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水书付过诗词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18分)【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恬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④有巨人迹⑤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

度数谷,至江。

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⑥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⑦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

②殆:大概。

③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

④崖:边。

⑤巨人迹:巨大的脚印。

⑥掬(jū):捧。

⑦馀甘:橄榄。

7.下列句子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其岸势/犬牙差互C.折处/辄/为潭 D.复/与过/饮酒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心乐之 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3)度数谷___________ (4)顾影颓然 ___________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为坻,为屿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c.其源殆可熟物高可二黍许D.书以付过家书十二卷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文言文有白水书付过的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有白水书付过的答案及翻译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是苏轼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到了。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1]
【篇二:文言文有白水书付过的答案及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答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

②殆:大概。

③缒(zhu ):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

⑤掬(jū):捧。

⑥馀甘:即橄榄。

25.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每句只划一处)(2分)(1)皆若空游无所依。

(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全石以为底()(2)悄怆幽邃()(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4)浴于汤池()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文:2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两段选文中柳宗元与苏东坡对水的体验各不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让柳宗元感受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2019最新】游白水书付过 阅读答案(201X山东临沂中考试题)word版本 (2页)

【2019最新】游白水书付过 阅读答案(201X山东临沂中考试题)word版本 (2页)

【2019最新】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201X山东临沂中考试题)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201X山东临沂中考试题)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

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

俯仰度⑨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

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⑾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食余甘煮菜②顾影颓然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共8篇)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共8篇)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共8篇)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一): 找找古文阅读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的问题及答案(问:这地方为什么叫‘ 佛迹院’用原文回答)只有这个了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11.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二): 游白水书付过是这个吧: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11.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三): 《游白水书付过》和《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C.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D.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2.顾:回头看但;只3.A4.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5.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四):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题!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1)其源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3)折处辄为潭:(4)顾影颓然:(5)不复甚寐:(6)书以付过: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时间:地点: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5)睡(6)写2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4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击汰中流,掬弄珠璧5答:因为山川之美和生世之悲的交织使作者心情矛盾,难以安睡.,所以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五): 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的一些练习!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一、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加点的词语(1)折处辄为潭(辄解释)_______(2)殆可熟物(熟解释)_______(3)观山烧,壮甚(壮解释)_______(4)书以付过(书解释)_______二、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写水.请写出文中具体写水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1)雪溅雷怒,可喜可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殆:也许循:顺,沿度:越过顾:回头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编辑本段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5]殆:大概,恐怕.[6]少北:稍向北.[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11]水际:水边.[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17]馀甘:即橄榄.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1.“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2.“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六): 游白水书付过的练习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急~~~因为山川之美和生世之悲的交织是作者心情矛盾,难以入睡.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七): 游白水书付过(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游踪,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本文写作特色方面,谈谈你的体会时间顺序:十月十二日、暮、二鼓作者十月十二日这天白天的游踪:(1)游白水佛迹院.(2)浴于汤池(3)观悬水百仞(4)测潭深浅(5)寻觅佛迹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比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八): 游白水书付过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好在哪里上文写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答:水边的山石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11.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翻译游白水书付过翻译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期末考前专项训练:专题 05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期末考前专项训练:专题 05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游白水①书付过(节选)(宋代)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③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④。

甚俛⑤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⑥中流,掬弄珠壁⑦。

【注释】①白水,即白水山,在今广东省。

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②殆:大概,差不多。

③缒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

④烧火:火烧云。

⑤俛:同“俯”,头低下。

⑥击汰tài:击水。

⑦掬弄珠壁:用手拨弄水中的月影。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游览“佛迹”时所处的具体位置是( )A.佛迹院B.山而东C.水崖D.数谷2.很多名胜因景致特点而得名。

请结合文章内容,推测白水山得名的原因。

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浴于汤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二则B.度数谷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C.其源殆可熟物惟手熟尔——《卖油翁》D.至江山月出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④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庄子徐无鬼》)【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③涂:通“途”,路。

④奚:何,什么。

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适遇牧马童子( )②黄帝再拜( )5.后人将“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归纳为成语____________,现在通常比喻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对黄帝的____________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从文中对黄帝的____________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文言文有白水书付过的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有白水书付过的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有白水书付过的答案及翻译【篇一:文言文有白水书付过的答案及翻译】文言文《》选自,其原文如下:【原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 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磓(zhu ):当作缒,音同字误。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 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

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与朱元思书》《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下边文言文选段,达成第21—25 题。

(12 分)【甲】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扬,随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峰,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

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

俯仰度⑨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

到家,二鼓⑿,复与过喝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寂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说明】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 zhuì)石:用绳索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情景,一说山火⑨度:超出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⑾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21、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4 分)(1) 相互轩邈(2) 窥谷忘反(3) 食余甘煮菜(4) 顾影寂然2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23、请用“ / ”标出下边句子的朗诵停留。

( 限标二处)(2分)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24、这两则短文都寄寓了作者的感情。

( 2 分)答案:(三) 21、( 1)比高(2) 看到(3)吃(4)回头看22、( 1)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狠的巨浪就像奔跑的骏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白水书付过诗词阅读答案
游白水书付过诗词阅读答案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

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

俯仰度⑨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

到家,
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
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
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⑾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食余甘煮菜
②顾影颓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答案】
1.(2分)①吃②回头看
2.(2分)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
能把东西煮熟。

(每以小句1分)
4.(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意思相近即可。

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