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心理学简答题模拟试题及答案:强化理论
2020年考研《心理学》答案(文字版)

2020年考研《心理学》答案(文字版)【简答题参考答案】1.简述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含义,并简要说明其发展的趋势?液体水平:即液体智力,是指在新的情境中能够随机应变、解决当前无固定答案问题的水平,主要基于先天禀赋和大脑的神经解剖机能,较少受后天文化教育的影响。
一般人20岁以后液体水平达到顶峰,30岁开始下降,液体水平属于人类的基本水平。
晶体水平:是指解决存有有固定答案问题的水平,即能够依靠对资料信息的记忆、辨认和理解来解决问题的水平,它取决于后天学习和社会文化,晶体智力在一生中一直发展,25岁后发展较平缓。
2.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并简要说明二者的异同?(1)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实行时好的现象;与之相反的情形则称为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是指在团体中因为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社会惰化的原因:因为团体人数众多,外人的社会影响会分散到每一个人身上,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对应降低。
当个人对于群体的贡献无法被识别,群体归属感又不强时,很容易发生社会惰化。
(3)二者的不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产生的原因不同:产生社会助长作用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A.多数人在一起活动,增强了个人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从而提升了个人的兴奋水平;B.与他人一起活动,增加了相互模仿的机会和竞争的动机;C.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因为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
产生社会阻抑作用的原因:A.他人在场的外在刺激分散与干扰了个体对活动的精力集中;B.被他人评价意识过强也可能产生焦虑,从而涣散了精神。
②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的条件不同:在复杂的脑力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干扰作用;在简单机械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助长作用。
但即使在简单活动中,也只有在个体已经十分熟练地掌握了活动技能的情况下,群体才有助长作用,否则也有阻抑作用。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1(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1.下面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是(分数:2.00)A.学习心理B.学生心理C.教学心理D.学生心理健康√解析: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心理学规律,探究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相互作用,学生心理健康不是教育心理学关注的主题,它属于学校心理学关注的主题。
故选D。
2.有研究者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积极状态学生,一类是消极状态学生。
研究发现,对积极状态的学生使用教师讲授的方法教学效果好,对于消极状态学生使用电影教学的方法教学效果好。
这种现象被称为(分数:2.00)A.学与教相互作用√B.以学定教C.教学相长D.因材施教解析: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就是指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交互作用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使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达到最优配置,使教学效果最佳。
考生可结合心理统计学中“交互作用”这一属于理解“相互作用”的含义。
因此本题选A。
3.下面不属于学习现象的是(分数:2.00)A.习惯化和去习惯化B.图式改变C.形成条件反射D.视觉适应√解析:解析:习惯化是指当个体对于一个事物比较熟悉之后不再关注它,这说明个体由于经验已经获得了对于这个事物的认识。
去习惯化是指当个体遇到与以前不一样的事物之后,又引起了个体的兴趣,说明个体由于经验的作用能够区分不同事物了。
图式改变来自于皮亚杰的观念,指的是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个体认知的变化。
形成条件反射说明个体学到了不同的经验。
视觉适应属于生理反应,不属于学习。
故本题选D。
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结构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分数:2.00)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B.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解析:解析:奥苏伯尔根据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正确答案:(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含义社会助长指他人在场促进了个体工作绩效;社会惰化指在群体中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2)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比较共同点:两者都是指由于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点: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当评价的是个体自身表现时,易出现社会助长;而当评价的是群体的共同目标时,易出现社会惰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社会影响的理解和掌握。
他人在场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要厘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在实验中,我们主要控制I类错误(Type I error),但同时也不能忽略Ⅱ类错误(TypeⅡerror)。
请问什么是I类错误和Ⅱ类错误?什么是统计检验力(power)?正确答案:I类错误即虚无假设本来正确,我们却拒绝了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又叫弃真错误,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α。
Ⅱ类错误即虚无假设本来错误,我们却接受了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又叫取伪错误,犯Ⅱ类错误的概率为β。
统计检验力是当虚无假设为假时,正确拒绝虚无假设的概率,为1一β。
3.在一项检验大学生心理旋转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若在平面旋转条件下以三维物体和字母R为两种刺激材料,以性别为被试变量,每种实验处理需要4名被试,要求不同性别的被试进行匹配判断并记录其反应时。
请给出两种实验设计方案,并说明每种方案所最少需要的被试数量。
正确答案:从题中可知,该实验设计应有两个因素(自变量):因素A性别(男,女)和因素B刺激材料(三维物体,R字母);一个因变量:反应时。
由于性别属于被试特点变量,无法操控,因而只能作为被试间变量。
因此,两种实验设计方案如下:实验设计方案一:完全随机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位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因此参加实验的被试的数量是自变量水平数乘积的倍数。
因素A作为一个被试间变量,因素B也作为被试间变量。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什么是速度准确率权衡?反应时的速度与准确率如何分离?正确答案:反应速度和准确率是反映被试信息加工的最基本的指标。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被试有时会牺牲准确率以提高反应速度,有时也会牺牲反应速度以提高准确率,也就是说,被试会主观地权衡速度准确率平衡来完成实验任务,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
在实验中,当被试权衡的标准发生变化时,反应时也会相应变化。
采用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范式(SAT范式)分离反应时间和准确率,这种范式操控了被试的反应时间,并将其作为自变量,测定不同时间下的准确率。
这样就可以得到以横轴为反应时间,纵轴为准确率的权衡曲线,该曲线可以反映刺激出现后关于速度和准确率的各种不同的结果。
梅耶等人在该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出速度一准确率分解技术,包括滴定的反应时程序和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
滴定程序需要测得两部分的数据:第一,在预备信号出现后呈现测试刺激,此时要求被试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地反应;第二,在测试刺激出现后呈现反应信号,要求被试在该信号出现时就立即反应。
刺激和反应信号二者出现的时间间隔长短不同:当时间间隔很短时,被试来不及充分加工该刺激,就需要猜测,而当时间间隔很长时,对刺激的加工就会更好。
这样,就可得到随时间间隔增加的被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的分布曲线。
再通过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对滴定程序获得的两部分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此便可分离加工速度和准确率。
2.简述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正确答案:总体的特性称为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样本特征值叫作统计量,又称特征值,是描述一个样本情况的统计指标。
(1)联系:一个参数是从整个总体中计算得到的量数,通常是通过样本特征值来预测得到的。
从数值上讲,当总体大小已知并与实验观察的总次数相同时,它们是同一统计指标。
当总体未知时,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不同,但统计量可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通过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能够做出预测和估计。
2020年___904心理学基础真题及解析

2020年___904心理学基础真题及解析2020年___904心理学基础真题解析选择题1.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A。
迁移B。
示范C。
练D。
反馈2.人在心理活动中,一直伴随着的心理状态是()A。
情感B。
注意C。
思维D。
意志3.享乐原则、现实原则、完美原则是()提出的A。
___B。
___C。
___D。
___4.___提出了()理论A。
智力三元论B。
智力三维理论C。
二因素理论D。
多因素理论5.“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是()具有稳定性A。
性格B。
气质C。
能力D。
需要6.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们知觉对象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即为()A。
知觉的选择性B。
知觉的整体性C。
知觉的恒常性D。
知觉的理解性7.与常模进行比较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A。
测验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个案研究法8.人看到一面五星红旗是属于()A。
感觉B。
知觉C。
思维D。
想象9.无脑心理学是()心理学学派A。
构造主义B。
机能主义C。
格式塔心理学D。
行为主义10.___的量杯实验体现的是()A。
思维定势B。
功能固着C。
迁移的作用D。
动机强度11.吃了糖之后吃苹果更甜,体现的是()A。
感觉的适应B。
感觉的相互作用C。
感觉的对比D。
联觉12.百感交集表明了情绪具有()A。
强度B。
快感度C。
紧张度D。
复杂度13.新旧活动的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A。
负迁移B。
正迁移C。
横向迁移D。
纵向迁移14.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是()A。
感知B。
记忆C。
思维D。
想象1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A。
人的行为B。
人的心理活动C。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D。
思维16.动机的特性具有指导性和()A。
指令性B。
调节性C。
规范性D。
强化性17.引起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需要的外在条件是()A。
诱因B。
内驱力C。
动机D。
需要18.对一个事物的未来结果感兴趣,是属于()A。
直接兴趣B。
近景兴趣C。
远景兴趣D。
间接兴趣名词解释1.感受性:感受性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的接受能力,即感觉的能力。
2020年考研专业课心理学预测试题及答案(4)

2020 年考研专业课心理学预测试题及答案(4)一、单项选择题1. 心理特性是通过() 形成并表现出来的A理解过程B心理过程C意志过程D情绪、情感过程2. 司机在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速,这是()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操作性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3. 注意这种心理现象属于()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人格特征D心理活动特性或心理状态4. 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属于()A自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常量5.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 的活动来实现A神经系统B感觉器官C大脑皮层D传到神经6.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水平叫()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阙限7. 看书时用红色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8. 一般地说,在事件实行之后才做出反应的知觉是()A时间知觉B运动知觉C方位知觉D似动知觉9.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应实行()A多样化复习B即时复习C合理分配复习时间D过渡学习10. 各种感觉的后像就是() 的不同表现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长时记忆11. “心理旋转”实验表明,表象具有()A直观性B概括性C可操作性D具体性12.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水平有() 的趋势A下降B上升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13. 同一事物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却只能择其一时引发的冲突叫()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14. () 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A热情B应激C激情D心境15. 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的提者是()A詹姆斯、兰格B坎农、巴德C阿诺德D沙赫特、辛格16. () 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A比率智商B离差智商C一般智商D绝对智商17. () 是人的水平发展最稳定的时期A幼儿期B青年期C童年期D成年期18.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A自我观察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D自我认知19. () 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A霍尔B达尔文C荣格D普莱尔20. 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A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B获得创生感(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D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21. “最近发展区”和“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是() 学派所倡导的A精神分析论B行为学习论C社会文化历史论D认知发展论22. 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之一是具有()A演绎推理水平B守恒法C直观形象性D自我中心23. 如果看到他人的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的强化属于()A直接强化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D以上答案都不对24. 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A手的动作B脚的动作C头部动作D躯干动作25. 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是()A乔姆斯基B巴甫洛夫C斯金纳D班杜拉26. 下列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中,哪一种是积极依恋()A安全性依恋B回避型依恋C反抗型依恋D合作型依恋27. 幼儿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A典型事例B定义C言语讲解和概括D概念名称的组合28. 罗森塔尔关于教师期望的实验研究说明了()A 教师期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B 教师总是有偏见C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D学生的智力情况会影响教师的偏见29. 通过语言或影视的图像而表现的榜样是()A活的榜样B符号性榜样C诫例性榜样D活生生的人30. 学习形成两个或更多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即形成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是()A连锁学习B信号学习C辨别学习D概念学习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B奥苏伯尔C加涅D威特洛克32. 在1948年首先用投射法对成就动机实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A麦克里兰德B阿特金森C默里D布鲁纳33. 关于某种特殊条件可能产生某种特定结果的可检测的预测叫做()A推论B数据C外化解释D假设34. 若使区组间的被试尽量做到同质,能够()A 用同一个被试重复接受几种实验处理B 使用配对法分配被试C区组内的单位使一个团体,以不同团体为区组D以上都对35. 随着时间的经过,被试内部历程发生变化,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这是指()A历史B选择C成熟D亡失、多项选择题36. 坚持脑功能整体说的主要有()A潘非尔德B拉什利C波伊劳德D弗罗伦斯37.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多相关学习方面的理论,它们是()A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B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C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D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38. 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是()A开始形成同伴团体B同伴交往的形式复杂多样C开始建立友谊D朋友关系变得相对稳定39. 关于负启动的起因有()A情景恢复B观察时间C编码协调D认知去活化40. ROC曲线能够反映出()A信号的先定概率对报准率和虚报率的影响B同一观察者不同的感受性C信号检测标准变化时报准率和虚报率的变化D不同观察者的敏感性指标41. 等值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有()A共同组设计B使用严格平行测验C “锚测验”设计D使用问题行为测验42. 情绪的测量方法有()A形容词核对表B维量等级量表C面部表情D生理指标43. 下列关于配合度检验方法中的自由度的说法,准确的是()A配合度检验的自由度与实验或调查中分类的项数相关B通常情况下,配合度检验的自由度一般为分类的项数减1C配合度检验的自由度一般为理论次数减1D在正态拟合检验时,自由度为分组项目减344. 样本容量是由() 等因素决定的A统计抽样的基本原理B研究的内容C采用的统计方法D课题本身的客观条件三、简答题45. 请你谈谈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46. 简述聚合交叉设计的特点,并实行评价四、综合题47. 试用信号检测论方法——有无法设计一个记忆或思维的实验方一【答案】1-5 B B D A A6-10 B A A B A11-15 C A C C C16-20 B D C A B21-25 C B C A C26-30 A A A B A31-35 D A D D C二【答案】36.BD37.BCD38.ABCD39.ACD 40.ACD41.AC42.ABCD43.ABD44.ABCD三、简答题45【答案要点】答:内隐学习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其与外显学习在现象学、实验操作、神经生理学以及学习机制等方面的诸多不同。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简述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
正确答案: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Spranger,1928)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
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
这六种类型是:(1)经济型,这种人注重实效,其生活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和获得财富,如实业家等。
(2)理论型,这种人表现出探究世界的兴趣,能客观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尊重事物的合理性,重视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的目的,如思想家、科学家等。
(3)审美型,这种人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富于想象力,追求美感,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的价值,如艺术家等。
(4)权力型,这种人倾向于权力意识和权力享受,支配性强,其全部的生活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就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
(5)社会型,这种人关心他人,献身社会,助人为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6)宗教型,这种人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把信仰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解析: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是以价值观划分人格类型的。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2.简述托马斯-切斯的气质三类型。
正确答案:托马斯-切斯的气质三类型说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容易型。
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这类婴儿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性行为反应积极。
(2)困难型。
这类婴儿的突出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事物、新食物、新环境适应很慢。
(3)迟缓型。
这类婴儿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表现总是消极,不愉快,但不像困难儿童那样大哭大闹,而是常常很安静,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环境中能逐渐地活跃起来。
心理学考试简答题答案

心理学考试简答题答案1.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将个体的成长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冲突,如果个体在某个阶段未能妥善解决这些冲突,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心理问题。
2. 描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失调理论由莱昂·费斯廷格提出,主要观点是当个体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会通过改变信念、态度或行为来恢复心理平衡。
3. 解释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概念。
正强化是指通过增加某种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例如,当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后得到奖励,这种奖励会增加他们未来努力学习的可能性。
负强化则是通过移除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例如,当学生完成作业后不再受到家长的唠叨,这种唠叨的移除会增加他们未来按时完成作业的可能性。
4. 阐述情绪智力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
情绪智力由丹尼尔·戈尔曼提出,包括五个主要组成部分: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内在激励、同理心和社交技巧。
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理解;自我调节是指个体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内在激励是指个体通过积极情绪推动自己向目标前进的能力;同理心是指个体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社交技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有效沟通和建立关系的能力。
5. 描述依恋理论中的四种成人依恋风格。
依恋理论由约翰·鲍尔比提出,成人依恋风格分为四种: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恐惧型。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适,能够建立稳定和满足的关系;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经常担心被抛弃;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难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恐惧型依恋的个体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被伤害,因此在关系中表现出矛盾和不安全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考研心理学简答题模拟试题及答案:强化理论
1.简答人的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答:人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具有接受、传递和整合信息的作用。
神经元经过复杂连接而构成神经系统,
其中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构成.实现着中枢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联系。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脑
构成的,脊髓是低级中枢部位,脑是高级部位。
脑又分小脑、脑干和
大脑。
小脑主要协调骨伤肌肉的活动,保持身体平衡;脑干主要起传递
信息、觉醒和无条件反射的中枢;大脑两半球和大脑皮层是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高级心理活动的中枢部位。
大脑皮层主要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四个叶区,额叶是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顶叶是躯体
感觉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枕叶是视觉中枢。
2.简答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
答: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强化安排
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
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
准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这种做法不但不经济,且不强化后
会很快消退。
定比间隔强化。
即按一定的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利于保持反应
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不强化而消退。
定时间隔强化。
即不管准确反应的次数,而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予
以强化。
它虽然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不稳定。
不定比间隔强化。
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
它的效果,最不
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最稳定。
不定时间隔强化。
即以不定长短的时间间隔来强化。
它也不易消退,且反应重复频率也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