感2今天上午,我接到了同学的邀请,她说:下午去孔子六艺城玩吧,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去。
读《孔子》读后感7篇

读《孔子》读后感7篇读《孔子》读后感篇1大家好,我是33号袁泽瑞。
今天分享的是《孔子的故事》。
老师发了一本w孔子的故事》,我读了才知道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还是儒家的创始人。
看了孔子的故事,让我感受最深是孔子和老子的相遇之交。
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儒家思想和为人之道。
孔子在洛阳住了一段时间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向孔子叮嘱。
老子说:“有钱人送行送钱,有学问的人赠几句话。
我没钱,姑且冒充一下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送你几句话。
第一,你所钻研的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死了,不能把那些话看的太死。
第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本来应该阔绰一下,如果过得去也就算了。
第三,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外面,有道德的人都很朴实。
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贪恋,去掉架子,去掉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
一切事不要太任性,这样对家庭,对朝庭也不合适"。
孔子深深地记住了老子的叮嘱,在后来的日子里一直都是谦虚谨慎的对人对事。
在遇到挫拆的时候都心存善念。
我觉得我们也要向孔子一样虚心接受他人的教诲,遇事谦虚谨慎。
遇到了困难也要勇敢乐观。
读《孔子》读后感篇2在上个星期,我们老师发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它的作者是李长之(1910-1978),初名李长植,生于山东省利津市,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是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著有《鲁迅批判》《中国文学史略稿》《迎中国的文艺复兴》《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等二十余种专著,六百余篇论文。
我最喜欢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这一篇发生的故事。
在孔子八岁的时,吴国那个不肯接受王位的公子季札初始各地,到了鲁国,季札是一个博学而有艺术修养的人,他在鲁国有机会听到鲁国所特别保存着的较完备的周朝乐歌。
那些乐歌个大部分都保留在现存的诗经里面,他对于郑地民歌的批评是:“这种音乐为什么这么细弱?很有享乐的气氛。
《孔子》观后感【多篇】

《孔子》观后感《孔子》观后感1带领我进入国学的视野。
我从书中了解到孔子和他学生的许多故事,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举办的作文比赛,被一个男生排挤。
我没有理睬这位男生,也没有生气,因为我想起了妈妈刚和我一起读过的《孔子学堂》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大概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从来不人云亦云;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妈妈听了我的想法表扬了我,说我领会了书中的话并能活学活用,能够强大自己的内心,而不会被别人轻易打到。
她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孔子》观后感2看了电影《孔子》后,我知道了孔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那时侯人的打扮和现在的人不一样,男人都梳着一个发髻,穿着用粗布做成的衣服。
那时侯的字都写在竹简上,非常麻烦,碰到水,字会慢慢消失。
而且竹简很重,要用车子来搬运。
比较起来,我们现在写字读书都方便多了。
孔子是个文武双全的人。
他在鲁国当官的时候,打了很多胜仗,敌人都非常怕他。
他的很多弟-子也非常能干。
在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的路上,他们受冷受饿,非常艰苦,但是他们仍然保护好自己的书。
在回鲁国的路上,地冻天寒、大雪纷飞,装满书的车子突然翻进了冰窟窿,弟-子颜回不顾寒冷,跳进了进去,书被救回来了,颜回却失去了生命。
孔子还教育他的弟子,做人自己先要懂礼。
所以他的弟-子子路在战场上被敌人围困的情况下,还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官帽。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知道了2500年前和我们现在的差别很大很大,但是要读书还是没有变的。
很爱看。
《孔子》观后感3今天,我们全校同学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孔子》。
电影里的孔子温与又严肃,有威严的气质但并不凶狠,谦虚恭敬又安详。
这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还很热爱学习,学习永远不感到满足。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通用23篇)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通用23篇)孔子的故事读后感(通用23篇)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1《孔子》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一生的故事。
从孔子小时候到他年老的时候,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在这本书上体现得一清二楚,让人充分了解孔子,了解他的生活。
在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孔子自小失去父亲,家里很穷,他的学问都是自学学到的。
在二千五百年前那个时代的孔子就懂得了自学,真了不起啊!我也要学会自学,特别是语文预习。
通过看课外书,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孔子的学习于别人不同,别人学一两天就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他的老师老子学习时,不懂就问,谦虚好学。
一步一个脚印,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学问全部传授给孔子。
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有一次,我碰到一道奥数题,怎么想也想不出来,然后向爸爸请教。
以后,我碰到困难,一定要虚心请教,并学习孔子好学上进的精神。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2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
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
突然,冰裂开了。
刚刚好,颜回、马和书一起,“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
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
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但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
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
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
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这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
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一定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马上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3孔子谦虚、大胆、聪明、好学、勤奋。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笔记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笔记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诲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程。
最近读关于他的书籍,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他的智慧与魅力。
在书中,孔子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他并非是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一个充满人性温暖、有血有肉的师长。
他对学生的关爱,不是那种刻板的说教,而是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孔子十分注重因材施教。
他的学生性格各异,资质不同,而孔子总能敏锐地洞察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然后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
比如颜回,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勤奋好学和安贫乐道让孔子赞赏有加,于是孔子便着重在品德修养和学术研究方面对颜回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导。
而子路,性格豪爽,勇敢直率,但有时过于鲁莽冲动。
孔子就会在子路行事之前,提醒他要多思考,谨慎行事。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了一个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实行?”孔子回答:“你还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而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应该立刻去实行。
”公西华对此感到很疑惑,就问孔子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做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果断行事;子路性格鲁莽,常常冲动行事,所以我要让他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多么的灵活和精准,他不是用一种模式去套所有的学生,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的路径。
孔子还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温习和实践。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学习经历,曾经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了很多知识点,可是考试过后,那些知识就像过眼云烟,很快就被遗忘了。
而真正能够留在心里,并且在生活中派上用场的,往往是那些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的东西。
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就算很久不骑,再次骑上的时候,那种感觉和技巧依然还在。
书中还提到孔子对于礼的重视。
孔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

孔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孔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读后感篇1这本书讲了孔子当时已经成名,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有一天,他碰到三个小孩挡住了他的去路。
当孔子问他们为什么不让路时,一个叫项橐的小孩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孔子对项橐产生了兴趣,一连问了他几个问题。
项橐都对答如流。
而项橐提出的问题,却让孔子无言以对。
孔子被项橐深深折服,愿为项橐的弟子。
从此,项橐一举成名!孔子的精神也被天下人所称道……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任何人都会有他(她)的看家本领。
正如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就比如我的奶奶吧,她才上过一年小学,所以,当我问她作业的时候,她总是傻乎乎地反问我:“这些字怎么读啊?”而这时候,我就会嘲笑她了。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她也是一个专家。
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咳嗽和鼻涕一起来访,去医院打了几次吊针都不见效。
当爸爸妈妈无可奈何之际,奶奶来到了。
她见了我这副样子,立刻从她的“百药箱”中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然后都放进锅里,熬了一个多小时,一碗稠稠的,黑黑的,看起来十分难喝的东西放在了我面前。
她软硬兼施地逼我喝了这碗茶,神奇的是,喝完后,睡了一觉,咳嗽与鼻涕竟跟我说再见了!自此以后,奶奶就被我们封为“凉茶专家”了!所以说啊,我们周围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应该虚心、不耻下问地向周围的人学习!连孔子这么有名的人都能拜师,那我们呢?孔子读后感篇2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中晚期的鲁国。
孔子本来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之所以能蜚声海内外,完全得益于他对知识的渴求,对学问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的母亲带年幼的孔子来到了鲁国的国都曲阜,靠亲友的接济和给别人做零活度日。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中国有影响,对国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大教育家孔 子读书笔记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笔记《大教育家孔子读书笔记》说起孔子,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最近读了关于孔子的一些书籍,让我对这位大教育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教育和传播自己的思想。
他主张“有教无类”,不管出身贵贱,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
这在当时可是相当了不起的理念,要知道那个时候,教育大多是贵族的特权。
孔子的教学方法也特别有意思。
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老师。
他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去领悟道理。
比如说,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做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听到了就去做。
”公西华就很纳闷,问孔子为啥回答不一样。
孔子说:“子路性格鲁莽,所以要让他多考虑一下;冉有做事总是犹豫不决,所以要鼓励他果断去做。
”你瞧,孔子多了解他的学生啊,能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因材施教。
孔子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意思就是君子心胸开阔,小人总是忧愁烦恼。
他教导学生要做一个正直、善良、有道德的人。
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孔子有个学生叫颜回,颜回家里很穷,但是他特别好学,而且品德高尚。
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每天就吃一小筐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觉得这种生活太苦了,可颜回却依然很快乐,因为他一心追求学问和道德的修养。
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其实也是在告诉其他学生,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精神的富足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断粮了好几天。
大家都饿得没力气,有的学生甚至都病倒了。
但是孔子依然每天给学生们讲学,弹琴唱歌,丝毫没有被困境所影响。
子路很生气,问孔子:“君子也会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穷困的时候能坚守道德,小人穷困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
”在这样艰难的时刻,孔子依然不忘教导学生要坚守正道,这种精神真的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