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散文

“正街上有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 驴。每天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 牵着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 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 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驴打着响 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 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去了,侉奶 奶也替它觉得轻松。”(《榆树》)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浆飞快地划起来,划 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 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 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 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 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 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受 戒》)
慢点寺 午门忆旧 一辈古人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新校舍 泡茶馆 跑警报 自得其乐
国子监 钓鱼台 水母 城隍·土地·灶王爷 老不闲抄 胡同文化 我是一个中国人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宋朝人的吃喝
• 果园杂记 • 葡萄月令 • 翠湖心影 • 昆明的雨 • 湘行二记 • 泰山片石 • 北京的秋花 • 林肯的鼻子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 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 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 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 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 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 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 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 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 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 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 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 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 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 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 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 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 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 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我的家乡》汪曾祺赏析

《我的家乡》汪曾祺赏析
《我的家乡》是一篇由汪曾祺所作的散文,它以作者对家乡的深
情表达为主线,描绘了家乡的美丽与特色。
整篇文章以自传体的形式展开,汪曾祺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身份回到了
他的家乡。
他描写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如曲曲折折的溪流、青山绿水
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
他还描绘了家乡人民的风俗习惯,如宴客时的热情好客、悲喜事时的
互相帮助。
作者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习惯的喜爱和敬重。
他还描绘了家乡的物产和特色,如独特的手工艺品、美味的特色菜等。
这些都展示了家乡的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尽管他离开已多年,
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仍未减退。
通过《我的家乡》,汪曾祺以细腻真实的笔触,将他对家乡的深情描
绘得栩栩如生。
通过对家乡的细致观察和真挚感受,他向读者展示了
家乡的美丽与独特,唤起了读者对自己家乡的思考与回忆。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篇一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
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
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
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
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
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
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
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
汪曾祺经典散文

汪曾祺经典散文汪曾祺经典散文(通用1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经典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汪曾祺经典散文篇1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
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
这里原来是一片坟地,坟主的后代大都已经式微或他徙了,联大征用了这片地并未引起麻烦。
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
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
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
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路以西,是学生宿舍。
土墙,草顶。
两头各有门。
窗户是在墙上留出方洞,直插着几根带皮的树棍。
空气是很流通的,因为没有人爱在窗洞上糊纸,当然更没有玻璃。
昆明气候温和,冬天从窗洞吹进一点风,也不要紧。
宿舍是大统间,两边靠墙,和墙垂直,各排了十张双层木床。
一张床睡两个人,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
我没有留心过这样的宿舍共有多少间。
我曾在二十五号宿舍住过两年。
二十五号不是最后一号。
如果以三十间计,则新校舍可住一千二百人。
联大学生三千人,工学院住在拓东路迤西会馆;女生住“南院”,新校舍住的是文、理、法三院的男生。
估计起来,可以住得下。
学生并不老老实实地让双层床靠墙直放,向右看齐,不少人给它重新组合,把三张床拼成一个U字,外面挂上旧床单或钉上纸板,就成了一个独立天地,屋中之屋。
结邻而居的,多是谈得来的同学。
也有的不是自己选择的,是学校派定的。
我在二十五号宿舍住的时候,睡靠门的上铺,和下铺的一位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
他是历史系的,姓刘,河南人。
他是个农家子弟,到昆明来考大学是由河南自己挑了一担行李走来的。
——到昆明来考联大的,多数是坐公共汽车来的,乘滇越铁路火车来的,但也有利用很奇怪的交通工具来的。
散文大家汪曾祺经典散文

散文大家汪曾祺经典散文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散文大家汪曾祺经典散文,供大家欣赏。
散文大家汪曾祺经典散文:人间草木山丹丹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
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
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
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
问老堡垒户:“能活?”“能活。
这东西,皮实。
”大青山到处是山丹丹,开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
山丹丹开花花又落,一年又一年……这支流行歌曲的作者未必知道,山丹丹过一年多开一朵花。
唱歌的歌星就更不会知道了。
枸杞枸杞到处都有。
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
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
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
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
我的家乡叫做狗xx子。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
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
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枸杞子。
”“有吗?”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不少!”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慢慢捡着!”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
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
——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
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
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
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
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
汪曾祺我的家乡读后感300字

汪曾祺我的家乡读后感300字如下:
汪曾祺的《我的家乡》是一篇充满深情与回忆的散文。
文章以“水”为引子,逐渐引出他心中那美丽而质朴的家乡——高邮。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也跟随汪曾祺回到了那个京杭大运河畔的小城,感受到了那里的独特韵味。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地理位置、传说、水灾,以及丰富的物产和特产。
我特别喜欢他对高邮湖的描述,那种黄昏时分的湖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宁静与美好。
此外,汪曾祺还通过讲述家乡的一些趣闻轶事,如耿七公的传说,以及打鱼人的生动场景,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高邮的文化与风情。
这些生动的细节,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气息。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仅对高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汪曾祺的文学才华深感敬佩。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家乡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
汪曾祺的散文(精选13篇)

汪曾祺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精选13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的散文篇1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
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
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
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
洗帐子要挑一个晴明的好天,当天就晒干。
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
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
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过也还是冷的。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
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
棉衣在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
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
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
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
里面烧的是粗糠。
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
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
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
老太太们离不开它。
闲来无事,打打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
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
脚炉暖人。
脚不冷则周身不冷。
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
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
”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质的。
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
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块状燃料,多呈圆柱形),以纸媒头引着。
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
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
《我的家乡》汪曾祺摘抄

《我的家乡》汪曾祺摘抄
1 . “最近我很容易忧郁,悬念和忧虑不安使我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
2 . 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里着眼,马拉松赛跑才好。
3 . 每年回到家乡,我都喜欢到野外也看看。
走在熟悉的田间小路上,看到那绿绿的红花草,黄黄的油菜花,闻到那久违的泥土的芬芳,感到又回到了儿时的我。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个人,也许多年的不在一起,各自的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感到说的话好像不在一个层次里。
虽然如此,但每次回到家乡,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总能看到一些不同的变化,或许就是喊了好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点缀吧。
其实,我所看的的,还是太慢了,这也许是我不愿呆在家里太久的原因吧,我回家一般不超过一个星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
下面是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欢迎参考阅读!
我的家乡
作者:汪曾祺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游。
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底下的街道房屋。
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
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颤悠悠的风筝在我们脚下飘着。
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绕过去,我们看到的是鸽子青色的背。
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看打鱼。
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
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
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
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
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地纷纷跃进水里。
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
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
又跳进水里去了。
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
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
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
倒是打渔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有时候我们到西堤去玩,坐小船两蒿子就到了。
西堤外就是高邮湖,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
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
这样一片打水,浩浩渺渺(湖上常常没有一只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黄昏了。
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
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那是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
只听见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家吃晚饭来……”
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鉴赏:
作者赞美他的家乡(也是我的故乡)是“圣境”。
“圣境”者,人间仙境也。
先登上那“悬河”大堤向村内俯瞰,顿生“巡天遥看一千河”之感:风筝,在脚下飘,鸽子飞过来,绕过去,让你只能看到它青色的背。
这是“圣境”一。
再向河面看,只见打鱼人驾鹰划船,挥蒿驱赶鱼鹰潜水逮鱼。
且不说那三四条船排成的阵势,亦不说那鱼鹰噼噼啪啪,纷纷跃进水
中时刹那间的壮观,单看那两只鱼鹰用各自尖而长的喙,自豪地合抬一条够四斤重的大鳜鱼的情景,你就会发出“此景只应御河(运河)有”的赞叹。
这是“圣境”二。
最后再荡舟“高邮湖”,只见“一片大水,浩浩渺渺”。
一片汪洋的湖,平静、寥廓得让你觉得荒凉,让你感到寂寞,更让你觉得有些神秘。
黄昏时,看那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浅黄,变橘黄,变紫色,变成紫色的长天。
此情此景,让你想起“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优美诗句。
这是“圣境”三。
“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岸上栽的是垂杨柳,树下卧的是大水牛……”这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里,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通达四面八方,一个个邮城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欢笑……
多少年来,人们每提起高邮,总是将其与咸鸭蛋联系在一起。
高邮咸鸭蛋确实好,但是,诚如著名作家汪曾祺所说:“不过敝处并不只是出咸鸭蛋,我们家乡还出过秦少游,出过研究训诂学的王氏父子,还有一位写散曲的王西楼。
文风不可谓不盛。
”
在全国二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字命名的市就是高邮,人们也曾从史书记载中得知,公元前223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就曾在高邮这块土地上“筑高台置邮亭”,高邮因此而得名,从那开始,才有了高邮2200多年的发展与繁荣。
与秦邮亭相互印证的盂城驿的发现,有力地证明:邮是高邮的根,邮是高邮的源。
高邮因邮而名,因
邮而生,因邮而兴,因邮而盛。
每个从家乡走出去的人,都带着各自的梦想,有着不同的感触,难舍相思的便是浓浓的家乡味儿。
总会在不经意间寻找家乡的味道,那是一种情结,挥不去亦抹不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每夜深人静之时,辗转反侧,家乡的味儿,家乡的情,不禁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