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氟与环境

合集下载

中国土壤氟污染研究现状

中国土壤氟污染研究现状

中国土壤氟污染研究现状杨金燕;苟敏【摘要】氟污染是目前中国十分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土壤中氟的分布有一定地域性,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西南地区土壤中氟的本底值较高.土壤中氟的形态分析表明,污染土壤及非污染土壤中的氟均以残渣态为主.农作物含氟量与土壤含氟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已有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现有的氟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改良方式有客土、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耕作制度、施用化学改良剂、施用有机质及电动修复等.目前中国土壤氟的研究还存在土壤氟分布特征研究尚不系统,部分地区采用的测试方法不统一;部分地区土壤氟的来源解析不明;有关土壤微生物、土壤腐殖酸、土壤矿物与土壤中氟化合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土壤中全氟化合物的研究受现有标准物质和检测技术限制,目前尚不能完全甄别和分析出土壤中有机氟的含量及未知的有机氟种类等问题.土壤中氟的吸附、固定机理,氟化物在土壤中的释放作用和化学与机械迁移规律,工业排放的氟污染物及化肥施用带来的氟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土壤中氟离子向地下水的迁移过程及机制,不同区域氟毒害的临界浓度的确定,氟污染物不同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分析等将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Fluorine (F) contamination in soil is one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at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China.The distribution of F in soils of China is regional.Soil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such as Guizhou,Yunnan,Qinghai,and Tibet,have high background values of F.The chemical extrac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F in both polluted and unpolluted soils mainly exists in residual fraction.Howev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F in crops and in soils has remaineddebatable.Fluorine polluted soils can be remediated and utilized bychanging the ways of land use and cropping system,using chemical remediate materials such as CaCl2,CaSO4,CaCO3,CaO andCa3(PO4)2,applying organic material,and using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Although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F in soils and the remediation of F polluted soil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China,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f F contamination in soils in China.The distribution of F in soils are not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nd the analysis methods are not uniform throughout China;the source ofF in soils in some areas are unclear;the interaction of soil humic acids,soil minerals and soil microorganisms with fluorine compounds in soils remains unknown;and limited by the existing standard materials and the detection methods,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soils are not fully identified.Thus,possibl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of F in soils in China may include:the adsorption and fixation mechanisms of F in soil;the release and migration patterns of F in soil;the biogeochemical behavior of F in soil from industrial emission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the migra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F ion from soil to groundwater;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ritical concentration of F poisoning in different regions;and the health risk analysis of fluorine exposure through different pathways to human beings.【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7(026)003【总页数】8页(P506-513)【关键词】土壤;氟;分布;迁移;修复【作者】杨金燕;苟敏【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氟(F)为卤族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Ⅶ主族。

土壤环境监测中氟化物的检测方法综述

土壤环境监测中氟化物的检测方法综述

土壤环境监测中氟化物的检测方法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壤中的氟化物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氟化物是一类常见的环境污染物质,主要来源包括化肥、工业废水、锂电池等。

氟化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包括影响作物生长、土壤质量下降、引起人体骨骼病变等问题。

由于氟化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复杂,因此需要一系列精确的监测方法来准确检测氟化物的存在和浓度。

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离子色谱法、电化学法、荧光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但都能有效地检测土壤中的氟化物含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氟化物的实时监测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有机会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生物传感器等技术来实现对土壤中氟化物的实时监测,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氟化物的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将会朝着更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为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靠性。

1.2 研究意义氟化物在土壤环境中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其来源多样且危害严重。

氟化物的监测方法对于及时发现和防止土壤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针对氟化物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实时监测方法和定性定量方法。

实时监测方法可以实现对氟化物的即时监测和分析,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而定性定量方法则能够准确地检测土壤中氟化物的含量,并为环境治理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氟化物的监测将更加精准和高效,有助于保护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

对氟化物的监测方法进行综述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0字】2. 正文2.1 氟化物的来源和危害氟化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化合物,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农药残留、矿产开采和燃煤排放等。

氟化物的主要危害包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氟化物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和急性中毒。

长期接触高浓度氟化物会引起骨质疏松、齿渍、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严重影响健康。

急性中毒则会引起呕吐、腹泻、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土壤环境监测中氟化物的检测方法综述

土壤环境监测中氟化物的检测方法综述

土壤环境监测中氟化物的检测方法综述1.氟化物的来源和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氟化物是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释放到土壤中的一种化合物,它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气、化肥、农药、进口矿物质和含氟活性物质的工业废水等。

氟化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存在会影响土壤的化学性质,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甚至引起土壤的酸化和盐碱化。

氟化物还会通过土壤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现阶段,对土壤环境中氟化物的检测主要采用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等。

化学分析法主要包括离子色谱法、滴定法和萤光法;光谱分析法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和光电离质谱;电化学分析法主要包括电导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

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具体的介绍:2.1 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一种传统的氟化物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特定的试剂与氟化物发生反应,根据反应产物的性质来确定氟化物的浓度。

离子色谱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化学分析法,其检测原理是将样品中的氟化物化合物溶解为离子,然后通过色谱柱对氟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测定洗脱液中氟化物的浓度来确定样品中氟化物的含量。

离子色谱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的优点,但对仪器设备、试剂和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

滴定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法,其原理是将氟化物溶液滴加标准氯化钠溶液,并在pH较高的条件下,通过氟离子与氯离子的置换反应来确定氟化物的含量。

滴定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成本低,但其检测灵敏度较低,对实验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萤光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氟化物与铝和磷酸盐形成的铝磷酸盐发出的荧光强度与氟化物的浓度成正比的关系来确定氟化物的含量。

萤光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的特点,但对仪器设备和试剂的要求较高。

光电离质谱是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将氟化物气体通入电子源产生电子来离子化,并通过质谱仪对产生的离子进行检测来确定氟化物的含量。

光电离质谱具有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但对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

土壤中氟化物执行标准

土壤中氟化物执行标准

土壤中氟化物执行标准
土壤氟化物是一种污染物,一般存在于金属表面、燃料的燃烧产物、水源和气体中,它会向土壤和水中的植物和动物残留,因此对生
态系统造成污染。

为了减轻环境污染,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标准,
即土壤氟化物执行标准。

土壤氟化物执行标准规定,平均空气中氟化物浓度不得超过0.15 mg/m3;土壤氟化物浓度不得超过0.4 mg/kg;气体中生物可溶性氟化物的单位体积的总含量不得超过0.07 mg。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氟化物浓度超过上述标准,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土壤中的氟化物含量,减
轻环境污染。

落实土壤氟化物执行标准,有许多技术措施可以选择。

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处理气体、控制和减少排放、加强地表覆盖、使用植被生
物废物处理等措施来解决土壤氟化物污染问题。

此外,对氟化物污染的检测也非常重要。

必须定期检查有污染源的土壤及地表水,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氟化物污染。

总之,土壤氟化物执行标准主要以污染物浓度标准为限度,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环境质量及保护生态系统优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含氟化合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含氟化合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含氟化合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一、引言含氟化合物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学物质,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大量的含氟化合物不但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而且对地球环境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大气、水体、土壤等角度探讨含氟化合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期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二、大气1、氟化物对大气中光化学反应的影响氟化物是大气中的一种重要污染物,它能参与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对大气中的臭氧、PM2.5等物质的生成和转化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氟含量越高的区域,其大气中臭氧含量越高,然而臭氧是一种有害物质,它会造成人体呼吸系统的不良影响。

此外,含氟化合物还会影响大气中其他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例如酸雨的形成。

2、全球变暖与氟化物的关系含氟化合物是温室气体的一种,它们会对地球的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促进全球变暖。

事实上,含氟气体的温室效应远比同等质量的二氧化碳更强,而且它们的寿命也比CO2更长。

这些气体并不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但它们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同样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多次呼吁减少这些化合物的排放。

三、水体1、氟化物对水生生物的危害含氟化合物是水体中的一种重要污染物,它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危害。

水生生物在吸收了过多的氟化物后,会出现神经病变、生殖系统受损等症状。

此外,氟化物还会影响水中的营养循环,导致一些水生生物的死亡和生态失衡。

2、氟化物对水资源的影响氟化物对水质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水生生物,它还污染了水资源,使得一些地区的饮用水受到影响。

有些地区的水源中含有过多的氟化物,这会对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水中氟化物的存在还会引起水质变差,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隐患。

四、土壤1、氟化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含氟化合物不仅会污染大气和水体,也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土地肥力的维持和恢复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氟化物的存在会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和丰度,从而影响土壤碳循环和养分循环等生态过程。

环境中氟化物的迁移和转化及其生态效应

环境中氟化物的迁移和转化及其生态效应

一、环境中氟化物的来源和存在形式环境中的氟化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活动、自然地球化学作用等多种途径。

工业生产中,铝冶炼、磷肥生产、氟化工生产等过程都会释放氟化物污染物质,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农药使用也会导致氟化物的释放。

在自然地球化学作用中,氟化物主要存在于水、土壤和大气中,而这些环境中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又包括游离态、溶解态和吸附态等。

二、环境中氟化物的流动和转化过程环境中的氟化物具有一定的迁移性和转化性。

在水环境中,氟化物可以随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向迁移,同时会发生溶解、沉积和吸附等转化过程。

在土壤中,氟化物也会在土壤孔隙中随水分迁移,并受到土壤吸附、根系吸收等过程的影响。

在大气环境中,氟化物则可以通过大气扩散和降水沉降的方式进行迁移,同时会发生气相和颗粒相的转化过程。

三、环境中氟化物的生态效应环境中氟化物的存在和迁移转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氟化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是明显的,大量暴露于氟化物中的生物体可能会出现牙骨畸形、营养代谢紊乱等现象。

环境中氟化物的过量积累也会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土壤肥力和地下水质量。

氟化物的释放还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生态平衡。

四、减少环境中氟化物的迁移和转化为了减少环境中氟化物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氟化物的迁移和转化。

应该加强工业生产和农业活动中的氟化物排放控制,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化肥农药来减少氟化物的释放。

需要加强水、土壤和大气中氟化物的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氟化物污染问题。

也可以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和物理化学方法来清除环境中的氟化物污染。

五、结语环境中氟化物的迁移和转化及其生态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术的应用。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监测,积极采取减少氟化物污染的措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六、氟化物污染治理技术的探讨在治理环境中氟化物污染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来减少氟化物的迁移和转化。

土壤环境监测中氟化物的检测方法综述

土壤环境监测中氟化物的检测方法综述

土壤环境监测中氟化物的检测方法综述土壤中氟化物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质,它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一些特定地质条件下的自然释放。

氟化物对土壤环境具有一定的危害,过量的氟化物会导致土壤酸化、植物生长受限、土壤微生物受损等问题,因此对土壤中氟化物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壤环境监测中氟化物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一、氟化物的检测方法氟化物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物理检测法和生物检测法三种类型。

具体方法如下:1. 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氟化物检测方法之一,其主要包括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离子色谱法、荧光法等。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氟化物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离子选择性电极对氟化物进行定量分析。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是使用特定的电极来检测氟化物离子,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度。

离子色谱法是通过离子色谱仪对土壤样品中的氟化物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

荧光法是将待测溶液与荧光试剂相互作用,通过测定荧光强度来确定氟化物的浓度,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可视化的优点。

2. 物理检测法物理检测法主要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光谱分析等。

X射线荧光光谱是通过激发土壤样品产生的X射线来分析土壤中的氟化物含量,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性。

光谱分析是利用土壤样品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发射或散射光谱特性来检测氟化物含量,其优点是简单易行、无需样品前处理。

生物检测法是利用生物传感器或生物指示剂对土壤中氟化物进行检测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体对氟化物的敏感性来进行检测。

常见的生物检测法包括酶法、微生物方法等。

酶法是利用氟化物对酶活性的影响来测定土壤中的氟化物含量,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的优点。

微生物方法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对氟化物的敏感性来测定土壤中的氟化物含量,常用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细菌等。

在实际的土壤环境监测中,选择合适的氟化物检测方法对于获取准确的监测结果至关重要。

土壤氟污染综述

土壤氟污染综述

土壤氟污染综述姓名:高明辉班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201230770040摘要氟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微量成分,日常摄入适量的氟,有益于预防蛀牙,而氟含量过多或者过少都是对人体不利的。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氟被人们排放到大自然中。

水中氟含量过高,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饮用水的质量,世界上有29个国家不同程度的遭受饮用水含氟浓度超标的困扰,尤其是我国,目前饮用高含氟水的人口超过 2.6亿,饮水除氟势在必行。

本文将对氟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对产生的危害以及土壤氟污染的防治进行论述。

关键词:氟;土壤;污染及防治;一、土壤中氟污染概况1.1污染来源氟是地球上分布广泛的元素之一,在地壳中的含量较为丰富,约为0.06%一0.090%,居第13位,也是电负性最强的元素,几乎能与其它所有元素相互作用,因此自然界中不存在氟单质,大都以无机化合物的状态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和一切有生命的物质中。

氟在常温下为淡黄色气体,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和水可以立即反应,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显出与氟化氢同样的毒性,在酸性介质中氟能形成可溶性有机物,在碱性介质中多以氟离子形式存在。

自然界中矿物、岩石、土壤中都含有氟元素,矿石中氟化物的含量范围为804700 m妙g。

地下水中不同程度的含有氟离子,主要取决于地下水所流经的矿石、土壤情况以及温度、pH等因素。

含氟的矿石主要有:萤石(CaFZ ),氟磷灰石(CaF2}3 Ca3(P04)z)和冰晶石(Na3AlF6 ) 。

氟是以不同形态进入环境的,进入大气的氟主要以气态的四氟化硅( SiF4 ),氟化氢(HF)和含氟粉尘的形式存在,进入水体的氟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进入固体废弃物中的氟则以氟化钙(CaF2)等稳定的化合物形态存在。

由于氟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对环境的污染也在加剧,由于含氟矿石的开采、氟化盐生产、金属冶炼、铝加工、焦碳、玻璃、电子、电镀、化肥、化工、农药及火力发电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含氟废水大量得排放,导致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土壤中的氟含量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引言 土壤氟的来源 氟的益处和危害 我国的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
土壤中F的形态
土壤环境中F的化学平衡
土壤对F吸附的影响因素
F危害的控制
引言
环境中氟的丰缺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是人 体的必需元素。
土壤中的氟与大米中的氟的多少和氟斑牙患病率有着密切
还有大量的氟存在于矿质颗粒晶格内.很难成为生物有效的状态、这部分 的氟称为残余态氟.据研究.硅酸盐矿物中特别是云母中含有的氟.一般 不会释放进入土壤溶液中,而是常以微细的不溶性残留物以及水解生成物 的形式运移到土壤粘土矿物中。因此.氟作为土壤矿物的成分.一般常见 于白云母、黑云母和角闪石中
氟斑牙、氟骨症率和饮用水氟含量与土壤水溶性氟呈非常显
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土壤全氟含量无关。这 就是说,土壤水溶性氟能较准确地反映土壤氟的生物有效性。

土壤生物有效态氟还包括土壤可交换态氟,它是指通过静电吸引力吸附于 粘粒、有机颗粒和水合氧化物可交换正电荷上的氟阴离子,通过采用 1mol/L MgCl2盐溶液加以浸提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壤中F的形态一般可分为水溶态、可交换态、铁锰氧化 物态、有机束缚态和残余态等。
水溶态F和可交换态F对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有较高
的有效性,也称生物合物形式存在于土壤溶液 中的氟,包括F-、HF2-、 H2F3-、 H3F4-、FeF63-、CoF63- 、 SbF52-和Al F63-等,一般采用亚沸水浸提,有时也采用稀酸 加以浸提,因而相应有酸溶性氟.可溶性氟除受提取剂种类 影响外.也受提取剂浓度、土液比、土液pH、浸提时间和浸 提温度等一系列困素的制约。 可溶性氟一般表示了土壤氟的生物有效性。据研究,赤峰市
II区: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局部高氟地区.如渤海湾附近, 山东的潍坊、泰安,以及河南的夏邑、杞县、洛阳等地. III区:地处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包括浙江的义乌、武义、青 田,经闽西南至广东的丰顺、汕头等地. Ⅳ区:主要流行于西南山区.如陕南安康地区、鄂西北、贵
州大部分地区,滇东及滇西北地区等.
的关系。同时来自外源的F污染对土壤质量也可产生明显的 影响。
研究表明:土壤F污染导致了铁、铝氧化物或氮氧化物的崩
解,促使土壤有机质增溶,从而影响潜在有毒元素的有效 性, 对土壤F污染的研究在土壤圈物质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土壤氟的来源
1、土壤氟的基本来源是岩石的风化。氟是典型的亲 石元素,自然界含氟矿物很多, 已知的有100多种。如萤 石CaF2、氟镁石MgF2 等.各类岩石中,以酸性岩浆岩平均
我国土壤氟背景值453mg/kg; 世界土壤氟背景值200mg/kg;
土壤通报 2013
氟的益处和危害
由于氟元素为动物和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因而土壤环境
中氟含量的过低有可能寻致饮用水和食物中氟的缺乏.从
而进一步影响到人和大动物牙齿的生长和龋齿的发生。
在一些低氟的地区.饮用水含氟量低至0.5mg/l以下.居民
土壤中的氟可与Fe、Mn以及Al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水合氧化物进行吸着 作用或共沉淀。与Ba2+、Ca2+等生成不溶性化合物。以及作为粘土矿物包被 的形式存在。这一部分的氟称为Fe、Mn氧化物态氟.是土壤生物非有效态 氟
在土壤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的有机分子如腐殖质和有机酸等.氟还与土壤 中这些有机成分起络合作用,形成螯合态氟或有机束缚态氟.从而使土壤 中氟的生物有效性降低
含氟较高,为800mg/kg.中性岩浆岩和沉积岩次之,约
500mg/kg.基性及超基性岩浆岩较低,各为370 mg/kg及 100 mg/kg.随岩浆岩中SiO2含量的减少,氟的含量也减少. 常见的土壤矿物中,黑云母、白云母和角闪石可能是土壤 的主要氟源。
2、工业生产活动,排出含氟气体、液体和废渣,直接或间接 进入土壤。炼钢工业常用萤石作助溶剂.水泥制造业中,原料 粘土含氟达0.2~3g/kg.磷肥制造业中,原料含氟30~40 g/kg. 铝厂电解生产中,用冰晶石Na3AlF6作溶剂.煤中含氟0.01~ 0.4 g/kg. 3、火山气体和火山灰,富含HF、CaF2、 MgF2等,这些物质经 风化、分解后,将氟释放出来进入土壤,有人化验夏威夷的火 山灰,含氟高达25 g/kg.火山气体含氟0.1mg/L。 4、人类其它活动引起土壤氟的积累,越来越显得重要. 研究 表明:磷矿粉在土壤中的多次施用,会显著提高土壤氟含量. 我国中小磷肥厂生产的磷肥含氟量约为10~16 g/kg.磷肥和 含氟农药的广泛施用, 引起土壤氟量上升.
各区地方性氟中毒的环境流行特点
我国地方性氟中毒有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2大类.其中饮水 型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地方性氟中毒类型, 在4个病区均有分布 根据饮用水水源的不同,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又可分为浅
层高氟地下水型、深层高氟地下水型、高氟温泉水型、高
氟岩矿水型和高氟茶水型等.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是70年代后期确认的我国特有的病区类 型,主要分布于病区Ⅳ. 在我国主要有3种类型;(1)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2)
中龋齿发病率达85%以上,在缺氟地区.老年人骨质变
脆.容易发生骨折。 土壤氟含量并不是越高越好。相反,当土壤氟过量以及由 于氟污染.土壤氟则通过两种途径对动物和人体健康构成 危害
淋失进入地表水,造成水源性氟中毒; 植物大量的吸收作用由食物链传递到动物或入体后造成 慢性氟中毒。 对三个低氟区和一个高氟区人的釉质变化进行了研 究,结果表明低氟区和高氟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釉 质缺陷。
氟对高等植物酶的作用
我国的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
根据环境要素分为以下4个相对集中的 区域,其地区分布如下:
Ⅰ区:本区大致自东北走向西南再转向西北,呈宽带状分布.
具体包括从黑龙江的安达和三肇地区(肇东、肇州、肇源) 经吉林的三安地区(农安、乾安、大安),内蒙古的锡林郭 勒、包头,河北阳原,山西大同、沂州,至陕西的三边地区 (靖边、安边、定边)和宁夏的盐池、灵武,再折向新疆的 吐鲁番盆地、阿克苏和塔里木河流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