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合集下载

中学生网络安全主题班会教案大全6篇

中学生网络安全主题班会教案大全6篇

中学生网络安全主题班会教案大全6篇中学生网络安全主题班会教案精选篇1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

2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网络概念,有个大概的了解。

教学过程:课前引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平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随之出现的是各类网络安全问题。

一些人用网络工作学习,但总是有一些人出于赚钱显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对网络进行破坏,使平常的工作等受到很大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对网络安全有个总体上的认识,在例如木马的检测黑客技术计算机网络病毒漏洞检查和防范等方面有个较为细致的掌握,通过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包括一些常用的安全软件的使用等,使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系统地学习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

一学习要求及方法1 本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希望大家能勤做笔记,结合网上教案,认真做好听课及复习工作。

2 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这门课更依靠大家的自觉性,通过各类途径查看并学习相关资料,多动手动脑勤做笔记,以便以后解决类似问题。

3适时开展一些交流讨论会,分享一段时间来大家的所得。

二网络安全概述1 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了解学生能网络安全的理解兴趣及掌握程度。

分两组同学分别就木马及最近网络上流行的“熊猫烧香”病毒进行10分钟左右的讨论,然后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发言。

老师根据情况作一个小结。

2 老师通过小结使大家对木马以及“熊猫烧香”这种病毒有个较为准确的理解。

木马:“木马”程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病毒文件,与一般的病毒不同,它不会自我繁殖,也并不“刻意”地去感染其他文件,它通过将自身伪装吸引用户下载执行,向施种木马者提供打开被种者电脑的门户,使施种者可以任意毁坏窃取被种者的文件,甚至远程操控被种者的电脑。

“熊猫烧香” 病毒: 2006年底,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并将感染的所有程序文件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同时该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等功能。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网络安全风险的影响。

进行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欺凌防范等方面探讨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2.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中学生需要培养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了解网络的优势与风险,并能主动防范网络安全问题。

针对中学生,学校和家庭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开设网络安全课程,提高中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

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例如不随意陌生软件,不可疑等。

3. 个人信息保护中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需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他们应了解什么是个人敏感信息,例如、方式号码等,不随意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学生还应通过设置密码、不使用弱密码等方式保护个人账号的安全。

4. 网络欺凌防范网络欺凌是中学生面临的一个常见问题。

中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是网络欺凌,并掌握网络欺凌的预防和解决方式。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防范教育,教会他们如何应对网络欺凌,并且提供相应的举报渠道和机制。

5. 教育资源的利用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应结合教育资源的利用。

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网络安全教育的课程,提供各类网络安全教育资源。

家庭也可以通过监督学生的上网行为,向学生提供专业的网络安全教育资料和资源。

6.中学生作为网络安全的薄弱群体,需要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通过培养网络安全意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欺凌防范以及利用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只有通过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安全风险,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网络安全风险及应对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常见网络安全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2)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和行为习惯。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2)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演练法四、教学准备1、收集网络安全相关的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网络安全知识的讲解和互动环节。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网络安全事故的新闻视频,如网络诈骗导致学生财产损失、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骚扰等,引起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二)知识讲解(20 分钟)1、网络安全的定义和范畴向学生解释网络安全的概念,包括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范畴涵盖网络系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网络交易安全等。

2、常见的网络安全风险(1)网络诈骗介绍网络诈骗的常见形式,如虚假中奖信息、网络购物诈骗、冒充亲友诈骗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危害。

(2)个人信息泄露讲解个人信息在网络上被泄露的途径,如不安全的网站注册、随意分享个人敏感信息等,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如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信用卡被盗刷等。

(3)网络暴力阐述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如恶意评论、诽谤、人肉搜索等,强调其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伤害。

(4)网络成瘾分析网络成瘾的原因和危害,如影响学习、身体健康、社交能力等。

3、网络安全防范措施(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轻易相信陌生人,设置强密码并定期更换。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然而,网络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中学生往往缺乏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意识,容易陷入网络陷阱中。

因此,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网络威胁、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游戏安全、网络欺凌、不良信息过滤等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一、网络威胁网络威胁是指通过网络进行的各种攻击行为,如病毒、木马、钓鱼网站等。

中学生应该了解这些网络威胁的危害,并学会保护自己免受其侵害。

他们可以通过安装杀毒软件、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定期更新操作系统等方式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二、个人信息保护在网络世界中,个人信息的泄露是一种常见的安全问题。

中学生应该明白什么是个人信息,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他们应该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站填写个人信息、不随便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个人隐私、设置强密码等,以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他人恶意利用。

三、网络游戏安全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中学生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但其中也存在安全隐患。

中学生应该学会识别网络游戏中的欺诈、网络虚拟货币的管理以及避免成为网络游戏的上瘾者。

他们可以与父母、老师共同规划游戏时间,定期参加体育活动或其他兴趣班,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对学习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四、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是指通过网络对他人进行侮辱、威胁、恐吓等行为。

中学生应该明确网络欺凌的危害,并学会拒绝和防范网络欺凌。

他们可以设定隐私设置,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及时和家长、老师沟通,举报并避免参与网络欺凌行为。

五、不良信息过滤网络上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等。

中学生应该学会过滤和拒绝接触这些不良信息,保持对网络世界的健康认知。

他们可以通过安装过滤软件、主动选择健康的网络内容、避免泄露联系方式等方式防止接触不良信息。

六、网络好友的选择中学生在网络上结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年龄段的朋友,但未必都是值得信任的。

中学生应该慎重选择网络好友,并避免与陌生人交换个人信息。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网络安全的定义、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 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网络安全的风险、网络安全的基本措施。

3. 网络安全的基本技能:如何设置复杂的密码、如何防止病毒和木马的攻击、如何避免网络诈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网络安全案例的介绍,引发学生对网络安全的关注。

2. 讲解:教师讲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3. 实践: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网络安全的基本技能。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网络安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网络安全的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对网络安全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

五、教学资源:1. 网络安全案例材料。

2. 网络安全知识PPT。

3. 网络安全实践操作指导材料。

4. 网络安全讨论话题。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分析网络安全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问题的实际情况。

2. 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网络安全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主题演讲:邀请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七、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真实的网络安全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能。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演讲教学法:通过学生主题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学生安全教育防范网络

中学生安全教育防范网络

中学生安全教育防范网络中学生安全教育: 防范网络风险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来自社会的诸多安全风险,其中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我们需要加强中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

一、了解网络风险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让中学生了解网络风险的存在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网络上存在着许多不良信息,如不良网站、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这些都可能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引导中学生掌握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二、培养正确的使用网络的意识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我们需要教育中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并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中学生需要了解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和欺骗。

此外,他们还应该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在社交媒体上避免泄露个人信息,以免受到不必要的骚扰和威胁。

三、加强网络素养的培养为了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应对网络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加强他们的网络素养培养。

网络素养包括对网络技术和网络使用规则的理解,对网络风险的判断和防范能力,以及对网络侵权行为的识别和维权能力。

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提供实际案例和应对策略,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网络素养,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中学生的安全教育需要家校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家长应该关注中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并与学校积极沟通,共同促进中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议、发布网络安全指南等方式,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五、建立网络监管机制为了加强中学生的网络安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机制。

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网络安全政策,加强网络监管,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和网络犯罪的发生。

此外,学校也可以建立网络监控系统,对中学生在校园内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

六、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针对网络安全问题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我们还需要为中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初中网络安全教案大全

初中网络安全教案大全

初中网络安全教案大全【篇一: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教案】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教案一、教学目的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信息部安全使用网络的建议,继续进一步搞好我校的网络使用安全教育,减少因网络的使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杜绝网络潜在危险。

二、重点内容1、加强网络使用安全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使用网络的遵守意识。

2、组织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增强遵守网络使用安全的意识。

三、教育内容1、导入语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

青年在网络影响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令人倍感惊喜。

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不能给社会增辉。

2、网络的影响①网络的正面影响1〕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

此外,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②网络的负面影响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

2〕网络改变了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预防网络陷阱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

预防网络陷阱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

预防网络陷阱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在预防网络陷阱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陷阱的类型和特点网络陷阱包括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多种形式,这些陷阱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和传播性的特点。

学生要理解网络陷阱的危害和常见特点,才能更好地预防。

二、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应懂得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他们要学会设置强密码,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链接或下载未知软件,以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或遭受网络攻击。

三、学会识别网络陷阱学生需要具备识别网络陷阱的能力。

他们应该学习如何辨别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如何甄别网络诈骗和不良广告,以免误入网络陷阱。

同时,学生还应该培养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被误导或产生不良行为。

四、建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网络陷阱的存在与学生的网络伦理观念密切相关。

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道德底线,不参与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引导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盲目追求网络游戏和娱乐,避免沉迷网络。

五、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学生要了解网络世界的风险,学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网络安全知识,并能够主动预防网络陷阱。

学校可以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防范能力。

六、建立家庭网络安全监控机制家长在学生安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建立家庭网络安全监控机制,了解家庭网络环境,对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适度监控。

同时,家长要积极与学校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保护学生免受网络陷阱的侵害。

七、加强多方合作,共同应对网络陷阱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网络陷阱对学生的威胁。

学校可以与公安部门、网络安全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保护工作。

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努力,在保护学生网络安全方面加大力度,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氛围。

总之,预防网络陷阱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包括了学生对网络陷阱的认知、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保护、识别网络陷阱的能力、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家庭网络安全监控机制的建立以及多方合作共同应对网络陷阱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

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

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内容一青少年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特征
一、用户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约80%的用户从1999年或200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网龄大都不长。

具体分布如下:1997年以前占6.3%;1998年占14.0%;1999年占36.20%;2000年占43.50%。

二、上网地点: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三、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

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

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

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四、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五、用户和非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选择“获得更多的新闻”为最重要的需求的比例最高,其均值为3.81(满分为5分,以下同)。

以下依次是:“满足个人爱好”为3.74;“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为3.71;“课外学习和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为3.67;“结交新朋友”为3.65。

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为2.8l。

内容二网络的影响
一网络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

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

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

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
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

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

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

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

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

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

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

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

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内容三上网青年的各种“症状”
第一,认知上的“快餐——硬结”症
对于众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联网好比知识快餐一样,大大激发了他们急于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鼠标轻点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学习、工作效率。

而对网上各种时髦展品,他们在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下流连忘返,从不审视、怀疑它的构造成份和运转功效,整个大脑于囫囵吞枣之际成了一个受动而麻木的机器,致使许多硬结不但吞噬着青年人本应充满活力和主见的青春大脑,而且阻塞着他们对真知的内化。

第二,情感上的“狂泻——冷漠”症
对于那些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父权主义、顺应主义教育的青年来说,虽然在现实中其情感表露总要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左右,但他们身上被压抑的诸多情感却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肆意暴发。

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中高谈阔论成了人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通渠道。

只是我们观察到,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

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

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第三、意志上的“自主——膨胀”症
在互联网这一无人管理的区域内,青年人能够以己为中心,以己需要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地在游戏中扮演各类角色、自
主地设计令人惊叹的“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利于青年个性的张扬。

但我们也为一部分人在极度的意志自主中其“唯我独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胀表现所震惊:一些青年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总想通过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现而一鸣惊人,于是利在互联网上随意制造思想和议论的巨大泡沫,甚至为了达到让世人把他当主角的目的而不惜作出损害别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侵入别人系统等过激行为,以至酿发可怕的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

内容四充分认识网络发展中的“青年问题”,积极寻求对策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

2、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

要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

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3、构建网络和社会互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协作联动,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传统的青少年教育的政治优势和互联网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党、政府和群众团体的组织力量和培养网上青年志愿者的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网站的建设工作与对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机构运行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网络发展需求。

另外,还要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4、培养一批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

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5.6%的人根本不会用电脑,38.4%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工作者队伍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和互联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5、开辟更多的更好的青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

目前,大多数青少年网站没有新鲜感、时代感,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因此我们要尽快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

同时,要加强青少年教育软件的开发制作,利用法律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打击网上违法犯罪现象,走“以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