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1节第2课时
2020-2021生物2教师用书: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教师用书:第1章第1节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含解析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
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 2.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
3.归纳、总结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
1.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化抽象为形象,感知生命的神奇。
2.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出发,体会“假说-演绎法",并学会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相关遗传实验的探究分析。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模拟内容用具或操作模拟对象或过程甲、乙两个小桶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2二、分离定律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2.分离定律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
()2.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3.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 4.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提示] 1.×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当二者相符时,假说就是正确的,不相符时,还需对假说进行修正,再进一步进行实验检验。
2.√3。
√4.√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及分离定律1.彩球组合为Dd所代表的配子结合方式相同吗?为什么?提示:不一定相同.因为D(雄)+d(雌)→Dd,D(雌)+d(雄)→Dd。
2.孟德尔是运用假说-演绎法总结出的基因分离定律,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各指什么?提示:(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中为什么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提出问题。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熟知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2.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会鉴别胶体和溶液。
一、分散系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思考1 完成下表,写出常见分散系的分散质和分散剂。
分散系分散质 分散剂 烟微小尘埃(固) 空气(气) 雾微小水滴(液) 空气(气) 食盐水食盐(固) 水(液) 有色玻璃金属氧化物(固) 玻璃(固)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类(2)常见分散系⎩⎪⎨⎪⎧ 溶液:如盐酸、食盐水等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等浊液:如泥水、油水混合物等思考2 某混合液中含泥沙、淀粉、氯化钠三种成分,如何除去泥沙?提示 泥沙、淀粉、氯化钠与溶剂水分别形成悬浊液、胶体和溶液,由于三种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差异,悬浊液不能透过滤纸,而胶体和溶液能透过,所以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泥沙。
1.判断正误(1)氯化钠溶液均一、稳定、透明,不是分散系( )(2)“冰水混合物”是一种分散系( )(3)分散系有的是纯净物,有的是混合物( )(4)分散系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5)油水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答案 (1)× (2)× (3)× (4)√ (5)√2.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A .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B .是否能通过滤纸C .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D .是否均一、透明、稳定答案 C解析 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二、胶体1.胶体的树状分类思考1 (1)Fe(OH)3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与淀粉溶液中分散质粒子在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提示 Fe(OH)3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是Fe(OH)3集合体,而淀粉胶体中一个淀粉分子就是一个分散质粒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西 分界线 东
西
点 拨:
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 是表示某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所以在书写 时,后面的字母必须明确标记。
例:北京的经纬度(40°N,116°E)。
0°经线、180°经线、0°纬线除外
经纬网定位技巧: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技巧:
A.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人教版 七年级 地理(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地球
地轴
仪,知道了地球仪
的五要素。这节课, 纬线
我们具体认识一下
地球仪上的这些点
和线。
南极
北极 经线
探究新知 (一) 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
什么是经线? 什么是纬线? 什么是经度? 什么是纬度?
B.判断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 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 哪是经度和纬度。
经度若数值向东越来越大,则是东经; 若数值向西越来越大,则是西经。 纬度若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 若数值向南越来越大,则是南纬。
C.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①说明判定方向:
纬
45°S
S
60°S
75°S 90°S
(2)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60°—90°为高纬度地区 30°—60°为中纬度地区
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
30°—60°为中纬度地区 60°—90°为高纬度地区
(3)重要的纬线及纬度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90°N 90°S
新教材苏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章第1节第2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NO.1 必备知识·聚焦概念
一、动作电位的产生 1.生物电现象 人体内的活细胞或组织都存在复杂的电__活_动___,被称为生物电现 象。生物电是由细胞质膜两侧的电__位_差___或电__位_差_的__变_化_____引起的。
2.动作电位的产生 (1)刺激:生理学中,将能引起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__动_状_态____ 发生变化的任何内__外_环_境__变_化_____因子都称为刺激,刺激包括机__械__刺激、 _化_学__刺激、温__度__刺激和电__刺激等。 (2) 静 息 电 位 : 当 细 胞 未 受 刺 激 时 , 细 胞 质 膜 内 外 两 侧 存 在 _外_正_内_负____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
三、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通常以化学信号传递 1.突触小体和突触 (1)突触小体:神经细胞的轴__突_末_鞘____有许多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 膨大成球状。 (2)突触:突触由突__触_前_膜____、突触间隙与突__触_后_膜____组成。
2.传递过程 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_突_触_小_泡____向突 触前膜移动并融合释放_神_经_递_质____→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 触后膜的_受_体__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__体__结合→突触后膜 上的离__子_通_道____发生变化,引发_电_位__变化→神经递质被_降_解_或_回__收____。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膜内和
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
2.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导。 ( )
3.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
4.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 )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第一节.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及误差

【提问】错误和误差有什么不同?
【教师讲解】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 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总结】两者区别:错误可以消除,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多次测量求 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 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鼓励学生说出 多种方法和用具.认识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 (h). 【学生活动】(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归零、 停止;如何读数. (2)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 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
2.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提问】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1.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s.比 秒大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的 换算关系:1 h=60 min=3600 s.在物理实验室中常 用停表来计时,日常生活中使用各类钟表,古代还 利用日晷和沙漏来计时.
2.误差和错误.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任何测量中都 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量地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等引起的, 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消除的.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及误差
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刻度尺测量长 度的注意事项,教师抽查.
会认: 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 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零刻度线 量程
单位
分度值
第一章第一节 第2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课件

3.钠、钾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比较 (1)分析预测 钠原子与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都是1),钾原子电子层数比钠多, 钾原子最外层电子离核远,更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钾元素的金属性比 钠强,单质钾与水(或酸)反应比钠更剧烈。
(2)实验探究
①实验现象 相同点:金属浮在水面上;金属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四处游动;发出 嘶嘶的响声;反应后的溶液呈红色。 不同点:钾与水的反应有轻微爆炸声并着火燃烧。 ②化学方程式: _2_N_a_+__2_H_2_O__=_=_=_2_N_a_O__H_+__H_2_↑__;_2_K_+__2_H_2_O_=_=__=_2_K_O__H_+__H_2_↑__。 (3)结论: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钾原子比钠原子容易失去电 子,钾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元素强。
第2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 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一、核外电子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征
2、电子层
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能量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 壳层,称作电子层。
3、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一低四不超”
(1)能量规律——能量最低原理: 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
6.“10电子微粒”和“18电子微粒”的推导
(1)10电子微粒
(2)18电子微粒
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
(1) 核外电子总数为10个电子的微粒 阳离子:Na+________M_g_2_+__A_l_3+___N__H_4_+__H__3O_ + 阴离子:N3-________O_2_—__F__—___O_H__—___N_H2— 分子:HF________H_2_O___N_H__3_C__H_4___N_e__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 同步讲义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第2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结合构造原理形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的思维模型,并根据思维模型熟练书写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2.通过对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学习,全面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
一、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1.构造原理(1)含义以光谱学事实为基础,从氢开始,随核电荷数递增,新增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称为构造原理。
(2)示意图2.电子排布式(1)含义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各能级符号及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标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的式子。
(2)表示方法以Al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例,各符号、数字的意义如图所示:(3)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三步法”第一步:按照构造原理写出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第二步:根据各能级容纳的电子数填充电子。
第三步:去掉空能级,并按照能层顺序排列。
(4)简化电子排布式将电子排布式中的内层电子排布用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加方括号来表示而得到的式子称为简化电子排布式。
如氮、钠、钙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分别为[He]2s22p3、[Ne]3s1、[Ar]4s2。
1.根据构造原理,试比较下列能级的能量高低(填“>”或“<”)。
①2p______3p______4p②5s______5p______5d③6s______4f______5d______6p答案①<<②<<③<<<(1)从构造原理示意图可以看出,从第三能层开始,不同能层的能级出现“能级交错”现象:随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并不总是填满一个能层后再开始填入下一个能层的。
电子是按3p→4s→3d的顺序而不是按3p→3d→4s的顺序填充的。
(2)一般规律,能量:n s<(n-2)f<(n-1)d<n p,在书写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时,仍按能层顺序书写。
2.根据构造原理,写出下列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简化电子排布式。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 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 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42张PPT)

5、东、西半球的划分 划分标准:西经20度、东经160度
20°W和160°E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西半球
东半球
160°E
20°W
160°E
阅读课本P6—P7页内容,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想一想:将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填入后面表格的空 格线上。 (1)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 个半球? (4)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 纬线有什么不同?
南北半球的俯视图
三、经线和经度
N
W E 60° 45° 30° 15° 0°15° 30° 45° 60°
本
线
初 子
午
S
1、经线和定义
经线:在地球仪上, 连接南北两极并同 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叫做经线。也叫子 午线。
2、经线的特点 指示方向:指示南北方向
长度:所有经线等长
形状:半圆,正对的经线 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 均可平分地球
全部等长 _南__北__方向
自学互研
学习活动一 认识地球仪
【自主探究】 观察地球仪,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什么是地球仪? 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 的地球模型。 2.指一指:地球仪上都有些什么? 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一、地球仪的构成 1、地轴 指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 注意: ①地轴是真实存在的吗?
N
2、纬线的特点
指示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形状:除极点外,每条纬 线都自成闭合的圆圈,也 称为纬线圈。
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长度:各条纬线长度不等,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为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云南省景洪市三中高一期中)分离沸点不同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的方法
是()
A.过滤B.蒸馏
C.萃取D.分液
【解析】蒸馏是分离沸点不同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答案】 B
【点评】本题为简单题,主要考察了蒸馏的概念。
2.(2015·云南省景洪市三中高一期中)有关化学实验的下列操作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相
互接触的是()
A.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三层滤纸
B.过滤操作中,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C.分液操作中,分液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解析】过滤的操作中玻璃棒要与三层滤纸紧靠;漏斗下端与接液烧杯内壁紧靠;分液时,分液漏斗下端与接液烧杯内壁紧靠;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悬于试管的正上方滴加液体。
【答案】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点,属简单题。
3.(2015·广州市高一期末)下列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操作中,可将花生油和水分离的
操作是()
【解析】花生油和水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将其分开,答案选B。
【答案】 B
4.(2015·西安市庆安中学高一期末)下图所示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从左至右。
可以进行的混合物分离操作分别是()
A.蒸馏、过滤、萃取、蒸发
B.蒸馏、蒸发、萃取、过滤
C.萃取、过滤、蒸馏、蒸发
D.过滤、蒸发、萃取、蒸馏
【解析】蒸馏烧瓶是用来做蒸馏实验的;普通漏斗是用来过滤的;分液漏斗是用来萃取或分液的;蒸发皿是用来做蒸发实验的。
【答案】 A
【点评】本题为简单题,主要考察了实验和仪器的配套使用。
5.(2015·徐州市高一期末)现有三种液态混合物:①乙酸(沸点118℃)和乙酸乙酯(沸点77.1℃);②汽油和水;③溴水。
在实验室分离这三种混合物的正确方法依次为()
A.蒸馏、分液、萃取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①乙酸和乙酸乙酯是互溶两种液体,利用沸点不同,采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②汽油和水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③溴易溶于有机溶剂,采用萃
取的方法进行分离。
A正确。
【答案】 A
6.(2015·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一期末)下列有关物质分离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B.用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
C.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D.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
【解析】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故可以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A正确;用蒸馏的方法可将水转变为蒸馏水,除去了Cl-等杂质,B 正确;汽油和煤油本身是有机溶剂,不能用萃取的方法将它们分离,C不正确;氯化铵加热
易分解为气体,氯化钠加热难分解,所以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D正确,选C。
【答案】 C
7.(2015·北京市昌平区高一期末)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完成的实验任务是()
A.粗盐提纯
B.从海水中提取蒸馏水
C.用CCl4提取碘水中碘
D.分离酒精和水
【解析】题图所示装置用于分液,粗盐提纯必须要过滤和蒸发,不选;从海水中提取
蒸馏水用蒸发,不选;用CCl4提取碘水中碘是萃取和分液,要选;分离酒精和水是蒸馏,
不选;答案选C。
【答案】 C
8.(2015·大连市高二期末)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B.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C.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慢慢加到水中,及时搅拌并冷却
D.将O2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2
【解析】利用沸点不同,可以将汽油和煤油用蒸馏的方法分离,煤油的沸点较高,A 对;B对;浓硫酸密度比水大,稀释的时候应将浓硫酸慢慢加到水中,搅拌并冷却,C对;O2和H2会发生反应,故不能将O2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否则有爆炸的危险,D错。
【答案】 D
9.(2015·宝鸡市卧龙寺中学高一期末)海带中含有碘元素,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
如下实验步骤来提取碘:①通足量氯气②将海带烧成灰,向灰中加水搅拌③加CCl4振荡④过滤⑤用分液漏斗分液。
合理的操作顺序为()
A.①→③→⑤→②→④B.②→①→③→④→⑤
C.②→④→①→③→⑤D.③→①→②→⑤→④
【解析】海带中提取碘,先将海带剪碎,放入坩埚中灼烧成海带灰,加水搅拌,使可
溶物充分溶解后过滤,通入足量的氯气,将溶液中的I-氧化成I2,最后加CCl4,分液。
【答案】 C
【点评】掌握提取I2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一定含有SO2-4
C.某无色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硝酸除去OH-,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证明含Cl-
【解析】A中亚硫酸盐加入稀盐酸也会产生无色气体,B中BaCl2溶液加AgNO3也会产生白色沉淀,C中无色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一定显酸性。
【答案】 D
11.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A.加稀盐酸后过滤,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铁粉
B.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C.用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混合物
D.将O2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2
【解析】B中汽油与煤油不可用萃取的方法,可用蒸馏的方法;C中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混合物,可用结晶的方法;D中方法易爆炸。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2.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萃取分液B.升华C.结晶
D.分液E.蒸馏F.过滤
(1)分离粗盐中混有的泥沙________;
(2)分离碘和水的混合物________;
(3)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________;
(4)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________。
【解析】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应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碘和水的混合物应用萃取分液
的方法;水和汽油互不相溶,应用分液的方法;酒精和水互溶且二者的沸点相差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答案】(1)F(2)A(3)D(4)E
13.人们可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式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开来:
(1)不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BaSO4与水,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2)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水和食盐,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3)两种可溶性固体,若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如氯化钠和硝酸钾,可通过
________方法将其分离;
(4)两种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如苯和四氯化碳的混合物,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5)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与水,可通过________方法分离。
【答案】(1)过滤(2)蒸发(3)结晶(4)蒸馏(5)分液
14.(2015·经典习题选萃)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1:酒精、苯、CCl4都是有机溶剂,有机溶剂之间大都能互溶;
材料2:碘(I2)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材料3:溴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其溶液呈橙色。
在酒精、苯、CCl4、NaCl、蒸馏水五种试剂中:
(1)能把碘单质从碘水中萃取出来的是________,进行分液之后是否能得到纯净的碘单质?________________。
(2)能把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并在分液时使溴从分液漏斗下端流出的是________;萃
取时,液体接近无色的是________层,有色层是________层。
(3)CCl4能把碘酒中的碘萃取出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苯与四氯化碳均不溶于水,酒精、氯化钠易溶于水,故苯与四氯化碳均
可萃取碘水中的碘,但分液后得到的是碘的有机溶液,而不是纯净物;(2)因苯比水的密度小,四氯化碳比水的密度大,因此能把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在分液时使溴从分液漏斗下端流出的是四氯化碳,萃取时,上层液体是水,接近无色,下层液体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呈
橙色;(3)CCl4不能把碘酒中的碘萃取出来,因为酒精与四氯化碳互溶。
解答该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充分挖掘并利用信息材料;
②酒精与CCl4互相溶解;
③分液时遵循“下口流上口倒”。
【答案】(1)苯与四氯化碳否
(2)四氯化碳上下
(3)不能,因为四氯化碳与酒精互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