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纺织工具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古代纺织工具

古代纺织工具

古代纺织工具古代纺织工具名称:轧绵子机材质:木尺寸:长65厘米,高105厘米,宽63厘米年代:清代地点:海南省通什地区江苏省特点:脚踏轧花机。

机身上半部得曲柄与圆木棍相连,另有一根铁棍与木架相连。

机身得下半部为外撇得三脚架,三脚之间得横木上安踏板。

脚踏板可带动铁棍转动,与手柄转动得木棍互相倾轧,即可将棉花中得棉子除去。

名称:足踏纺车材质:木尺寸:长114厘米,高76厘米,宽57厘米年代:清代地点:江苏省特点:脚踏纺车,就是元代著名得纺织家黄道婆改进并创造得较为先进得纺车。

纺车由纺轮、车身踏板与纡子组成。

纺轮较大,轮幅呈葫芦形,车身得上部有四只纡子。

车身得下部呈圆拱桥形,上有圆孔,扁长木踏板得轴从中穿出。

脚踏踏板,带动纺轮得转动即可纺纱。

由于用脚踏转动纺车,人得双手可以同时纺三根或者四根面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纺车造型别致,线条优美,设计独具匠心。

名称:纺车材质:木、竹年代:民国地点:江苏省南通市特点:此纺车纺轮大而纤细,用竹篾圈成,轮轴与柄相连,车身为方形框架。

可能市纺纬得工具,即将绕在管子上得纱或丝,经纺纬车张在细竹管上,作纬纱与纬丝,作上机织布或其她织用。

名称:纺车与络车材质:木年代:清代地点:江苏省特点:纺车与络车就是卷纬得工具,络车上得纱或丝,经过纺车而卷在小竹管上。

该小竹管上得纬丝可放入梭床之中, 用以织布或织绸。

绕纱或丝得小竹管一般采用小箭竹做成。

名称:织机 ? 材质:木 ? 年代:清代地点:上海市松江县特点:作为民间织布机,此机较宽大,织出不得门幅较宽,一般约有一尺左右,明清时期松江得棉纺织业狠发达,几乎就是家家纺织,户户织布,故而松江得棉布亦有“衣被天下”之称誉。

名称:络车 ? 材质:木、竹尺寸:长65厘米,高105厘米,宽63厘米 ? 年代:清代地点:江苏省南通市特点:这架络车用竹、木制成,方框形木座稳重结实,就是摇纬得工具。

水转大纺车水轮就是以流水为动力旋转得动力装置,又称“水车”。

古代纺织工具-从纺锤到纺车

古代纺织工具-从纺锤到纺车

古代纺织工具-从纺锤到纺车(1)纺缍将松散的纤维拧成线条并拉细加捻成纱的过程叫纺纱,我国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是纺缍。

关于纺缍的具体出现时间,现在已无从查考。

不过在河北磁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有纺锤的主要部分——纺轮的出现,说明至迟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有了纺锤。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处,都有大量石制或陶制纺轮出土,更表明纺锤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纺纱工具了。

从古代这些遗物看,纺锤有单面插杆和串心插杆两种形式(图12)。

它们都是由纺轮和锤杆两部分组成。

锤杆一般用木、竹或骨制成。

比较早的只是一根直杆,战国以后,出现了顶端增置铁制屈钩的锤杆。

纺轮一般是用石片插杆纺锤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

早期的纺轮其形式有扁圆形、鼓形、算珠形、梯形等,直径大都在五六厘米,重量在50—150克之间。

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对纱线细度要求逐渐提高。

稍晚的,大都是用黏土专门烧制而成的,其形式趋于轻薄,侧面呈偏平状或梭子状,直径略有缩小,重量在15—60克之间,有的还加以纹饰和彩绘。

图12 串心插杆和单面插杆纺锤纺锤的结构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工作原理却很科学。

它巧妙地利用物体自身的重量和它旋转时产生的力偶作功,使乱麻似的纤维被牵伸加捻,撮合成纱线。

纺轮的外径和厚重,是决定成纱细度的关键。

外径和重量较大,转动惯量也比较大,纺成的纱较粗;外径适中,重量较小,厚度较薄的,转动惯量虽小,可转动延续时间较长,因而成纱较细且比较均匀。

这也是早期的纺轮较之晚期厚重的原因之一。

出土纺轮上的彩绘,多为红褐色,少量为黑色或黑褐色,以直线、弧线或卵点纹组成同心圆、辐射线等图案(图13)。

这种装饰,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好看,而且是为了在旋转加捻时比较容易判断捻向,起到匀捻作用。

纺锤的使用方法有掉锭法和转锭法两种。

掉锭法所用的纺锤是单面插杆式,纺纱时先将要纺的散乱纤维放在高处或用左手握住,再从其中抽捻出一段缠在锤杆上端,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捻动锤杆,使纺锤不停地在空中向左或向右旋转,同时不断地从手中释放纤维。

纺车历史介绍

纺车历史介绍

纺车历史介绍纺车作为纺织工具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密不可分,对纺织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对纺车的历史进行介绍。

纺车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

在古代,纺车是一种手工纺纱的工具,用来将棉花、麻、丝等纤维打成纱线。

在中国,纺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纺车是手摇纺车,也称为“板纺车”。

它由一个木制的车架和一个装有纱锭的转动轴组成。

女性纺织者坐在车前,用手摇纺车旋转纱锭,使纱线从纱锭上缠绕到纱梭上。

这种纺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产量较低。

后来,随着纺纱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种更加高效的纺车,称为“脚踏纺车”。

这种纺车在车架下方增加了一个踏板,纺织者可以用脚踩动踏板,使纺车更加稳定地转动。

脚踏纺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得纺纱成为一项相对轻松的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纺车的形式不断改进。

在宋代,出现了一种称为“大脚踏纺车”的纺车,它的车架更加稳定,纺纱效率更高。

同时,还出现了一种称为“手动纺车”的纺车,它的转动轴由手动推动,更加灵活。

到了明清时期,纺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出现了一种称为“卷绩纺车”的纺车,它可以自动卷绕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纺车的结构也更加复杂,可以同时纺细纱和粗纱。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纺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在18世纪末,英国的约翰·凯伊发明了一种称为“凯伊纺车”的纺车,它采用了水力驱动,大大提高了纺纱的速度和产量。

凯伊纺车的发明标志着手工纺纱时代的结束,工业化纺纱的时代的开始。

随着科技的进步,纺车的形式也不断更新。

现代的纺车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使用电力驱动,可以实现高速纺纱,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纺车的历史见证了人类纺织技术的发展。

从最早的手摇纺车到现代的智能纺车,每一次改进都在提高纺纱效率的同时,也推动了纺织工业的发展。

纺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纺纱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

纺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它不仅是纺织工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旧时的纺织动作

旧时的纺织动作

旧时的纺织动作引言纺织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利用自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他用品。

旧时的纺织动作是指在没有机械化设备的情况下,人们通过手工操作完成纺织工艺的一系列动作。

本文将介绍旧时的纺织动作,包括主要工具、技术和流程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工具纺轮纺轮是旧时纺织中最基本的工具之一。

它由一个圆形或半圆形的木头或石头制成,通常有一个轴穿过中心。

纺轮通过手摇或脚踩来使其转动,并带动其他部件进行纱线的制造。

纱锭纱锭是固定在纺轮上的一个装置,用于把棉花或其他原材料缠绕成线。

它通常由木材或金属制成,形状类似于一个圆柱体,并且有一个小孔供线穿过。

筒子筒子是用来盛放棉花或其他原材料的容器。

它通常由竹子、木材或陶瓷制成,形状类似于一个圆柱体,底部有一个小孔用于取出纤维。

技术和流程纤维的准备在进行纺织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纤维。

常见的原材料包括棉花、麻、羊毛等。

这些原材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才能用于纺织。

首先,将原材料放入水中浸泡,以软化纤维并去除其中的杂质。

然后,将浸泡后的原材料晾干,并进行剥皮或梳理等处理,使其更易于纺线。

线的制作线是纺织过程中最重要的产物之一。

在旧时的纺织中,线是通过将纤维缠绕在纱锭上制成的。

操作者将原材料放入筒子中,并通过手工或脚踩纺轮使其转动。

同时,操作者使用手指将原材料引导到纱锭上,并控制其张力和速度,以保证线的质量。

线的染色染色是旧时纺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制作好线之后,人们会使用天然植物染料或其他染料将其染色。

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以确保染色均匀且持久。

织布线制作完成后,就可以开始织布了。

织布是指将纺好的线交叉编织在一起,形成纺织品的过程。

在旧时的纺织中,人们通常使用手工织布机进行操作。

操作者将纱线穿过织布机上的梭子,并通过手动操作将梭子来回移动,使纱线交叉编织在一起。

后处理完成织布后,还需要进行一些后处理工作。

这包括修剪边缘、清洗、熨烫等步骤,以使纺织品更加平整和美观。

古代织布机的介绍

古代织布机的介绍

古代织布机的介绍
古代织布机是一种用于织造布料的工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古代织布机通常由机架、经线装置、综、筘、脚踏板等部分组成,通过人工操作来织造各种不同的布料。

古代织布机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手工织布机到复杂的自动织布机的演变。

最早的手工织布机是原始腰机,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斜织机、提花机等更为复杂的织布机。

古代织布机的种类非常多,如汉代的斜织机、唐代的束综提花机等,都是古代织布机的代表。

古代织布机的使用需要熟练的技术和经验,织布工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

在古代,织布机不仅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

同时,古代织布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纺织技术的进步和纺织业的繁荣。

总之,古代织布机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对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与传承在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纺织业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名,被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就足以说明中国在纺织业上的强大地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传承进行详细探讨。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起源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

大约在10万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用树皮、草、兽皮和鱼网等原材料制作衣物。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人们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纺织技术的发展也随之而来。

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出现了大量纺织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丝绸。

中国的丝绸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纺织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代表之一。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1.纺织工具的发展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的纺织工具无非就是纺轮、织机和染料等。

其中,纺轮是纺织工具中最古老的一种,具有搓纱和旋纱的功能。

织机也是纺织工具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早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间,就已经有了越来越复杂的织机。

2.纺织技术的改进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改进主要是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来实现的。

例如,在丝绸的制作过程中,人们通过多次尝试,发现在饲养蚕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最顶尖的丝绸。

随着时间的推移,纺织技术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因此享誉世界。

3.纺织技术的影响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影响不仅是在纺织业上,而是在整个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例如,随着中国的丝绸被大量输出到外国,除了增加中国的经济收入,也使丝绸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贸易商品,增强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三、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传承1.口传心授在中国古代,纺织技术是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母亲会教女儿纺织,大家族则会将纺织技术通过家族内部传承下来。

这种方式确保了纺织技术的不间断传承,也促进了家族内部的联系和协作。

2.书写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文字记录纺织技术的知识和技巧,这使得纺织技术的传承更加全面和稳定。

古代纺织工具

古代纺织工具

古代纺织工具名称:轧绵子机材质:木尺寸:长65厘米,高105厘米,宽63厘米年代:清代地点:海南省通什地区江苏省特点:脚踏轧花机。

机身上半部的曲柄与圆木棍相连,另有一根铁棍与木架相连。

机身的下半部为外撇的三脚架,三脚之间的横木上安踏板。

脚踏板可带动铁棍转动,与手柄转动的木棍互相倾轧,即可将棉花中的棉子除去。

名称:足踏纺车材质:木尺寸:长114厘米,高76厘米,宽57厘米年代:清代地点:江苏省特点:脚踏纺车,是元代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改进并创造的较为先进的纺车。

纺车由纺轮、车身踏板和纡子组成。

纺轮较大,轮幅呈葫芦形,车身的上名称:纺车材质:木、竹年代:民国地点:江苏省南通市特点:此纺车纺轮大而纤细,用竹篾圈成,轮轴与柄相连,车身为方形框架。

可能市纺纬的工具,即将绕在管子上的纱或丝,经纺纬车张在细竹管上,作名称:纺车与络车材质:木年代:清代地点:江苏省特点:纺车和络车是卷纬的工具,络车上的纱或丝,经过纺车而卷在小竹管上。

该小竹管上的纬丝可放入梭床之中,用以织布或织绸。

绕纱或丝名称:织机材质:木年代:清代地点:上海市松江县特点:作为民间织布机,此机较宽大,织出不的门幅较宽,一般约有一尺左右,明清时期松江的棉纺织业狠发达,几乎名称:络车水转大纺车水轮是以流水为动力旋转的动力装置,又称“水车”。

早在公元前1世纪,东西方几乎同时发明了水轮。

14世纪初,中国发明了由水轮、大绳轮和纺纱机构成的水力大纺车。

该纺车有32个纱绽,24小时可纺麻百斤以上,在当时工效较高,是中国古代纺织机械方面的一个重大成就。

唐宋时期利用水车驱动灌溉机械更为普遍,先后发明了水转筒车、水转龙骨水车等。

该展品通过可动模型向游客展示南宋后期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水转大纺车的工作原理。

苗家纺车织布机v1.0 可编辑可修改11。

纺织人都应该了解的历史知识:古代织造机具

纺织人都应该了解的历史知识:古代织造机具

纺织人都应该了解的历史知识:古代织造机具1原始织机我国在远古时是以“手经指挂”来完成“织纫之功”的(《淮南子》)。

所谓“手经指挂”是将一根根纱线依次绑结在两根木棍上,再把经两根木棍固定的纱线绷紧,用手或指像编席或网那样进行有条不紊的编结。

后来由于纤维加工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加工出的纱线日渐精细,再用“手经指挂”的方法编结,不但费工而且柔软的纱线极易纠缠在一起,给操作带来困难。

于是我们的祖先又发明出具有开口、引纬、打纬三项主要织造运动的原始织机。

1975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第四文化层中,除出土了木制和陶制的纺轮外,同时还出土了许多原始织机的机件,如打纬的木刀、骨刀、绕线棒及大大小小用于织造的木棍,印证了我国在距今600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原始织机的事实。

原始织机的具体形制目前虽还缺乏更多的实物依据,但是根据河姆渡出土的原始织造工具,参照少数民族保存的同类型的原始织造方法,我们仍可看到这种织机的端倪。

原始织机的主要组成机件有:前后两根相当于现代织机上卷布棍和经轴的横木,一把打纬刀,一个引纬的纡子,一根直径较粗的分经棍和一根较细的综杆。

织造时,织工席地而坐,将经纱的两端分别绑在两根横木上,其中一根横木(卷布轴)系在腰间,另一根由脚踏住,靠腰背控制经纱张力,利用分经棍形成一个自然梭口,用纡子引纬,砍刀打纬。

织第二梭时,提起综杆,使下层经纱变为上层,形成第二梭口,立起砍刀固定梭口,纡子引纬,砍刀打纬。

织造就是这样不断交替循环往复进行的。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一个贮贝器盖上,铸有一组古代少数民族妇女用原始织机织布的塑像。

像中妇女身着对襟粗布衣,席地而织。

她们有的正在捻线;有的正在提经;有的正在投纬引线;有的正在用木刀打纬,塑像形态十分逼真,我们从中可形象地看到用原始织机织布的全过程(图16)。

原始织机虽然简单,只有那么几根木棍,却包含了近代织机的几项主要运动,并能成功地织出简单布帛。

它的出现不仅使原始织造技术得到重大改进,也为后世各种织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它是现代织机的始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纺织工具
名称:轧绵子机
材质:木
尺寸:长65厘米,高105厘米,宽63厘米
年代:清代
地点:海南省通什地区江苏省
特点:脚踏轧花机。

机身上半部的曲柄与圆
木棍相连,另有一根铁棍与木架相连。

机身的下半部为外撇的三脚架,三脚之
间的横木上安踏板。

脚踏板可带动铁棍
转动,与手柄转动的木棍互相倾轧,即
可将棉花中的棉子除去。

名称:足踏纺车
材质:木
尺寸:长114厘米,高76厘米,宽57厘米
年代:清代
地点:江苏省
特点:脚踏纺车,是元代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改进并创造的较为先进的纺车。

纺车由纺轮、车身踏板和纡子组成。

纺轮较大,轮幅呈葫芦形,车身的上部有四只纡子。

车身的下部呈圆拱桥形,上有圆孔,扁长木踏板的轴从中穿出。

脚踏踏板,带动纺轮的转动即可纺纱。

由于用脚踏转动纺车,人的双手可以同时纺三根或者四根面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纺车造型别致,线条优美,设计独具匠心。

名称:纺车
材质:木、竹
年代:民国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
特点:此纺车纺轮大而纤细,用竹篾圈成,轮轴与柄相连,车身为方形框架。

可能市纺纬的工具,即将绕在管子上的纱或丝,经纺纬车张在细竹管上,作纬纱和纬丝,作上机织布或其他织用。

•名称:纺车与络车•材质:木
•年代:清代
•地点:江苏省•特点:纺车和络车是卷纬的工具,络车上的
纱或丝,经过纺车而卷在
小竹管上。

该小竹管上的
纬丝可放入梭床之中,用
以织布或织绸。

绕纱或丝
的小竹管一般采用小箭竹
做成。

• 名称:织机 • 材质:木 • 年代:清代 • 地点:上海市松江


特点:作为民间织
布机,此机较宽大,织出不的门幅较宽,一般约有一尺左右,明清时期松江的棉纺织业狠发达,几乎是家家纺织,户户织布,故而松江的棉布亦有“衣被天下”之称誉。


水转大纺车
水轮是以流水为动力旋转的动力装置,又称“水车”。

早在公元前1世纪,东西方几乎同时发明了水轮。

14世纪初,中国发明了由水轮、大绳轮和纺纱机构成的水力大纺车。

该纺车有32个纱绽,24小时可纺麻百斤以上,在当时工效较高,是中国古代纺织机械方面的一个重大成就。

唐宋时期利用水车驱动灌溉机械更为普遍,先后发明了水转筒车、水转龙骨水车等。

该展品通过可动模型向游客展示南宋后期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水转大纺车的工作原理。

苗家纺车
织布机
木质水车3D模型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