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合集下载

【实用】汪曾祺散文(精选13篇)

【实用】汪曾祺散文(精选13篇)

【实用】汪曾祺散文(精选13篇)【实用】汪曾祺散文(精选13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文篇1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

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

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

是一篇散文。

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

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

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

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

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

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

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

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

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昂嗤鱼的样子也很怪,头扁嘴阔,有点像鲇鱼,无鳞,皮色黄,有浅黑色的不规整的大斑。无背鳍,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锐的骨刺。用手捏起这根骨刺,它就发出昂嗤昂嗤小小的声音。昂嗤鱼其实是很好吃的。昂嗤鱼通常也是氽汤。虎头鲨是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昂嗤鱼不加醋,汤白如牛乳,是所谓“奶汤。”昂嗤鱼也极细嫩,鳃边的两块蒜瓣肉有大拇指大,堪称至味。
塘鳢鱼亦称土步鱼。《随园食单》:“杭州以土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虎头蛇即虎头鲨。这种鱼样子不好看,而且有点凶恶。浑身紫褐色,有细碎黑斑,头大而多骨,鳍如蝶翅。这种鱼在我们那里也是贱鱼,是不能上席的。苏州人做塘鳢鱼有清炒、椒盐多法。我们家乡通常的吃法是氽汤,加醋、胡椒。虎头鲨氽汤,鱼肉极细嫩,松而不散,汤味极鲜,开胃。
《铁凝印象

“我对给他人写印象记一直持谨慎态度,我以为真正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通过一篇短文便对一个人下结论则更显得滑稽。”铁凝说得很对。我接受了让我写铁凝的任务,但是到快交卷的时候,想了想,我其实并不了解铁凝。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温习一下一些印象的片段,考虑考虑。文章发排在即,只好匆匆忙忙把一枚没有成熟的“生疙瘩”送到读者面前——张家口一带把不熟的瓜果叫做“生疙瘩”。
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做法其实并不复杂。肉剁极碎,成泥状(最好用刀背剁),平摊在豆腐皮上,折叠起来,如小钱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酱油冬菇汤煮,豆皮层中有汁,甚美。
四次作代会期间,有一位较铁凝年长的作家问铁凝:“铁凝,你是姓铁吗?’她正儿八经地回答:“是呀。”这是一点狡狯。她不姓铁,姓屈,屈原的屈。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告诉那年全己消长的作家实话。姓屈,很好嘛!她父亲做画署名“铁扬”,她们姊妹就跟。一起姓起铁来。铁凝有一个值得叫人羡慕的家庭,一个艺术家的家庭。铁凝是在一个艺术的环境长大的。铁扬是个“不凡”的画家。——铁凝拿了我在石家庄写的大字对联给铁扬看,铁扬说了两个字:“不凡。”我很喜欢这个高度概括、无可再简的评语。这两个字我可以回赠铁扬,也同样可以回赠给他的女儿。铁凝的母亲是教音乐的。铁扬夫妇是更叫人羡慕的,因他们生了铁凝这样的女儿。“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屈铁凝。上帝对铁扬一家好像特别钟爱。且不说别的,铁凝每天要供应父亲一瓶啤酒。一瓶啤酒,能值几何?但是倒在啤酒杯里的是女儿爱!

汪曾祺有哪些著名散文

汪曾祺有哪些著名散文

汪曾祺有哪些著名散文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那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代表作,希望能帮到你。

汪曾祺有哪些著名散文:1. 《新校舍》2. 《泡茶馆》3. 《跑警报》4. 《自得其乐》5. 《自报家门》6. 《随遇而安》7. 《多年父子成兄弟》8.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9. 《金岳霖先生》10. 《老舍先生》11. 《国子监》12. 《葵·薤》13. 《五味》14. 《寻常茶话》15. 《食豆饮水斋闲笔》16. 《韭菜花》17. 《花》18. 《果园杂记》19. 《葡萄月令》20. 《翠湖心影》21. 《昆明的雨》22. 《湘行二记》23. 《旅食小品》24. 《水母》25. 《我的家乡》26. 《文游台》27. 《观音寺》28. 《午门忆旧》29. 《一辈古人》30.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31. 《城隍·土地·灶王爷》32. 《老不闲抄》33. 《胡同文化》34. 《我是一个中国人》35. 《故乡的食物》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汪曾祺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供大家欣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篇1修下水道了。

最初,孩子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见一辆一辆的大汽车开过来,卸下一车一车的石子,鸡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还有沙,温柔的,干净的沙。

堆起来,堆起来,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来的一个空场子变得完全不认得了。

(他们曾经在这里踢毽子,放风筝,在草窝里找那么尖头的绿蚱蜢——飞起来露出桃红色的翅膜,格格格地响,北京人叫做“卦大扁”……)原来挺立在场子中间的一棵小枣树只露出了一个头,像是掉到地底下去了。

最后,来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大得简直可以当做房子住的水泥筒子。

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滚圆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动都不动。

孩子最初只是怯生生地,远远地看着。

他们只好走一条新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进出了,不能从场子里的任何方向横穿过去了。

没有几天,他们就习惯了。

他们觉得这样很好。

他们有时要故意到沙堆的边上去踩一脚,在滚落下来的石子上站一站。

后来,从有一天起,他们就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

这倒不只是因为在这些山旁边只有一个老是披着一件黄布面子的羊皮大衣的人在那里看着,并且总是很温和地微笑着看着他们,问他姓什么,住在哪一个门里,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石子和沙都熟悉了。

他们知道这是可以上去玩的,这一点不会有什么妨碍。

哦,他们站得多高呀,许多东西看起来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他们看见了许多肩膀和头顶,看见头顶上那些旋。

他们看见马拉着车子的时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样一耸一耸地动。

他们看见王国俊家的房顶上的瓦楞里嵌着一个皮球。

(王国俊跟他爸爸搬到新北京去了,前天他们在东安市场还看见过的哩。

)他们隔着墙看见他们的妈妈往绳子上晒衣服,看见妈妈的手,看见……终于,有一天,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来玩了。

汪曾祺精品散文三篇

汪曾祺精品散文三篇

汪曾祺精品散文三篇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1920 年 3 月 5 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精品散文 三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 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 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左下画了几朵 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 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 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 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 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 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 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 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 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 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 掌多,且极肥大。

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 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最多,也最便宜的 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 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 滑, 嫩, 鲜,香, 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 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 调比牛肝菌高。

汪曾祺散文摘抄

汪曾祺散文摘抄

汪曾祺散文摘抄汪曾祺,一位被誉为“文学大师”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散文以幽默、细腻、自然的特点深受读者喜欢。

今天我将摘抄几篇他的散文,一起来感受一下他那独特的文学魅力。

首先,是《茶馆奇遇》。

这篇散文用活泼幽默的笔调叙述了一个住在小城镇里的老头和他常去的茶馆的故事。

这篇散文通过笔者对老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头的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环境。

同时,在文中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描写,使得整篇文章生动有趣。

接着,是《沉香手串》。

这篇散文借由作者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沉香手串的种种魅力。

文中通过对沉香手串的种种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它的美丽与规律,在细节中还反映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同时,文章还透着一股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中华文化的崇敬之情。

最后,是《一个安静的日子》。

这篇散文是汪曾祺写于2000年的一篇清新的散文。

他的字里行间,伴随着诗意,诉说着他的心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也需要一个安静的日子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这篇散文中,汪曾祺告诉我们怎样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善良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让我们的心境变得更加宁静。

以上三篇散文,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汪曾祺那纯净、深邃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细腻的叙述、丰富的情感表达,重新唤醒人们对生活中小而美好的事物的关注。

汪曾祺用他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他的作品。

回顾这段文字,我们也许可以感受到:生活是一曲美妙的旋律,而散文作品则像是一个个描绘生活的画卷,交织成一幅美妙壮观的图景。

而汪曾祺是其中的巨匠,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生活,去诉说深情,让我们懂得: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我们也可以用柔和、温暖的力量去创造一份安安静静的生活。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
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做法其实并不复杂。肉剁极碎,成泥状(最好用刀背剁),平摊在豆腐皮上,折叠起来,如小钱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酱油冬菇汤煮,豆皮层中有汁,甚美。
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汪曾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
代表作,欢迎阅读。
《汪曾祺谈吃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壳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老鲁说这叫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这玩意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捉一大瓶。
铁凝里说爱笑。她不是腼腆的,不是矜持渊默(按:深沉静默)的,但也不是家雀一样唧唧喳喳,吵起来没个完。有一次我说了一个嘲笑河北人的有点粗俗的笑话:一个保定老乡到北京,坐电车,车门关得急,把他夹住了。老乡大叫:。夹住咱腚了!夹住咱旋了!。售票员问:“怎么啦?”——“夹住俺腚了!”售票员明白了,说:“北京这不叫腚。“——“叫什么?”——“叫屁股。”——“哦!”——“老大爷你买票吧。您到哪呀。”——“安屁股门!”铁凝大笑,她给续了一段:“车开了,车上人多,车门被挤开了。老乡被挤下去了。——哦,自动的!”铁凝很有幽默感。这在女作家里是比较少见的。

那一腔质朴的文人,情怀——汪曾祺散文《昆明的雨》赏析

那一腔质朴的文人,情怀——汪曾祺散文《昆明的雨》赏析

那一腔质朴的文人,情怀——汪曾祺散文《昆明的雨》赏析汪曾祺的著名散文《昆明的雨》无疑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文章。

汪曾祺经常以朴实质朴的文字,深刻描述身边的事物,表达出他坚定不移的文学理念,也给读者自由的思考空间。

《昆明的雨》是一篇充满情怀的文章,汪曾祺在其中用了很多的细节,描述他经历的一段简短的昆明之旅。

他时刻感受着城市的繁华,也感受着他心中的寂寞与孤独。

此外,汪曾祺还用了一句“细雨中的昆明,湿漉漉的街道,焦躁的轮船,淡淡的悲伤”,细腻而深邃地勾勒出一副悠远而古朴的画面。

这几句话写出了伴随着淅沥淅沥的细雨,在昆明漫步的景象,勾起无限的思绪,让人仿佛置身于汪曾祺身临其境的场景。

汪曾祺在文中运用许多象征性的语言,把心中的孤单和悲伤表达了出来。

他把昆明的雨看成一种特殊的力量,他强调自己和雨之间的默契,当他心情沉郁的时候,雨的下落也变得更慢,表达出一种共鸣的情感,当他情绪平静的时候,雨的下落也变得宁静,他把雨当做了一种心灵的抚慰。

汪曾祺的文章充满情怀,他在文中把自己的悲伤和孤独写出来,表达出一种不可言语的温馨。

他把自己与雨之间的关联渲染得淋漓尽致,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在文字中传递出来的深情和朴实。

通过汪曾祺质朴的文字,他让读者从小情小景中体会到一种大情大景的流淌,感受到世间的宁静与温馨,被他的文字深深的感动。

总而言之,汪曾祺作品里朴实质朴的文字,深刻描述生活中的繁
琐与孤独,表达出一种淡然静谧的情怀。

读者可以在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汪曾祺用自己的文字给读者带来一种无穷的思考和感受,充满诗情画意,让你在细水长流般不断追问,为人生赋有深度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 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欢迎参考阅读! 姜妙香 姜先生真是温柔敦厚到了家了。

他的学生上他家去, 他总是站起来, 双手当胸捏着扇子, 微微躬着身子:" 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

他从不生气。

有一回陪梅兰芳唱《奇双会》,他的赵宠。

穿好了靴子,总觉 得不大得劲。

"晤,今儿是怎样搞的,怎么总觉得一脚高一脚低的?我的腿 有毛病啦?"伸出脚来看看,两只靴子的厚底一只厚二寸,一只二寸二。

他 的跟包叫申四。

他把申四叫过来:"老四哎, 咱们今儿的靴子拿错了吧?" 你猜申四说什么?--"你凑合着穿吧!" 姜先生从不争戏。

向来梅先生演《奇双会》,都是他的赵宠。

偶尔俞振飞也 陪 梅 先 生 唱 , 赵 宠 就 是 俞 的 。

管 事 的 说 :" 姜 先 生 , 您 来 个 保 童 。

"--"哎,好好好。

"有时叶盛兰也陪梅先生唱。

"姜先生, 您来个保童。

"--"哎,好好好。

"姜先生有一次遇见了劫道的, 就是琉璃厂西边北柳巷那儿。

那是敌伪的时候, 姜先生拿了"戏份儿" 回家。

那会儿唱戏都是当天开份儿,戏打住了,管事的就把份儿分好了。

姜先生 这天赶了两"包",华乐和长安。

冬天,他坐在洋车里,前面挂着棉布 帘。

"站住!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他也不知道里面是谁。

姜先生不 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

" 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

这是华乐的, 这是长安的, 都在这儿, 一个不少。

您点点。

"那位不知点了没有。

想来大概是没有。

在上海也遇见过那么一回。

"站住,把身浪厢值钿(钱)格物事(东西) 才(都)拿出来!"此公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 扬长而去。

姜先生在后面喊: "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事后,熟人问姜先生:"您真是!他走都走了,您干嘛还叫他回来?他把 您什么都抄走了,您还问'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姜妙香答道:"他也不容易。

" 姜先生有一次似乎是生气了。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上姜先生家去抄家,抄出 一双尖头皮鞋,当场把鞋尖给他剁了。

姜先生把这双剁了尖、张着大嘴的鞋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

有人来的时候,就指指,摇头。

赞曰: 温柔敦厚,有何不好? "文革"英雄,愧对此老。

郝寿臣 郝老受聘为北京市戏校校长。

就职的那天,对学生讲话。

他拿着秘书替他写 好的稿子,讲了一气。

讲到要知道旧社会的苦,才知道新社会的甜。

旧社会的梨 园行, 不养小, 不养老。

多少艺人, 唱了一辈子戏, 临了是倒卧街头, 冻饿而死。

说到这里,郝校长非常激动,一手高举讲稿,一手指着讲稿,说:"同学们! 他说得真对呀!" 这件事,大家都当笑话传。

细想一下,这有什么可笑呢?本来嘛,讲稿是秘 书捉刀,这是明摆着的事。

自己戳穿,有什么丢人 ? 倒是" 他说得真对呀 ",才真是本人说出的一句实话。

这没有. 什么可笑。

这正是前辈的不可及处:老老实实,不装门面。

许多大干部做大报告,在台上手舞足蹈,口若悬河,其实都应该学学郝老, 在适当的时候, 用手指指秘书所拟讲稿, 说:"同志们!他说得真对呀!" 赞曰: 人为立言,己不居功。

老老实实,古道可风。

潘天寿的倔脾气 潘天寿曾到北京开画展, 《光明日报》出了一版特刊,刊头由康生题了两行 字: 画师魁首 艺苑班头 这使得很多画家不服。

过了几年, "文革"开始, "金棍子"姚文元对潘天寿进 行了大批判,称之为"反革命画家"。

康生和姚文元都是"无产阶级司令部"管意识形态的,一前一后, 对潘天寿的评价竟然如此悬殊,实在令人难解。

康生后来有没有改口,没听说, 不过此人善于翻云覆雨,对他说过的话常会赖账,姑且不去管他。

姚文元只凭一 个画家的画就定为"反革命", 下手实在太狠了。

姚文元的批判文章很 长,不能悉记,只约略记得说从潘天寿的画来看,他对现实不满,对新社会有刻 骨的仇恨等等。

姚文元的话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潘天寿很少画过歌功颂德的画 (偶尔也有, 如 《运粮图》 )。

他的画有些是"有情绪"的, 他用笔很硬, 构图也常反常规, 他的名作 《雁荡山花》 用平行构图, 各种山花, 排队似的站着, 不欹侧取势;用墨也一律是浓墨勾勒,不以浓淡分远近,这些都是画家之大忌。

山花茎叶瘦硬,真是"山花",是在少雨露、多沙砾的恶劣环境的石缝中挣扎出来的。

然而这些花还是火一样使劲地开着,显出顽强坚挺的生命力,这 样的山花使一些人得到鼓舞,也使一些人觉得不舒服--如姚文元。

潘天寿画鸟有个特点。

一般画鸟,鸟的头大都是朝着画里,对娇艳的花叶流 露出欣喜的感激;潘天寿的鸟都是眼朝画外,似乎愤愤不平,对画里的花花世界 不屑一顾。

在展览会上见过他的一幅雏鸡图,题日: "××农场所见"。

这是 一只半大雏公鸡, 背身, 羽毛未丰, 肌肉鼓突, 一只腿上拖了一只烂草鞋。

看了, 使人感到这只小公鸡非常别扭。

说潘夫寿此画是有感而发,感同身受,我想这不 为过分。

姚文元对这样的画恨之入骨,必欲置潘天寿于死地,说明这个既残忍又 懦弱的阴谋家还是敏感的。

问题是在画里略抒愤懑,稍发不平之气,可以不可以?不要使画家都变成如 意馆的待诏①。

萝卜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

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 我的家乡名之曰: "杨花萝卜"。

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

我家不远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 屋下有一个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 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

杨花萝卜 下来的时候,卖萝卜。

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

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 鲜红的。

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

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 水分。

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

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 过这样好吃的萝卜。

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 杨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

萝卜斜切的薄片, 再切为细丝, 加酱油、 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

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 人之初, 鼻涕拖; 油炒饭, 拌萝菠。

注:我的家乡萝卜为萝菠。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 在农村算是美食, 所以拌萝卜丝一碟, 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蜇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 虾、松花蛋同为凉碟。

北京的拍水萝卜也不错,但宜少入白糖。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汆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烧小萝卜,来北京前我没有吃过(我的家乡杨花萝卜没有熟吃的),很好。

有 一位台湾女作家来北京,要我亲自做一顿饭请她吃。

我给她做了几个菜,其中一 个是烧小萝卜。

她吃了赞不绝口。

那当然是不难吃的;那两天正是小萝卜最好的 时候,都长足了,但还很嫩,不糠;而且我是用干贝烧的。

她说台湾没有这种小 萝卜。

我们家乡有一种穿心红萝卜,粗如黄酒盏,长可三四寸,外皮深紫红色,里 面的肉有放射形的紫红纹,紫白相间,若是横切开来,正如中药里的槟榔片(卖时都是直切),当中一线贯通,色极深,故名穿心红。

卖穿心红萝卜的挑担,与 山芋(红薯)同卖,山芋切厚片。

都是生吃。

紫萝卜不大,大的如一个大衣扣子,扁圆形,皮色乌紫。

据说这是五倍子染 的。

看来不是本色,因为它掉色,吃了,嘴唇牙肉也是乌紫乌紫的。

里面的肉却 是嫩白的。

这种萝卜非本地所产, 产在泰州。

每年秋末, 就有泰州人来卖紫萝卜, 都是女的,挎一个柳条篮子,沿街吆喝:"紫萝--卜!" 我在淮安第一回吃到青萝卜。

曾在淮安中学借读过一个学期,一到星期日, 就买了七八个青萝卜,一堆花生,几个同学,尽情吃一顿。

后来我到天津吃过青 萝卜,觉得淮安青萝卜比天津的好。

大抵一种东西第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天津吃萝卜是一种风气。

五十年代初,我到天津,一个同学的父亲请我们到 天华景听曲艺。

座位之前有一溜长案,摆得满满的,除了茶壶茶碗,瓜子花生米 碟子,还有几大盘切成薄片的青萝卜。

听"玩艺儿"吃萝卜,此风为别 处所无。

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吃萝卜喝 茶,此风亦为别处所无。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

一九四八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 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打远。

看来在北京 做小买卖的,都得有条好嗓子。

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 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的响。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

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 心里美皆甚大。

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

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 萝卜, 看一看, 不怎么样的, 随手就扔进了大堆。

一看, 这个不错, 往地下一扔, 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 可名状。

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 张家口的白萝卜也很大。

我参加过张家口地区农业展览会的布置工作, 送展 的白萝卜都特大。

白萝卜有象牙白和露八分。

露八分即八分露出土面,露出土面 部分外皮淡绿色。

我的家乡无此大白萝卜,只是粗如小儿臂而已。

家乡吃萝卜只是红烧,或素 烧,或与臀尖肉同烧。

江南人特重白萝卜炖汤,常与排骨或猪肉同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