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文 散文[精品]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品味其散文的特色。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领悟意象的内涵。

3.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品读文章,涵咏主旨,领悟意象的内涵。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

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

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

古往今来,无娄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马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写作背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

《山水》的出版有一个过程,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十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1943年9月在重庆出版。

后来冯至又加上之后写的三篇散文,再加上一个《后记》。

《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认为:虽然冯至在四十年代只有《十四行集》和《山水》两小本著作,但是在诗和散文两方面,他都站住“一览众山小”的高峰。

《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并将前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

三、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有些路,你并不清楚》阅读答案

《有些路,你并不清楚》阅读答案

《有些路,你并不清楚》阅读答案, 有些路,你并不清楚吴毓福(1)有些路,你并不清楚。

譬如:到仰天堂去。

虽然二十多年前去过一两次,也知道仰天堂,在秋浦河畔,玉屏山上,芙蓉尖下。

但时隔多年,即使旧路,于我,也似乎陌生起来。

(2)新年伊始。

元旦黄昏,我与散文家许俊文先生为上仰天堂而提前夜宿灌口。

(3)次日,早起,看天,特阴,特寒。

预报,天欲小雪。

可是,我们依然带着仰望仰天堂的盎然冲动,行走在乡间,行走在寒风里。

(4)原先上仰天堂,都是坐船过渡去的。

不想,这次,走着走着,就上了一座窄窄的钢混桥梁。

我站在新架的桥上,向河的上游早先过渡的地方看去,谁知,早先的渡船已被闲置在河岩边的沙丘上,像一条干死腐烂的鱼。

这,不由让我想起宋人寇准的喟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说实在的,行走乡野,遇到河流,我倒是希望有一只船把我从此岸摆渡到彼岸的。

对于我,这不是好奇,也不是新鲜。

我只觉得摆渡于人生有着它的独特的禅意。

(5)没有了摆渡,我们就那样径直地过了桥。

过桥的时候,我确乎顿生了一丝怅然和失落。

于是,沿着秋浦河堤行走,也许时候已然是寒冬,沿路几乎没有养眼的风景,除了一片又一片的嫩绿的油菜之外。

然而,当我们途经旧溪村时,我们不觉被远远的骆驼峰下旧溪村庄的炊烟所吸引。

其实,炊烟,对我来说,早已是一道令人怀想的风景了。

看到炊烟,袅袅的炊烟,我自然想起了童年的故乡,想起了老屋的烟囱……(6)到了山脚下,我们遇到了一位早晨放牛的村妇。

于是,问路。

那村妇说,你们这么这么走要方便一些。

于是,我们就顺着那村妇的指引,朝前方慢慢走去。

(7)一路走来,虽有些许登山之累,但踩着厚积的落叶,脚底的感觉自然越来越轻,越来越暖。

转过一道山嘴,穿过一片林木,仰望,仰天堂不觉就在眼前了。

(8)一到仰天堂,我们,寻道的寻道,问佛的问佛,朝拜的朝拜,赏梅的赏梅……(9)据宋师太说,仰天堂始建于民国初年。

她来仰天堂修行,现在已有76年。

(10)我想,76年,76年在清寂的山上,并且几乎都是一个人……对俗世人来说,这是怎样一种概念啊?(11)不想吧!想,也许也想不通,尤其对于尘世俗子。

许俊文散文 落在故土的雪 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题

许俊文散文 落在故土的雪 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题

许俊文散文落在故土的雪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题(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试题、作文大全、写作练习、文学阅读、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诗词鉴赏、成语词典、时评借鉴、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nese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books, writing exercises, literary reading,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poetry appreciation, idiom dictionary, time evaluation reference,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许俊文散文落在故土的雪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许俊文作品

许俊文作品

许俊文作品
许俊文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散文集、报告文学等多种类型。

其中,长篇小说有《红蜻蜓绿蝈蝈》《芦花渡》《山呼谷应》等,散文集有《留在生命里的细节》《俯向大地的身影》《预约秋风》《乡村的风》《节气》《泥土》等,报告文学有《淮河魂》《血祭江海》《皇都末日》等。

这些作品被广泛转载,入选多种全国优秀散文、随笔选本,以及众多院校的考试试卷。

其中,《乡村的风》《节气》《俯向大地的身影》《怀霜》《菊魂》《泥土》等作品被全国众多院校选入各种形式的考试试卷及港台中学生阅读文选。

许俊文的作品曾获得安徽省文学(政府)奖等多项奖项,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许俊文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许俊文作品精选精练

许俊文作品精选精练苍凉许俊文①认识塔里木河,我收获的却是苍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给了“苍凉”两个字的释义:凄凉。

其实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

不错,苍凉里是包含着凄凉的成分,但不能因此就把苍凉与凄凉一锅煮了。

以我的真实感受,凄凉不过是心灵里一块缓慢融化的残冰,而苍凉就如同置身于一片迷茫、空旷的雪原,你很难确切知道它的边际在那里。

②塔里木河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

本来,在我的西部之旅中,是没有塔里木河的。

不是我不想见识这条西部最长的河流,而恰恰是因为它实在太长,使我望尘莫及。

③那是五月初,一场沙尘暴刚刚谢幕,烈日便在大漠堂而皇之地登场。

那天,我兴冲冲地向罗布泊中的楼兰遗址贸然前行,不料,车出米兰镇不远即被路卡强行拦阻,多年积存的那么一点心愿陡然落空,不觉怅然弥怀。

于是,我只好抱着舍而求其次的想法,转道去了塔里木河。

④眼下正是高山冰雪消融的季节,按说,靠雪水滋养的塔里木河该是血脉贲张的。

然而,当我翻越一座沙梁又一座沙梁,直到抵达一处凹槽形的地带时,陪同的向导这才把真相端给我:这就是塔里木河。

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心里直犯嘀咕,塔里木河怎么可能是这个样呢?是不是向导蒙骗了自己?向导见我神情不爽,反问道,你说塔里木河该是什么样子?我哑然。

就在那一刻,我心中萦绕已久的梦突然间破灭了。

我怔怔地站在河岸的沙丘上,半天都没有醒过神来。

⑤于是,我不得不接受眼前与想象反差极大的现实,开始打量这条早已枯竭的河流。

尽管当时沙漠中的气温高达摄氏40多度,但是,我却感到一种彻骨的寒冷和旷世的苍凉扑面而来。

在下心里想,与其说我来领略塔里木河的雄姿,倒不如说是来凭吊它的亡灵。

⑥这里,我不妨用战栗的目光勾勒一幅苍白的素描:宽不过百米的塔里木河,如同一条干瘪而扭曲的血管,自西向东,从沙漠里来,再到沙漠中去。

没有水。

也没有飞鸟。

河底偶尔可以见到一小片潮湿的沙土,上面长满了瘦弱的芦苇和罗布麻。

河岸即是一座座不规则的沙丘,它们从南北两个方向楔入河床,窄一点的地方即将完成合龙。

许俊文乡村的泥土读后感

许俊文乡村的泥土读后感

许俊文乡村的泥土读后感读许俊文写的关于乡村泥土的文章,就像在炎热的夏日里喝了一杯凉凉的井水,那股清爽劲儿直透心底,又像是在寒冬里钻进了暖和的被窝,满是熟悉又亲切的感觉。

文章一开篇,那泥土就像是一个许久未见的老友,一下子蹦到了眼前。

许俊文笔下的乡村泥土,可不是那种干巴巴、毫无生气的东西,而是活灵活现的。

他写泥土的气息,就仿佛我能闻到那股特有的、带着淡淡草香和腐朽树叶味道的泥土香。

每次读到描写泥土气味的句子,我就想起小时候在农村,下过雨之后,空气里弥漫的那种味道,恨不得马上跑回乡下再去闻一闻。

而且呀,这泥土还像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

许俊文把泥土和乡村里的各种事情联系起来,那些在泥土上耕种的农民,就像是泥土的孩子一样。

他们依赖着泥土,泥土也孕育着他们。

读到这儿,我就想起我老家的那些叔叔伯伯,每天扛着锄头在地里忙活着,那片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每一粒粮食的收获,都是泥土和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许俊文在写泥土的时候,还写了很多乡村里的小细节。

比如说小孩子在泥土里玩耍,弄得满身是泥,回家被大人骂,这场景简直太熟悉了。

感觉那时候的泥土就是我们最好的玩具,捏个小泥人,挖个小泥坑,能玩上一整天。

他把乡村泥土里蕴含的那种欢乐、质朴都给写出来了。

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乡村的泥土。

以前觉得泥土嘛,就是脚下踩的东西,平平无奇。

但现在我知道了,那是乡村的灵魂所在。

它承载着乡村的历史、文化,还有人们的情感。

就像我们现在住在城市里,看着那些高楼大厦,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读完这篇文章才明白,少的就是那片能让我们心灵得到慰藉的泥土。

许俊文的文字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记忆深处关于乡村泥土的大门,让我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能有那么一刻,沉浸在乡村泥土那简单又纯粹的世界里,感受那份宁静和美好。

许俊文 散文[精品]

许俊文 散文[精品]

许俊文散文[精品]蛙鸣城更幽许俊文沐浴过杜牧笔底的杏花雨,也饮过李白诗中的秋浦水,至于莲花峰上采兰,仙寓山中品茗,黄公酒垆里饮酒,只要兴致所至,便是举手投足的事了。

——池州这座袖珍的江南小城,就这么不动声色地羁留了我。

于是,或早或晚的,我便以散步来触摸与体味这座城市的细节。

我是一个在意细节的人,起码写作是如此。

一个人若是爱上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散步;脚步所到之处,那些地方才是你的,你也才有资格属于那个地方。

不然,你顶多也只能算个客人而已。

池州是个适宜于散步的城市,到处小桥流水,游目芳草时花,即便是冬天,这座城市的底色也不会有多少改变——依然绿着,人徜徉其间,并不觉得萧杀。

譬如我,就是从这里的冬天开始散步的,散着散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春天。

这里的春天是一幅气韵横生的水墨画,那夹道红杏,那满城烟雨,那杏花烟雨中穿梭啁啾的紫燕,都是其他城市难得一见的好景致。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这里的蛙声。

是的,蛙声。

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诗人移花接木的艺术想象。

青蛙这个大自然中的小灵物,说它们是这座小城的纯情歌手,是不会有谁质疑的,每当夜幕缓缓降临,它们就亮开了歌喉:咕、咕咕……咯、咯咯……咯咕、咯咕……咕咯、咕咯……这声声蛙鸣,犹如行歌的散板,空灵,清越,既包含着泥土的朴素,又有着神曲的飘渺,任你百遍千遍地聆听,也不会生厌。

常常,我就一个人坐在水边,关了手机,断了尘念,专注地听蛙,想听多久就听多久。

有时候干脆躺在草地上,似听非听,恍恍惚惚的,于蛙声中载沉载浮……记得初次听到蛙鸣,是在“惊蛰”后的某个夜晚。

当时大地与草木刚刚还阳,乍暖还寒的气温游魂似的难以捉摸。

然而,就在我经过城中的一个半地下停车场时,几声脆生生的蛙鸣,竟从车库的屋顶上和着雨水一起洒落下来,每一个音符都是湿漉漉的,当时就把我给怔住了。

要知道,这里可不是青草池塘,也非稻花香里,那一人多高的屋顶上,怎么就有了蛙呢,这是一个谜。

谜底似乎只有青蛙知道。

几场烟雾般的细雨过后,气温便在江南小城慢慢地扎下了根。

在错综的层次里反复咏叹——评许俊文的《那些去向不明的事物》

在错综的层次里反复咏叹——评许俊文的《那些去向不明的事物》
生 的感 想 。一个 “ 红娘 子” , 前 前 后
式( 生存环 境 ) 的转 变 , 当然也 必
然 涉及 人 类 精 神 的 形 成 , 导 致 精 神之 变。恐怖 , 禁 忌, 于 此 前 人 类
般 而言 ,这 类题材 的作 品
常常 比较 单调 , 内容和结 构 多平 直的铺 陈和正面 的渲染 。而这 篇
益彰、 水 乳 交 融 的 艺术 整 体 。而 我
最 看 重 的是 作 家 透 过 去 向 不 明 的
以前 记忆 中的村 庄里 曾经发 生的 失踪 事件 ,一是 满仓 的毛驴 失而 复得 ,一是 陈百步 的狗被 人打 死
剥皮 。 这 是引子 , 后 面 的 正 题 部 分
着 重写 了三种 失踪 的 乡下事 物 : 红稻 、 红 娘 子 和 炊 烟 。红 稻 写 得 最 简 略 , 但 前 面 也 有 两 段 铺 垫 和 转
学教育
在 错 综 的 层 次 里 反 复 咏 叹
— —
评许俊 文 的《 那些 去 向不 明的事物》
看 到 这 篇 散 文 的 题 目时 我 并 旧之 情 。但是 到 了后来 , 作 者 逐 渐 发力 , 步步 深 入 追 问 。在 写 因为 我 本 人 多 年
的 , 也 许 可 以说 它 们 对 人 类 精 神 的形 成 不 全 是 无 益 的 。 中 医是 一 种 文化 , “ 不 知道 中 医少 了红 娘 子 这 味 药 后 果 会 如 何 ,更 不 知 道 随 着 地 球 上 许 多 物 种 的加 速 灭 绝 ,
后 ,从 墓 地 到 舞 台 ,从 往 昔 到 当 下, 不 断跳跃 , 波 澜 横 生 。 写 炊 烟 的 文 字 则 同写 鸡 鸣 的 文 字 结 合 起 来 ,鸡 鸣 的消 失 也 就 是 炊 烟 的 消 失, 结 构 和 意 蕴 得 到 双 重 的拓 展 。 繁 复 的层 次 中贯 串着 一个 灵 魂, 即作 者 深 广 的 忧 思 , 丰 富 的 层 次 安 排 与深 广 的思 想 内涵 是 相 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俊文散文[精品]蛙鸣城更幽许俊文沐浴过杜牧笔底的杏花雨,也饮过李白诗中的秋浦水,至于莲花峰上采兰,仙寓山中品茗,黄公酒垆里饮酒,只要兴致所至,便是举手投足的事了。

——池州这座袖珍的江南小城,就这么不动声色地羁留了我。

于是,或早或晚的,我便以散步来触摸与体味这座城市的细节。

我是一个在意细节的人,起码写作是如此。

一个人若是爱上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散步;脚步所到之处,那些地方才是你的,你也才有资格属于那个地方。

不然,你顶多也只能算个客人而已。

池州是个适宜于散步的城市,到处小桥流水,游目芳草时花,即便是冬天,这座城市的底色也不会有多少改变——依然绿着,人徜徉其间,并不觉得萧杀。

譬如我,就是从这里的冬天开始散步的,散着散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春天。

这里的春天是一幅气韵横生的水墨画,那夹道红杏,那满城烟雨,那杏花烟雨中穿梭啁啾的紫燕,都是其他城市难得一见的好景致。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这里的蛙声。

是的,蛙声。

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诗人移花接木的艺术想象。

青蛙这个大自然中的小灵物,说它们是这座小城的纯情歌手,是不会有谁质疑的,每当夜幕缓缓降临,它们就亮开了歌喉:咕、咕咕……咯、咯咯……咯咕、咯咕……咕咯、咕咯……这声声蛙鸣,犹如行歌的散板,空灵,清越,既包含着泥土的朴素,又有着神曲的飘渺,任你百遍千遍地聆听,也不会生厌。

常常,我就一个人坐在水边,关了手机,断了尘念,专注地听蛙,想听多久就听多久。

有时候干脆躺在草地上,似听非听,恍恍惚惚的,于蛙声中载沉载浮……记得初次听到蛙鸣,是在“惊蛰”后的某个夜晚。

当时大地与草木刚刚还阳,乍暖还寒的气温游魂似的难以捉摸。

然而,就在我经过城中的一个半地下停车场时,几声脆生生的蛙鸣,竟从车库的屋顶上和着雨水一起洒落下来,每一个音符都是湿漉漉的,当时就把我给怔住了。

要知道,这里可不是青草池塘,也非稻花香里,那一人多高的屋顶上,怎么就有了蛙呢,这是一个谜。

谜底似乎只有青蛙知道。

几场烟雾般的细雨过后,气温便在江南小城慢慢地扎下了根。

那根,是一寸一寸往泥土里扎的,人眼自然无法看见,然而,想必草木和鸟雀们能看得见,青蛙当然也能看得见。

青蛙怎么能看不见气温的根呢,那些丝丝缕缕的“根”,恰似一只只温柔的小手,在泥土里挠呀挠的,一不小心就把它们冬眠的梦给挠醒了,于是“咕”地一声,就成了春天的宣言。

古人说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许多人还跟着叫好,那是扯淡,准确地说是“蛙先知”。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就在一声声纵情歌唱的蛙鸣里。

得了春风春雨的蛙,就无所顾忌了,只消几天,它们的歌声就把我居住的这座江南小城之夜给渗透了,无论我走到哪儿,蛙们欢快的叫声总是如影随形;就是呆在家中,蛙声也会穿越夜幕抵达我的耳鼓。

我住的地方窗户正对着一条清澈的河流,夜晚读书灯下,寂寞枯燥时,静听如雨的蛙声款款地敲打着窗棂,由不得眼前就会出现白石老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面来。

听几阕宋词般的蛙声,尘胸如洗,再接着读下去,则是另一番境界了。

是的,在红尘沸腾的城市,能有蛙声添趣夜读书,无疑是现代人一种古典的奢侈了。

城市听蛙,乍听让人匪夷所思。

这也难怪,时下许多城市简直太像城市了,过分膨胀的体量却容不下寸土,和寸土上细弱的野草,更不用说胆怯、脆弱的蛙类了。

然而池州却不。

这座江南的小城多水,秋浦河、清溪河、白洋河、平天湖、白沙湖、西盆湖……,犹如纵横交织的血脉,把小城滋润的美如莲花。

那些水呢,又都是清凌凌的活水,它们来自周围的一座座青山,一片片森林,一眼眼山泉,你说青蛙能不喜欢么,一喜欢,它们就跳呀,唱呀,结果把小城之夜鼓噪得越发地幽静了。

在幽静的小城之夜踏着蛙声散步,你不喜欢它是不可能的。

俯向大地的身影许俊文俯向大地的那个熟悉的身影,剪纸一样单薄,蹒跚的脚步每挪动一下,都显得非常吃力,似乎一阵不大的风就会把她吹倒,使她永远不再起来。

那就是我已经82岁的母亲。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皖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祼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当我拐过一个凸出的山嘴,一个人影儿便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远远看去便知是位老妇人,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背朝着我,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那人便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

我是一个对土地和庄稼十分敏感的人,从丢弃在田埂上的那些花生秧子就能够判断出,这是一个拾秋的人。

至于那个拾秋的老人原来竟是自己年迈体弱的母亲,是我压根儿也没有想到的。

当我走到母亲身边,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

此时我发现,母亲的两个膝盖处沾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

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

因此,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

她常说,粮食来到世上,是上天的恩赐哩,谁要是糟蹋了,哪怕一粒,上天也会知道的。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家斗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阴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

那年头村时缺粮的人家很多,家家户户的老人孩子都争着拾秋,因而每次我总是满怀希望而去,常常带着失望而归。

后来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地还是那些鸡血土的地,可庄稼已不是原来的庄稼了,谁还会再为饭碗发愁呢,渐渐地,拾秋这种延续了不知多少年的现象,便也悄然终止了。

有一次我回到老家豆村,刚从地里拾回一背稻子的母样唏嘘不已:这哪像是过日子做的事,遍地撒的都是粮食,连脚都踩不下去,阎王见了都心疼的。

也许就是打那时起,母亲便成了村里唯一一个拾穗的人。

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

其实母亲是用不着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虽然她和我父亲服侍不动庄稼了,但我家送给柏凹村学灯耕种的那几亩地,每年都会得到几百斤粮食的回报,这足够他们一年的口粮了,至于油盐酱醋、穿衣看病等等,儿女们全包了。

对此,村里和他们年纪相仿的老人暗地里都羡慕得直咂嘴。

可是母亲不这么看。

她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不是什么呢,我就见过秋收时的场景,收割机铆足了劲,呼啦啦就下了一块地,呼啦啦又下了一块地,这样省事倒省事,可是漏掉了稻穗,碰落的稻粒多得惊人,许多人看见就像没有看见一样。

你听松岗村的大改子说得多轻巧,现在谁也不缺那几碗饭吃,弯腰磕脑地捡,还不如打两圈麻将呢。

大改子说的不错,拾穗的确是一件弯腰磕脑的事儿,不说一声苦,它把种子抱在自己的怀里,哺育出一茬又一茬的好庄稼,容易吗,别看母亲没有文化,双手在泥土里扒挠了一辈子,但她似乎最懂得对土地的敬畏,尽管她平时不求仙、不拜佛,然而每年大年三十晚上总忘不了给土地爷烧一炷香,说上几句感恩的话,即使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也从未间断过。

她说给这个磕头,给那个磕头,不如给土地磕头,值。

我们今生今世能且口饱饭吃,给土地磕几个头是应该的。

是的,土地养活了母亲和她众多的儿女,母亲也给土地磕了辈子的头。

现在母亲老了,土地给她吃得很少,吃得也很慢,有时吃着吃着就会停顿下来,捧着饭碗接连不断地打呃,眼泪哗哗的,但母亲还在为自己的那一碗饭给土地磕头。

看来,母亲的这个长头可能一直会磕到土地里去了。

大概是前年秋天吧,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国。

这时父亲开始唠叨起来,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

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后来为此我写了一首诗:在我家的老屋里整整齐齐码着十一蛇皮口袋稻子父亲用拐杖戳戳说少说也有七百多斤它们都是我八十多岁的母亲弓着腰一穗一穗从地里拾的拾一穗她磕一个头拾一百穗她就磕一百个头七百多斤稻子她究竟磕了多少头母亲不知道秋风也未必知道可是土地知道但土地不会说话母亲拾稻子、麦子,也拾花生、棉花、豇黄绿豆,凡是地里生长的她都拾,自己吃不了,就托人拿到镇子上去卖。

其实她也不缺那几个钱。

得了钱,母亲会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一张一张叠得齐齐整整的,再去信用社缼成十无一张的整币,然后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

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从地里拾来的。

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

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了,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

母亲另一个做法就是用拾来的粮食喂鸡。

母亲养了十几只柴鸡,清一色的芦花白,无论我什么时个回到豆村,总能听到母鸡下蛋的欢叫声。

母亲的鸡蛋从来没有卖过一只,她听说现在的城里的洋鸡蛋不好吃,平时就把鸡下的蛋一只一只地积攒起来,积攒得多了,就打电话叫儿女们回去取。

这些年来,我吃的鸡蛋全是母亲和豆村的那片土地提供的。

在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朦胧中,我仿佛看见母亲那佝偻的身影,离豆村的土地越来越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