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

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
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 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 错误思想泛滥。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 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 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 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 也存在思想混乱。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 一系列文章,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 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鲁迅《集外集拾遗·<引玉集>后记》1934年1月20日)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 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 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 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 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鲁迅《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1934年6月)
不
昏蛋
保存 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冒 险激进者)
加 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 全盘接受 (投
进
降主义 者)
择
针对不同的事物应持的态度
喻体事物 态 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 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 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 的部分
趋利避害大部
文化遗产中不存
在什么价值的部 分
作为史料、反面教 材(存放)
姨太太
散去
文化遗产中的糟 粕部分
剔除(毁灭)
文章结构
分 闭关主义(误国)
析
送古画
问 送去主义 送古董
《拿来主义》课件(完整版)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提出了“拿来 主义”的口号,呼吁国人要勇于吸收 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批判地继 承本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 北三省沦陷,而国内则政治腐败、经 济凋敝、文化落后。
2024/1/24
5
文章主题思想
《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强烈现 实意义的杂文,其主题思想是倡 导“拿来主义”,即主张积极吸
拿来主义鼓励吸收外来文化的优 秀成果,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从
而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拿来主义,中国可以更加自 信地展示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和 价值,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 优点,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内涵
。
推动社会进步
拿来主义不仅限于文化领域,还 可应用于经济、科技、教育等各 个领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2024/1/24
13
跨文化交流中拿来主义应用
尊重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拿来主义强调 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 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进行对话和
交流。
2024/1/24
促进文化融合
通过拿来主义,不同文化之间可以 实现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新 的文化成果和共识。
推动国际合作
拿来主义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 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国际间的合作 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拿来主义的历史渊源
拿来主义起源于近代中国,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为寻求民族自强 和文化振兴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
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
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在学习借鉴外来 文化时,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保留对自身有益的部分。
2024/1/24
12
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现实意义
《拿来主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姨太太: 剥削阶级享用的腐 朽之物-抛弃
PART
破
闭关主义
排外 误国
送去主义
媚外 卖国
因
因 果
送来主义
被侵略 受害 为
论 证
立 拿来主义
所以
因为闭关主义、送 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都行不通,所以只 能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的观点是?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坟》《二心集》
《而已集》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关于杂文
• 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一般采 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对时事 的观点和看法。
• 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 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杂文特点
“拿来主义”的故事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的一次宴会上,一个西 方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 义吗?”
冯骥才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 牛肉不会变成牛。”
江湖传言?
钱理群:鲁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 “当我沉默时,我觉得很充实,当 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采
结果:发疯而死
类比论证,假设论证
表现:掘起地下的煤来,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 用。
中
国
结果:亡国灭种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 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 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举例
倘若是一头老虎,显示自己的强大就是 一件好事;
但若是一头猪,夸耀自己的肥大就不是 好兆头。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
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
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
拿来主义的艺术特色:
《拿来主义》是一篇不朽之作,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虽已过半个多世纪,但读来仍感亲切。
显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毫无疑问,读者们需要“拿来主义”。
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
读者应记住鲁迅在结束本文时的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1 —。
《拿来主义》演示文稿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 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 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 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 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 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以“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 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 排斥旧文化的虚无主义者;以“羡慕这宅子 的旧主人的”“接受一切”的“废物”比喻 无批判地兼收并蓄的全面继承者。
第二部分(第3-5段)
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 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 “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
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 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 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
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 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 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 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整体感知
主题归纳
文章归纳了国民党反 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 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 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 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 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 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 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要不要、怎样继承文化遗产? 拿 来 主 义
闭关主义
反
对
送去主义
结
闭关主义(排外)
构
组
图
破
送去主义(媚外)
比喻论证
者命 无 割 的主断 “义历 左者史 ”,盲 派貌目 幼似排 稚彻斥 病底的 患革虚
《拿来主义》

昏蛋
放一 把火 烧光
全盘否 定盲目 排斥
大宅子
孱头 拒绝 借鉴
徘徊 不敢 进门
外国文化
欣然 蹩进 去
废物
崇洋媚 外全盘 西化
• 鱼翅: 文化中的精华
• 鸦片: • 文化中的精华和 糟粕并存的部分
大宅子
外国文化
• 烟枪、烟灯:
• 文化中的糟粕
• 姨太太: • 文化中的腐朽落 后的部分
闭关 主义
送去 主义 送来 主义
送来 主义
危害
实质
•文化 侵略
“抛来”、“抛给”、“送来”各是什么意思。
抛给
送来
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 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 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 本主义腐朽文化的阴谋 罪恶。
抛来
把无用的东西抛 弃掉,或无代价 的送人或施舍。
闭关主 义
• 丧权辱 国
送去主 义
• 崇洋媚 外
送来主 义
• 国将不 国
写 作 背 景 2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 “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 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 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 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 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 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 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 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PPTX2007
拿来主义
鲁迅
写 作 背 景 1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 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 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 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 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 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 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 生“盲目排外思想”。
《拿来主义》ppt课件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 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语句背后深层含义剖析
“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鲁迅并非真的主张吝啬,而是 强调在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 化时,要有选择的拿取,不能 一味送出,也不能全盘接受, 而是要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批判 性吸收。
注重创新与发展
鲁迅强调,在全面吸收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创新与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 文化的不断进步。
提倡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鲁迅提倡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拿来主义的 思想精髓。他鼓励人们要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真理和价值。
04
创新思维及个性化表达培养
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固定模式。
跨界融合
尝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跨界融合,产生新的灵感和思考。
勇于尝试
鼓励大胆尝试新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展现个性化风采。
反思总结
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优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中西文化对比下拿来主义思考
03
文化适应与融合
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努力适应不同文 化的环境和习惯,促进文化的相互理 解和融合。同时,要注重本土文化的 保护和传承,避免文化同质化。
未来文化发展趋势预测
文化多元化与包容 性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 多元化和包容性将成为未来文 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将更 加频繁和深入。
语句启示和反思
“拿来主义”的启示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
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实行残酷的、疯狂的反革命“围剿”。
为了强化法西斯的思想统治,蒋介石还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妄图用封建伦理道德来抵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
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
在对待外国文化上,也有人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