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萝卜》

合集下载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中英文版)**English Version:**"Reflections on Wang Zengqi"s Radish"Wang Zengqi"s "Radish" is a delightful and thought-provoking short story that encapsulat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ountrysidelife.The narrative, with its simple yet profound language, painting a vivid picture of the daily struggles and pleasures of the common people, ha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the ordinary life of a farmer and his relationship with radishes, which serves as a metaphor for life"s complexities.Radishes, to the protagonist, are not merely a source of sustenance; they represent his hopes, dreams, and the harsh realities of his existence.Wang Zengqi"s meticulous descriptions of the radish planting, tending, and harvesting processes reflect 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rural life and the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What moves me the most is the story"s celebration of the human spirit.Despite the hardships, the protagonist never loses his enthusiasm for life.His love for radishes symbolizes his resilience and unwavering optimism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This sentiment resonates with readers, reminding us that life, like radishes, is a mix of bitter and sweet, and one must cherish both.The narrative also offers a critique of the rapid modernization that was sweeping through China during the time the story was written.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traditional values and the simple joys of life.Wang Zengqi"s portrayal of the protagonist"s connection to the land and his radishes serves as a gentle reminder of the price we pay when we disconnect from our roots.In conclusion, "Radish" is not just a story about a vegetable; it"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life,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embracing both the bitter and sweet.Wang Zengqi"s narrative has left me with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beauty found in simplicity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human spirit.**中文版本:**《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汪曾祺的《萝卜》是一篇既有趣又发人深思的短篇小说,它浓缩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精髓。

高中语文《萝卜》ppt课件1

高中语文《萝卜》ppt课件1
穿心红萝卜: 家乡(江苏)三四寸长、外表紫 红色、里面紫红纹生吃
紫萝卜:泰州扁圆形、皮色乌紫、肉嫩白色 青 萝卜淮安、天津 “吃萝卜喝热茶”
心里美萝卜:北京甜、脆生吃 白萝卜: 青萝卜:
名称 产地 特点 吃法
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这段作者是怎样描写杨花萝卜的?
正面描写了杨花萝卜的样子、颜色、口味等 特点。
60、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 都像演 员一样 ,为了 合乎剧 情而认 真地表 演着。 61、所谓英雄,其实是指那些无论在 什么环 境下都 能够生 存下去 的人。5、心情 就像衣 服,脏 了就拿 去洗洗 ,晒晒 ,阳光 自然就 会蔓延 开来。 阳光那 么好, 何必自 寻烦恼 ,过好 每一个 当下, 一万个 美丽的 未来抵 不过一 个温暖 的现在 。
诵读课文第26段。
理解句子:“萝卜所惠于中国人者亦大矣”。
启发引导:作者是从哪几方面,采用什么方法
告诉读者的?从这段里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种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的?
解答:从两方面:1.中国萝卜的种类多; 2.吃法多种多样。
采用比较的方法:1.与美国的小红萝卜 比。
2.与南朝鲜的心里美
(2)作者反复说这种萝卜好吃,为什么这样 说,是不是太啰嗦了?
诵读课文第15段。描写了家乡的穿心红萝卜, 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突出写了什么?
解答:是从三个方面描写的。
外形:“粗如黄酒盏,长可三、
四寸。”
颜色:“外皮深紫红色,里面的
肉有放射形的紫红纹,紫白相
间,”“当中一线贯通,色极深”。
吃法:生吃。
20、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 的种子 ,便成 不了事 业家。 21、追求让人充实,分享让人快乐。
22、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 延时间 最不费 力。 23、上帝助自助者。

汪曾祺散文《萝卜》

汪曾祺散文《萝卜》

汪曾祺散文《萝卜》(2)汪曾祺散文《萝卜》和谐美有评论家从意象上概括汪曾祺是“美丽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美,美在和谐。

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

”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

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通俗说法:“随遇而安”。

散文《午门》中,记述了他夜晚独自站在午门下面的广大的石坪上万籁俱寂满天繁星的况味:“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

所以,在右派劳动改造的日子里,汪曾祺照例会成为“喷波乐多液的能手”,还居然奉命画出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以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这《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第二人”。

汪曾祺的这种大平和心,使他变成一根草,一株树,一条河流,一潭池水,与天地人达成了最为相宜的默契。

他认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皙(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他在《<戏联选萃>序》中,颇欣赏贵阳江南会馆戏台的对联:“花深深,柳阴阴,听隔院声歌,且凉凉去;月浅浅,风翦翦,数高楼更鼓,好缓缓归。

”“这样的对看戏无功利态度,这种曾点式的对生活的无追求的追求,乃是儒家正宗。

”所以,他对生活才有这样亲切的态度。

他的《故乡的食物》系列及《四方食事》系列让人毫不怀疑他是个“美食家”,几乎是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

他的最后一篇遗稿,也是为即将写而未写成的《旅食集》的题记,这篇题记的末尾写道:“活着多好呀。

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是的,活着就是山,是水,是阳光,是空气,是天上的云,是地上的泥土。

汪曾祺散文《人间滋味》

汪曾祺散文《人间滋味》

汪曾祺散文《人间滋味》萝卜原产中国,所以中国的为最好。

有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四季萝卜,一年到头都有。

可生食、煮食、腌制。

我们家乡有苦瓜,叫做癩葡萄,是放在瓷盘里看着玩,不吃的。

有一位诗人请我下小馆子,他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

鳜鱼刺少,肉厚。

蒜瓣肉。

肉细、嫩、鲜。

清蒸、干烧、糖醋、做松鼠鱼,皆妙。

汆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远胜鸡汤鸭汤。

苦瓜、黄瓜习惯上都叫做瓜;而另一种很“像”是瓜的东西,在北方却称之为“西葫芦”。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山西人爱喝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

老友面:酸笋肉丝汆汤下面。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

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

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

广东人爱吃甜食。

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

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黑漆大书三个字:麻辣烫。

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棒棒鸡,不放花椒不行。

花椒得是川椒,捣碎,菜做好了,最后再放。

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

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

冬笋的老根咬不动,切下来随手就扔进臭坛子里。

——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臭卤”。

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臭卤”。

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杆。

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

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

我们那里叫“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

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

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

冬苋菜是中国古代重要蔬菜。

吴其浚(濬jùn)《植物名实图考》认为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里面提到的“采葵持作羹”中,葵即是指冬苋菜。

汪曾祺《萝卜》教案

汪曾祺《萝卜》教案

3萝卜
汪曾祺
教学目的
1. 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和在平平常常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 了解课文状物的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描写对象,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情趣盎然,生活气息浓郁。

3.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清新、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内容厚实,知识丰富。

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将课文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萝卜和萝卜的各种吃法一一填入表中。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线索,最后让学生认真体会文章的结构特色。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与方法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将文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萝卜和萝卜的各种吃法一一填入表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第三教时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萝卜的读后感

萝卜的读后感

萝卜的读后感《萝卜》读后感。

《萝卜》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散文,作者通过对萝卜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农村人民的勤劳、朴实和乐观的品质。

这篇散文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的美好和农民的坚韧。

散文开篇,作者就以萝卜为切入点,描述了农村人民对萝卜的种植、收获和食用。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萝卜的形态和味道,让人仿佛嗅到了农村的清新和朴实。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不仅展现了农村人民对土地的依赖和对农作物的热爱,更表现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让农村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韧,这种品质令人钦佩。

除了对农村生活的描写,作者还通过对萝卜的品种、生长环境和营养价值的介绍,向读者展现了农作物的丰富多样和农业的多姿多彩。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不仅展现了对农作物的热爱,更表现出了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村文化的传承。

正是这种对农业的热爱,让农村人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依然保持着朴实和勤劳,这种品质令人感动。

通过《萝卜》这篇散文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的美好和农民的坚韧。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农作物的知识,更感受到了农村人民的朴实和乐观。

正是这种朴实和乐观,让农村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种品质令人敬佩。

通过对《萝卜》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的美好和农民的坚韧。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农作物的知识,更感受到了农村人民的朴实和乐观。

正是这种朴实和乐观,让农村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种品质令人敬佩。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萝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的美好和农民的坚韧。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农作物的知识,更感受到了农村人民的朴实和乐观。

正是这种朴实和乐观,让农村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种品质令人敬佩。

希望我们都能向农村人民学习,保持乐观、勤劳,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

汪曾祺的萝卜读后感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Wang Zengqi"s "Radish",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vivid portrayal of the ordinary yet essential vegetable in Chinese cuisine.It"s not just a mere description of radish, but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simplicity and authenticity of life.在阅读汪曾祺的《萝卜》之后,我深受其生动的描绘所打动,它不仅仅是对中国菜系中这一普通却至关重要的蔬菜的描述,更是对生活朴实无华和真实本质的深刻反思。

The narrative style, laced with wit and humor, makes the story engaging and delightful.Wang Zengqi"s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radish as a metaphor for human nature is both thought-provoking and enlightening.叙述风格幽默风趣,使得故事引人入胜、愉悦人心。

汪曾祺将萝卜作为人性隐喻的独特视角,既发人深省,又颇具启示。

Each character in the story is as distinctive as the radish itself, with their own flavors and textures.Through these characters, the author weaves a tapestry of life that is rich in detail and full of humanity.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如同萝卜一般独具特色,拥有各自的味感和质地。

【精品文档】萝卜,汪曾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word范文 (18页)

【精品文档】萝卜,汪曾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word范文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萝卜,汪曾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篇一:汪曾祺介绍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经历汪曾祺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倾向。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 1949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集》起,汪曾祺先后有20多本小说、散文专著问世,还出版了《汪曾祺文集》和《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写的反映家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

自己满意亦为评论界、读者称道的作品有《陈小手》,反映光明生活的《职业》,表现下放张家口劳动的《葡萄月令》和京剧《沙家浜》等,可谓“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汪曾祺于1939年离开故乡出外求学,直到1981年10月才回到久别的高邮,此后又于1986年10月、1991年9、10月间再次回邮讲学探亲。

魂萦故乡、情系故乡,对家乡的文化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表现了极大的热忱和关爱,家乡人的心目中,汪曾祺为人为文,确实是“文章秋水芙蓉,处世和蔼可亲,无意雕言琢句,有益世道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萝卜》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

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杨花萝卜”。

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

我家不远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个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

杨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

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

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

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

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

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

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

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杨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

萝卜斜切的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

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
人之初,
鼻涕拖;
油炒饭,
拌萝菠。

(注:我的家乡萝卜为萝菠。

)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所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蜇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碟。

北京的拍水萝卜也不错,但宜少入白糖。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汆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烧小萝卜,来北京前我没有吃过(我的家乡杨花萝卜没有熟吃的),很好。

有一位台湾女作家来北京,要我亲自做一顿饭请她吃。

我给她做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烧小萝卜。

她吃了赞不绝口。

那当然是不难吃的;那两天正是小萝卜最好的时候,都长足了,但还很嫩,不糠;而且我是用干贝烧的。

她说台湾没有这种小萝卜。

我们家乡有一种穿心红萝卜,粗如黄酒盏,长可三四寸,外皮深紫红色,里面的肉有放射形的紫红纹,紫白相间,若是横切开来,正如中药里的槟榔片(卖时都是直切),当中一线贯通,色极深,故名穿心红。

卖穿心红萝卜的挑担,与山芋(红薯)同卖,山芋切厚片。

都是生吃。

紫萝卜不大,大的如一个大衣扣子,扁圆形,皮色乌紫。

据说这是五倍子染的。

看来不是本色,因为它掉色,吃了,嘴唇牙肉也是乌紫乌紫的。

里面的肉却是嫩白的。

这种萝卜非本地所产,产在泰州。

每年秋末,就有泰州人来卖紫萝卜,都是女的,挎一个柳条篮子,沿街吆喝:“紫萝——卜!”
我在淮安第一回吃到青萝卜。

曾在淮安中学借读过一个学期,一到星期日,就买了七八个青萝卜,一堆花生,几个同学,尽情吃一顿。

后来我到天津吃过青萝卜,觉得淮安青萝卜比天津的好。

大抵一种东西第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天津吃萝卜是一种风气。

五十年代初,我到天津,一个同学的父亲请我们到天华景听曲艺。

座位之前有一溜长案,摆得满满的,除了茶壶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还有几大盘切成薄片的青萝卜。

听“玩艺儿”吃萝卜,此风为别处所无。

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吃萝卜喝茶,此风亦为别处所无。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

一九四八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打远。

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的,都得有条好嗓子。

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的响。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

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

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

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

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

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张家口的白萝卜也很大。

我参加过张家口地区农业展览会的布置工作,送展的白萝卜都特大。

白萝卜有象牙白和露八分。

露八分即八分露出土面,露出土面部分外皮淡绿色。

我的家乡无此大白萝卜,只是粗如小儿臂而已。

家乡吃萝卜只是红烧,或素烧,或与臀尖肉同烧。

江南人特重白萝卜炖汤,常与排骨或猪肉同炖。

白萝卜耐久炖,久则出味。

或入淡菜,味尤厚。

沙汀《淘金记》写幺吵吵每天用牙巴骨炖白萝卜,吃得一家脸上都是油光光的。

天天吃是不行的,隔几天吃一次,想亦不恶。

四川人用白萝卜炖牛肉,甚佳。

扬州人、广东人制萝卜丝饼,极妙。

北京东华门大街曾有外地人制萝卜丝饼,生意极好。

此人后来不见了。

北京人炒萝卜条,是家常下饭菜。

或入酱炒,则为南方人所不喜。

白萝卜最能消食通气。

我们在湖南体验生活,有位领导同志,接连五天大便不通,吃了各种药都不见效,憋得他难受得不行。

后来生吃了几个大白萝卜,一下子畅通了。

奇效如此,若非亲见,很难相信。

萝卜是腌制咸菜的重要原料。

我们那里,几乎家家都要腌萝卜干。

腌萝卜干的是红皮圆萝卜。

切萝卜时全家大小一齐动手。

孩子切萝卜,觉得这个一定很甜,尝一瓣,甜,就放在一边,自己吃。

切一天萝卜,每个孩子肚子里都装了不少。

萝卜干盐渍后须在芦席上摊晒,水气干后,入缸,压紧、封实,一两月后取食。

我们那里说在商店学徒(学生意)要“吃三年萝卜干饭”,谓油水少也。

学徒不到三年零一节,不满师,吃饭须自觉,筷子不能往荤菜盘里伸。

扬州一带酱园里卖萝卜头,乃甜面酱所腌,口感甚佳。

孩子们爱吃,一半也因为它的形状很好玩,圆圆的,比一个鸽子蛋略大。

此北地所无,天源、六必居都没有。

北京有小酱萝卜,佐粥甚佳。

大腌萝卜咸得发苦,不好吃。

四川泡菜什么萝卜都可以泡,红萝卜、白萝卜。

湖南桑植卖泡萝卜。

走几步,就有个卖泡萝卜的摊子。

萝卜切成大片,泡在广口玻璃瓶里,给毛把钱即可得一片,边走边吃。

峨嵋山道边也有卖泡萝卜的,一面涂了一层稀酱。

《萝卜》拓展——永远的汪曾祺
初夏。

1997年5月28日。

风很清丽,掠过八宝山的每一个树梢,树梢咧咧地作响。

不绝如缕的《天鹅》曲,像一片忧伤的云,在蓝色的天空中流淌;又像是一叶孤独的白帆,随着水波愈行愈远。

曾祺先生就在这片云中,就在这叶白帆中,他远行去了。

红色的玫瑰,黄色的玫瑰,它们被摘成花瓣雨,纷纷飘落,它们覆盖着那个平静的躯体,成为他的披肩与霓裳,就这样,飘着云,踏着海,去了。

曾祺先生一生步履从容,却在人不经意间猝然而走,这好像应证了他一生不愿惹人麻烦的性格。

曾祺先生总是对我说:我死不了的,你放心吧。

七十岁时他写道:“看相的说我能活到九十岁,那太长了!不过我没有严重的器质性的病,再对付十年,大概还行。

”他真的连自己都没有准备以这样突如其来的方式告别大家。

好比我们以急促的脚步赶至海边,茫茫天边,只剩了白帆远影。

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这决定了汪曾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长期的平民化生活使他特别敏感于生活的细节。

他总是睁着一双睿智的眼睛,来看待并关注生活的冷冷暖暖。

终于苦涩地感到什么叫庸俗的赵宗浚(《星期天》),“跟着谁,傍着谁,一心甘当二路角”的云致秋(《云致秋行状》),世代没有能力飞出去的高北溟(《徙》),都给他带来过无尽的感慨与忧伤。

他的作品无一不忠实于现世生活,就像他对我说过的:没有生活的启发,我就写不出。

弥作珍贵的是,汪曾祺没有沉湎生活,历经世俗,由俗而脱俗,在混沌的沧海世事中,世俗一次次洗尽铅华。

读过《日规》《云致秋行状》、《异秉》、《落魄》,你不得不沉浸到百味人生中去。

清贫勤俭而性情孤僻的学者蔡德惠死了,严格方正、不讲情面的高教授“心里很难受”,照例每个星期六晚饭的汽锅鸡他一块也没有吃,高教授忽然想到:“蔡德惠要是每花在情人家里,“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爱得天昏地暗。

情意正浓,钱袋却瘪了,宋侉子“就说一声,‘明天我有事,不来了’,跨上踢雪乌骓骏马,没影儿了。

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

不妨引用北京作家凸凹的一段话:“我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见不待见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