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补泻法

合集下载

补母、泻子是临床经常运用的基本方法

补母、泻子是临床经常运用的基本方法

补母、泻子是临床经常运用的基本方法lqs1944《难经·六十九难》中说:“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结合脏腑经络的五行属性,提出的临床治疗法则。

具体说来,即某脏(经)虚证可用补其母脏(经)的方法治疗,某脏(经)实证则可用泻其子脏(经)的方法来治疗。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能调节阴阳盛衰,恢复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状态,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我从医的几十年来,在临床当中经常运用的是补母和泻子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治疗当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在临床中正确认识和掌握好补母法、泻子法是至关重要的,这两种方法是采用经络调整法治疗专用的方法,所以,认识和掌握这两种方法,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经络调整法。

所谓经络调整法,是通过脉诊确定患病的脏腑及其相关的经脉,然后,在失衡经脉的穴位上点按,通过外“力”在穴位上反复**,穴位上“感受器”受到外力**后,使穴位及其周围组织聚集大量气血物质,加快经脉血液循环速度,扩充经络,活血化瘀,平衡阴阳,及时满足患病脏腑运转功能需要的一种方法。

经络调整法是我在长期自治和临床中,探索出来的一套外治方法,这套方法得以实施,而且取得较好的疗效,需要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做为辅佐,才能实现调整经络恢复脏腑的功能,其中补母、泻子两种方法,是贯穿在经络调整法当中的基本方法。

补母、泻子两种方法,是阴阳五行在临床中的具体体现。

祖国医学把不同性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根据五脏的不同作用配伍,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

由于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使人体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维持脏腑的阴阳平衡,保持肌体的健康。

目前医疗界对补泻的关系可有多种解释,如,受压力的轻与重,**的深与浅等等,但更为有甚者采用泻吐方法泻火。

补泻就其本质而言,在调整脏腑功能的过程中,根据脉象观察脏腑之间的变化,按照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该补的要补,该泻的一定要泻。

补母泻子法——精选推荐

补母泻子法——精选推荐

补母泻⼦法如何推算“补母泻⼦”法,第⼀步要牢记五腧⽳补母泻⼦法是中医针灸⾥⼀个很重要的治疗⽅法。

⼀般情况下,急性的、剧烈的疼痛为实证;慢性的、病程⽐较长的酸痛为虚证,此时配合补母泻⼦法可以精确的选择⼀个到两个⽳位,就可以产⽣⾮常好的疗效。

正所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那补什么呢?⼜泻什么呢?⼜谓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虚证要补本经或者异经的“⽣我”⽳(母⽳),实证要泻本经或者异经的“我⽣”⽳(⼦⽳)。

“⽣我者为母,我⽣者为⼦”就是这个道理。

五腧⽳对应五⾏,所以有⽳位与⽳位之间的相⽣相克。

补母泻⼦法就是根据五⾏相⽣,并配属五腧⽳得来的⼀种⽅法。

阴经五腧⽳歌诀: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隐⽩⼤都太⽩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神门灵道少海寻,涌泉然⾕与太溪,复溜阴⾕肾所宜,中冲劳宫⼼包络,⼤陵间使传曲泽,⼤敦⾏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阴经的五腧⽳歌诀是按照“井荥输经合”的顺序排列的,并对应“⽊⽕⼟⾦⽔”。

第⼀句歌诀说的是⼿太阴肺经的五腧⽳,少商是井⽳、五⾏属⽊;鱼际是荣⽳、五⾏属⽕;太渊是输(原)⽳、五⾏属⼟;经渠是经⽳、五⾏属⾦;尺泽是合⽳、五⾏属⽔。

那它本经的母⽳是什么?⼦⽳是什么?五脏中,肺五⾏为⾦,根据五⾏相⽣的规律,⽊⽣⽕、⽕⽣⼟、⼟⽣⾦、⾦⽣⽔、⽔⽣⽊。

所以肺经五腧⽳中的五⾏属⼟的⽳位是肺经的母⽳,五腧⽳中五⾏属⽔的⽳位是肺经的⼦⽳。

⼟⽳是太渊,⽔⽳是尺泽。

在肺经上的虚证就可以扎太渊,针扎上去就是补法,什么⼿法都不⽤做,扎到这个⽳位就可以补肺经,同样的实证就扎尺泽,针扎在尺泽上就是泻法,就可以泻掉肺经的实证。

⾜太阴脾经的五腧⽳,隐⽩是井⽳、五⾏属⽊;⼤都是荣⽳、五⾏属⽕;太⽩是输(原)⽳、五⾏属⼟;商丘是经⽳、五⾏属⾦;阴陵泉是合⽳、五⾏属⽔。

脾五⾏为⼟,⽕⽣⼟、⼟⽣⾦。

所以脾经五腧⽳中的五⾏属⽕的⽳位是脾经的母⽳,五腧⽳中五⾏属⾦的⽳位是脾经的⼦⽳。

⽕⽳是⼤都,⾦⽳是商丘。

李东垣五行子母补泻治法对消渴病治疗启示

李东垣五行子母补泻治法对消渴病治疗启示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诊疗进展李东垣五行子母补泻治法 对谄喝病治疗启示"董广通,魏军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100053)摘 要:五行子母补泻治法是李东垣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理论学说,适用于脾胃内伤所引起的热证和杂病,是结合了脏腑辨证、阴阳五行、升降浮沉、气血津液以及五运六气等理论而形成 的一种综合的辨证体系其产生机制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

李氏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内经》中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独创子母补泄治法以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病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意义深远:现代学者仅强调李东垣脾胃学说而不重视脏腑生克制化规律,以至于其脏腑生克辨证及五行子母补泄治法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就五行子母补泄对李东垣对消渴病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 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火与气机、脾胃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关键词:李东垣 五行 子母补泄 消渴doi : 10.11842/wst.2019.01.016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易水学派五大中坚(张元素、张壁、李东垣、王好 古、罗天益)尤以东垣先生为胜。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 之一,学术上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

愈病无数,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东垣对消渴病的论治独具一 格,对临床上消渴病的施治不无裨益,笔者受其启发尝试从子母补泻理论予以探讨发掘,以期能够为临床治 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1基于五行虚实的子母补泻理论1.1易水脏腑标本关系李东垣师从于易水张元素先生,根据《难经•五十 难》“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着为实邪”的论述以四时为取象观察的对象将五行与四时连用。

在李东垣其徒王好古所著《此事难知》一书关于五行问题的师徒回答收稿日期:2018-11-21修回日期:2018-12-2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保健局中央保健科研课题(W2017BJ43):新诊断T2DM 肥胖与非肥胖中医证素特征与胰岛B 细胞功能相关性研究,负责人:魏军平。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

解读
解读
子母补泻法出自《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这是根据五行 生克制化的理论,结合脏腑经络的五行属性提出的临床治疗法则。具体说来,即某脏(经)虚证可用补其母脏 (经)的方法治疗,某脏(经)实证则可用泻其子脏(经)的方法来治疗。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能调节阴 阳盛衰,恢复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状态,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子母补泻法
介绍
01 概念
03 中医应用
目录
02 解读
基本信息
针刺补泻法之一。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 母、我生者为子,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概念
概念
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针灸临床上,子母补泻法主要用以指导配穴处方,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五输穴的气血流注和经脉往来顺逆, 采用各种补泻手法。《难经·七十九难》云:“迎而夺之,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补其母也。”即是其例。因此 汪机《针灸问对》将本法称为“子母迎随”,又有称本法为“十二经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法”者。
子母补泻法,《难经》以本经五输穴补母泻子为主,元明后世各家则主张尚可取其他经脉五输穴进行补泻治 疗。如窦汉卿《针经指南》认为:“补母泻子法,非只刺一经而已。”汪机《针灸问对》则以《难经·五十难》 虚邪、实邪、微邪、贼邪、正邪立论,提出子母补泻当随证而取穴,只有在本经自病时才取本经穴,否则宜取有 关经穴进行补母泻子。杨继洲《针灸大成》更认为子母补泻法在治疗脏腑病时,除取穴当依五行生克关系取用本 经或他经穴位之外,还必须注重针刺补泻的应用。

“虚补母,实泻子”在五行中的运用

“虚补母,实泻子”在五行中的运用

“虚补母,实泻子”在五行中的运用补母:例如肾水生肝木,肾是母,肝是子,如果出现肝木虚弱证,不直接补肝,而补生肝的肾。

如肝有虚火证,失眠烦躁,嘈杂容易饥饿,头面烘热,脉弦细而数,重按无力,治疗宜滋补肾水以消肝的虚火,用六味地黄丸。

针灸方面:所有虚火,就针刺“曲泉穴”,用补法。

“曲泉”是肝的合穴,合者水,水者肾也。

泻子:例如肝木生心火,肝木是母,心火是子,如果出现肝实证,不直接泻肝,而泻肝木所生的心火。

如肝有实火证,头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灼痛,小便黄赤,口苦,大便秘结,苔黄,脉弦数,可用泻心法。

针灸方面:肝有实火,就剌“行间”穴,用泻法。

“行间”是肝的荣穴,荣者火,火者心。

这些治法,是脏腑病变的间接治疗。

“虚则补其母”,即补本脏之母,用于本脏虚证。

如肝木阴虚, 不直接补肝,而是补其母——肾水,水能生木,从而达到补肝的目地。

肺金不足,可补其母——脾土,土能生金,从而达到补肺的目地。

“实则泻其子”,即泻本脏之子,用于实证。

如肝木气盛(阳亢等),可不直接泻肝,而是泻其子脏——心火,以达到泻肝之目地。

因为子能令母虚,子夺母气,从而使其母脏之盛气得以平复。

运用中可根据实际病情,或单纯补母、泻子、或母子兼顾。

针灸学中,“虚则补其母”,则凡是某经虚证,即可单补其母经或本经母穴。

如肝经虚证,则戓补其母经——肾经合穴(水穴)阴谷,或补其本经合穴(水穴)曲泉。

“实则泻其子”,则凡是某经实证,即可单泻其子经戓本经子穴。

如肝经实证,则戓补其子经——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还有滋水涵木法,:滋养肾水, 以养肝木。

又称滋肾养肝,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或肝阳偏亢之证。

培土生金:是补脾气以益肺气。

即补脾益肺,用于脾虚肺虚之证。

金水相生:是补肺滋肾,用于肺肾阴虚之证。

“金能生水,水能润金”,金水相生,肺肾同治。

“虚补母,实泻子”在五行中的运用是客观辩证的治疗法则,掌握了五行生克自然规律之后,关于补泻之法的运用也是中医临床常见的救治准则。

十二经络穴位分寸歌诀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

十二经络穴位分寸歌诀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

十二经络穴位分寸歌诀、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歌诀】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 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 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 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 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 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五输五行相配合,实泻其子大病安; 井荥输经合五穴,虚补其母顺势间。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肺主大肠客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大肠主肺客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脾主胃客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廖,体重不摇心事妄,疟生振粟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胃主脾客腹胀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唇卩咼疟又伤,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心主小肠客少阴心痛并干隘,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小肠主心客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疼两臂旁,项颈强疼难转侧,隘颔肿痛甚非常,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

肾之主膀胱客脸黑嗜卧不欲粮,目不明兮发热狂,腰痛足疼步艰履,若人捕获难躲藏,心胆战兢气不足,更兼胸结与身黄,若欲除之无更法,太溪飞扬取最良。

膀胱主肾之客膀胱颈病目中疼,项腰足腿痛男行,痢疟狂颠心胆热,背弓反手额眉棱,鼻衄目黄筋骨缩,脱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无别法,京骨大钟任显能。

三焦主包络客三焦为病耳中聋,喉痹咽干目肿红,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间心后痛相从,肩背风生连膊肘,大便坚闭及遗癃,前病治之何穴愈,阳池内关法理同。

包络主三焦客包络为病手挛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胁满腋肿平,心中淡淡面色赤,目黄善笑不肯休,心烦心痛掌热极,良医达士细推详,大陵外关病消释。

针灸-会郄治疗法、俞募治疗法、原络治疗法、子母补泻法

针灸-会郄治疗法、俞募治疗法、原络治疗法、子母补泻法

会郄治疗法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会太渊气膻中。

十六郄穴歌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在传统的针灸术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治疗法则叫会郄治疗法,即取病经之郄穴,同时取相应的会穴之一,两个穴道同时下针,我们就称之为会郄治疗。

我们知道,八会穴管的是脏腑髓骨筋脉气血,是内科的治症,而郄穴与十六条经络有关,因此,当它们一并使用的时候,就变成经络病与内科脏腑病都可以治疗,但偏向于内科病症。

同时,由于郄穴特殊的穴性,它对炎症与急症效果很好,因此我们又常常用在这些病症上。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俞募治疗法十二背俞穴歌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俞募治疗法”是针灸里的一个很大的治疗法则,当我们取本经之俞,同时取本经之募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俞募治疗。

俞,有输送之意,俞穴为阳气出入的地方,募,有聚集之意,募穴为阴气出入的地方,所以当它们一起用到的时候,就有平衡阴阳二气的作用。

_难经_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_廖树荣

_难经_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_廖树荣

・理论探讨・《难经》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510407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炙系 廖树荣 《难经・七十五难》提出这样一种说法:“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后世称之为“泻南补北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治疗。

其中东方属木代表肝,西方属金代表肺,南方属火代表心,北方属水代表肾。

东方实,西方虚,即肝实肺虚,是一种“木实侮金”的反克表现。

泻南方、补北方,就是补肾泻心,即益水制火。

《难经》遗留下来的这条训旨,确实让人感觉妙不可言,获益非浅!1.泻南补北法的治疗前提:“泻南补北法”是针对肝实肺虚证而提出的,然而,根据中医对证治疗观点,对于肝实肺虚之证,应当采用泻肝补肺的方法,而秦越人为何不采用这种方法?杨氏之签,令人茅塞顿开。

[1]杨曰:“肺气虚弱,肝气强硬,木反凌金,金家不伏,欲来平木,金木苦战,二藏则伤,故用针者,诊知其候,则须泻心,心气既通,肝气则复,又补于肾,肾家得气传而养肝,肝气已定,则肺不来平肝,自然两平耳。

2.泻南补北与补母泻子的辩证治疗:《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母泻子法,以常理观之,对肝实肺虚病人,理应采用泻心补脾的治则,因肝(土),何以却采用泻心补肾的方法呢?[2]滑氏曰:“金虚本资气于土,然其时土亦受制(木克土),未足以资之。

[3]王氏曰:“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脾,岂知肝气已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得不偿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

”既然补脾不能取到效果,而补肾泻心却能取得良好效应。

[4]叶氏曰:“夫火者,木之子也,水者,木之母也,泻火则火衰,而盗泄母气,其火之势减,亦不能凌金,补水则火气愈弱,更窃木气。

况木气即泻,金不受凌,则虚者自复。

”[5]滑氏曰:取水为金之子,又为木张老师自制了外用中草药制剂贴敷穴位即用天炙法来治疗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

(1)本经取穴法:
病在某经,就在本经选取子母穴。

如肺(经)五行属金,经渠五行属金故为其本穴,太渊五行属土而为其母穴,尺泽五行属水则为其子穴。

因此,肺的虚证宜补太渊,肺的实证应泻尺泽。

胃(经)五行属土,足三里属土为其本穴,解溪属火为其母穴,厉兑属金为其子穴。

胃的虚证宜补解溪,胃的实证应泻厉兑。

再如,足厥阴肝经之五行属木,肝(经)之实证、热证,本着“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应取本经行间穴泻之,因为行间为“荥火”,乃木之子穴;肝之虚证,按照“虚则补其母”的法则,应取本经的曲泉穴补之,因为曲泉为“合水”,乃木之母穴。

(2)异经取穴法:
系按十二经脉配合五行的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穴施术。

其中又有四种不同的用法:一是在子母经上随意取穴,如肝(经)的实证,在其子经(手少阴心经)任取一穴,用泻法;虚证
在其母经(足少阴肾经)任取一穴,用补法。

二是只限于选用子母经的本穴,例如肺的虚证宜补足太阴经太白(母经本穴),肺的实证应泻足少阴经阴谷(子经本穴)。

胃的虚证宜补手太阳经阳谷(母经本穴),胃的实证应泻手阳明经商阳(子经本穴)。

如肝实证只选用心经本穴少府(属火);肝虚证只选用肾经本穴阴谷(属水)。

三是只限于选用子经子穴或母经母穴,如肝实证只选用心经子穴神门(属土);肝虚证只选用肾经母穴复溜(属金)。

四是选用相表里经脉的子母穴,属于一种变法。

如肝实证,选取胆经的阳辅(子穴);肝虚证选取胆经的侠溪(母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