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1、理解第一、二句诗:⑴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⑷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⑴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一、教学内容《古诗两首》(秋浦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课包括《枫桥夜泊》和《登高》两首古诗。

其中,《枫桥夜泊》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枫桥附近,欣赏江南水乡美景的情景;《登高》则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 学会诗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情感;2. 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掌握诗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打印稿;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诗人是如何描绘这种美景的?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4. 讲解诗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字词,并结合PPT展示诗文意境;5. 朗读与背诵:学生跟读、齐读诗文,并进行背诵练习;6. 实践运用:学生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体会词语的用法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枫桥夜泊思念家乡登高思念亲人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并写在作业本上;3.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较为熟练,但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还有待提高;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古诗两首》(秋浦歌)的后续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制定;2. 教学难点的确定;3. 教学过程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教案二教学目标:1、熟悉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现、课堂互动沟通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育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力量。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珍宝。

那今日我们就从展现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头,一起走进这奇妙的古诗世界。

谁情愿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共享?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是啊,很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

今日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预备,我们动身了。

(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教案# 导语:随着美丽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漫,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

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课件3:课题)跟教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解释,理解题目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人教课标板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5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板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5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公开课教学设计

5 古诗两首教材解析:1、《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1
2
(1
(2
3
3
(1
(2
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庐山的挂图。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

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

(知作者)二、学诗文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

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

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出示庐山图。

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横着看,庐山;侧着看,庐山。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我站在近处看,庐山;我站在高处看,庐山;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

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才学习古诗的步骤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多诵读。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1.教师:搜集古诗阅读,增加感性材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朗读课文,要求熟练、有自己的理解。

阅读相关的文章。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

(抽查背诵情况后引入今天学习内容。

)2.介绍作者。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

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1)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1)

古诗两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题西林壁一、导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着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讲解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生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
上一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题西林
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
诗,请同学们齐背。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
者是陆游,这首诗写于1167年,当时陆游因为极
力拥护张浚北伐,收复失地,结果被投降派以“鼓
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被罢官回
家。

他当时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心中自然十分沮
丧和郁闷。

那么乡亲们又是怎样招待这位远方归
来的游子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
温故
而知

作业反馈: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完成小练习册。

2.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作业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