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优美与壮美 (1)
优美与壮美

曙色
<男领>一年年,花开花落。 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 <女领>一页页,历史翻过, 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 <男领>一座座,火山爆发, 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 <女领>一顶顶,皇冠落地。 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 <合>风,吹过。雨,打过。 铁蹄,践,踏过。 火,烧过。刀,砍过。列 强,分,割过。 抚摸着伤痕,昂起头。 吞咽下,屈辱心如火。 走过长夜,走过坎坷。
走进,曙色。 <男领>一滴滴,水滴 石穿, 粉身碎骨志向永不, 舍。 <女领>一曲曲,浩荡 长歌 。 起伏回响悲壮,动心 魄。 <合> 一代代,仁人志 士 救国救民 上下求索。 一辈辈,英雄好汉。 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
优美
特点
平和 温柔 纯净 细腻 <夜曲>
壮美
刚劲 果敢 勇猛 粗犷 <军曲>
旋律节奏
同:旋律美、形式美、风格美、内容美、意
境美等
谢谢,再见
《国际歌》简介
由法国里尔城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1887 年根据巴黎公社领导人之一鲍狄埃德同名 诗歌谱写而成。它是巴黎公社革命的产物, 是法国工人阶级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一首 战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欣赏
• 《国际歌》——雄伟、豪迈 •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鼓动千万奴隶奔上战场,冲锋陷阵,为共 产主义事业英勇战斗,为真理而斗争。
力度速度及表 现形式
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 稳有序
旋律跌宕起伏,节奏铿 锵有力
适中
集体歌唱或乐队合奏
情绪风格
诗情画意,似温柔少女
豪迈奔放,如盖世英雄
优美与壮美的异同 异: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舒展流畅的
《优美与壮美》

《优美与壮美》《优美与壮美》是一部由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所著的哲学书籍。
作为一名著名的文化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在这部书中试图阐述人类文化的本质,探寻文化领域中那些独特的力量和趋势。
这部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在这部书中,斯坦纳认为,文化就像是一座两座高峰之间的山谷,其中一座高峰象征着“壮美”,另一座高峰则象征着“优美”。
这两座高峰之间的山谷,就代表着文化领域中的多个元素、体系和传统。
而这两座高峰所代表的两种力量,也成为了文化领域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壮美代表着力量、热情、精神和冲动,而优美则代表着柔和、细腻、雅致和智慧。
在斯坦纳看来,这两种力量互相补充、互相依存,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领域中激荡不息的深邃波涛。
在阐述文化的两种力量时,斯坦纳援引了大量的文化作品和历史事件,例如歌剧、绘画、电影、文学、宗教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所阐述的观点。
在作品中,斯坦纳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了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奥思想。
例如,在探讨壮美的特质时,他引用了奥德赛、世界各地的史诗和中世纪骑士小说等作品。
斯坦纳认为在这些作品中,壮美与英雄主义被高度赞扬,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英勇、坚韧、无畏、精神高昂的形象,传递出一种激情澎湃的气息。
而在探讨优美的特质时,斯坦纳通过文化作品和历史事件来讲述柔和、细腻和智慧的重要性。
例如,他引用了巴洛克时代的领先画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强调了巴洛克文化中的高雅、文雅和智慧。
在他看来,当我们沉浸于某一件文化作品中时,我们会被其所传达的情感和智慧所感染和启迪。
这种情感和智慧不仅触发了我们内在的深层反应,还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并从中汲取灵感。
斯坦纳在书中还呼吁人们不要只固守于单一的文化领域中,而是要广泛涉猎各类文化作品,才能真正领会文化之美。
他认为,文化是多元化的,充满了矛盾和对立面,但各种文化之间的结合,能够产生更为强大的共鸣力和耐久力,它能够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将更加深刻和有意义。
湘教版高中音乐第二单元《优美与壮美》教案

第二单元音乐的美——《优美与壮美》(南京师范大学实习教师王文君)【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程类型】:以欣赏为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1.能够乐于欣赏优美和壮美的乐曲。
2.通过欣赏乐曲,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优美与壮美的不同风格特点以及能够正确的判断和区别优美和壮美这两种不同音乐美范畴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够用语言表述优美和壮美的音乐要素的特征以及准确的辨析出音乐作品所属的音乐美范畴(优美或壮美)。
2.知道有时候一首乐曲并非都是一种美的范畴。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1.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
2.播放4首乐曲片段(悲剧美、欢乐美、优美、壮美),让学生谈谈这几首乐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样的以及听完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不同的音乐元素形成不同的音乐美,不同的音乐美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引出书P26页的一段文字。
提问:“我们把音乐美分为哪几个基本范畴?”学生可答:“音乐美可以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提问:那优美和壮美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特征呢?设计意图:用四首学生较为熟悉的乐曲片段,来引出新课音乐的美的6个范畴。
二、欣赏优美的作品:1.仔细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曲《牧歌》的片段提出问题:演唱形式是什么?作曲家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草原的宽广和辽阔的。
2.带领学生用“lu”哼唱《牧歌》的主题,再次体会属于优美范畴音乐的特征。
3.欣赏全曲,思考优美的乐曲在旋律、节奏、速度与力度上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较有优美特点的歌曲仔细分析后,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优美的特点。
4.欣赏民族管弦乐队《彩云追月》。
着重介绍乐器、演奏形式、特有节奏。
(让学生试着跟音乐打节奏)5.再听辨乐曲《国际歌》,同样让学生听辨类型—壮美。
此时自然引入到对壮美的表现特征的分析。
三、欣赏壮美的作品:1.介绍《国际歌》的创作背景。
再把《国际歌》的第一段让学生跟琴演唱一遍,以体会壮美的音乐特征。
优美与壮美

听赏与体验
1《牧歌》无伴奏合唱 《牧歌》无伴奏合唱——内蒙古民歌 内蒙古民歌
作曲家
瞿希贤( 瞿希贤(1919—)。作曲家。 ) 作曲家。 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 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 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 解放后, 解放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 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 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主要作 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 合 品: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合 唱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儿 唱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儿 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歌曲《新的长征,新的战斗》 歌曲《新的长征,新的战斗》电影 音乐《青春之歌》《红旗谱》《 》《红旗谱》《为 音乐《青春之歌》《红旗谱》《为 了和平》《元帅之死》 》《元帅之死 了和平》《元帅之死》等。
3《夜曲》钢琴独奏——【波】肖邦 《夜曲》钢琴独奏 【
曲作者介绍: 曲作者介绍:
肖邦( 肖邦(1810——1849)波兰音乐家。他自 )波兰音乐家。 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就写了波兰舞曲, 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就写了波兰舞曲, 八岁登台演奏钢琴, 八岁登台演奏钢琴,二十岁已成为公认的钢琴 家与作曲家。在祖国被沙俄侵占之际, 家与作曲家。在祖国被沙俄侵占之际,他愤然 流亡国外,曾严词拒绝沙俄授予的“ 流亡国外,曾严词拒绝沙俄授予的“俄国皇帝 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临终时还嘱咐亲人 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曾创作很多抒发爱 国主义情怀的钢琴作品, 国主义情怀的钢琴作品,被音乐家舒曼称为 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他的音乐创作几乎 全部是各种类型的钢琴音乐作品, 全部是各种类型的钢琴音乐作品,主要有波兰 舞曲、马祖卡舞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 舞曲、马祖卡舞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 叙事曲、奏鸣曲、协奏曲等。 叙事曲、奏鸣曲、协奏曲等。
试论音乐美学的情感分类

-026-2024年第6期(总第382期)理论探索从客观世界看,音乐是旋律、节奏、和声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形成的声波集合。
最原始的音乐源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比如雨滴、鸟鸣、海浪等都有着独特的音韵,人们从中汲取灵感,并进行创作。
音乐美学强调的是音乐通过人耳媒介,在人类大脑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听觉意象,是音乐内在性格和人类精神情感的共鸣。
古往今来,音乐作为一种独一无二、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用它特有的美,传递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滋养、抚慰着人类的内心和灵魂。
音乐美学体现在音乐表达与人类情感的对照和共鸣上。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音乐给人的美学感受角度,本文尝试将音乐的美分为三大类、六小类,分别为物外之美(优美与壮美),渐入之美(庄严美与诙谐美),沉浸之美(欢乐美与悲剧美)[1],并运用中外音乐作品来进行论证。
一、物外之美所谓物外之美,就是对于音乐聆听者来说,能够清晰辨别自己作为第三人的身份,表现为超然性、无目的性、感性与理性的一致性,是一种无关利害但令人愉悦的美学体验。
主要分为优美与壮美两种类型。
(一)优美音乐艺术中的优美往往具有一定的抒情色彩,优美的音乐作品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均衡适中,具有平和、纯净、细腻的特点,容易让人联想到清幽秀美、富有诗意的自然意象,学界也将诗意之美认为是优美的最高境界[2]。
下面以《彩云追月》和《夜曲》为例进行说明。
1.《彩云追月》这首乐曲的引子轻快、活泼,具有韵律感。
第一段悠扬飘逸,仿佛让人看到一朵朵棉花糖似的彩云在月光下慢慢飘动的画面;第二段旋律轻快、明亮、明朗,感觉好像彩云在和月亮相互倾诉、嬉闹,趣味性十足;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短暂的欢愉过后,又回归最初的深邃与宁静。
彭修文先生重新编配《彩云追月》时,增加使用笛子、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更加突出五声性主旋律,使得民族音乐的风味更加浓厚。
2.《夜曲》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美景,倾诉着自己的心声。
描写唢呐气势的句子唯美(精选合集两篇)

描写唢呐气势的句子唯美(第一篇)唢呐,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乐器,源远流长的历史使其成为中国民间音乐中独具魅力的代表之一。
它那独特悠扬的音色,足以让人陶醉其中。
下面,让我们一同描绘唢呐气势如虹的场景,创作出50句优美的句子。
1. 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唢呐奏出的声音如同天籁般飘逸动人。
2. 高亢激昂的音符,犹如激荡在山谷间的惊雷,震撼人心。
3. 唢呐的音色宛如明媚的春风,轻轻吹拂着内心的柔软。
4. 奏响的时候,唢呐仿佛一只沉睡了千年的巨龙,瞬间苏醒,破空而出。
5. 那优美悠扬的旋律,仿佛将人带入一片祥和的乡村田园。
6. 唢呐音色的力量,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7. 传统的唢呐曲调,如同涓涓细流,从乐谱中流淌而出,将人们带入深邃遥远的时光里。
8. 音符跳跃的快感,宛如婀娜舞姿的少女,在夜空下翩翩起舞。
9. 唢呐音色散发着迷人的魔力,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限可能。
10. 每一次唢呐演奏,都带给人们无穷的思考与感悟。
11. 雄浑悲壮的音乐,似乎能穿透时光的隧道,传递着古老的智慧。
12. 奏响时,唢呐音色宛如清晨的朝露,纯净而清新。
13. 唢呐声音中蕴含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回味无穷。
14. 倾听唢呐,仿佛身临其境,与音乐融为一体,忘却尘世纷扰。
15. 那优美的旋律,如春水般潺潺流淌,给人带来无尽的宁静与愉悦。
16. 高亢激昂的音符,宛如奔腾的江河在大地上奔驰,激活所有沉睡的感官。
17. 唢呐的音色充满着凛冽的寒风,如同冰雪覆盖的北国,给人以冷峻与挑战。
18. 深情款款的旋律,如一位绝世佳人,在漆黑的夜里燃起绚烂的光芒。
19. 唢呐多音合一的和声,仿佛天籁之音驻足人间。
20. 唢呐奏出的音符,宛若丰收之后金黄的麦浪轻轻摇曳。
21. 听唢呐,如同听见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唤醒潜藏已久的灵魂。
22. 唢呐声音散发出的古老韵味,让人感受到千年历史的积淀与传承。
23. 每一次演奏,唢呐都是一位精神领袖,带领我们探寻音乐的奥秘。
《美学与美育》试题及答案(一)

《美学与美育》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16分)1、在词源学意义上,“美”包含肉体、()、口味等多方面含义。
2、艺术中“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对照、形式创造。
3、符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
4、中国的“现代性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构中国()。
5、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直接相联系的。
6、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摄影等属于()艺术。
7、教学活动在教学容方面具有的特点是目标性、()、连续性、迁移性。
8、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艺术的最基础、最直观的重要因素。
二、选择题(14分)1、美学主要是一门()A 人文学科B自然学科C社会学科D实验学科2、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宗炳提出了()。
A“畅神”说B“虚静”说C“移情”说D“感物”说3、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方面。
A人的启蒙和解放B建立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D以情感人,以理服人4、形体构成中作为造型美的基础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基本符号是()。
A点B线C面D体5、提出“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奥尔夫是哪国人()A德国B美国C英国D奥地利6、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A思想修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B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C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和提高D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理论修养/美育活动的总结和提高7、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是()的基本特征之一。
A戏剧B戏曲C电影D电视三、判断题(15分)1、美育和体育在完成完整人格的目标中联系紧密,不可或缺。
2、色彩是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它并不蕴涵人的观念。
3、3、音乐和舞蹈是抒情性最强的艺术。
4、大众文化受商业机制的制约,不具有美育的效能。
5、教师的形象示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四、名词解释(20分)1、美的无功利性2、社会美3、技术美4、表演艺术5、教学艺术五、简答题(20分)1、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高中音乐说课稿模板6篇

Most people, most of the time, can only rely on themselves.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高中音乐说课稿模板6篇高中音乐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本课《优美与壮美》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的美》的第一课,本单元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从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六个基本范畴中体验音乐的美。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钢琴独奏曲《夜曲》以及《国际歌》,这几首乐曲的选择突出了音乐作品中优美与壮美的不同感觉,对于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学情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且在中学阶段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学习,但他们还缺少音乐理论知识的深化,对音乐的美还初步局限于流行歌曲的“好听”和“不好听”,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理解优美与壮美的内涵,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是本课的主旨。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的目标感受理解《牧歌》、《国际歌》美的不同2、能力目标:正确区别优美与壮美这两种不同审美范畴的音乐作品,初步具有对音乐的比较、归纳、总结能力3、情感目标: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他们音乐文化的兴致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课内容实际及对学生发展的需要,确定本节课重难点如下: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音乐的优美和壮美的风格特征,理解他们的内涵。
难点:能够准确的辨析感受出音乐作品所属的音乐美范畴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法: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注重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主要运用引导、练习、对比法。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将采用合作讨论练习等学法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也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美与壮美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鉴赏活动,努力感受,正确判断、区别优美与壮美两种不同审美范畴的音乐作品。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能够通过体验、感受、比较、交流的音乐活动认识音乐的优美与壮美。
3.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区别音乐的优美与壮美,简述优美、壮美的概念及内涵,初步具有对音乐的比较、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感受美的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牧歌》、《国际歌》优美、壮美的音乐特征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比较的方法、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优美、壮美的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
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看视频,体验美的感受。
实践性音乐教学法:
练习法:模唱音乐主题
聆听法:聆听优美、壮美的音乐作品
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解
讨论法:师生共同分析音乐
教学用具:
自制教学课件、电脑、摄影仪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