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内部名师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课件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课件

摇晃 钻孔 称重 打B超 切割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4
思考:用这些方法了解地球的内部能行吗?为什么?
摇晃钻孔打B超切割称重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5
一、火山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6
思考:
从火山喷发现象中你看到了什么? 还知道了什么?
1.火山是地球的内部运动产生的。
2. 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物质和 火山气体都来自地球内部。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17
拓展阅读:
地幔
• 范围: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 • 物质:铁、镁的硅酸。 • 厚度:(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近于岩石的熔点, 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 活动的发源地。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18
拓展阅读:
地核
• 范围:古腾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 物质:铁。 • 厚度:厚(3470)千米。 • 组成部分:内核:(1278)千米。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2013年上
1
1. 地球的内部究竟有什么?
2.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 解地球的内部? 3. 科学家们又是如何探究的呢?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2
地球的内部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3
小组探究:
三个黑色塑料杯里分别是水、泡沫和石子, 不打开盖子,你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吗?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qiào
地壳
地幔 地核
14
地球
熟鸡蛋
地壳
蛋壳(√)
地幔
蛋白(√)
地核
蛋黄(√)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1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明的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推理和模型制作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这一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推理和模型制作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激发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培养探究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教学难点:地幔和地核的区别,以及地球内部结构的推断和模型制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推理、模型制作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球模型、示意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外部特征,如山川、海洋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地球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地球的内部结构。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3.地幔和地核的区分:学生观察地球模型,通过推理和分析,找出地幔和地核的区别。

4.模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5.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模型,全班讨论,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

2024版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2024版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地球内部结构探究•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地球内部与人类活动关系探讨•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评价策略•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课程介绍与目标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的结构、物质组成和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内部的基本认识。

教材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合作学习,设计了多个实验和讨论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主题为“地球的内部”。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物质组成和地球的运动;理解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部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地球内部的奥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的结构、物质组成和地球的运动;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部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地球内部结构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厚度不均,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位于地壳之下,由硅镁质岩石构成,占地球体积的83.3%,温度较高,具有塑性。

地幔之下的液态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极高,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

地球的最中心部分,呈固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地震波与地球内部探测地震波01地震时产生的振动波,包括纵波和横波,可以在地球内部传播并被地震仪记录。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0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方向和振幅等特征受地球内部物质性质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地球内部探测方法03利用地震波进行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方法包括地震层析成像、地震反射法和地震折射法等。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第二章《地球的内部》。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重点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及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保护地球、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地球内部结构图、PPT课件。

学具:学生用地球仪、画图工具、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展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地球仪和地球内部结构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并绘制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堂反馈(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并绘制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2. 答案:见附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以及地震波传播特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了解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黄色
0.5厘米 1厘米
地幔
红色
0.4厘米 0.8厘米
地壳 绿色或蓝色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很薄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内容: 地球构造模型 今天我得了
月 颗☆

评价项目 1、外形美观
☆☆☆ ☆☆ ☆ 下次努力
2、内部比例与色彩
3、组员的合作情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做成小报: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
活产生什么影响?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地球模型制作方案
(1)制作模型时用什么颜2)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
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地球模型制作方案
地核
橡皮泥颜色 橡皮泥厚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2010年4月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2010年8月印尼锡纳朋火山爆发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2

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2

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内部》第1课。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地表现象的关系;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

2. 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地表现象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其对地理现象的解释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地表现象的关系。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震仪模型、火山喷发模型、地质图。

学具:地质图、地球内部结构图、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震仪模型和火山喷发模型,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运动带来的地表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质图分析地理现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质图上的地理现象。

6.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30公里。

地幔: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约2900公里。

地核:铁、镍等金属组成,半径约3500公里。

2. 地球内部运动与地表现象:地震:地壳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俯冲等引起的震动。

火山喷发:地幔岩浆上升至地表喷发。

3. 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板块相互运动,导致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貌形成。

七、作业设计答案:(1)地质图1:喜马拉雅山脉,成因: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地壳挤压形成。

(2)地质图2:环太平洋地震带,成因: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相互挤压、俯冲,导致地震频繁。

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内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地球的结构”,详细内容为1.1节“地球的内部结构”;1.2节“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及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球内部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及各部分特点。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2. 学具:学习单、画图工具、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震波的传播图,引导学生思考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

进而引入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

3. 新课讲解:(1)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及特点。

(2)通过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演示地震波的传播过程,解释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4.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地球内部结构知识。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1.1 地壳1.2 地幔1.3 地核2. 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2)解释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2. 答案:(1)地壳:地球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为17km。

地幔:地壳下面,约占地球体积的84%,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

地核:地幔下面,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2)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共24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共24张PPT)
这是由伽利略探测器在 前往木星的途中于1992 年拍摄的地球与月球的 合影。
这是地球南极洲的照片,是由多张由伽利 略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拼合而成的。
照 11 这
片日是
。距伽
图地利
中球略
可 15 木见 印源自0 万星 探度英测
次里器
大时在
陆 发 19
和 回 90
澳的年
洲 地 12
球月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 核三大部分。地壳厚约30公里,地 幔厚约2840公里,地核厚约3500公 里。每一部分又可细分。地核可分 为外部液态地核和内部固态地核, 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 则可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
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选用三至四种颜色的橡皮泥,以便区分圈层; 2、制作时从最里层开始。 2、根据数据,大体估计各个圈层的厚度;(内核1厘 米
外核1.7厘米 地幔2.2厘米 地壳薄薄的一层) 3、作好后切开展示(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各组讲
解自己的模型。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 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 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 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 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 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 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 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 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球的内部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二)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若干。

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录像。

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也可以为录像)。

优美的音乐一段
学生准备:煮熟的鸡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 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2. 学生讨论
3. 学生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4. 学生汇报交流。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 过渡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盒子里的物体的时候,都用到了“好像”这个词,
说明大家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肯定,这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

地球也像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2. 学生汇报。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3. 看相关录像: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4. 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

1 ................................ 最新资料推…
荐 ......................................
5. 相互交流讨论
6. 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7. 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
8. 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
9. 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 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 师生讨论制作步骤
3. 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 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教师播放音乐)
5.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后拓展
1.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

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