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学思想差异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美学的差异逐渐体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得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

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引起差异的缘由,本文通过对各方面的具体实例的比较,总结。

阐述了具体中西方美学之间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美学,差异一、中西方美学的形成西方美学的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的对象作用与人的神经使人感到“舒适”。

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的完善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

为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

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冲动”。

而中国古代美学的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的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的辩证逻辑、弗晰逻辑。

因此中国古代美学的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的确切的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范畴,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

这些美学范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的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的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1)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宇宙观的差异。

同样从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的差异。

“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理解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理解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理解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不同点:
1. 哲学的定义:在西方,哲学通常被定义为对基本问题的研究,如存在、知识、价值、真理等。

而在中国,哲学更强调人生的意义、道德、伦理等问题。

2. 研究方法: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论证和反驳来探究问题。

而中国哲学更注重体验、感悟和实践,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

3. 历史发展:西方哲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哲学传统。

而中国哲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4. 哲学流派:西方哲学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如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存在主义等。

而中国哲学也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也存在一
些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地方。

了解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

道家的“法自然”观及其影响——兼与西方自然法思想比较

道家的“法自然”观及其影响——兼与西方自然法思想比较

道家的“法自然”观及其影响——兼与西方自然法思想比较丁以升一般认为,西方法文化以自然法思想为主流,它从现实世界之外,从宇宙的普遍法则中推导出一个充满理性精神的自然法,从而虚构出自然法与实在法的二元对立,呈现出典型的形而上学思维;中国传统法文化以儒家法律思想为底蕴,儒家关注的是现实世界,它所推崇的礼是奠基于家庭血缘基础上的人伦理性,它不假外求,并不为礼寻求某种外在的理性力量的支持,形而上学思维几乎一片空白。

因此,有无形而上学思维就成了中西传统法文化的实质性差异。

这种观点的偏颇之处在于它忽视了道家法律思想,尤其是《老子》的“法自然”观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深刻影响。

《老子》主张以道统法,强调“道法自然”,提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其中贯穿着明显的形而上学思维。

儒家思想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从这种思维方式中汲取营养,从而使传统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染上了形而上学的色彩。

可以说,《老子》的“法自然”思想乃是沟通中西传统法文化的一座桥梁,因此,不能把中西法文化的差异归结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有无。

一中国自殷亡之际,神权法思想就开始动摇,西周统治者抛弃了陈旧的“天命”、“天罚”思想,转而强调“德”,把对法的审视由天上转向人间,从此,法文化关注的重心就由外在的天转向现实的人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尽管在治国方式上存在着激烈争论,但他们对法的精神的探索始终是从社会现实和道德人伦着手的,带有明显的功用型、务实型特点。

唯有道家能独树一帜,不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而是从虚无飘渺的“自然”中来探索治国的方略。

《老子》虚构出一个“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而判断是否“有道”的标准则在于是否合乎“自然”。

它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一反传统的以天为万物之源的观念,把天产生的根源归之于道,又把道产生的根源归之于自然,从而赋予自然之道以最高法则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道”?《老子》指出,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无”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所以“道”就是“无”。

什么是思维方式

什么是思维方式

什么是思维方式对思维方式,目前存在多种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思维方式是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综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与过程。

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

思维方式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从思维主体看,是主体在进行思维活动中所采取的模式或样式;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是主体把握客体、通向客体的工具和手段。

从现代信息科学的意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主体从外界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从而形成新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思维方式就其本质来说,是人脑的运动。

作为人脑的“固有属性”或“存在方式”的思维运动,其结果是精神或意识,思维方式正是产生这种结果的方式。

因此,思维方式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理论、方案等一切软件的生产方式,即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

[编辑]思维方式的构成[2]1.思维目标即思维所要实现的目的和结果。

以中西方传统哲学思维的差异性来说,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传统儒家哲学,把思维的目标重点锁定在论道,尤其是论做人之道上,所以道德的善,是其要实现的首要目的。

而西方哲学思维,自古希腊第一期哲学家开始,就具有知识理性的传统,他们主要的思维兴趣在于求知,把探索对象世界的客观真理作为哲学思维的首要目的,这也是西方哲学与科学之间始终具有密切关联性的重要原因。

由此决定了中西方哲学两种不同的思维传统,前者以主体自身的内在心性和交互主体的行为交往为对象,通过向内反求,形成意象性思维。

后者则以外部世界为目标形成对象性思维。

可见,思维目标直接涉及思维方式的其他方面。

2.思维定势即以思维能力为主体长期形成的思维态势和惯性,它表现着思维有可能达到的深度和运作的态势。

这种定势往往带有鲜明的群体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是一定地域条件下的民族、群体长期的思维传统的积淀。

因此,思维定势是一种稳固的思维因素。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笔者个人推测,在现代如创作出能够打动东西方读者的作品,作者必须既对中国哲学命运、宇宙精神,对中国诗、画和书法三为一体的艺术精髓、以及气韵、虚实相协、阴阳相调的中国艺术真谛有独到的体悟,同时又要对西方文学、艺术、哲学有深刻了解和把握。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要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

众所周知, “文化”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其中, 广义上的“文化”涵盖面十分广泛, 它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文明的总和, 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上层面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这种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机构。

“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多, 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

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应对中西文化有深入的认识, 才能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1 式上存在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首先表现在中西方人在思维模思维方式的含义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换句话说, 思维方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

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地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结构型的, 而与此不同的是,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型的。

反映在日常交际中, 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则具体表现为:中国人喜欢以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意思和想法, 而西方人则较喜欢以直白的方式来进行传意。

对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为利义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交往中, 西方人重利轻义, 中国人则相反, 重义轻利或利义二者兼顾。

第二为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关系。

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体性和分析性。

差异之三是中西方的感情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差异之四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极具意会性,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极具直观性。

比如我们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欢用暗示, 或者喻古论今, 这种含蓄的表达需要我们去意会, 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这与西方人的直接表达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摘要: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时间观Abstract: What says “the time”? What time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What says “time consciousness” or “the time sense”? What their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also? This draft and does not have such intention, to so forth both ancient and “purely” the tim e philosophy question carries on seeks and provides the answer.key word: Time sense;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Time view 概述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从道教和基督教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文献综述】

从道教和基督教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从道教和基督教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写作目的:近代以来,人类在获取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的同时,却对自然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而遭到自然界的严厉报复。

随着文明的巨大进步与生存危机并存的现象日益显露出来,伴随着生产日益发展、生活日益富裕,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

今天,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问题。

因此。

人类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生态哲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而宗教可以说是生态哲学研究与实践的先驱,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继承并发展了道家老、庄的思想,含有丰富深厚而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

基督教作为西方传统宗教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通过这两种不同理念的比较,也许我们可以找出更为有效的方法来保护自然。

概念: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类有一些欲望,一些无穷的欲望,这些欲望绝不可能得到满足。

自然是万物存在的场。

这里的自然,是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它是无限多样性地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也是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的对象。

焦点:中国道家认为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一体的:天人合一。

以超越一切的道为出发点,从自然的天道切入天人关系,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要求人类顺应自然,去除人为,遵循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基督教认为人类处于宇宙中心,高于自然,可以支配自然的观点出发,认为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是供人类利用的,所以西方人对自然采取一种认识、探索、征服和享用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不仅用于观察自然世界,而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中。

其两者的争论焦点在于人到底是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挥霍自然,还是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改变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哲学思想差异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摘要:中国和西方在近现代自然科学上有着巨大的差距,本文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探索了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

中国的哲学思想以感性思维为主,强调经世致用,并且以封建统治者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压抑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而西方的哲学思想中理性思维更多,并且西方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不断发展其哲学思想,为其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这种哲学思维的差异性对当下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形式逻辑自然科学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Natural ScienceAbstract: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modern sc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g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China'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s based on perceptual thinking, emphasizing statecraft, and the feudal rulers philosophy whose core thought is Confucianism has suppr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cience. The western philosophy contains more rational thinking, and batch after batch western philosophers continue to develop their philosophical ideas, providing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ts natural science. The difference of t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odern China.Keywords: Formal Logic Natural Scienc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ethodology古代中国有着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在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学、地理学、建筑学、制造加工技术等领域都创造出了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这些成就使得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长时间在世界上位于前列。

然而15世纪下半叶以来,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西方文明的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此时中国的科学技术非但没有向前发展,反而开始衰落。

虽然近现代科学从产生到发展只有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它所创造出的辉煌却远远超过了人类社会之前几千年的成就。

在近代科学发展的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渐渐落后于西方,并且差距越拉越大,可以说中国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几乎是一片空白。

中西方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巨大差异源于很多因素,两者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是导致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哲学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本文主要从哲学思想差异探讨中西方自近代以来在自然科学上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

一、哲学与自然科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说:“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著名的人物是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身份于一体的,比如笛卡尔、莱布尼茨、培根、康德等。

由此可见,哲学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两者不可分割。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对自然科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方法论。

哲学与人类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社会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中国和西方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逻辑思维倾向,这种逻辑思维倾向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体系,从而导致两者的科学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

中国的传统哲学感性化特征更强,注重感悟与体验,对很多自然科学的问题只是从整体上去模糊的认知,提倡经世致用,忽视对基础科学理论的探索与追求,对很多自然科学问题具有模糊的看法,不具备西方求真求实的精神。

而西方的哲学更注重理性化,始终坚持对科学认识活动作哲学反思,追求思维逻辑的精确性与科学性,对自然知识有实事求是追求本质的精神,这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导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更注重应用科学,注重经验总结与实用,而缺乏对理论的探索与认知。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缺少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自然科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五行的起源与发展与生产实践、社会生活、自然、天文地理等密切相关, 这种思想观念牢固地将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个体联系在一起,因而在研究自然现象时, 总是不断地用人类社会生活作验证, 认识每向前一步, 都紧密地服务于现实社会的需要,对于远离社会感性的现象,人们很少做抽象思考和研究。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不怎么看重理论体系的建立, 而特别看重技术的实际效果, 不为学术而学术, 而是着重于与实践相关的实用知识。

例如我国古代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研究天文现象制定历法, 是为了农业生产, 因为季节对于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极大。

中国古代的历法还制定了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根据气候的寒暑变化总结而出, 也是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强调经世致用,而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人们的很多生产活动与农业息息相关,这使得中国古代与农业文明相关的自然科学得到优先的发展。

天文学、地理学、中医学等都与农业生产和阴阳五行说紧密相连,而数学、物理学等在短期内看不到实际效果的基础学科往往被人们忽视和看轻[1,2]。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虽然辉煌,但是致力于向实用的直接转化, 满足于知其然而尽其用, 重视实用,轻视逻辑与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这大大地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具体事物原因的追究, 使知识的发展长期停留在比较直观的经验层次上。

人们注重直观经验的总结而缺少理性的演绎推理,这影响了自然学科向更为精细的深度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儒家的哲学思想从汉代起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一直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中。

儒家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规范,而不在于探索自然的奥秘。

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与人生价值观来巩固自身的统治,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探索精神,抑制了民族的创新意识,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消极的作用。

在封建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政务轻技艺,这使得科学的发展失去了独立的地位。

学而优则仕的官本思想抑制了科技人才的产生,古代社会的大多知识分子普遍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不感兴趣。

同时,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

但是这种思想把人这一认知主体和自然世界这一认知客体合二为一,人们一直没有聚焦于认知的客体——自然世界,仅仅从宏观上面去认知事物,这使得自然科学没有从哲学中孕育而生,消解了自然科学独立发展的可能性。

三、西方的哲学思想对自然科学的影响西方传统的学术思维模式开始于苏格拉底,成熟于亚里士多德,是一种以形式逻辑为主的学术思维方式。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推理和归纳推理促进了逻辑的形式化、公理化和体系化,在亚里士多德论辩思想基础之上形成的传统逻辑与数学相结合,并逐步走向符号化、形式化,其发展呈蓬勃之势,近现代的数理逻辑、辩证逻辑都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这不同于中国以直觉经验为基础的逻辑思维。

这种形式逻辑虽然具有其局限性,却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哲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知识与这种思维模式的逐层推导有着密切关系,这种思维模式对于当代也有着重大的价值[3]。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西方的思想,西方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从而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发展,而哲学又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牛顿创立的古典科学作了方法论的总结,成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先驱[4]。

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系统论等都是对现代自然科学作方法论考察的结果,这些方法论的发展既是对以往科学的总结,又为未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伟大的科学家往往都受益于先进的哲学思想的影响,牛顿部分地从亚里士多德、培根和笛卡尔那里找到了工具,爱因斯坦在康德和休谟那里找到了方法论的启示。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掀开了天文学发展的新篇章,也为辩证地研究理论的自然科学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当拉普拉斯依据科学材料, 严格地论证了星云假说之后, 康德的观点在自然科学家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

爱因斯坦也认为科学不应当厌弃哲学,科学家需要哲学。

爱因斯坦从少年时代起, 通过阅读自然科学普及读物,树立起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青年时代,又进一步树立了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

他坚信: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认识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

诚然,广义相对论等辉煌的成就与他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思想,摒弃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糟粕,弥补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5]。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的指导。

总之,西方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孕育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并造就了西方近现代科学的辉煌成就。

四、总结与展望中国近现代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哲学思想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新中国已经意识到哲学思想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并把辩证唯物主义利用到科学的发展中,中国的科学技术摆脱了沉重的枷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当下,我们的科学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不断培养科学思维,只有这样,中国的科学技术才能将再次位于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1】刘邦凡, 李包庚. 试论阴阳五行说与中国古代科技哲学.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98(04) 【2】朱广荣. 试论中国古代科技哲学及其本体范畴.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3】梁瑞春. 亚里士多德论辩思想及其逻辑价值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4】陈嘉明. 知识观与现代性——一种基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5】潘峻岭.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