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精品散文三篇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汪曾祺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供大家欣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篇1修下水道了。
最初,孩子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见一辆一辆的大汽车开过来,卸下一车一车的石子,鸡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还有沙,温柔的,干净的沙。
堆起来,堆起来,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来的一个空场子变得完全不认得了。
(他们曾经在这里踢毽子,放风筝,在草窝里找那么尖头的绿蚱蜢——飞起来露出桃红色的翅膜,格格格地响,北京人叫做“卦大扁”……)原来挺立在场子中间的一棵小枣树只露出了一个头,像是掉到地底下去了。
最后,来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大得简直可以当做房子住的水泥筒子。
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滚圆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动都不动。
孩子最初只是怯生生地,远远地看着。
他们只好走一条新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进出了,不能从场子里的任何方向横穿过去了。
没有几天,他们就习惯了。
他们觉得这样很好。
他们有时要故意到沙堆的边上去踩一脚,在滚落下来的石子上站一站。
后来,从有一天起,他们就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
这倒不只是因为在这些山旁边只有一个老是披着一件黄布面子的羊皮大衣的人在那里看着,并且总是很温和地微笑着看着他们,问他姓什么,住在哪一个门里,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石子和沙都熟悉了。
他们知道这是可以上去玩的,这一点不会有什么妨碍。
哦,他们站得多高呀,许多东西看起来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他们看见了许多肩膀和头顶,看见头顶上那些旋。
他们看见马拉着车子的时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样一耸一耸地动。
他们看见王国俊家的房顶上的瓦楞里嵌着一个皮球。
(王国俊跟他爸爸搬到新北京去了,前天他们在东安市场还看见过的哩。
)他们隔着墙看见他们的妈妈往绳子上晒衣服,看见妈妈的手,看见……终于,有一天,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来玩了。
汪曾祺经典散文

汪曾祺经典散文汪曾祺经典散文(通用1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经典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汪曾祺经典散文篇1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
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
这里原来是一片坟地,坟主的后代大都已经式微或他徙了,联大征用了这片地并未引起麻烦。
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
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
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
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路以西,是学生宿舍。
土墙,草顶。
两头各有门。
窗户是在墙上留出方洞,直插着几根带皮的树棍。
空气是很流通的,因为没有人爱在窗洞上糊纸,当然更没有玻璃。
昆明气候温和,冬天从窗洞吹进一点风,也不要紧。
宿舍是大统间,两边靠墙,和墙垂直,各排了十张双层木床。
一张床睡两个人,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
我没有留心过这样的宿舍共有多少间。
我曾在二十五号宿舍住过两年。
二十五号不是最后一号。
如果以三十间计,则新校舍可住一千二百人。
联大学生三千人,工学院住在拓东路迤西会馆;女生住“南院”,新校舍住的是文、理、法三院的男生。
估计起来,可以住得下。
学生并不老老实实地让双层床靠墙直放,向右看齐,不少人给它重新组合,把三张床拼成一个U字,外面挂上旧床单或钉上纸板,就成了一个独立天地,屋中之屋。
结邻而居的,多是谈得来的同学。
也有的不是自己选择的,是学校派定的。
我在二十五号宿舍住的时候,睡靠门的上铺,和下铺的一位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
他是历史系的,姓刘,河南人。
他是个农家子弟,到昆明来考大学是由河南自己挑了一担行李走来的。
——到昆明来考联大的,多数是坐公共汽车来的,乘滇越铁路火车来的,但也有利用很奇怪的交通工具来的。
关于汪曾祺的散文随笔作品

关于汪曾祺的散文随笔作品汪曾祺的散文属于丰富而驳杂的古典散文传统。
他对散文情有独钟,并赋予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汪曾祺的散文随笔作品,欢迎大家参阅。
关于汪曾祺的散文随笔作品篇一:翠湖心影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
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
""住在哪里?""翠湖西。
""爱吃什么?""辣子鸡。
"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
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
""住在哪里?""翠湖。
""爱吃什么?""麻婆豆腐。
"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
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
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
因为它让我想起翠湖。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
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翠湖可不能挪开。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
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
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
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
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
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
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
从文林街、先生坡、府甬道,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
--否则就要走翠湖东路或翠湖西路,那就绕远多了。
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
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汪曾祺散文摘抄

汪曾祺散文摘抄汪曾祺,一位被誉为“文学大师”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散文以幽默、细腻、自然的特点深受读者喜欢。
今天我将摘抄几篇他的散文,一起来感受一下他那独特的文学魅力。
首先,是《茶馆奇遇》。
这篇散文用活泼幽默的笔调叙述了一个住在小城镇里的老头和他常去的茶馆的故事。
这篇散文通过笔者对老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头的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环境。
同时,在文中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描写,使得整篇文章生动有趣。
接着,是《沉香手串》。
这篇散文借由作者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沉香手串的种种魅力。
文中通过对沉香手串的种种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它的美丽与规律,在细节中还反映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同时,文章还透着一股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中华文化的崇敬之情。
最后,是《一个安静的日子》。
这篇散文是汪曾祺写于2000年的一篇清新的散文。
他的字里行间,伴随着诗意,诉说着他的心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也需要一个安静的日子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这篇散文中,汪曾祺告诉我们怎样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善良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让我们的心境变得更加宁静。
以上三篇散文,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汪曾祺那纯净、深邃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细腻的叙述、丰富的情感表达,重新唤醒人们对生活中小而美好的事物的关注。
汪曾祺用他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他的作品。
回顾这段文字,我们也许可以感受到:生活是一曲美妙的旋律,而散文作品则像是一个个描绘生活的画卷,交织成一幅美妙壮观的图景。
而汪曾祺是其中的巨匠,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生活,去诉说深情,让我们懂得: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我们也可以用柔和、温暖的力量去创造一份安安静静的生活。
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

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篇1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
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
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
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
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
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
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
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
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
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
你给我取去。
”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
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
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老老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较多。
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
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
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
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 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北京的糖炒栗子,过去讲究栗子是要良乡出产的。
良乡栗子比较小,壳薄,炒熟后个个裂开,轻轻一捏,壳就破了,内皮一搓就掉,不“护皮”。
据说良乡栗子原是进贡的,是西太后吃的(北方许多好吃的东西都说是给西太后进过贡)。
北京的糖炒栗子其实是不放糖的,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
昆明栗子大,炒栗子的大锅都支在店铺门外,用大如玉米豆的粗砂炒,不时往锅里倒一碗糖水。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做法其实并不复杂。肉剁极碎,成泥状(最好用刀背剁),平摊在豆腐皮上,折叠起来,如小钱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酱油冬菇汤煮,豆皮层中有汁,甚美。
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汪曾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
代表作,欢迎阅读。
《汪曾祺谈吃
》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壳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老鲁说这叫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这玩意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捉一大瓶。
铁凝里说爱笑。她不是腼腆的,不是矜持渊默(按:深沉静默)的,但也不是家雀一样唧唧喳喳,吵起来没个完。有一次我说了一个嘲笑河北人的有点粗俗的笑话:一个保定老乡到北京,坐电车,车门关得急,把他夹住了。老乡大叫:。夹住咱腚了!夹住咱旋了!。售票员问:“怎么啦?”——“夹住俺腚了!”售票员明白了,说:“北京这不叫腚。“——“叫什么?”——“叫屁股。”——“哦!”——“老大爷你买票吧。您到哪呀。”——“安屁股门!”铁凝大笑,她给续了一段:“车开了,车上人多,车门被挤开了。老乡被挤下去了。——哦,自动的!”铁凝很有幽默感。这在女作家里是比较少见的。
有关汪曾祺的经典散文

有关汪曾祺的经典散文有关汪曾祺的经典散文汪曾祺经典散文1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派我到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去画马铃薯图谱。
我从张家口一清早坐上长途汽车,近晌午时到沽源县城。
沽源原是一个军台。
而军台是清代在新疆和蒙古西北两路专为传递军报和文书而设置的邮驿。
官员犯了罪,就会被皇上命令发往军台效力。
我对清代官制不熟悉,不知道什么品级的官员,犯了什么样的罪名,就会受到这种处分,但总是很严厉的处分,和一般的贬谪不同。
然而据龚定庵说,发往军台效力的官员并不到任,只是住在张家口,花钱雇人去代为效力。
我这回来,是来画画的,不是来看驿站送情报的,但也可以说是效力来了,我后来在带来的一本《梦溪笔谈》的扉页上画了一方图章:效力军台,这只是跟自己开开玩笑而已,并无很深的感触。
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只身到塞外这地方在外长城北侧,可真正是塞外了来画山药(这一带人都把马铃薯叫作山药),想想也怪有意思。
沽源在清代一度曾叫独石口厅。
龚定庵说他北行不过独石口,在他看来,这是很北的地方了。
这地方冬天很冷。
经常到口外揽工的人说:冷不过独石口。
据说去年下了一场大雪,西门外的积雪和城墙一般高。
我看了看城墙,这城墙也实在太矮了点,像我这样的个子,一伸手就能摸到城墙顶了。
不过话说回来,一人多高的雪,真够大的。
这城真够小的。
城里只有一条大街。
从南门慢慢地遛达着,不到十分钟就出北门了。
北门外一边是一片草地,有人在套马;一边是一个水塘,有一群野鸭子自自在在地浮游。
城门口游着野鸭子,城中安静可知。
城里大街两侧隔不远种一棵树杨树,都用土墼围了高高的一圈,为的是怕牛羊啃吃,也为了遮风,但都极瘦弱,不一定能活。
在一处墙角竟发现了几丛波斯菊,这使我大为惊异了。
波斯菊昆明是很常见的。
每到夏秋之际,总是开出很多浅紫色的花。
波斯菊花瓣单薄,叶细碎如小茴香,茎细长,微风吹拂,姗姗可爱。
我原以为这种花只宜在土肥雨足的昆明生长,没想到它在这少雨多风的绝塞孤城也活下来了。
当然,花小了,更单薄了,叶子稀疏了,它,伶仃萧瑟了。
汪曾祺短篇散文精选

汪曾祺短篇散文精选汪曾祺短篇散文精选一:炒米和焦屑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挚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像。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悟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许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
这是很便宜的食品。
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高兴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也许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挚友,叫张仲陶。
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
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成天在家探讨易经,算卦。
他算卦用蓍草。
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
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
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
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
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
一找,果真。
我小时就不大信任,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白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精品散文三篇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1920 年 3 月 5 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精品散文 三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 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 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左下画了几朵 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 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 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 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 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 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 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 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 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 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 掌多,且极肥大。
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 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最多,也最便宜的 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 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 滑, 嫩, 鲜,香, 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 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 调比牛肝菌高。
菌中之王是鸡纵,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鸡纵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
一盘红烧鸡纵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 因为这东西在 云南并不难得。
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 鸡纵,他跳下去把鸡纵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
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 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纵随处可见。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 巴菌。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 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 可是下点工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 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油菌。
都 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这种菌子 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 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 " 卖杨梅 --"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昆明的杨梅 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 名字起得真好, 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 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
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 名字真不好听)。
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 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 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话又说回来, 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 花。
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 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 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 (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 搭了梯子上去摘, 每天要摘下来好 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有 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 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 的。
李商隐 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 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 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 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 暮年投莲花池而死), 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 (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
雨下大了。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 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 香花。
昆明木香花很多。
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
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 后。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 想念昆明的雨。
1984 年 5 月 19 日 桃花源记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
只有一枝,四五朵, 通红的,如同胭脂。
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 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 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
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
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 《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 。
中国有几处桃花源, 都是后人根据 《桃花源诗并记》 附会出来的。
先有 《桃 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
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 优先权。
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
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 沅江。
陶渊明 的《桃花源记》不是这样说的么:"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
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 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
茶叶、老姜、芝 麻、米,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 开水冲开, 便是擂茶。
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 里面装的是炒米、 炒黄豆、 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蘸头......边喝 边吃。
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
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蓖头尤其 好。
我吃过的蘸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 甜又辣,桃源蓖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
桃源人都爱喝擂茶。
有的农民家,夏 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
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 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 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
这种说法 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
诸葛亮有没有带兵到过桃源,无可稽考。
根据印象,这一 带在三国时应是吴国的地方,若说是鲁肃或周瑜的兵,还差不多。
我总怀疑,这 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
《都城纪胜·茶坊》 载: "冬天兼卖擂茶"。
《梦粱录·茶肆》条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
有一本书载:"杭州人一天吃三十丈木头"。
指的是每天消耗的"擂槌"的表层木 质。
"擂槌"大概就是桃源人所说的擂棒。
"一天吃三十丈木头 ",形容杭州人口之多。
擂槌可以擂别的东西,当然也可以擂茶。
" 擂"这个字是从宋代沿用下来的。
"擂"者,擂而细之之谓也,跟 擂鼓的擂不是一个意思。
茶里放姜, 见于 《水浒传》 , 王婆家就有这种茶卖, 《水 浒传》第二十四回写道:"便浓浓的点两盏姜茶,将来放在桌子上。
" 从字面看, 这种茶里有茶叶, 有姜, 至于还放不放别的什么, 只好阙闻了。
反正, 王婆所卖之茶与桃源擂茶有某种渊源, 是可以肯定的。
湖南省不少地方喝" 芝麻豆子茶", 即在茶里放入炒熟且碾碎的芝麻、 黄豆、 花生, 也有放姜的, 好像不加盐,茶叶则是整的,并不擂细,而且喝干了茶水还把叶子捞出来放进嘴 里嚼嚼吃了,这可以说是擂茶的嫡堂兄弟。
湖南人爱吃姜。
十多年前在醴陵、浏 阳一带旅行,公共汽车一到站,就有人托了一个瓷盘,里面装的是插在牙签上的 切得薄薄的姜片,一根牙签上插五六片,卖与过客。
本地人掏出角把钱,买得几 串,就坐在车里吃起来,像吃水果似的。
大概楚地卑湿,故湘人保存了不撤姜食 的习惯。
生姜、茶叶可以治疗某些外感,是一般的本草书上都讲过的。
北方的农 村也有把茶叶、芝麻一同放在嘴里生嚼用来发汗的偏方。
因此,说擂茶最初起于 医治兵士的时症,不为无因。
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
进门是一正殿, 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 堂"。
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 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
楼皆三面开窗,后 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
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 甚道士气,既没有一气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
楹 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
这些联匾在"文化 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 "四旧" 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
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 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