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

合集下载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昂嗤鱼的样子也很怪,头扁嘴阔,有点像鲇鱼,无鳞,皮色黄,有浅黑色的不规整的大斑。无背鳍,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锐的骨刺。用手捏起这根骨刺,它就发出昂嗤昂嗤小小的声音。昂嗤鱼其实是很好吃的。昂嗤鱼通常也是氽汤。虎头鲨是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昂嗤鱼不加醋,汤白如牛乳,是所谓“奶汤。”昂嗤鱼也极细嫩,鳃边的两块蒜瓣肉有大拇指大,堪称至味。
塘鳢鱼亦称土步鱼。《随园食单》:“杭州以土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虎头蛇即虎头鲨。这种鱼样子不好看,而且有点凶恶。浑身紫褐色,有细碎黑斑,头大而多骨,鳍如蝶翅。这种鱼在我们那里也是贱鱼,是不能上席的。苏州人做塘鳢鱼有清炒、椒盐多法。我们家乡通常的吃法是氽汤,加醋、胡椒。虎头鲨氽汤,鱼肉极细嫩,松而不散,汤味极鲜,开胃。
《铁凝印象

“我对给他人写印象记一直持谨慎态度,我以为真正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通过一篇短文便对一个人下结论则更显得滑稽。”铁凝说得很对。我接受了让我写铁凝的任务,但是到快交卷的时候,想了想,我其实并不了解铁凝。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温习一下一些印象的片段,考虑考虑。文章发排在即,只好匆匆忙忙把一枚没有成熟的“生疙瘩”送到读者面前——张家口一带把不熟的瓜果叫做“生疙瘩”。
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做法其实并不复杂。肉剁极碎,成泥状(最好用刀背剁),平摊在豆腐皮上,折叠起来,如小钱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酱油冬菇汤煮,豆皮层中有汁,甚美。
四次作代会期间,有一位较铁凝年长的作家问铁凝:“铁凝,你是姓铁吗?’她正儿八经地回答:“是呀。”这是一点狡狯。她不姓铁,姓屈,屈原的屈。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告诉那年全己消长的作家实话。姓屈,很好嘛!她父亲做画署名“铁扬”,她们姊妹就跟。一起姓起铁来。铁凝有一个值得叫人羡慕的家庭,一个艺术家的家庭。铁凝是在一个艺术的环境长大的。铁扬是个“不凡”的画家。——铁凝拿了我在石家庄写的大字对联给铁扬看,铁扬说了两个字:“不凡。”我很喜欢这个高度概括、无可再简的评语。这两个字我可以回赠铁扬,也同样可以回赠给他的女儿。铁凝的母亲是教音乐的。铁扬夫妇是更叫人羡慕的,因他们生了铁凝这样的女儿。“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屈铁凝。上帝对铁扬一家好像特别钟爱。且不说别的,铁凝每天要供应父亲一瓶啤酒。一瓶啤酒,能值几何?但是倒在啤酒杯里的是女儿爱!

汪曾祺有哪些著名散文

汪曾祺有哪些著名散文

汪曾祺有哪些著名散文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那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代表作,希望能帮到你。

汪曾祺有哪些著名散文:1. 《新校舍》2. 《泡茶馆》3. 《跑警报》4. 《自得其乐》5. 《自报家门》6. 《随遇而安》7. 《多年父子成兄弟》8.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9. 《金岳霖先生》10. 《老舍先生》11. 《国子监》12. 《葵·薤》13. 《五味》14. 《寻常茶话》15. 《食豆饮水斋闲笔》16. 《韭菜花》17. 《花》18. 《果园杂记》19. 《葡萄月令》20. 《翠湖心影》21. 《昆明的雨》22. 《湘行二记》23. 《旅食小品》24. 《水母》25. 《我的家乡》26. 《文游台》27. 《观音寺》28. 《午门忆旧》29. 《一辈古人》30.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31. 《城隍·土地·灶王爷》32. 《老不闲抄》33. 《胡同文化》34. 《我是一个中国人》35. 《故乡的食物》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汪曾祺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供大家欣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篇1修下水道了。

最初,孩子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见一辆一辆的大汽车开过来,卸下一车一车的石子,鸡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还有沙,温柔的,干净的沙。

堆起来,堆起来,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来的一个空场子变得完全不认得了。

(他们曾经在这里踢毽子,放风筝,在草窝里找那么尖头的绿蚱蜢——飞起来露出桃红色的翅膜,格格格地响,北京人叫做“卦大扁”……)原来挺立在场子中间的一棵小枣树只露出了一个头,像是掉到地底下去了。

最后,来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大得简直可以当做房子住的水泥筒子。

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滚圆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动都不动。

孩子最初只是怯生生地,远远地看着。

他们只好走一条新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进出了,不能从场子里的任何方向横穿过去了。

没有几天,他们就习惯了。

他们觉得这样很好。

他们有时要故意到沙堆的边上去踩一脚,在滚落下来的石子上站一站。

后来,从有一天起,他们就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

这倒不只是因为在这些山旁边只有一个老是披着一件黄布面子的羊皮大衣的人在那里看着,并且总是很温和地微笑着看着他们,问他姓什么,住在哪一个门里,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石子和沙都熟悉了。

他们知道这是可以上去玩的,这一点不会有什么妨碍。

哦,他们站得多高呀,许多东西看起来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他们看见了许多肩膀和头顶,看见头顶上那些旋。

他们看见马拉着车子的时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样一耸一耸地动。

他们看见王国俊家的房顶上的瓦楞里嵌着一个皮球。

(王国俊跟他爸爸搬到新北京去了,前天他们在东安市场还看见过的哩。

)他们隔着墙看见他们的妈妈往绳子上晒衣服,看见妈妈的手,看见……终于,有一天,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来玩了。

汪曾祺的散文集

汪曾祺的散文集

汪曾祺的散文集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1、草木春秋木芙蓉浙江永嘉多木芙蓉。

市内一条街边有-棵,干粗如电线杆,高近二层楼,花多而大,他处少见。

楠溪江边的村落,村外、路边的茶亭(永嘉多茶亭,供人休息、喝茶、聊天)檐下,到处可以看见芙蓉。

芙蓉有一特别处,红白相间。

初开白色,渐渐一边变红,终至整个的花都是桃红的。

花期长,掩映于手掌大的浓绿的叶丛中,欣然有生意。

我曾向永嘉市领导建议,以芙蓉为永嘉市花,市领导说永嘉已有市花,是茶花。

后来听说温州选定茶花为温州市花,那么永嘉恐怕得让一让。

永嘉让出茶花,永嘉市花当另选。

那么,芙蓉被选中,还是有可能的。

永嘉为什么种那么多木芙蓉呢问人,说是为了打草鞋。

芙蓉的树皮很柔韧结实,剥下来撕成细条,打成草鞋,穿起来很舒服,且耐走长路,不易磨通。

现在穿树皮编的草鞋的人很少了,大家都穿塑料凉鞋、旅游鞋。

但是到处都还在种木芙蓉,这是-种习惯。

于是芙蓉就成了永嘉城乡一景。

南瓜子豆腐和皂角仁甜菜在云南腾冲吃了一道很特别的菜。

说豆腐脑不是豆腐脑,说鸡蛋羹不是鸡蛋羹。

滑、嫩、鲜,色白而微微带点浅绿,入口清香。

这是豆腐吗是的,但是用鲜南瓜子去壳磨细"点"出来的。

很好吃。

中国人吃菜真能别出心裁,南瓜子做成豆腐,不知是什么朝代,哪一位美食家想出来的!席间还有一道甜菜,冰糖皂角米。

皂角,我的家乡颇多。

一般都用来泡水,洗脸洗头,代替肥皂。

皂角仁蒸熟,妇女绣花,把绒在皂仁上"光"一下,绒不散,且光滑,便于入针。

没有吃它的。

到了昆明,才知道这东西可以吃。

昆明过去有专卖蒸菜的饭馆,蒸鸡、蒸排骨,都放小笼里蒸,小笼垫底的是皂角仁,蒸得了晶莹透亮,嚼起来有韧劲,好吃。

比用红薯、土豆衬底更有风味。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 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欢迎参考阅读! 姜妙香 姜先生真是温柔敦厚到了家了。

他的学生上他家去, 他总是站起来, 双手当胸捏着扇子, 微微躬着身子:" 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

他从不生气。

有一回陪梅兰芳唱《奇双会》,他的赵宠。

穿好了靴子,总觉 得不大得劲。

"晤,今儿是怎样搞的,怎么总觉得一脚高一脚低的?我的腿 有毛病啦?"伸出脚来看看,两只靴子的厚底一只厚二寸,一只二寸二。

他 的跟包叫申四。

他把申四叫过来:"老四哎, 咱们今儿的靴子拿错了吧?" 你猜申四说什么?--"你凑合着穿吧!" 姜先生从不争戏。

向来梅先生演《奇双会》,都是他的赵宠。

偶尔俞振飞也 陪 梅 先 生 唱 , 赵 宠 就 是 俞 的 。

管 事 的 说 :" 姜 先 生 , 您 来 个 保 童 。

"--"哎,好好好。

"有时叶盛兰也陪梅先生唱。

"姜先生, 您来个保童。

"--"哎,好好好。

"姜先生有一次遇见了劫道的, 就是琉璃厂西边北柳巷那儿。

那是敌伪的时候, 姜先生拿了"戏份儿" 回家。

那会儿唱戏都是当天开份儿,戏打住了,管事的就把份儿分好了。

姜先生 这天赶了两"包",华乐和长安。

冬天,他坐在洋车里,前面挂着棉布 帘。

"站住!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他也不知道里面是谁。

姜先生不 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

" 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

汪曾祺散文精选主要内容

汪曾祺散文精选主要内容

汪曾祺散文精选主要内容汪曾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散文家,他以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和丰富的人情味而闻名。

下面是对汪曾祺散文精选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生活、乡土、家庭、友情、历史等。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示了生活的智慧和人情的真实。

他的作品充满温暖和人性,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共鸣。

其中一篇著名的作品是《猫之三文治》,这篇散文以一只小猫的视角,描绘了它和主人之间的默契和互动。

通过讲述小猫捉老鼠的经历,汪曾祺引发了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他用细腻的描写揭示出人类的善良和动物之间的纽带。

另一篇著名作品是《老北京的阴阳石》,这篇散文以作者童年时在北京的回忆为主线,描绘了老北京的街巷、人情物语和民俗风情。

作者通过对北京的描述,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念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他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情怀的时空之中。

此外,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还有许多描述乡土风情和家庭生活的佳作。

例如,《乡村兔子》讲述了农民和兔子的故事,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

《房东姑娘》则展现了作者与房东姑娘之间微妙的感情变化,以及对家庭的思念和温情。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丰富多样,充满人情味和温暖。

他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世界中。

他的散文作品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勾勒出人性的深切感悟。

通过阅读汪曾祺的散文,读者可以领略到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对人情的关怀,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反思和启发。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炒米和焦屑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

这是很便宜的食品。

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

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
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做法其实并不复杂。肉剁极碎,成泥状(最好用刀背剁),平摊在豆腐皮上,折叠起来,如小钱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酱油冬菇汤煮,豆皮层中有汁,甚美。
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汪曾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
代表作,欢迎阅读。
《汪曾祺谈吃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壳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老鲁说这叫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这玩意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捉一大瓶。
铁凝里说爱笑。她不是腼腆的,不是矜持渊默(按:深沉静默)的,但也不是家雀一样唧唧喳喳,吵起来没个完。有一次我说了一个嘲笑河北人的有点粗俗的笑话:一个保定老乡到北京,坐电车,车门关得急,把他夹住了。老乡大叫:。夹住咱腚了!夹住咱旋了!。售票员问:“怎么啦?”——“夹住俺腚了!”售票员明白了,说:“北京这不叫腚。“——“叫什么?”——“叫屁股。”——“哦!”——“老大爷你买票吧。您到哪呀。”——“安屁股门!”铁凝大笑,她给续了一段:“车开了,车上人多,车门被挤开了。老乡被挤下去了。——哦,自动的!”铁凝很有幽默感。这在女作家里是比较少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街上有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 驴。每天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 牵着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 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 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驴打着响 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 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去了,侉奶 奶也替它觉得轻松。”(《榆树》)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浆飞快地划起来,划 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 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 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 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 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 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受 戒》)
慢点寺 午门忆旧 一辈古人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新校舍 泡茶馆 跑警报 自得其乐
国子监 钓鱼台 水母 城隍·土地·灶王爷 老不闲抄 胡同文化 我是一个中国人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宋朝人的吃喝
• 果园杂记 • 葡萄月令 • 翠湖心影 • 昆明的雨 • 湘行二记 • 泰山片石 • 北京的秋花 • 林肯的鼻子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 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 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 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 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 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 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 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 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 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 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 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 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 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 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 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 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 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 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 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 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 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 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 国文学系。被誉为“抒情 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 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 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 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 有深入钻研。
我家后园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 主干有茶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 它开起花来,真是‘紫得’不得了,紫薇花 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 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只 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 花蕊。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 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 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 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囔囔。(《紫薇》)
“这个地方的老名有点怪,叫庵赵 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 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 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就可以看到, 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 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 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 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 处?------荸荠庵。”(《受戒》)

自报家门 随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老舍先生

葵·薤 五味 寻常茶话 食豆饮水斋闲笔 韭菜花 花
• 美国短简
• 香港的鸟 • 谈风格
• 谈谈风俗画
• ‚揉面‛
“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 一点、家常一点。”“我非常重视语言, 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 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 ——汪曾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