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思考与对策论文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思考与对策论文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思考与对策论文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儿童学生不良习惯思考自我教育

根据中国科学院对1000多少年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表明,75%的少年儿童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如不及时进行教育,促使改正,发展下去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是当前家长,学校,社会职能部门必须高度1、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点:注意力涣散、冲动任性、言行呈暗色。

注意力涣散表现为:(1)做事有始无终.开头有热情,结果不了了之,能有虎头蛇尾就算幸运;(2)上课常常不注意听讲.成天不想学习,坐立不安,做小动作,开小差:(3)注意力随环境转移频繁,不意就溜神.

冲动任性.(1)做事不假思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2)做事混乱,瞬间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3)异常性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监督和照料;(4)性格孤僻,不合群.

言行呈暗色.(1)常在教室大喊大叫;(2)说脏话;(3)对色情的东西很感兴趣;(4)组织纪律性差,经常扰乱课堂纪律;(5)能力差,大多数学习困难且有逃学,打架行为;(6)说话不守诚信等等。

2、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根源

要说根源是多方面的,有先天遗传因素影响,更重要是后天不良因素的造成.前者莫言,后者具体表现:(1)家庭长辈过分溺爱(2)学年前无教育要求,(3)少数家长自己言行不规范,对其教育显得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一、背景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案例介绍 陈某,男,今年14岁,读初一,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一次。平时,陈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学校观察到陈某易冲动,有暴力倾向,在学校和同学十天一大架,三天一小架,且非常凶猛,打的同学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平时经常请假,理由不是头疼就是拉肚子,要去看医生。 三、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都可能与他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陈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他外出打工。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陈某性格比较暴躁,以顶撞老人,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陈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认为没有人再喜欢自己,干脆不做作业,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四、主要纠正过程 1、校园文化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文明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的教育和学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校园文化应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师生共同快乐生活、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教室、走廊、操场、绿化区及墙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同时,学校注重生成动态的校园文化,通过

小学生不良行为个案研究

小学生不良行为个案研究 无棣县西小王镇中心小学杜志村 张晓鹏,男,今年12岁,小学六年级,在学校观察易冲动,有暴力倾向;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爱讲小话;做跟课堂上无关的事、写字条、传字条、吃东西等;跟同桌或周围同学嬉戏玩耍、不做练习、不做笔记、不积极发言;更有甚者对学习漠不关心,一直睡觉,完全放弃学习等问题行为。同学很怕他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不完成家庭作业,出风头、唱反调,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 一、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张晓鹏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她外出打工。父母在生活上、学习上很难给予他应有的关爱和指导,家庭缺乏亲情感。当他遇到问题时,没有好的、能指引他的倾诉对象。从小与他一起的只有照顾其起居饮食的八十多岁的奶奶和两个大不了他多少的姐姐。奶奶疼爱孙子,无法关注他的学习。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刘某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以及说谎话哄骗教师的不良习惯。 2、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刘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二、主要纠正过程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小学生各种不良习惯虽有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培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通过观察研究,我召开任课老师、班委会会议成立“师生组”、“同伴组”对刘某进行接对帮助,从生活到学习,让他感觉到虽然他以前犯了很多过错,但老师、同学依然爱他,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跃他思想,使其自由地、有选择地去探索新知识。我组织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美文选读等课外活动,使他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为他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规范他的行为习惯入手,把他在发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看成是教育的

大学生实用法律论文

姓名:X X X 班级:XXX 学号:XXX 欲望风暴·校园迷情之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相对社会较简单的生活圈,各个方面还处于懵懵懂之期,对于法律还没有充分的了解和学习,还相当缺乏一些基本法律的知识,当我看了《普法栏目剧》的“欲望风暴·校园迷情”之后,让我对于法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有很多的感触和肺腑之言,下面我将以法律的角度,全面而详细的阐述这个案例: 曹玲玲:在这个案例中,曹玲玲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这些一系列悲剧事情的发生,却都是因她而起。在高中时,她就性格孤僻,不善和人交流,到了大学时,又特别的偏激。就读大学期间,她喜欢上了一个文质彬彬、有文学修养却有着家庭婚姻的老师,在道德上曹玲玲实属不该这样做,但是处在一个情窦初开的时期,对于感情是非的决定也是无可厚非的。做出这样决定的同时却也在深深地伤害着一个人,曹玲玲的前男友曾亮,曾亮是很喜欢曹玲玲的,对她不离不弃衷心劝告,句句笃言,字字肺腑,但曹玲玲依然无动于衷。终于有一天悲剧发生了,曹玲玲死了,无论她是怎么死的,是自杀还是他杀?她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但我都会相信法律会给她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 曾亮:他在这个案例中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9条的绑架罪:以勒索财物

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曾亮虽然用他的冲动去扞卫他的爱情,但是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是愚蠢的,更是触犯法律的。当他知道曹玲玲和苏元老师有不正当关系时,不应该选择沉默,更不应该选择报复,甚至在得知曹玲玲死亡之后,贸然去动手殴打苏元老师,以及酗酒解愁,直至最后他绑架了苏元的女儿苏媛媛为人质,要挟苏元主动向警察自首以及索要十万元现金,这都是不对的,是愚蠢至极的做法,最终等待他的只有法律的严厉制裁。 苏元:在这个案例中苏元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0条的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作为一个大学的老师,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然而他却克制不了自己,最终走错一步误其一生啊;作为一个有家庭婚姻的男人,应该勇敢担当责任,应该爱护自己的妻子及孩子;然而他却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在感情上背叛了他的妻子,最终导致悲剧进一步的发生,他是悲剧发生的始作俑者。就在他极力想和曹玲玲撇清关系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他始料未及的事情,一张张昔日和曹玲玲暧昧的照片出现在他面前,铁的证据使他不知所从,紧张万分。这时苏元叫来了曹玲玲的唯一闺蜜于小芳,询问了一些关于照片的事情,而于小芳借此机会向苏元表白了,更是让苏元不知所措。之后更是以曹玲玲为名的一篇篇帖子,直指苏元和曹玲玲的不正当关系,更是让苏元身心俱疲。此时警方注意到了帖子,最终将于小芳抓获。 于小芳:在这个案例中于小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的侮辱罪、诽谤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

浅谈如何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浅谈如何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深入了解学生,探明学生产生不 良行为的内在因素,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做到对症下药,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完全可以得到矫正和改善,具体措施和方 法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深入了解学生,及时对症下药 深入了解学生,这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前提条件,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的纠正,更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班主任只有探明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和 外部病因,掌握发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及时对症下药,开具药方, 依据综合病因按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综合纠正方案,找到凡是与病情相关的 原因,都要考虑有效的纠正措施,才有可能治病救人。比如在我现在所任的班 级里就有几个学生的不良习惯需要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才有可能慢慢改掉。 因为上允的天气非常炎热,所以有几位同学在上课时会无意识地把鞋子拖掉放 在一边,而光着脚丫继续上课;还有的同学习惯把整个身子趴在课桌上读书或 写子。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教师要做到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 言行举止,做到及早发现,技术纠正,就可以收到防微杜渐的功效,把不良行 为消灭在萌芽阶段。 二、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里 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经常会受到成人、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其他同学的耻笑 或歧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和同学存有戒心和敌意;但他们又很 需要教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的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首先必须使他们解除疑虑,克服对立情绪,摆脱消极的心理我认为最有效的办 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为此,应着重进行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原则,教师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 爱护学生;第二,班级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只有当学生体察到 教师的善心和善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人的 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并且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三、把握教育时机,激起内心火花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 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学生赶兴趣的 事件激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而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决机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变化的转折点。例如,在今年我所任的二(3)班里,一个曾在一年级刚入学时有过爱拿别人东西的学生受到同学们的猜疑和嘲笑,,他感到非常不安,因为这一次有个 同学的字典一下子找不到确实不是他拿的。当我看到这种情形时,没有立即下 断语,而是告诉丢字典的同学放学回家后再好好找找。第二天早上,我刚踏进 教师门口,那位丢字典的同学低着头,轻声对我说,老师,我的字典在家里找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 篇一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摘要]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自身、教师、 高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但对于专门肩负教书育人任务的各个高校和教师而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的任务更为艰巨和迫切。就高校而言,不但应加强自身的法治建设、落实依法治校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而且应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师资队伍、教育经费等方面加大对法治教育的投入;就教师尤其是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而言,应 在努力提升自身法律素养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以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进而 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法治教育方针。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治校园;法治教育;教师素养 在我国已经将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奋斗 目标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未来建设者,大学生本应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但从众 多问卷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整体不高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1]大学生 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是大学生自身、教师、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需要大学生自己、教师、学校、社会等共同努力,因此是一项 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各个高校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教师是各个高校教 书育人任务的具体承担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迅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是两者 不可推卸的首要职责,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因此拟专门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寻 求有效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进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参考。 一、各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各高校本身的法治状况会在无形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对法治的信念,进而对其学 法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到高校法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自身的法治建设、落 实依法治校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校园是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1.高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不但应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还应自觉遵纪守法,进而在各个方面做到“为人师表”。 2.各高校应本着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等原则处理学生在校期间与学校、其他主体在 图书借阅、住宿、就餐、贷款等方面发生的是民事法律关系。 3.各高校在制定内部管理规定以及奖惩方案时不但应认真研究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各种 规范性法律文件,还应反复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党占海)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党占海 引言:研究和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良行为是产生刑事犯罪的重要先兆,大量的刑事犯罪是由轻微的不良行为演变、转化而来的,及早矫治不良行为就能避免大量刑事犯罪的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缺乏有效的处臵方法,因而造成了很多悲剧性事件。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很容易发生各种不良行为,研究不良行为的矫正规律,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或有关的人员(父母、教师、社会工作者等)了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运用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及时发现和矫正不良行为,从而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如打架、说脏话、说闲话、恶作剧等;有欺骗行为,如说谎、抄袭别人作业、偷窃、作弊等;有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乱图乱画、故意损坏公物等;怠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丢三拉四、不按时完成作业、劳动不认真等。有不良嗜好,如赌博、玩电子游戏等等。 小学生产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不利。在家庭,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养成蛮横无理、任性的习惯;有的家长采取粗暴、专制的手段教育子女,致使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或以反抗报复的形式对待成人;还有的家长用歧视、虐待、忽视、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们得不到温暖,因而四处浪荡。在学校,有些教师缺乏耐心,方法简单,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不能因材施教,或工作时松时紧,失去教育信心,甚至歧视学生,使他们厌恶学习,甚至是逃学。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相关教育论文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相关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中对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摘要: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直都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原因,许多小学生身上 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 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从小学生不良行为 习惯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三个方 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教育;行为习惯;矫正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也 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也普遍 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 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根 据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找到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 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小学生 的可塑性很强,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采取相应的 矫正措施。 1.基本做人的态度和习惯 从对小学生的观察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很随便;二、三年级的学生逐渐表 现出撒谎的问题,有的孩子不爱护公物,无公德;有些四五年级的学 生打人、骂人、欺负比自己弱的学生,并向低年级的学生索要财物。还有些共性问题:无爱心,对他人冷漠,无集体荣誉感;经不起挫折,

不够勇敢,怕吃苦等等。如果这些不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将 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2.生活方面 小学生在生活方面同样存在不少问题,不愿做、也不太会做家务事,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将父母给的早点钱省下来买零食、买玩具;放学后不回家,到处玩,作息无计划、无规律,迷恋电视。 3.交往方面 小学生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妈妈生活的主宰,他们已经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要顺着自己的性子,很少为他人 着想,不会关心、宽容、体谅他人。 4.学习方面 学习被动,不喜欢做作业,心里总想着玩这玩那,因此作业马虎、应付、拖拉,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还有的学生做作业不动脑筋,不会抓紧时间,不会审题,总是依赖老师或家长,不愿意花时间钻研,学习缺乏吃苦的精神;课堂上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说 小话,做小动作,对于老师的提问,不积极思考,不求甚解,得过 且过。 二、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很多,有个体自身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有学校教育的不当,还有校外不良环境及社会不良风气 的影响等。 1.家庭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问题家庭”是相 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 或那样不和谐因素或是某些单亲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 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自卑、孤僻、冷漠、仇视 等不健康心理。

浅谈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谈中小学生网络行为 现状及应对策略 论文形成时间:2005年10月 单位:诸暨市牌头镇小 作者姓名:楼可青

浅谈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大众化,青少年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因不当上网而引发的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网络安全隐患严重,网络孤独症有所上升。面对网络时代的严峻挑战,学校作为网络教学的主战场,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应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加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差别,警惕网络“虚拟现实化”,使学生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家庭和社会则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同时,三者应共同致力于建设更多更好的教育网站,在全社会倡导网络文明,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培育先进高效的教育网络,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文明 现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大众化,青少年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25岁以下的用户占上网人数的93%以上,被称为“网上的一代”。与此同时,因不当上网而引发的问题日渐突出。据了解,自1986年起我国每年计算机犯罪发案率以3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网吧”遍地开花,学生上网行为日渐频繁,不良影响严重,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那么,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究竟如何?面对网络信息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本人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分析: 1.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有人曾对城镇某些学校的300名中小学生做过调查。调查形式采取大面积问卷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卷300份,成功率100%。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当代大学生逐步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其法律意识的现状影响着我国的法治进程,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普遍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模糊,尽管对社会法律现象十分关注但实践能力太差。本文拟讨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找出解决对策。【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大学生普遍有正义感,但对法律权威不信任 近年来,各种社会法律现象的频发,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被问到对于大学生犯罪,考试作弊,现在社会的腐败现象等看法时,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的是非常单纯、富有正义感的,但是也仅仅停留在正义感层面,对于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处理办法往往不清楚。不仅如此,在调查中,很多人表现出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 (二)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模糊 目前高校的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要放在专业课上,对于法律知识的涉猎十分少,最主要的就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学习。通过这门课程能学习到一些法律的基础知识,对法律有一些大概的了解,但碍于学生不重视非专业科、课时的设置和教师水平等原因,往往一知半解,学习不到更深层次的法律内涵,从而无法很好的掌握法律的精髓,无法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形成原因 (一)传统法律文化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之中,法律是国家统治的工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些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人们的思想中,影响深远,例如人治大于法治,特权等级观念等,人们从内心不信服法律,渐渐产生排斥心理。虽然今天强调“依法治国”,但长期不信任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观念,使得很多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司法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这些都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 (二)诸多的不良社会现象致使大学生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 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17―24岁左右,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无法很全面的辨认是非好坏,有时候会夸大社会的黑暗面。而我国的法治进程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立法上还不够完善,很多很出现的问题还存在立法空白,立法的操作性不强等,执法方面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存在地方保护等。还有生活中一些腐败现象,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同案不同判等造成了大学生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此外社会上存在的很多贫富差距、失业率高、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通过净化校园环境,树立法律的权威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知识的积累、法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案例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案例 一年前我新接手二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兼数学教学工作。我班有一位女生叫苏友玲,当时8岁。她长期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有时甚至不做作业,对老师谎称作业做了放在家里忘带来了;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中约有八九次不能及时完成;书本杂乱无章;常常蓬头垢面来上学;总是向爷爷奶奶(她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撒谎“作业做起了,交给老师了”。 这个女孩主要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控力较差两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她的学业失败,我不能对她失去信心,我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去帮助她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我知道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细致的工作,但我作为班主任责无旁贷。 我指定家住在街上(学校就在街上)的优生李柳莹作她的“小老师”,跟她同桌,一起做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规定她们师徒俩每天的数学家庭作业都在学校做完才回家去。李柳莹负责提醒她快快做作业并检查她写完没有,在她需要时还要帮助她、教教她怎么写作业。老师在班上经常公布她的作业进步情况,及时表扬她按时完成作业和正确率提高的状况。根据她的进步程度,在期末时对她师徒俩同时进行奖励。 我在讲桌里准备了一把梳子,一张毛巾,教室卫生角准备了一个水桶。又指定生活委员每天检查全班同学的手脸和女生的头发,发现脏手、花脸、乱头发的同学就责令他或她在教室外处理好了才准进教室读书。 在家里由家长给她规定一个位置看书或写作业(主要是语文家庭作业),并把学习用品摆放好或及时放进书包,家长要督促检查。 通过老师、家长、学优生和她本人一年来的共同努力,该生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业可以较好的按时完成,上课能认真听课,个人卫生、行为习惯也有了可喜的转变。总之,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良性变化。

2018年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方案

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方案 为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合理使用网络,帮助学生提高对网络黄赌毒等不良网络行为的甄别能力,自觉抵触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预防小学生沉迷网络,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及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展“2018年新发中英文学校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活动。 一、活动时间: 2018年5月一一2018年6月 二、活动内容: (一)宣传发动,氛围创设 1.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宣读倡议书,倡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学会保护自己,增强网络道德意识,争做网络文明使者,自尊、自律,上文明网,文明上网。 2.宣传电子大屏展示宣传标语,营造氛围。 (二)组织实施,实践体验1. 开展全校自查活动: 以年级为单位,各班主任完成学生自查,如有符合条件的,上报给年级组。年级组长汇总,完成“新发中英文学校预防学生沉迷网络自查表”。 2.发放《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我校将下发《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由班主任进行解读,学生带回亲子共读后,于周五离校前回执上交信息化办公室。 3.集中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教育活动,运用讲座、视频等形式,警示沉迷网络的危害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 4.平台推广 结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等平台,大力宣传,扩大影响。 5.疏导交流,心理教育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职能,利用好硬件和软件资源,对沉迷网络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6.学校信息办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建设绿色校园网络。 三、活动要求: 1.各班要充分利用此次活动,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开展预防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 2.请各班、各相关科室协同配合,按照方案积极组织落实,力求活动扎实有效。 新发中英文学校 2018年5月16日

大学生法制论文

大 学 生 法 制 意 识 论 文 系别:建筑系城市规划 姓名:王园淦 学号:105040650057 班级:104653

法律知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大一) 题号 A B C D E F 01 48% 44% 6% 2% 02 20% 47% 30% 3% 03 36% 22% 14% 7% 18% 3% 04 11% 40% 35% 14% 05 10% 21% 45% 24% 06 11% 36% 42% 11% 07 28% 51% 16% 5% 08 55% 11% 12% 12% 10% 09 24% 76% 10 24% 76% 11 34% 58% 8% 12 10% 54% 13% 15% 8% 13 19% 64% 5% 5% 6% 1% 14 67% 24% 3% 6% 15 32% 34% 29% 5% 16 35% 65% 17 40% 20% 40% 18 15% 23% 62% 19 27% 46% 13% 14%

【摘要】在高等学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校大学生中不懂法甚至违法的现象,暴露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制观念 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在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提高对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一)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社会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会的两大调节机制,两者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人的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信息、品质和习惯,达到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目的。法律代表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人们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 道德和法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社会规范: 首先,道德与法律联系密切,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具有互补性。 其次,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法律并不是万能的,除了受到以社会为基础,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以及法律自身条件的约束外,还必然要受到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制约。 最后,法律以道德为价值取向,并以道德为社会支持。“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法律背离了人类基本的道德精神,将失去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基础。 (二)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1. 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关系的现状。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高校的法制教育一般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在有些高校甚至全部是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 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逐步成熟,法制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情况下,虽然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有其必然的联系,但将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合理的。正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比例关系的失衡,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发生违法问题。综观在校大学生发生的不同方面的违法问题,一方面是其本身道德素质低下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法律意识的不足和淡薄造成的。 2.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应当并重。基于上述对道德和法律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道德和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是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仅靠德育教育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我们说提升人的品质,应当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宜采用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加强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将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来满足法制社会的需要。 二、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 (一)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行为,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

[整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根据《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办法》的要求,为了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观察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探索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有效地矫正和转变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快乐的成长。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在学校管理和课题实施中采取具体措施,制定相关制度,开展有效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转变校风,形成学校特色。 3、加强教育科研的规范管理,促使教育科研向深层次发展。 4、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预期性目标的实现。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针对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调查,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2、归纳总结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方法和途径。寻求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广泛实用性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3、完善研究工作的档案管理。认真按照《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办法》的要求,坚持做到“完成一件工作,留下一个足迹”的原则。通过各种有效媒体,积累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三、课题研究具体安排 时间内容负责 三月1.召开立项课题小组会议,布置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 题分工明确任务。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培训、指导工作。 3.拟定年度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4.针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交流、研讨。 教务处 教科室 各教研组 四月5.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小课题,布置小课题研究工作。 6.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守则》,黑板报评比活动。 7.通过主题班会组织学规范,礼仪相关知识。 教务处 少先队 各教研组 五月8.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与课题研究情况交流。 9.确定3位教师上主题班队会课,每年段1节,收集过 程性材料。 教务处 教科室 各教研组 六月10.召开课题成果交流会。 11. 12.邀请专家来校对课题积极指导. 13.征集教育案例、论文,撰写阶段总结。 14.及时做好立项课题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教务处 教科室 七月至八月15.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安排布置学生假期生 活。 16.征集家长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经验总结。 少先队 教科室

浅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2009年01月15日星期四上午 11:55 部分学生是非观念淡薄,缺乏学习兴趣,没有生活规划,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学无术现象突出。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不符合其学生身份。粗语脏话连篇,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养成了抽烟、喝酒、撒谎、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行为习惯。冰冻三天,非一日之寒,学生养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品行、犯罪行为与后天学习因素有关。社会生活中各种宣传媒介的不良刺激,如电视、电影、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及黄色镜头的夸张性渲染;报纸、书刊、杂志、广告、手机短信上的黄色文化的影响;暴力解决矛盾的行为模式。对儿童及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另外研究认为居住高层住宅、邻居不和、移民或难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及各种社会性刺激都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的摇篮,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对孩子的个性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家庭会给青少年以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其个性社会化的进程,而问题家庭则易引起品行障碍,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常见的问题家庭有以下几种: 1、缺陷型家庭。即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这种家庭多数孩子内心痛苦,情感脆弱,常常留恋父母的温暖和关心,十分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

2、不道德和犯罪型家庭。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或犯罪行为,使少年儿童耳濡目染,对其产生极坏的影响。 3、冷暴力型家庭。家长对孩子缺乏感情,对孩子冷漠、粗鲁或使用暴力。 4、溺爱型家庭。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至高无上,只重视提供物质条件,不重视品德修养,易使孩子养成放纵、懒惰、自私的个性。 5、管教不严型。家长对子女的行为漠不关心,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6、苛求型。家长常用强制、命令、禁止及过激言行等手段对待孩子。 7、教育观点不一致。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法,观点及态度上存在分歧,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矛盾、冲突,甚至打架、闹离婚。 8、奢望型。家长不顾孩子的素质、兴趣、能力、爱好,寄予过高的要求或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 9、不和睦家庭。家庭成员关系不和易造成隔阂与偏见。 10、离婚家庭。尤其在父母离婚过程中,孩子被夹在父母之间,内心极度矛盾,心情痛苦,难以自制。 11、留守儿童和空巢型家庭。 12、其他类型的孩子。如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被拐卖的孩子等。 总之,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良,亲子关系疏远,家庭成员缺失,家庭破裂,性别歧视及私生子等均可造成青少年严重的精神创伤,影响孩子的心理行为发育,易发生品行问题。 三、教育因素。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摘要小学如何正视自身生源实际,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从而提出了预防与矫治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控制 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中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由于学校、社会、家庭等诸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学生品行不端,行为不良。表现为有的自卑、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有的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淡薄,随意缺课逃学;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与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一起……学生这些不良品行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不良品行的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原来条件相对落后,消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三室两厅的房屋遍布乡镇,农民急于脱贫,金钱观念愈来愈重,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国家法律不顾,投机取巧。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多也在温饱线上,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或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差,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打,就是骂,简单粗暴,一切都怪孩子,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信心,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结果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恶性循环。还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教师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品行好坏与关紧要,只要学生分数考得高,领导就认为我这个老师教得好,就是合格的老师;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批评训斥,让学生写检讨、保证,甚至以处罚代替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