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纺织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纺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纺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传统纺织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传统纺织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展示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审美追求。
本文从织物材料、染色技艺和纹样设计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纺织。
一、织物材料中国传统纺织以丝、棉、麻、毛四种天然纤维为主要材料,其中以丝绸最为著名。
中国丝绸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商代,就有了饰有蚕食的丝绸残片。
丝绸的生产工艺渐趋成熟,并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
传统的丝绸工艺包括蚕蛹吐丝、蚕茧煮制、丝线牵引、织机编织等环节,其中蚕茧的处理尤为关键。
经过严格的挑选,只有较长而且质地均匀的蚕茧才能成为上等丝绸的原材料。
除了丝绸,中国传统纺织中的棉织品、麻织品和毛织品也各具特色。
棉花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长时间的栽培和培育,逐渐演化出高品质的棉纺技术。
山西的棉袄、四川的棉布以及南方地区的蓝印花布都是中国传统棉织品的代表。
麻织品则以云南的苎麻、安徽的苇麻为主要原料,比较常见的有云南的彝锦、布依族的蓝靛布等。
毛织品方面,中国的山羊绒、羊毛和兔毛等都是常用材料,代表作品有蒙古族的“白月兔绒”和藏族的“扎茸”。
二、染色技艺中国传统纺织中的染色技艺也是独具特色。
在古代,中国人就掌握了使用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的技术。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植物染料,比如蓝色染料的蓝靛,红色染料的茜草等。
这些染料不仅色泽鲜艳持久,而且经久耐用。
在染色技术上,中国人还善于运用漂白、叠色、刺绣和插花等技法,使织物的花纹更加立体、层次更加丰富。
在染色工艺中,陶瓷制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与染色技艺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纺织品的发展。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的“唐三彩”和宋代的“青花瓷”。
这些陶瓷制品以其独特的色彩和花纹样式,使纺织品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纹样设计中国传统纺织中的纹样设计是独具匠心的。
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中国古代纺织品

夏商周:纺织品被赋予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夏商时期纺织原料主要是以丝麻为主。
商周时期,纺织品逐渐开始被赋予了身份和地位等社会意义,彰显严格的等级制度,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奠定了丝织品在中国纺织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夏代起,纺织品已经成为交易物品,出现了纺织生产发达的中心城镇,形成了以纺织生产为业的专业氏族。
束丝(绕成大绞的丝)成了规格化的流通物品。
丝绸贸易也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商代丝织物的品种有所增加,绢、组、绣、罗、印绘等种类的织物都有出土记载。
商周时期,在一些大型贵族墓葬中还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玉蚕等实物,也证实了当时的丝织业开始受到人们信仰和原始宗教的影响。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纺织机械,如缫车、纺车、织机等就已经相继出现。
还出现了专织绞经织物的罗机。
此外,这一时期的染色技术不断提高,“青、黄、赤、白、黑”五种主要颜色已经出现,并用不同颜色的丝帛服装来区分身份等级。
先秦两汉:初具规模纹样多变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黄河流域、巴蜀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三大丝织业中心。
其中以黄河流域最为重要。
政府专门设立了专为皇室各种场合生产锦、绣、纨、绮等高档织物的机构——御府尚方织室。
而黄河下游的齐鲁之地也成为丝绸织绣的生产重地。
自战国时期起,巴蜀地区以成都为主,蚕织事业已初具规模。
主要以织锦而著称。
蜀锦的织造有着独特的整经工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品种和色彩纹样。
自秦以来,麻布的精粗程度开始以升来表示。
周代的麻织技术与丝织技术不相上下。
秦汉以来,大麻布和一般苎麻布都是老百姓的日常衣料。
战国到汉代时期丝织物主要分布在当时的楚地——两湖地区,织绣种类达到几十种之多,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织绣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丝织工艺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品纹样上的演变,主要从纱、绫、罗、绮、锦等几种代表织物中表现出来,其中尤其以锦最为华丽和突出。
战国的织锦纹样多以矩形、菱形等几何纹为主,龙凤、麒麟、人物线条贯穿其中,颜色以棕、灰绿、朱红为主,缤纷华丽,生动反映了楚文化的神奇浪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工艺与设计分析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工艺与设计分析
中国古代纺织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工艺与设计风格。
本文将从工艺与设计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古代纺织品。
一、工艺分析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工艺主要包括:纺、织、染、绣等。
其中,纺和织是最基本的工艺。
纺线主要采用的原料有棉、麻、丝、毛等,通过手工或机器将原料纺成线。
织布主要采用手工,也有少量采用机器,将纱线交织成布。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工艺水平非常高超,尤其是在丝绸的生产上。
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被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生产已经达到了顶峰,形成了“蜀锦”、“汉锦”、“云锦”等多种不同的织锦工艺。
二、设计分析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设计风格多种多样,从简约到华丽,从几何图案到自然图案都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唐风格和宋元明清风格。
汉唐风格的纺织品设计以几何图案为主,色彩鲜明,线条流畅。
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有“云龙图”、“鹰扬图”等。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纺织品设计逐渐向自然图案转变。
宋代的纺织品以“山水”、“花鸟”为主题,色彩柔和,线条流畅。
元代的纺织品则更加注重色彩的对比和层次感。
明清时期的纺织品则更加注重装饰效果,图案更加复杂,色彩更加丰富。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纺织品的设计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不仅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
这些优秀的设计和工艺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的纺织品产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研究与继承》

《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研究与继承》我国古代纺织文化研究与继承一、概述古代我国的纺织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有责任对我国古代纺织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继承,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古代纺织技艺1. 丝绸我国古代丝绸以其精美的面料和独特的加工工艺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奢侈品。
自汉代开始,丝绸就成为了我国的一张名片,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丝绸的历史渊源和加工工艺,以有效保护这一文化瑰宝。
2. 织布古代我国的织布技艺也非常发达,从简单的手工织布,到后来的机械织布,都展现了我国纺织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古代织布技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修养。
3. 刺绣古代我国的刺绣艺术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珍品,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称赞。
通过对古代刺绣艺术的研究与继承,我们可以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古代我国的手工艺术之美。
三、纺织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 服饰文化古代我国的纺织品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通过对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与继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为当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迪。
2. 礼仪文化在古代我国,纺织品也常常被用于礼仪场合,成为表达敬意和情感的一种载体。
通过对古代纺织品在礼仪文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礼仪的内涵和价值,为当代的社交礼仪提供借鉴和传承。
3. 宗教文化在古代我国的宗教活动中,纺织品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古代纺织品在宗教文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继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宗教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为当代宗教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四、个人观点与总结在现代社会,古代纺织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
我希望通过我对古代纺织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古代我国的纺织文化之美,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丝绸的由来简单介绍

丝绸的由来简单介绍
丝绸是一种传统的纺织品,其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发现丝绸的遗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多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
丝绸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栽培蚕丝和进行蚕丝纺织有关。
据传,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叫西陵氏的女子在树上发现了一个蚕茧,并试图用水解开它,结果发现蚕丝可以拉成一根长长的丝线。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丝绸产生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逐渐发展了用蚕丝制作丝绸的技术,并将其作为一种奢侈品和重要的贸易商品。
丝绸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经济的象征之一。
丝绸制造技术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朝鲜半岛、日本和印度,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丝绸的特点是透气性好、手感柔软、光泽度高等,因此被广泛用于制作衣物、床上用品、窗帘等。
它也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丝绸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通过蚕丝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纺织品和贸易商品。
国纺源头,万年衣祖

6grass linen国纺源头,万年衣祖图片来源:@夏木织物 @彭传明pcm夏布是有着“中国古代纺织品活化石”之称的传统麻纺织品。
夏布,在广义上来讲,指的是华夏之布。
麻纺品在古代称为布,其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夏布源头可追溯至以大麻、苎麻、葛麻为主的麻纺布。
在麻纺的演变进程中,因苎麻在麻作物中纺织性能优良,麻纺布以苎麻布为主。
从狭义上来讲,夏布指的是夏天特属的布。
因苎麻纤维具有散热、透湿与快干的优良特性,所织成的布适宜于夏季穿着,故名“夏布”。
追本溯源,夏布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出现在元代戏曲中,但很难从语境中看出它的含义。
直至明朝,文字记载中才频繁出现夏布一词。
到清代,出现在地方志的名产实录中的夏布,即为狭义的精细苎麻夏布。
明清时期,麻纺作为平民最大宗的服饰面料的地位被棉纺布所取代,并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走向边缘化。
苎麻布相较丝、棉等织物,更适合制作夏天的衣物。
因此苎麻织物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时尚”的夏季面料。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7近代夏布外销渠道打开,作为大范围流通的商品,夏布一词开始流行起来。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固守了其核心工艺——绩麻。
绩麻工艺维护着手工艺夏布的精致与独特,奠定了夏布古朴醇厚的物质基础。
夏布的主要原材料是苎麻,经历苎麻生产、收割、剥麻、晒晾、漂白、制作麻团、整经、理线、捻纱、织布等数道工序才能形成胚布。
打麻漂白是通过手工剥取麻皮,用清水漂白、日光漂洗、石灰水漂洗等方法形成苎麻,打成捆状,再通过剥麻将青皮皮层刮落,与韧皮层分离,以形成原麻材料。
然后,需将漂白后的苎麻经过劈丝撕成一缕缕状,放入清水中,用指甲将苎麻条梳理成一根根细丝状,将其首尾衔接,再用圆筒将纱线缠绕成麻团,这就是绩麻挽团。
挽成麻团后,需将牵好线的一端逐根穿过梭子,用竹片串联固定于架子之上,将牵线摊开,蘸取米粉浆进行均匀上浆。
最后则是整经牵线,将选好的麻团放在地上,从每个麻团中将麻线从固定好的牵竿中迁出捡箱。
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纺织原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里程碑:
1. 亚麻:亚麻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纺织原料之一,早在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栽培亚麻植物,并将亚麻纤维纺成线进行织造。
2. 绢:汉代开始,桑树的种植逐渐普及,人们开始利用桑树叶子的纤维制作丝绢,这是中国古代纺织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 丝绸:丝绸的制作技术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的丝绸制作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上古时代。
丝绸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中国的丝绸成为世界著名的特色产品。
4. 棉花:棉花的种植在中国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但直至唐朝时期,棉花才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并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
5. 羊毛:羊毛是中国古代纺织原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人们利用山羊、绵羊等动物的毛制作绒毛织物。
6. 麻、草、树皮等纤维: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纺织原料外,中国古代还利用不同的植物纤维制作织物,如苎麻、莎草、蓖麻等,以及利用树皮制作的纺织品。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人们对不同植物纤维的利用和发展,丰富多样的纺织原料也为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和服装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的纺织和织造技术有哪些创新

中国古代的纺织和织造技术有哪些创新中国古代的纺织和织造技术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创新和发展对世界纺织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古代纺织和织造技术的创新点:1.丝绸制造技术的创新:中国古代丝绸制造技术独步世界,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丝绸的生产工艺和丝绸品种的开发上。
古代中国丝绸制造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缫丝技术和丝绸品种的不断创新,如丝、绫、缎、绸等。
2.棉纺织技术的创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之一,棉纺织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棉花的种植技术和棉纺织品的加工技术上。
中国古代棉纺织技术的创新包括棉花的推广种植、棉纺织品的加工技术和棉纺织品品种的开发。
3.麻纺织技术的创新:麻纺织技术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主要体现在麻纺织品的加工技术和麻纺织品品种的开发上。
中国古代麻纺织技术的创新包括麻的种植技术、麻纺织品的加工技术和麻纺织品品种的开发。
4.毛纺织技术的创新:中国古代毛纺织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毛纺织品的加工技术和毛纺织品品种的开发上。
如羊毛、驼毛、兔毛等毛料的加工技术和相应的纺织品品种的开发。
5.织造技术的创新:中国古代织造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织造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
如手工织机、脚踏织机、提花机、绣花机等设备和工艺的不断创新。
6.印染技术的创新:中国古代印染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印染工艺和印染材料的应用上。
如手工印花、雕版印花、木版印花等印染工艺和各种染料的应用。
7.整理技术的创新:中国古代纺织品的整理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纺织品的后整理工艺和整理材料的应用上。
如漂白、染色、定型、防缩、防虫等后整理工艺和各种整理材料的应用。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纺织和织造技术的创新点,这些创新使得中国古代的纺织和织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中国古代丝绸制造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解题思路:回顾中国古代丝绸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创新点,如丝绸的生产工艺和丝绸品种的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纺织品
高汉玉
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
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
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
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
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
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
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
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
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
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人兽葡萄纹、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见汉代纺织品)。
(见彩图[菱纹
罗绮]、[素纱单
衣]、[人兽葡萄纹(东
汉) ](东汉) " class=image>)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丝织品仍以经锦为主,花纹则以禽兽纹为特色。
1959年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城址和高昌国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有夔纹锦、方格兽纹锦、禽兽纹锦、树纹锦,以及“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织成履等。
毛、棉织品发现有方格纹毛、紫红色毛、星点蓝色蜡缬毛织品,以及桃纹蓝色蜡缬棉织品等新的缬染织物。
隋唐时代此时纺织品的生产分工明确,唐王朝官府专门设立织染署,管理纺织染作坊。
唐代纺织品在各地均有出土,以新疆、甘肃为最多,传世品则以日本正仓院所藏数量最丰。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了大量唐代纬线显花的织锦,花纹以联珠对禽对兽为主,有对孔雀、对鸟对狮、对羊、对鸭、对鸡及鹿纹、龙纹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还出现了团花、宝相花、晕花、骑士、胡王、贵字、吉字、王字等新的纹饰。
纹缬染色更有新的发展,有红色、绛色、棕色绞缬绢、罗;蓝色、棕色、绛色、土黄色、黄色、白色、绿色、深绿色等蜡缬纱绢及绛色附缀彩绘绢等,代表印染工艺技术已达到新的水平。
(见彩图[对羊对鸟树纹锦(北
朝)]、[骑士对兽球纹锦(唐)])宋代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
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
宋黄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
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
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
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
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
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
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
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0.2毫米。
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
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
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
参考书目
明石染人:《染史考》,矾部甲阳堂藏版,1927。
夏鼐:《考古学与科技史》,科学出版社,1979。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