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他汀药物是一类强有效的调脂药物,尤其是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众多非降脂的药理效果,这使得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更加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有关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多效性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bstract] Statin have a effective function of lipid regulating,especially to reduce th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which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any recent researchs have reinforced that there have a number of non-pharmacological lipid-lowering effect for statins,and have expected clinical potentials. The treatment pleiotropic and advance research of statin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Statin; Mechanis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search progress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同时促进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代谢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浓度,在调节脂类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发生,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减少脑卒中发生的危险[1]。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他汀类药物(Statins)被广泛使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动脉中胆固醇的积聚,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作用:1. 降低胆固醇: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使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减少,促进肝脏摄取和清除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
LDL胆固醇是主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因此降低LDL胆固醇水平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提高HDL胆固醇水平来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
HDL胆固醇具有清除动脉内的胆固醇的能力,可以将其带回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从而减少动脉中的胆固醇积聚,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3. 减少炎症反应: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白细胞黏附和活化,减少炎症细胞的渗透,从而降低动脉内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控制炎症反应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 抗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因子的生成,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是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这些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5. 改善内皮功能: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血管保持弹性和稳定。
内皮功能的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事件之一,他汀类药物通过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可以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和血管壁的炎症反应,进一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总之,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他们通过降低胆固醇、提高HDL 胆固醇、减少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和改善内皮功能等多个途径来发挥作用。
他们的使用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然而,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肌肉症状,以及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的用药,并配合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唐建华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
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
结构比较辛伐他汀(Simvastatin)是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甲基化衍化物。
美伐他汀(Mevastatin,又称康百汀,Compactin)药效弱而不良反应多,未用于临床。
目前主要用于制备它的羟基化衍化物普伐他(Pravastatin)。
体内过程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口服后要在肝脏内将结构中的其内酯环打开才能转化成活性物质。
相对于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本身为开环羟酸结构,在人体内无需转化即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且该结构具有亲水性,不易弥散至其他组织细胞,极少影响其他外周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
除氟伐他汀外,本类药物吸收不完全,大多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
用药注意大多数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关于长期使用该类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已经超过10年。
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并不多,主要是肝酶增高,其中部分为一过性,并不引起持续肝损伤和肌瘤。
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

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甚至使斑块消退,从而打破了冠心病不可逆转的传统观念。
但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可能产生的弊端也浮出水面。
由于他汀类与较多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Abstract:Statins can reduce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slow atherosclerotic plaque development,even make the plaque regression,thus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irreversible. But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statins,the potential drawbacks have surfaced.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ins and more drugs,increasing the risk of adverse reactions.Key words:Therapeutic effect;Adverse drug reaction;Drug interaction;Preventive measures1 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临床上应用很普遍的一类降脂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他汀类药物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及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症。
他汀片的作用功能主治

他汀片的作用功能主治1. 介绍他汀片是一类常见的药物,也被称为他汀类药物或他汀类酶抑制剂。
他汀片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血脂症等心血管疾病,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他汀片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酶,从而减少体内胆固醇的产生。
2. 作用功能他汀片具有以下主要作用功能:2.1 降低胆固醇水平他汀片可以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酶,减少体内胆固醇的产生,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脂质物质,它主要存在于血液中,高胆固醇水平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他汀片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
2.2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壁被胆固醇斑块覆盖,导致血管腔狭窄和血液流动受阻。
他汀片能够通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胆固醇斑块的形成和积累,从而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这对于预防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3 抗炎作用除了降低胆固醇水平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外,他汀片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他汀片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有助于改善血管壁的稳定性,减少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4 改善内皮功能他汀片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血管的弹性和舒张性。
内皮细胞是血管内壁的一层细胞,具有促进血管扩张、抑制血栓形成和调节血管收缩的作用。
他汀片能够通过促进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内皮细胞损伤和增加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主治适应症他汀片主要用于以下适应症的治疗:•高胆固醇:他汀片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适用于高胆固醇患者;•高血脂症:他汀片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脂质水平,适用于高血脂患者;•冠心病:他汀片能够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进一步的发展;•心肌梗死:他汀片对预防心肌梗死具有重要作用;•脑卒中:他汀片能够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和复发率;•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片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statins)为一大类英文词尾为statin(他汀)的药物的统称,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大量的临床试验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血脂作用及对冠心病的预防作用。
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畅销的形形色色的降血脂药物中,他汀类居于领先地位,成为20世纪90年代开发最成功的医药产品之一。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了在治疗高血脂症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外,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2]。
本文就其在治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1 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近些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3],内皮衍生的NO除了调节血压、增加局部血流外,还能减轻白细胞的激活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他汀类则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不依赖于血浆胆固醉水平。
Pedrono E等[4]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14d后急性脑梗死小鼠的PF4和β2TG的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停药2d后两者的水平分别上调2.9和3.1倍,同时阿伐他汀治疗使主动脉和脑血管的eNOS上调2.3和1.7倍,但同样仅在停约2d以后,上述二处的eNOS分别下调严重,由此说明急性撤退他汀类药物,2d后即丧失对小鼠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保护功能。
他汀类除了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疑血系统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功能。
2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粥样硬化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的基础原因,是一种可隐匿进展许多年的慢性疾病[5]。
ACS急性期在抗凝、抗栓、抗心肌缺血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调脂治疗,并通过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脂质过氧化,增加高密度胆固醇(HDL-C)水平,抑制其炎症反应,使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凝血因子,增加纤溶抗血栓形成,可有效降低A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明显改善ACS患者预后[6]。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小板参数与安全性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小板参数与安全性的影响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
而抗血小板药物是用来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脑血栓等疾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良好,并且对血小板参数和安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研究脑血栓的治疗过程中,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合成,从而起到降脂的作用。
而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防止血栓形成,起到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的作用。
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和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有协同效应,对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更加显著。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联合用药还能够改善脑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组织的水肿和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减少脑梗死的范围和危害。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治疗在脑血栓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参数和安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联合用药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减少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联合用药还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过程中。
在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和出血情况,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良好,并且对血小板参数和安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临床医生在开展该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机制和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他汀类药物适应症及其他作用

他汀类药物适应症及其他作用摘要:他汀类药物自1776年问世以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不但有降脂作用,而且还有其他作用和用途。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具有划时代意义,其可使冠心病发病率降低25%—60%,可使冠状动脉事件相对危险减少30%。
被临床医生誉为血管“清道夫”。
下面总结一下他汀类药物适应症和其他作用。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适应症;作用他汀类药物适应症:美国心脏协会新版指南他汀类应用适应症在成人治疗方案男性从30.4%升高至87.4%,女性从21.2%升至53.6%。
尤其是无心血管疾病的高脂患者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的心血管患者。
专家建议:对于确诊性血脂升高疾病、家族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来说需要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于10年风险大于7.5%的人群应给与他汀类药物治疗,意义在于预防尚无心血管事件的老人患者、甚至正在发生的事件。
对于冠心病患者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低密度胆固醇不高者也要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降脂目标为低密度脂蛋白下降25%。
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患者40—75岁、且低密度胆固醇>70mg/d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美国心血管协会新版指南扩大了他汀类药物治疗范围即糖尿病患者即使低密度胆固醇<70mg/d,伴有病血压或抽烟者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的其他作用:1、抑制免疫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轻自身免疫反应,对免疫细胞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
2、抗炎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轻冠心病、卒中后炎症反应,即减少血管炎症反应,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炎症,缩小斑块体积,使斑块稳定,从而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
3、抗血栓作用。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度,、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血管供血,提高脑血管血流量。
4、抗增殖效应,可以抑制机体平滑肌细泡增殖。
5、稳定斑块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浓度,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核,直接溶解胆固醇结晶,使动脉斑块缩小,减少斑块破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汀类非降脂作用专题· 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黄全跃 赵水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湖南 长沙 410011) [关键词] 血栓形成/药物疗法; 降血脂药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7171(2004)01-0012-03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CHD)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均获有显著效果。
他汀类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看起来要比所期待的降脂效应大,提示存在有降脂以外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证据表明,他汀类对血小板和凝血/纤溶系统有明显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抗血栓作用。
1 对血小板的影响业已证明,血小板聚集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有着启动和强化作用。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小板比正常胆固醇对照者的血小板对聚集剂的促聚作用更加敏感。
有研究发现ADP诱导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是由低密度脂蛋白(LDL)而介导,且呈现LDL剂量依赖性[1]。
有研究者观察到,他汀类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
可能的机理有多种:有人认为,他汀类一方面通过降低体内胆固醇的水平;另一方面改变血小板膜的胆固醇含量从而影响膜的流动性,但是这些似乎均与他汀类的降脂作用有关[1]。
近年来的体内、外研究显示,内皮衍生的一氧化氮(NO)除了调节血压、增加局部血流外,还能减轻白细胞的激活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他汀类则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不依赖于血浆胆固醇水平。
动物实验显示[2],阿托伐他汀能上调正常胆固醇小鼠血小板内皮Ⅲ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mRNA表达水平和降低血小板激 [作者简介] 黄全跃(1960-),女,湖南邵阳人,心内科教授,主要从事血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03-11-06活而不降低胆固醇水平,其中血小板激活的指标血小板4因子(PF4)和β-血栓球蛋白(β-TG)显著下调且有剂量依赖性。
有趣的是,在eNOS敲除的小鼠,阿托伐他汀不能影响其PF4和β-TG的水平。
研究证实,激活的血小板释放的NO可显著抑制血小板募集因而限制血管内血栓的进展。
该项研究提示,他汀类治疗确实主要是通过上调eNOS而起抗血小板激活作用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Gertz 等[3]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14d使急性脑梗死小鼠的PF4和β-TG的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停药2d以后,两者的水平分别上调2.9和3.1倍;同时阿托伐他汀治疗使主动脉和脑血管的eNOS上调2.3和1. 7倍,但同样仅在停药2d以后,上述二处的eNOS 分别下调5倍和3.1倍,由此说明急性撤退他汀类药物,2d后即丧失对小鼠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保护功能。
2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动脉血栓形成的过程是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和瀑布式的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液中的多种凝血因子之间的活性失衡及过度激活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不少文献报道,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急性脑梗死时部分凝血因子水平或活性发生改变。
他汀类除了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凝血系统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功能。
组织因子(TF)是表面结合蛋白,存在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平滑肌细胞,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
TF介导的凝血过程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抗衡。
研究显示[4],他汀类药物可减少人类培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和内皮细胞(辛伐他汀)的TF表达,且表现为剂量相关性。
这种作用可被同时孵化的胆固醇合成的中间产物甲羟戊酸(mevalonate)或全顺式-geranylgeraniol所逆转,而胆固醇却没有这个逆转功能,这提示该效应依赖于他汀类诱导的细胞内GGPP的生物合成减少。
脂溶性他汀类(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抑制巨噬细胞的TF表达同时增加TF-PI,而水溶性的普伐他汀则显中性作用[5]。
Son等[6]报道,辛伐他汀20mg/d治疗有高胆固醇血症的CHD患者14d后,TF活性明显低于用药前,治疗前的TF活性与治疗后的变化率高度负相关,并且脂蛋白水平与TF不相关。
Undas及其同事发现[7],辛伐他汀20mg/d治疗3个月以后,多种凝血因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凝血酶激活速率下降16.2%,α-凝血酶β-链的生成速率下降27.4%;Ⅴa重链产生减少29.7%,Ⅴa轻链产生减少18.9%;激活下降19.8%;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减少72.2%,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同时指出,这些指标的变化与该药的降脂作用无关。
有人比较研究显示[8],阿司匹林(75mg/d)使用7d只降低总胆固醇水平理想的CHD患者的凝血酶的生成,对高胆固醇血症者的凝血酶无影响,但加用辛伐他汀3个月可明显减少凝血酶的生成。
Mor-ishita等研究表明[9],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2周可使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和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水平分别下降13%和12%,而活化的凝血因子Ⅶ(FVⅦa)水平无改变。
而Olivotti则报道[10],与安慰剂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2周或16周均不能有效抑制ACS患者的促凝血酶原酶(因子Ⅹ和Ⅴ的复合物)活性,但对ACS患者的炎症标志物如CRP、IL-6和SA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也有报道,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20mg/d治疗1年,对纤维蛋白原水平、可溶性TF和凝血酶原片段1 +2无影响[11]。
3 对纤溶系统的影响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起因于各种复杂的变化和血管与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其中纤维蛋白沉积和纤溶是两个主要的因素。
纤溶是纤溶酶裂解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溶酶是丝氨酸蛋白酶,可被纤溶酶原激活物(PAs)激活,PAs包括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他们两者的活性又受到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严格调节。
已有不少文献报道,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存在着纤溶系统的功能障碍,诸如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PAI-1水平增高和tPA水平降低,他汀类药物则可改善纤溶活性。
Dangas[12]观察了普伐他汀对57名高脂血症患者纤溶指标和血脂的变化,36名患者以饮食+安慰剂为对照组。
半年后结果显示:在普伐他汀治疗组,不论LDL-C下降是否充分(下降幅度>30%或降低至<125mg/dl),tPA水平和PAI-1水平均下降,下降的程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栓形成减少的情况也无显著差异。
但对照组不论有无LDL-C下降,上述纤溶相关指标无变化。
辛伐他汀20mg/d使用14周可使高胆固醇患者的PAI-1水平显著下降,且与脂蛋白下降程度无关。
比较辛伐他汀20mg/d和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1年对CHD患者促凝剂和纤溶剂的影响,发现两种他汀药物均使tPA抗原水平降低、tPA活性升高,血清的D-二聚体水平增高,以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更为明显,说明患者的纤溶活性得到显著的改善[11]。
然而FACT[12]研究显示,单用氟伐他汀(40mg/d)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CHD患者达24周仅降低纤维蛋白原4%,联合400mg/d苯扎贝特组,纤维蛋白原可降低16%,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但PAI-1水平始终无变化。
动物实验研究显示,洛伐他汀[4mg/(kg ·d)]治疗2d可使离体小鼠主动脉的tPA活性增加3倍;洛伐他汀使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系(SVARECs)和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 UVECs)的tPA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对H UVECs的作用强度更大[13]。
研究者认为,洛伐他汀增加tPA活性归功于蛋白表达增加而非tPA特异活性增加,因为免疫印迹显示tPA抗原增多。
同时,还发现洛伐他汀还抑制PAI-1活性和mRNA。
综上所述,在许多实验中都观察到他汀类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对抗凝血因子的促凝作用和增加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
这些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尤其是在防止血栓形成和稳定斑块中可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参 考 文 献][1] Bonetti PO,Lerman LO,Napoli C,et al.S tatin effects beyondlipid low ering:are they clinically rel evant[J]?Eu r o Heart J,2003,24:225-248.[2] Laufs U,Gertz K,Huang P,et al.Atorvastatin upregulates typeⅢnitric oxide synthas e in thrombocytes,decreases platelet activa-tion,and protects from cerebral ischemia in normochol esterolemicmice[J].Stroke,2000,31(10):2442-249.[3] Gertz K,Laufs U,Lindauer U,et a l.Withdraw al of statintreatment abrogates stroke protection in mice[J].Stroke,2003,34:551-557.[4] Eto M,Kozai T,Cosentino F,et al.Statin prevents tissue factorexpression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rol e of Rho/Rho-kinase andAkt pathw ays[J].Circu lation,2002,105:1756-1759.[5] Rosens on R S,Brow n AS.Statin use in acute coronary s yn-dromes:cellular mechanism and clinical evidence[J].Curr OpinLipidol,2002,13:625-630.[6] Son JW,Koh KK,Ah n JY,et a l.Effects of statin on plaquestability and th rombogenicity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patients w ithcoronary artery disease[J].Int J Cardiol,2003,88(1):77-82.[7] Undas A,Brummel KE,M usial J,et al.Simvastatin depressesblood clotting by inhibiting activation of prothrombin,factorⅤ,and factor and by enhancing factorⅤa inactivation[J].Cir culation,2001,103(18):2248-2253.[8] M usial J,Undas A,Undas R,et al.Treatment w ith simvastatinand low-dos e aspirin depresses th rombin generation in patientsw ith coronary heart dis ease and borderl ine-high chol esterol levels [J].Th r omb Haemost,2001,85:221-225.[9] M orishita E,M inami S,Ishino C,et al.Atorvastatin reducespl asma levels of factorⅦactivity and factorⅦantigen in patientswith hyperl ipidemia[J].J Atheroscler Th r omb,2002,9:72-77.[10] Olivotti L,Ghiglitti G,S pallaros sa P,et al.High dose of ator-vastatin do not affect activity of prothrombinases w ith acute coro-nary synd romes[J].B l ood C oag ul Fibrinolysis,2002,13:315-322.[11] Seljefl ot I,Tonstad S,Hj ermann I,Arnesen H.Improved fibri-nol ysis after1-year treatment w ith HM G CoA reductas e in-hibitors in patients w 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Tromb Res,2002,105(4):285-290.[12] Dangas G,Smith DA,Unger AH,et al.Pravastatin:an an-tithrombotic effect independent of the cholesterol-low ering effect[J].Thromb Haemost,2000,83(5):688-692.[13] Cortellaro M,Cofrancesco E,Boschetti C,et al.Effects of fl u-vastatin and bezafibrate combination on plasma fibrinogen,t-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C reaction protein levels in coronary arterydisease patients with mixed hyperlipidaemia(FACT study):fl u-vastati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treatment[J].Th r ombHaemost,2000,83:189-190.[14] Essig M,Nguyen G,Prie d,et al.3-Hydrooxy-3-methylgl u-taryl 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increas e fibrinol ytic activity in rataortic endothel ial cel ls role of geranylgeranylation and Rho pro-tein[J].Circ Res,1998,83:683-690.(本文编辑:王沪湘)·读者-编者-作者·2004年专题组稿计划 2003年9~10月本刊连续三期刊发了特约专题组稿,向读者重点介绍了“小肝癌的治疗进展”,“肿瘤内科进展”、“医学影像技术进展”及有关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