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ppt课件

v 婴儿被试戴着特制护目镜,利用投影技术制造出虚 假物体的幻觉,婴儿会伸手去抓这些虚幻物体,抓 不到的时候就会沮丧地哭。 ——视觉和触觉相联系
v 婴儿看到妈妈在隔音屏后说话,却从相反方向的扬 声器里听到她的声音,婴儿会显得焦虑不安。 ——听觉和视觉相联系
刚出生的新生儿能够模仿成人的动作。 ——动觉和视觉相联系
5、颜色视觉:红绿色盲
6、视知觉:年幼儿童的眼睛并不是单 独接受光线的刺激,通常总是对光刺激 做出总体的反应,也就是说以视知觉的 形式活动。
视觉的几种功能
1、空间知觉 2、差异辨别 3、背景辨别 4、视觉填充 5、对象再认
找不同 检查色盲的数字图 斑马图
(六)、形状知觉
❖ 形状知觉是以视觉为主的,包括动觉、触觉在内 的复合感知。。
2、前庭觉
内耳 半规管 淋巴液 当我们身体加速运动是,淋巴液的晃动能引起身衡和
运动的感觉
1、胚胎发育的第三周起发挥作用。 2、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
(三)嗅觉和味觉 嗅觉:鼻腔里的嗅细胞对散发在空气中的气 体刺激引起的反应
适应性 :“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闻不闻其臭。”
在她出版的自传《家》(Home)一书中提到了她在12 岁那年到米高梅(MGM)试镜的经历。对她的结论是 ,“她不够上镜” 。
J•K•罗琳(J.K. Rowling)
❖ 那本关于一个少年魔 法师的小说《哈利波 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在被伦敦一家小型出 版社接纳之前,曾经 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 绝。
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 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要点: 能够引起习惯化的刺激必须是连续多次重复出现,
婴幼儿心理学认知的发展ppt课件

.
返回目录67
三、记忆的品质
记忆发展水平的高低优劣,即记忆的品质,可以从四个 方面来评价: 1、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识记速度的快慢,一般是根据在一定 时间内能记住事物的多少来衡量。
理解识记材料和运用适当的识记方法,可以提高记忆的 敏捷性。
.
68
三、记忆的品质
2、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记忆保
.
63
(三)回忆
1、回忆的涵义 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它包括对过去经
验的搜寻和判断。回忆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记 忆的最终目的。
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再认和再现。
.
64
(1)再认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再认的速度和确切的程度受以下两个条件的制约: 第一,识记的精确度和巩固性; 第二,新旧事物的相似程度。 环境和语言的线索在再认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
58
.
59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60
遗忘规律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推断出哪些规律?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 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
.
61
遗忘规律对我们的启示
1、及时复习。一般记住后,在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 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 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
.
8
(2)知觉对象的不同: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大小、方位、距离、
物体知觉
形状的知觉 时间知觉: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教学课件

80%
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与儿童进行对话,帮助他们理解 和学习语言,鼓励他们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感受。
触觉发展教学策略
触觉辨别能力
让儿童通过触摸识别不同的材 料和形状,如软硬、粗糙光滑 等,并让他们描述自己的感受 。
触觉记忆能力
通过让儿童触摸各种不同的物 品或模型,帮助他们记忆和理 解不同的形状和质地。
注重口语表达
培养儿童用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鼓励儿童提问
鼓励儿童提问,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读写能力发展教学策略
培养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有趣的故事、绘本等,激发儿童的 阅读兴趣。
注重书写训练
通过书写练习,培养儿童的书写能力和良好 的书写习惯。
教授阅读技巧
教授儿童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预测、 理解、总结等。
家园合作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共同关注儿童的认知发 展,为儿童提供全面的教 育支持。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技能。
解决冲突能力培养
教导儿童如何识别和解决冲突, 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
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等方式,帮助 儿童了解社会规则和适应社会环
境。
06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评价与教育建议
认知发展评价方法
观察法
观察儿童的日常行为、语言、 情绪等方面,了解其认知发展
水平。
测验法
使用标准化认知测验工具,如 智力测验、语言能力测验等, 评估儿童的认知能力。
复习与巩固
定期复习已学知识,强化 记忆,形成长期记忆。
想象发展教学策略
创造良好的想象环境
提供丰富多样的环境刺激,鼓励学前 儿童发挥想象。
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ppt

集中注意的表现: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停止 生理运动变化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 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 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运动、 新异刺激
主观条件:兴趣、需要、知识经 验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孕20周可以进行胎教,对低音感受 力强
14-19岁时听力达到最好水平 环境中要避免噪音对儿童的污染
视觉
可见光对眼睛视网膜的刺激产生 视觉
眼睛是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 最重要、最主动的感觉器官
新生儿对视觉有“人脸偏好”反 映
颜色视觉存在个体差异如色盲 (红绿色盲和全色盲)
视知觉的功能
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 个新刺激,它不同于已习惯化了 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 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和注意的 发展
感觉: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 中的反映
知觉: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在人脑 中反映
婴幼儿感知觉:包括肤觉、前庭 觉、听觉、视觉 深度知觉等
肤觉
答: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尤 其当他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亲自 活动时,更是具有出色的表现。
婴儿具有一定的回忆能力 儿童语言的获得,对记忆的发展
很重要 自传体记忆:婴儿对发生在自己
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婴儿具有一定延迟模仿能力
幼儿记忆的发展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都在发展, 但是更多以无意识记为主。
1、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动用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
合 培养间接兴趣
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处在 不断发展中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 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 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运动、 新异刺激
主观条件:兴趣、需要、知识经 验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孕20周可以进行胎教,对低音感受 力强
14-19岁时听力达到最好水平 环境中要避免噪音对儿童的污染
视觉
可见光对眼睛视网膜的刺激产生 视觉
眼睛是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 最重要、最主动的感觉器官
新生儿对视觉有“人脸偏好”反 映
颜色视觉存在个体差异如色盲 (红绿色盲和全色盲)
视知觉的功能
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 个新刺激,它不同于已习惯化了 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 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和注意的 发展
感觉: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 中的反映
知觉: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在人脑 中反映
婴幼儿感知觉:包括肤觉、前庭 觉、听觉、视觉 深度知觉等
肤觉
答: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尤 其当他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亲自 活动时,更是具有出色的表现。
婴儿具有一定的回忆能力 儿童语言的获得,对记忆的发展
很重要 自传体记忆:婴儿对发生在自己
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婴儿具有一定延迟模仿能力
幼儿记忆的发展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都在发展, 但是更多以无意识记为主。
1、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动用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
合 培养间接兴趣
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处在 不断发展中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讲述课件

心。
通过共同活动和游戏,增进亲子 间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家庭和谐
氛围。
05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评 估与干预
评估工具和方法
标准化评估工具
使用如智力测试、发展 评估表等标准化评估工 具,以便进行客观、准
确的评估。
观察法
通过观察儿童在日常生 活中的表现,了解其认
知发展水平。
访谈法
与家长、教师等儿童身 边的人进行交流,了解 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强项
举例
儿童能够理解物理中的重力概念 ,知道物体会向下落;能够进行 复杂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解 决数学问题。
03 影响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的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的影响
儿童的认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 传基因的影响。基因决定了大脑神经 元的连接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效率,从 而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
生理机制的限制
和弱项。
表现评估
通过让儿童完成特定的 任务或活动,观察其表 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干预措施和策略
针对性训练
根据评估结果,对儿童的弱项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记忆
力、注意力等。
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
提供各种刺激和机会,促进儿 童的认知发展。
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培养儿 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 维能力等。
教育因素
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 学方法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其认知能力 的发展。
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对儿童认知发展也有重要影响。高素 质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 升。
04 如何促进二学前儿童的认 知发展
提供丰富刺激的环境
创造安全、温馨、有 趣的学习环境,吸引 孩子主动参与和探索 。
通过共同活动和游戏,增进亲子 间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家庭和谐
氛围。
05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评 估与干预
评估工具和方法
标准化评估工具
使用如智力测试、发展 评估表等标准化评估工 具,以便进行客观、准
确的评估。
观察法
通过观察儿童在日常生 活中的表现,了解其认
知发展水平。
访谈法
与家长、教师等儿童身 边的人进行交流,了解 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强项
举例
儿童能够理解物理中的重力概念 ,知道物体会向下落;能够进行 复杂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解 决数学问题。
03 影响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的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的影响
儿童的认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 传基因的影响。基因决定了大脑神经 元的连接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效率,从 而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
生理机制的限制
和弱项。
表现评估
通过让儿童完成特定的 任务或活动,观察其表 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干预措施和策略
针对性训练
根据评估结果,对儿童的弱项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记忆
力、注意力等。
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
提供各种刺激和机会,促进儿 童的认知发展。
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培养儿 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 维能力等。
教育因素
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 学方法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其认知能力 的发展。
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对儿童认知发展也有重要影响。高素 质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 升。
04 如何促进二学前儿童的认 知发展
提供丰富刺激的环境
创造安全、温馨、有 趣的学习环境,吸引 孩子主动参与和探索 。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感知觉是创造力的基础,通过感知不同的事物和情境,幼儿能够激 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03
幼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定义与特点
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和再现 ,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基础。
记忆的特点
记忆具有持久性、可塑性和选择性, 能够储存和提取信息,帮助个体适应 环境。
幼儿记忆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高级阶段
幼儿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感知 能力,如空间感知和时间感知 ,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物体和情
境。
感知觉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通过感知觉,幼儿能够获取外界信息,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 律,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幼儿通过观察和感知不同的事物,能够培养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 认知水平。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但仍需要具体事 物的支持。
ABCD
前操作阶段(2-7岁)
开始使用符号进行表象思维,能够进行基本的想 象和模仿。
形式操作阶段(12岁以后)
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高 级认知活动。
思维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
思维是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思维的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逐渐 完善。
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认知的高级 阶段。
特点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解决性,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 内在本质。
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如抓、摸、听觉等。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
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感知觉是创造力的基础,通过感知不同的事物和情境,幼儿能够激 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03
幼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定义与特点
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和再现 ,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基础。
记忆的特点
记忆具有持久性、可塑性和选择性, 能够储存和提取信息,帮助个体适应 环境。
幼儿记忆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高级阶段
幼儿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感知 能力,如空间感知和时间感知 ,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物体和情
境。
感知觉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通过感知觉,幼儿能够获取外界信息,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 律,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幼儿通过观察和感知不同的事物,能够培养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 认知水平。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但仍需要具体事 物的支持。
ABCD
前操作阶段(2-7岁)
开始使用符号进行表象思维,能够进行基本的想 象和模仿。
形式操作阶段(12岁以后)
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高 级认知活动。
思维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
思维是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思维的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逐渐 完善。
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认知的高级 阶段。
特点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解决性,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 内在本质。
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如抓、摸、听觉等。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
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第2章幼儿认知发展第一节

1、肤觉:触觉、温觉、痛觉
•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 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还在儿童的人际关系 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3.1儿童触觉的发生 • 儿童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天生
的无条件反射,也都有触觉参加,如吸吮 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
感觉是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 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反映。
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 激的整体反映,称作知觉
第2章幼儿认知发展第一节
对象与背景的转换图
第2章幼儿认知发展第一节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
•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 障 感觉剥夺会使人的欣慰过程混 乱,出现幻觉,注意力不能集 中,甚至还会有严重的心理障 碍
第2章幼儿认知发展第一节
4 味觉和嗅觉
4.1味觉的发生和发展 • 新生儿对不同味觉刺激有不同反
应 • 对味觉差异很敏感(甜咸苦酸) • 表现出对新食物的抗拒
第2章幼儿认知发展第一节
4.嗅觉的发展特点
• 新生儿能辨别不同气味,对不同气 味作出不同反应
• 嗅觉对人类具有自我保护功能
第2章幼儿认知发展第一节
• 新生儿的最佳视距为20cm。
第2章幼儿认知发展第一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视敏度不断提高:“视 动眼球震颤”测验
• 新生儿:具有20/150的视力, • 4个星期的婴儿,其视力为20/100, • 8个星期的婴儿,视力已达20/60, • 出生后5~6个月,视力可达20/20,即成人的正常
视力。 • 另外,该测验表明6个月以内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 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是关于事和物的知觉。物体 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 觉。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PPT课件

最好的记忆策略:对材料深刻的理解
CHENLI
49
5)提取策略:回忆、再认 例:当你回忆一件事情时,你就运用了提取策略
当你参加各种考试时,你也运用了提取策略 当你表演节目时,你也运用了提取策略
小结: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向特征定位策略&组 织性策略发展,幼儿记忆策略的运用与他们的年龄及成人 对他们的指导有关
CHENLI
50
第三节 幼儿的思维
一、概述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特点:
1)间接性:思维借助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了解未知事物 例:重庆的冬天早晨如果有大雾、中午会怎样?
一个乒乓球掉在了一个很深很紧的管里-大概有30厘米长, 管子埋在了水泥地里,只有1厘米露出地上面,所以你不可 以移动它。管子只是比乒乓球宽那么一点点,所以你不能 把手伸进去。你怎样才能把它完好无损地拿出来呢?
CHENLI
20
9、习惯化与可知度
1)习惯化:一种刺激反复、多次出现,个体对刺激所产生反 应会逐渐减弱
生活中的例子:新老师
新学生
婴儿如果对某件事物形成习惯化,则表明他对该事物形有
了记忆
2)去习惯化:当个体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时,反应更加强 烈
CHENLI
21
3)可知度:婴儿从出生后就开始对各种刺激的变化进行加 工,并从中整理出不变、共同的特征,从而形成对外部世 界的认识
肤觉的性别差异: 女孩比男孩更敏感
CHENLI
6
3)温觉:皮肤对外界温度的感觉 用手触摸桌子和同学的额头,哪种温度更低? 新生儿怕冷不怕热 补充: 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高于生理零度引起温觉, 低于生理零度引起冷觉 身体不同部位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额头、手的 生理零度为28摄氏度,衣服内的生理零度为37摄氏度
CHENLI
49
5)提取策略:回忆、再认 例:当你回忆一件事情时,你就运用了提取策略
当你参加各种考试时,你也运用了提取策略 当你表演节目时,你也运用了提取策略
小结: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向特征定位策略&组 织性策略发展,幼儿记忆策略的运用与他们的年龄及成人 对他们的指导有关
CHENLI
50
第三节 幼儿的思维
一、概述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特点:
1)间接性:思维借助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了解未知事物 例:重庆的冬天早晨如果有大雾、中午会怎样?
一个乒乓球掉在了一个很深很紧的管里-大概有30厘米长, 管子埋在了水泥地里,只有1厘米露出地上面,所以你不可 以移动它。管子只是比乒乓球宽那么一点点,所以你不能 把手伸进去。你怎样才能把它完好无损地拿出来呢?
CHENLI
20
9、习惯化与可知度
1)习惯化:一种刺激反复、多次出现,个体对刺激所产生反 应会逐渐减弱
生活中的例子:新老师
新学生
婴儿如果对某件事物形成习惯化,则表明他对该事物形有
了记忆
2)去习惯化:当个体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时,反应更加强 烈
CHENLI
21
3)可知度:婴儿从出生后就开始对各种刺激的变化进行加 工,并从中整理出不变、共同的特征,从而形成对外部世 界的认识
肤觉的性别差异: 女孩比男孩更敏感
CHENLI
6
3)温觉:皮肤对外界温度的感觉 用手触摸桌子和同学的额头,哪种温度更低? 新生儿怕冷不怕热 补充: 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高于生理零度引起温觉, 低于生理零度引起冷觉 身体不同部位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额头、手的 生理零度为28摄氏度,衣服内的生理零度为37摄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 好 方 法
研究者给婴 儿同时呈现至少 两种刺激,观察 婴儿是否对其中 的一个更感兴趣。
优先注视范式
在一项有关婴儿视觉偏好的研究中,18名 婴儿,年龄范围从10个小时到5天,给他们 显示6个复杂性有所不同的圆形刺激图案, 最复杂的一个刺激物是人脸。按照复杂性递 减的顺序,其他的刺激包括同心圆、新闻用 纸以及3个不同纯色的圆圈。
二、空间知觉的发展
•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之间的关系的知觉。空间知觉包 括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 (一) 方位知觉
• 1、新生儿出生后就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定位能力。 • 2、幼儿方位知觉发展遵循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
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 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1. 掌握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特点 • 2. 掌握学前儿童的注意的发展特点 • 3. 掌握学前儿童的记忆的发展特点 • 4. 掌握学前儿童的想象的发展特点 • 5. 掌握学前儿童的思维的发展特点 • 6. 掌握学前儿童的言语的发展特点
本章目录
言语 思维
• (一)痛觉
• 1、新生儿即有痛觉 • 2、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痛觉的敏感性逐渐增强
• (二)味觉
• 1、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 2、味觉在胎儿时期已发育成熟 • 3、婴儿偏爱甜食 • 4、味觉在和儿童期最发达,之后逐渐衰退
(三)嗅觉
• 1、新生儿已有嗅觉反应 • 2、新生儿可以辨别不同的气味 • 3、嗅觉随年龄增长不断改善一直延续到
感觉
认知
知觉 注意
想象
记忆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什么是感觉?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
•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
味觉、触觉等。
• 2、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如饥、渴
等内脏感觉和本体运动觉、平衡觉等。
一、视觉的发展
观看脸所花费的总时间明显占有更高的比例。 表明,婴儿不仅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图形之中 进行分辨,而且他们更喜欢脸。
• Fantz(1961)——7个月的婴儿对于十字和圆没有明显 的偏好差异,对两种形状的注视时间大致相同。
(二)视敏度
• 1、概念: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
的能力,俗称“视力”。
•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 1、婴儿出生几天后,即出现视觉偏好。 • 2、婴儿对面孔的内部特征的关注中,对眼睛的注
视最多。
•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 1、主要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儿童形状 知觉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 2、幼儿叫出图形名称比辨认图形要晚。 • 看一个案例
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 2、“前够物行为”: • (1)不是成熟的眼手协调动作。(真正的眼手协
调动作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够到东西) • (2) 5个月是婴儿够物行为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四) 听觉与触觉的协调
• 婴儿期已经出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协调 • 对“令妈妈头疼的彤彤”案例的分析
四、其它感觉的发展
• 2.新生儿的听觉 • (1)婴儿一出生就有听觉。 • (2)新生儿对语言的识别非常敏感。
• (二)儿童的视听协调活动
• 1、新生儿具有视听协调能力(把头转向声源)。 • 2、视听协调能力可以帮助儿童辨别视、听信息是
否一致。也是后来高级感知协调能力产生和发展 的基础。
(三)听觉的发展
• 1、学前儿童对纯音的听觉感受性在不断发展:
成人,之后逐渐衰退
第二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什么是知觉?
•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在 感觉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感觉信息而产生的综合 反映,是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高级心理产 生的基础。
• 按照知觉反映对象的不同,可把知觉可分为:形 状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
一、形状知觉的发色肓,男性多于女
性。
二、听觉的发展
• (一)听觉的产生
• 1.胎儿的听觉 • (1)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胎儿的听觉感受器在
6个月时就已基本成熟。 • (2)法国的心理学家认为,8个月以后的胎儿,
对低音的感受比高音更敏感,胎儿期父亲多跟胎 儿交流,对胎儿的发展很有益处。
(二)口腔的触觉
• 1、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 进行的,而且可以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
• 2、通过口腔触觉探索活动还可以建立条件反射。
(三)手的触觉——触觉探索的主要途径
• 1、两个阶段: • (1)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阶段:在婴儿刚出生时
就表现出来,如;抓握反应。 • (2)视触协调活动阶段:即眼手协调活动,是手
• (一)视觉的产生
• 1、20st初:医学上还普遍认为“婴儿刚生下来
时既盲又聋,而且要经过很多周以后才能注视物 体”。
• 2、1961年:范茨采用“视觉偏好” 法所做的研
究表明,婴儿并不是任凭环境支配而毫无能力, 他们一出世就有了某些视觉活动。
• 3、近年来:庞丽娟等人的研究发现,4-5个月
的胎儿已能对视觉刺激产生反应。
儿童在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
• 2、学前儿童的听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 3、学前期儿童对言语的听觉也在不断发展。
三、触觉的发展
•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而产生的感受。2岁以 前,触觉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
• 先看一个案例
• (一)触觉的产生
• 儿童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发射, 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
• 2、测量方法:视觉偏好法、视动眼球震颤法以
及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 3、研究结果:新生儿具有一定程度的视敏度,
出生后头半年是婴儿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整个 学前期,儿童视敏度不断发展,6岁左右达到成人 的视力范围。
(三)颜色视觉
• 1. 颜色视觉的出现
• (1)概念: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
辨色力。
• (2)研究结果:
• A. Bornstein(1976):4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了颜 色的范畴性知觉。
• B. Trincker (1955):婴儿的颜色视觉出现于生后 3-7周。
• C.冯晓梅等 (1988):出生两周内的婴儿就具有颜 色分辨能力 。
• 2. 颜色视觉的发展
• (1)颜色习得:先认颜色,后掌握词,再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