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要领和具体手法
按摩手法的要领

按摩手法的要领文章目录*一、按摩手法的要领*二、保健按摩的注意事项*三、中医按摩的作用按摩手法的要领1、按摩手法的要领之搓法用双手的掌面夹住身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的同时上下往返的方法称为搓法。
该手法操作时患者肢体放松,医者用双手掌面夹持住肢体的治疗部位,然后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搓转或搓摩运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动作灵活,不滞涩。
搓动要快速均匀,移动要缓慢。
一般以四肢部、协助部最为常用。
搓法刺激量中等,具有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的作用。
2、按摩手法的要领之摩法将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环指三指指面相并贴附于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关节主动作环形有节律的抚摩运动的方法称为摩法。
以手掌掌面为着力点的称为掌摩法,以食中、环指三指指面为着力点的称为掌摩法。
3、按摩手法的要领之弹拨法弹拨法可细分为弹法和拨法。
弹法是以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紧捏肌肉或肌腱,用力提拉,然后迅速放开,使其弹回,好像拉放弓弦的样子,适用于胸背部的骨肉及浅表的肌腱部,有舒筋活络、畅通气血的作用。
拨法则是把手指按在穴位或某个部位上,适当用力下压,到有酸胀感时,再做横向拨动。
实际应用时,可根据指下的“筋结感”,选择使用弹拨法,能解痉止痛,对于松解软组织粘连有一定作用。
4、按摩手法的要领之揉法揉法也是理筋推拿常用的手法,主要是用手掌大鱼际、掌根部分或是手指螺纹面,用力按在某个部位或某个穴位上,动作轻柔缓和,环旋转动。
其中用大鱼际或掌根部着力的称为掌揉法,着力面较广,刺激缓和舒适,适宜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以及因外伤引起的软组织疼痛等症,具有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消肿止痛的作用。
用指面着力的称为指揉法,力量轻柔,临床上多用于小儿推拿。
保健按摩的注意事项1、应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体表有个适应的过程,切勿用暴力,以免擦伤皮肤。
其原理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这样能使被按摩的部位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增快,改善局部的营养状况。
最常用的按摩掌摩法

最常用的按摩掌摩法一指禅法用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位或经络穴位上,沉肩垂肘,以腕关节悬屈,运用腕间的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使之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1)上肢肌肉放松,不可有蛮劲,手掌虚握拳,沉肩,垂肘,悬腕,掌虚。
(2)沉肩、垂肘意思是肩部或手臂都要放松,悬腕意思是手腕要自然弯曲,本法的动作要贯穿着一个“松”字,这样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力量沉着,动作灵活,柔和有力。
(3)压力、频力、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 次。
作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肺腑,行气活血,健脾和胃,以及调和脏腑功能等作用。
禁忌症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皮肤有破损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要领在于施术时要掌握“沉肩、垂肘、腕端平,指吸定而掌空虚”的原则。
肩、肘、腕、指部要放松自然,应以腕关节为主带动拇指关节,腕指协调,才能达到“柔和、有力、深透、持久”的要求。
全身保持“含胸、拢背、呵腰、收臀、蓄少腹”,使气沉丹田。
推治时要身随手走,眼随手转,循经络而推腧穴。
动作要轻重有节,疾徐有序,慢而不懈,快而不乱,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外表看似轻松飘逸,实际上却是“蓄力于掌,处力于指,着力于罗纹”,劲含而不露(即所谓螺心劲),臻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之境。
适用部位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常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关节处。
临床应用本法刺激量中等,属于平补平泻手法,接触面积较小,作用深透。
临床上对内、外、妇、儿、伤各科的许多病症均可以本法治疗。
如头痛、失眠、面瘫、高血压、胃脘痛、腹痛以及关节筋骨酸痛等症常用本法治疗。
按揉法按揉法是由按法与揉法复合而成。
分为指按揉法和掌按揉法两种。
【动作要领】1.指按揉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余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助力。
腕关节悬屈,拇指和前臂部主动施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
按摩手法及要领

按摩手法大致分为7类:1.摆动类手法:一指禅推法、各种振法、各种揉法、各种抖动法等。
2.摩擦类手法:推法、运法、擦法、刮法、搓法、摸法、梳法等。
3.挤压类手法:按、点、压、掐、捏、抓、弹法等。
踩背4、叩击类手法:各种拍法、击法、点穴法等。
5.运动关节类手法;各种摇法、板法、伸屈法、端法、顶法等。
6.复合类手法:推摩法、按揉法、振颤法、点按法、牵抖法、旋转法、摇按法等。
7.特定手法:胸外心脏按压法、背法、踩跻法等。
按摩的常用十七种手法:1.推法2、擦法3、揉法4、揉捏法5、搓法6、按法7、摩法8、拍击法9、抖法10、运拉法11、拿法12、滚法13、刮法14、掐法15、弹筋法(提弹法)16、拔法(分筋法)17、理筋法(顺筋法)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
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间。
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阶段。
(一)方法与步骤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按摩穴位2.根据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
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一般推3~5次。
(二)动作要领1.轻推法时用的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的压力较重。
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动。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的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等作用。
轻擦法多用于按摩开始和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
重擦法多插用于其他手法之间。
(一)方法与步骤1.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
按摩的技巧与手法

按摩的技巧与手法按摩的技巧与手法一、按摩的基本要领1、认真洗手:按摩前必须认真洗手,不仅要用洗手液洗手,而且要冲洗干净,尤其是在接触病人身体和有污染的部位时更要彻底清洁双手,这样才能保证按摩的安全性,并保证按摩时不会污染病人的身体,让病人放心的接受按摩。
2、手法的选择:按摩的技巧主要有按摩、拍摩、指压、拔摩、搓摩、揉摩等,针对不同的病症或部位,要选择不同的技巧,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另外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状况,以及患处的部位来决定所使用的手法。
3、病人舒适度:按摩时,要注意病人的舒适度,不要使力过猛,也不要过频繁地在同一个地方按摩,否则会使病人感到疼痛;当病人有手足发凉、头晕乏力、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按摩,转而采取其他护理措施。
二、按摩的基本动作1、推摩:手掌覆盖患处,双臂用力按,多用于背、腰部比较平整的部位,也可以用在肱二头肌等大面积的肌肉群聚处。
2、拍摩:双手叠在一起,用力拍击,拍摩的程度可根据患者的反应来掌握,一般情况下,拍摩可用于更深层次的疼痛点,这样更容易产生疼痛的缓解。
3、按拔: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用力按拔,一般用于深部肌肉群聚处,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效果。
4、搓摩:用双手搓揉肌肉,可以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使其变得更加松驰,缓解疼痛。
5、拉摩:双手用力拉扯,一般用于肌肉较长的部位,如大腿后侧、上臂后侧等,可以使肌肉变得更加松弛。
三、按摩的护理注意事项1、按摩前,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掌握其身体特征,才能确定按摩的手法和强度,并能够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2、按摩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遇到不适情况,应立即停止按摩,并转而采取其他护理措施。
3、按摩结束后,应当尽快收拾护理用品,以免弄脏患者的衣物或护理环境。
4、按摩的技巧与手法要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特征综合考虑,以保证按摩的有效性,并降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归类及动作要领(详尽版)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归类及动作要领(详尽版)中医推拿按摩手法的分类和动作要领,包括六种手法:摩擦类、挤压类、摆动类、振动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
保健按摩手法的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和有力,以达到深入的效果。
摩擦类手法主要包括五种手法:推法、抹法、摩法、擦法和搓法。
推法是用指、掌或肘着力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
要注意着力部位紧贴于体表,推动时用力要平稳着实,速度宜缓慢,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推法又分为拇指推、多指推、掌推和肘推。
抹法是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往返运动。
要注意用力均匀、连续不断,缓和、灵活,来回抹动的距离要长,轻而不浮,重而不滞,防止抹破皮肤。
摩法是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摩擦移动。
要注意肩、臂、腕放松,肘关节微屈,指掌自然伸直,作环形的抚摩动作。
指摩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掌摩频率每分钟100次左右。
摩法又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擦法是用手掌紧贴体表,稍用力下压作直线往返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热量。
要注意直线往返,连续不断,压力均匀,摩擦时不使皮肤起皱褶为宜,距离宜长。
擦法又分为大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侧擦法)和掌擦法。
搓法是用双手捧夹住肢体相对用力,做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要注意用力对称,快搓慢移,灵活连贯,不宜用力过大。
挤压类手法包括七种手法:按、点、拨、捏、拿、捻和踩跷等手法。
按法是用指、掌或肘深压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
要注意垂直按压,由轻到重,不宜用暴力,不宜突然放松,应慢慢减力。
点法是用指端、肘尖或屈曲的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点压在一定部位。
点法同按法,由按法演化而来,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着力深透。
拨法是用指端、掌根或肘尖做与肌纤维、肌腱、韧带呈垂直方向拨动。
要注意适当用力下压至一定深度,待有酸胀感时,作与肌纤维、肌腱、韧带呈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应带动肌腱、肌纤维一起滑动,力量仍然是由轻到重,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捏法是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一定部位做对称性挤压。
常用按摩手法

滚法: (三)滚法: [运动要领]伸屈腕关节是从第二到第四 掌指关节背侧为轴,前臂的旋转是以手 背的尺侧为轴来完成的。操作时术者手 指自然弯曲,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吸定 于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作连续的屈伸 运动,带动前臂的外旋和内旋,使小鱼 际及掌背部在治疗部位上持续不断的来 回滚动。频率120~160次·min-1左右。 操作时肩关节要自然下垂,上臂与胸臂 间隔约1拳左右,肘关节屈曲,约 120°~140°,手法接触范围为手背尺 侧至中指线,吸定点为小指掌指关节背 侧,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 动。
(二)运拉法: 运拉法:
(1)肩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 部上方,然后使肩关节作外展、内收、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 (2)肘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轻轻托住肘后, 然后使肘关节屈伸及旋转摇动。 (3)腕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 部,然后使腕关节作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 (4)髋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髋、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 住足跟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后作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 和环转运动。 (5)膝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踝部,另一 手按于膝关节上,然后使膝关节作屈曲与旋内旋外等运动。 (6)踝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 下部或托住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前足掌,然后做踝关节的屈伸、内收、 外展及旋转运动。
(四)搓法:[动作要领]操作时双手用力 搓法: 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四、提拿类手法
(一)拿法:腕要放松灵活,用指面相对用 拿法 力,动作要缓和而连贯,用劲要由轻到重再 由重到轻。由于拿法刺激强度较大,拿捏持 续时间宜短,次数宜少(5~10次),拿后应 配合使用揉摩法,以缓和强刺激引起的不适。
古典按摩手法

人生享受——阳光SPA
理论概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 而发之;其彪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 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 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 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 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 药。”
古典按摩手法
一、基础手法
(一)、分单式手法——如分、切、打、合、 扫、压、抖、运、扯、伸、扼、抓、抚、拍、 屈、拨、刮、贯、迭、背、点、挪、挤、振、 捏、晃、捋、拿、推、捻、掐、勒、弹、掖、 捣、啄、梳、揉、提、滚等。 (二)、复式手法——如叩击法、拍打法、扳 肩、平推、屈伸、弹拨、捏脊、顿挫、指揉、 揉搓、揉按、提拿、颤推、抚摩、提弹、掌抹、 扳腰等等。
古典手法示例
第二节 阴型柔术
手法动向:向心地由外而内。 分贯通、补气、揉捏、和络法四种手法; 要点:弱力柔韧、轻快短时。 适用于神经麻痹、神经衰弱、肌肉萎缩、 外伤后遗机能异常及机能减退所引起的 各种疾病。
阴术四法对比图表
作用
性质 动向与用力 手法
兴奋、激发、补助、营养
补法、轻刺激 向心地由外向内,轻快短时,弱 力柔和 1.贯通2.补气3.揉捏4.和络
Ⅰ、贯通法
又名放通法。分拂、擦、抿、抹、押、 拈六法。 操作方法:在病伤处周围行拂擦等贯通 手法,使伤处瘀血和坏死废物迅速排除 和贯通,消肿止痛,舒筋活血,平衡阴 阳。
贯通法六小手法比较
1.拂——伸指轻力掠越表皮为拂。 2.擦——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曲折摩擦, 用力较重。 3.抿——用一两个手指腹顺直轻擦,多 用于眉目、头部和肋间。 4.抹——用手掌或手指抹,路线较宽而 长,比拭法稍重。
按摩要领和具体手法

按摩要领和具体手法按摩基本手法介绍。
要学习按摩,首先要了解各个部位的按摩方法手法,以下是较多作为按摩位置的颈椎以及其周围部位所用的按摩手法。
技巧要点:按摩者姿势:沉肩、坠肘、松腕(扎马步)按摩技巧:有力度热度渗透均匀:幅度、频率、力度持久:有连贯性柔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用力方向,自然力收回)颈部一般套路●手掌抚摩或按摩颈,,以后部发热舒适为度,动作由轻及重,由小到大,快慢结合。
●按揉颈肌,左手扶住受术者头部以固定,右手拇指和食、中两指分别位于颈椎两侧肌肉隆起之处,自上而下,由轻及重进行按摩揉捏,边按揉,边下移,重复动作5~10次。
●按揉风池穴,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对准风池穴,轻按重揉,范围由小及大直到有酸胀感●自上而下,大拇指点按脊椎两侧,自风池沿肌肉走向(凹)至肩井●自上而下,用手指推脊椎两侧的肌肉●拿项肌,拇指和食、中两指拿担其两侧的颈项肌,自上而下均匀用力,动作一张一弛,反复20~30次附:挤压—--十指交叉,掌跟夹拿(也可用于三角肌、肱二头肌附近)肩部具体手法:(肩背部按摩大多适用,肩部:揉拿按击滚;背部:击揉按拨滚)1.击:锤、拍、劈、扣(有节奏感)叩击类手法: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掌侧小鱼际、指尖叩打体表。
拍法: 虚掌,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掌击法:手指自然松开,腕伸直,用掌根部叩击体表。
注:施术时需询问受术者感受2.揉:要点:回旋指柔、掌根揉、肘揉掌揉法:•动作要领:术者用手掌掌根附着于治疗部位或穴位,稍用力下压,腕关节略背伸,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以及手掌连同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肌肤一起揉动。
•动作要求:操作时腕关节要放松,压力轻柔,动作灵活.附着部要吸定,不能在体表摩擦,也不能向下按压。
指揉法:拇指揉:用大拇指指腹轻按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腕关节放松,而后作大拇指的掌指关节环旋运动,使指面在治疗部位上作轻柔缓和的小幅度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摩要领和具体手法按摩基本手法介绍。
要学习按摩,首先要了解各个部位的按摩方法手法,以下是较多作为按摩位置的颈椎以及其周围部位所用的按摩手法。
技巧要点:按摩者姿势:沉肩、坠肘、松腕(扎马步)按摩技巧:有力度热度渗透均匀:幅度、频率、力度持久:有连贯性柔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用力方向,自然力收回)颈部一般套路●手掌抚摩或按摩颈,,以后部发热舒适为度,动作由轻及重,由小到大,快慢结合。
●按揉颈肌,左手扶住受术者头部以固定,右手拇指和食、中两指分别位于颈椎两侧肌肉隆起之处,自上而下,由轻及重进行按摩揉捏,边按揉,边下移,重复动作5~10次。
●按揉风池穴,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对准风池穴,轻按重揉,范围由小及大直到有酸胀感●自上而下,大拇指点按脊椎两侧,自风池沿肌肉走向(凹)至肩井●自上而下,用手指推脊椎两侧的肌肉●拿项肌,拇指和食、中两指拿担其两侧的颈项肌,自上而下均匀用力,动作一张一弛,反复20~30次附:挤压---十指交叉,掌跟夹拿(也可用于三角肌、肱二头肌附近)肩部具体手法:(肩背部按摩大多适用,肩部:揉拿按击滚;背部:击揉按拨滚)1.击:锤、拍、劈、扣(有节奏感)叩击类手法: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掌侧小鱼际、指尖叩打体表。
拍法:虚掌,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
掌击法:手指自然松开,腕伸直,用掌根部叩击体表。
注:施术时需询问受术者感受2.揉:要点:回旋指柔、掌根揉、肘揉掌揉法:•动作要领:术者用手掌掌根附着于治疗部位或穴位,稍用力下压,腕关节略背伸,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以及手掌连同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肌肤一起揉动。
•动作要求:操作时腕关节要放松,压力轻柔,动作灵活。
附着部要吸定,不能在体表摩擦,也不能向下按压。
指揉法:拇指揉:用大拇指指腹轻按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腕关节放松,而后作大拇指的掌指关节环旋运动,使指面在治疗部位上作轻柔缓和的小幅度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四)前臂揉、肘揉用于肌肉丰厚处,其作用与掌揉同,刺激量大于掌揉法。
3.拿:要点:捏、提、松(不要完全松)针对不部位的肌肉特征分别的技巧:肌肉比较长——四指指腹,肌肉比较短——二指指腹4.拨:(先用揉法,将表层肌肉揉开。
)技巧:垂直于条状肌肉,用拇指指腹按下去,来回单向运动肘用力,手腕放松不用力,轻柔、连续,可换揉。
5.滚:技巧:手腕高度放松侧滚:一是由前臂的旋转;二是由腕关节的屈伸而组成的复合式手技动作。
其受力部位以小鱼际肌至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
直滚:手握空拳,用后四指。
6. 按:(指按、掌按、肘按。
)指按:拇指与食指夹住中指,垂直上下,定点点按穴位或经络部位按而留之,不要太快松开,留一段时间,以达到持久渗透的效果。
7. 搓:(收尾法)大腿、小腿、肩部患者的手搭在术者肩上手心相对搓快速轻柔缓慢上下移动搓肩部,两手交叉,握在肩上,用掌跟相对运动挤压8.抖:(收尾法)技巧:幅度小、频率快(先慢放松),不要憋气施术姿势:后脚虚步,扎马步,力度不要太大,身体后倾,且受者身直,患者的手刚好拉紧背部推油、膏等润滑皮肤,单方向推,推得不要力度过大擦:(先用油膏等润滑皮肤;)关键词:直、长、均、热直:手直,擦得方向轨迹直,来回的擦(推是单方向的,擦和推的重要区别)均:均匀有力第三部分:穴位介绍在学会按摩的基本手法和懂得按摩的相关知识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按摩技术,需要了解人体各穴位的位置与作用。
常用腧穴的简单介绍名词解释:☐腧:与“输’通☐穴:即孔隙☐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生理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腧(下图)按摩常用穴位头脸部:一.风池穴☐取穴方法: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通俗定位:位于后颈部的发际,在两条粗肌肉的斜方肌两外侧凹陷处。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这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按摩它除可提神外,还能缓解眼睛疲劳,特别对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或长时间伏案的人,效果更好。
☐按摩方法:①先用右手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
②用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二.百会穴☐取穴方法: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之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通俗定位:大约位在头顶部中央的穴位。
左右两耳向前折曲,从其最上端往头顶上升的线与左右眉间中央往上升之线的交叉点,则可正确找到头顶的中央。
同时,从眉间逐渐通过头部中央的线之间,从额头与脖颈的发际到另一端的发际加以二等分,本穴正好位于额头的发际二十分之五,或脖颈发际十二分之七的位置。
用指尖指压本穴位,会感觉轻微疼痛。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按摩方法:按摩这里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同时可做轻柔缓和的环形按揉,反复5次。
三.太阳穴☐取穴方法:眼线和眉线的交点向后旁开1.5寸。
☐通俗定位:位于眉毛外侧端与眼尾外侧之间的正中央。
或通过用指头从鬓角往眼尾部分滑动时,所接触到的凹陷处为基准寻找亦可。
☐功能主治:提神、缓解头痛☐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轻柔缓和地环形转动,持续30秒。
此法适用于各种人群,但不可用力过度,感觉酸胀即可。
按摩次数可多可少,可视大脑疲劳的程度调整。
四.神庭穴与印堂穴功能主治:按压这两个穴位都能消除头痛头昏,恢复大脑的活力,同时按摩,互相补益,则效果更佳。
五.人中穴☐通俗定位:位于上唇中线的垂直沟,即人的上唇正中凹下的部分。
☐主治疾病:手指掐或针刺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用于治疗中暑、昏迷、晕厥、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
☐按压方法:当人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时,医者用食、中两指端置于拇指面,以增强拇指的指力,用拇指端按于唇沟的中上处顶推,行强刺激。
以每分钟20-40次为宜,可使患者很快苏醒。
肩颈部六.肩井穴☐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的交接处。
☐主治疾病: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施治方法:1.按摩:按揉肩井穴时先以左手食指压于中指上,按揉右侧肩井穴五分钟,再以右手按揉左侧肩井穴五分钟,力量要均匀,以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
每日早晚各一次。
2.温灸:滴大林经络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治肩酸痛、头酸痛、肩部僵硬、落枕等肩部疾病。
3.持扶阳罐温刮足少阳胆经(肩部),进行无痛刮痧,将该部位的寒气、湿气排出体外,1周2次,每次3-5分钟左右。
4.孕妇不能被按压肩井穴。
七.肩贞穴☐取穴方法: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疾病: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头痛等。
八.大椎穴☐主治疾病:大椎穴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以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另外,大椎穴拔罐能缓解风湿病、肩颈病、高血压、皮肤痤疮。
☐施治方法:1.按法:深呼吸,在气止时用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再慢慢放手,如此反复操作。
2.搓摩法:用食、中、无名指轻揉,压力轻盈放在穴位上,盘旋抚摩。
3.可用于艾灸,拔罐。
手臂部九.合谷穴☐主治疾病:头:头痛牙:牙疼痛、牙龈疼痛;面部:青春痘、面部神经麻痹、痄腮眼:眼睛疲劳、口眼歪斜、目赤肿痛鼻:鼻出血耳:耳鸣、耳聋喉:喉咙疼痛、打嗝、咽喉肿痛以及赘疣、三叉神经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等。
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道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
这里顺便提及一下该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道的疗效。
☐施治方法:1.按揉: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地按压,频率约为每2秒1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
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较强,穴位下面要求出现酸、麻、胀,甚至有窜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觉,即"得气"现象。
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但是,要注意对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以较强刺激,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2.可结合艾灸治疗。
十.阳溪穴☐主治疾病:1.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耳聋,耳鸣,结膜炎,角膜炎;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病;3.其它: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扁桃体炎十一.内关穴☐主治疾病:心腹部:心绞痛、心痛、心悸、胸肋痛、上腹痛、恶心想吐、腹泻、胸痛、胃痛、呕吐等。
头、脑:精神异常、失眠、癫狂眩晕、晕车、头痛、中风、眼睛充血等。
以及孕吐、手臂疼痛、月经痛、呃逆等。
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
☐按摩方法:一只手的四个指头握住被按摩的前臂,使这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内关穴,指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拇指用力点压1~2分钟,再揉按1~2分钟,交替进行,直至胃痛、呃逆、胸闷、心慌诸症得以缓解。
十二.外关穴☐主治疾病:四肢:手脚麻痹、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间神经痛、风湿疼痛、肩背痛、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肘臂等。
头部、五官:偏头痛、落枕、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等。
该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按压该穴具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的功效。
十三.曲池穴☐主治疾病:老人斑、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瘫、麻、痛;高血压、贫血等。
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按摩方法:①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穴相对),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换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
②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肘曲池50下;换左手拇食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十四.手三里☐取穴方法: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侧腕,伸直前臂,曲肘的取穴姿势,手三里穴位于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幅,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用手按就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