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_汪曾祺散文集

合集下载

汪曾祺有哪些著名散文

汪曾祺有哪些著名散文

汪曾祺有哪些著名散文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那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代表作,希望能帮到你。

汪曾祺有哪些著名散文:1. 《新校舍》2. 《泡茶馆》3. 《跑警报》4. 《自得其乐》5. 《自报家门》6. 《随遇而安》7. 《多年父子成兄弟》8.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9. 《金岳霖先生》10. 《老舍先生》11. 《国子监》12. 《葵·薤》13. 《五味》14. 《寻常茶话》15. 《食豆饮水斋闲笔》16. 《韭菜花》17. 《花》18. 《果园杂记》19. 《葡萄月令》20. 《翠湖心影》21. 《昆明的雨》22. 《湘行二记》23. 《旅食小品》24. 《水母》25. 《我的家乡》26. 《文游台》27. 《观音寺》28. 《午门忆旧》29. 《一辈古人》30.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31. 《城隍·土地·灶王爷》32. 《老不闲抄》33. 《胡同文化》34. 《我是一个中国人》35. 《故乡的食物》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原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汪曾祺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供大家欣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篇1修下水道了。

最初,孩子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见一辆一辆的大汽车开过来,卸下一车一车的石子,鸡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还有沙,温柔的,干净的沙。

堆起来,堆起来,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来的一个空场子变得完全不认得了。

(他们曾经在这里踢毽子,放风筝,在草窝里找那么尖头的绿蚱蜢——飞起来露出桃红色的翅膜,格格格地响,北京人叫做“卦大扁”……)原来挺立在场子中间的一棵小枣树只露出了一个头,像是掉到地底下去了。

最后,来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大得简直可以当做房子住的水泥筒子。

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滚圆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动都不动。

孩子最初只是怯生生地,远远地看着。

他们只好走一条新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进出了,不能从场子里的任何方向横穿过去了。

没有几天,他们就习惯了。

他们觉得这样很好。

他们有时要故意到沙堆的边上去踩一脚,在滚落下来的石子上站一站。

后来,从有一天起,他们就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

这倒不只是因为在这些山旁边只有一个老是披着一件黄布面子的羊皮大衣的人在那里看着,并且总是很温和地微笑着看着他们,问他姓什么,住在哪一个门里,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石子和沙都熟悉了。

他们知道这是可以上去玩的,这一点不会有什么妨碍。

哦,他们站得多高呀,许多东西看起来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他们看见了许多肩膀和头顶,看见头顶上那些旋。

他们看见马拉着车子的时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样一耸一耸地动。

他们看见王国俊家的房顶上的瓦楞里嵌着一个皮球。

(王国俊跟他爸爸搬到新北京去了,前天他们在东安市场还看见过的哩。

)他们隔着墙看见他们的妈妈往绳子上晒衣服,看见妈妈的手,看见……终于,有一天,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来玩了。

汪曾祺的散文集

汪曾祺的散文集

汪曾祺的散文集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1、草木春秋木芙蓉浙江永嘉多木芙蓉。

市内一条街边有-棵,干粗如电线杆,高近二层楼,花多而大,他处少见。

楠溪江边的村落,村外、路边的茶亭(永嘉多茶亭,供人休息、喝茶、聊天)檐下,到处可以看见芙蓉。

芙蓉有一特别处,红白相间。

初开白色,渐渐一边变红,终至整个的花都是桃红的。

花期长,掩映于手掌大的浓绿的叶丛中,欣然有生意。

我曾向永嘉市领导建议,以芙蓉为永嘉市花,市领导说永嘉已有市花,是茶花。

后来听说温州选定茶花为温州市花,那么永嘉恐怕得让一让。

永嘉让出茶花,永嘉市花当另选。

那么,芙蓉被选中,还是有可能的。

永嘉为什么种那么多木芙蓉呢问人,说是为了打草鞋。

芙蓉的树皮很柔韧结实,剥下来撕成细条,打成草鞋,穿起来很舒服,且耐走长路,不易磨通。

现在穿树皮编的草鞋的人很少了,大家都穿塑料凉鞋、旅游鞋。

但是到处都还在种木芙蓉,这是-种习惯。

于是芙蓉就成了永嘉城乡一景。

南瓜子豆腐和皂角仁甜菜在云南腾冲吃了一道很特别的菜。

说豆腐脑不是豆腐脑,说鸡蛋羹不是鸡蛋羹。

滑、嫩、鲜,色白而微微带点浅绿,入口清香。

这是豆腐吗是的,但是用鲜南瓜子去壳磨细"点"出来的。

很好吃。

中国人吃菜真能别出心裁,南瓜子做成豆腐,不知是什么朝代,哪一位美食家想出来的!席间还有一道甜菜,冰糖皂角米。

皂角,我的家乡颇多。

一般都用来泡水,洗脸洗头,代替肥皂。

皂角仁蒸熟,妇女绣花,把绒在皂仁上"光"一下,绒不散,且光滑,便于入针。

没有吃它的。

到了昆明,才知道这东西可以吃。

昆明过去有专卖蒸菜的饭馆,蒸鸡、蒸排骨,都放小笼里蒸,小笼垫底的是皂角仁,蒸得了晶莹透亮,嚼起来有韧劲,好吃。

比用红薯、土豆衬底更有风味。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引导语:汪曾祺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却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下笔,发人深省,下面是小编收集他的一篇怀念故乡的散文《故乡的食物》,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炒米和焦屑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

这是很便宜的食品。

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汪曾祺简介及作品

汪曾祺简介及作品

汪曾祺简介及作品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个纯粹的⽂⼈,中国最后⼀个⼠⼤夫。

下⾯店铺给你分享汪曾祺简介及作品,欢迎阅读。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年3⽉5⽇—1997年5⽉16⽇),男,汉族,江苏⾼邮⼈,当代作家、散⽂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联⼲部、《北京⽂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汪曾祺在短篇⼩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说集《邂逅集》,⼩说《受戒》、《⼤淖记事》,散⽂集《蒲桥集》,其⼤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个纯粹的⽂⼈,中国最后⼀个⼠⼤夫。

”1997年5⽉16⽇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主要作品作品类型作品⼀览短篇⼩说《受戒》《⼤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舍⼀⼣》⼩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散⽂集《逝⽔》《蒲桥集》《孤蒲深处》《⼈间草⽊》《旅⾷⼩品》《矮纸集》《汪曾祺⼩品》艺术⼩品集《汪曾祺:⽂与画》⽂学评论集《晚翠⽂谈》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京剧《范进中举》⽂集《汪曾祺⾃选集》《汪曾祺⽂集》《汪曾祺全集》 汪曾祺⼈物轶事 汪曾祺与美⾷ 从古⾄今的⽂⼈中好美⾷者为数也不少。

明末张岱、清袁枚;今⼈陆⽂夫。

喜美⾷⼜善于动⼿者,先⽣是也。

汪曾祺先⽣不仅为⽂有⼤名,做菜也是⼀把好⼿,真是能者⽆所不能。

有⼏个得意的拿⼿好菜汪先⽣在⾃⼰的数篇⽂章中提到:“台湾陈怡真到北京来,我给她做了⼏个菜,有⼀道是烧⼩萝⼘。

我做的烧⼩萝⼘确实好吃,因为是⽤⼲贝烧的。

”这道菜主料不罕见――萝⼘⽽已。

萝⼘是萝⼘,但是汪先⽣要的萝⼘难得。

“北京的⼩⽔萝⼘⼀年⾥只有⼏天最好。

早⼏天。

萝⼘没长好,少⽔分,发⾉,且有辣味,不甜;过了这⼏天,⼜长过了,糠。

”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也吃过汪先⽣的佳肴:“吃得⾮常开⼼,最后来汤汁都端起来喝了。

” 茄⼦还是那个茄⼦,萝⼘也还是那个萝⼘,但进了⼤观园的茄⼦与到了汪先⽣家的萝⼘,就不是那个茄⼦、萝⼘了。

汪曾祺散文赏析

汪曾祺散文赏析

05 作品赏析之《金岳霖先生》
林徽因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 家和作家,是中国第一位女 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 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参与 国徽、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 碑的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 在文学方面 ,她一生著述甚 多,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 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 度中》。
05 课后作业
散文阅读赏析
目 录
01 散文文体 02 作者生平 03 作品介绍
04 散文特色 05 散文赏析
01 散文文体
01 散文文体
古代文学
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 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 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 文。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 改,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 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建议正文8-14号字, 1.3倍字间距。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 新输入进行更改,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
——汪曾祺
02 汪曾祺生平及创作
汪曾祺《我为什么写作》,全诗如下: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05 散文赏析
05 作品赏析之《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1895-1984)
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 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 历任清华、北大、西南联 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 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 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 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 逻辑学者
05 作品赏析之《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
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做法其实并不复杂。肉剁极碎,成泥状(最好用刀背剁),平摊在豆腐皮上,折叠起来,如小钱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酱油冬菇汤煮,豆皮层中有汁,甚美。
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汪曾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
代表作,欢迎阅读。
《汪曾祺谈吃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壳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老鲁说这叫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这玩意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捉一大瓶。
铁凝里说爱笑。她不是腼腆的,不是矜持渊默(按:深沉静默)的,但也不是家雀一样唧唧喳喳,吵起来没个完。有一次我说了一个嘲笑河北人的有点粗俗的笑话:一个保定老乡到北京,坐电车,车门关得急,把他夹住了。老乡大叫:。夹住咱腚了!夹住咱旋了!。售票员问:“怎么啦?”——“夹住俺腚了!”售票员明白了,说:“北京这不叫腚。“——“叫什么?”——“叫屁股。”——“哦!”——“老大爷你买票吧。您到哪呀。”——“安屁股门!”铁凝大笑,她给续了一段:“车开了,车上人多,车门被挤开了。老乡被挤下去了。——哦,自动的!”铁凝很有幽默感。这在女作家里是比较少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作品_汪曾祺散文集
汪曾祺:胡同文化
汪曾祺:《花园》茱萸小集二
汪曾祺:葡萄月令
汪曾祺:冬天
汪曾祺:草木春秋
汪曾祺:翠湖心影
汪曾祺:国子监
汪曾祺:看画
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汪曾祺:老舍先生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汪曾祺:昆明的雨
汪曾祺:跑警报
汪曾祺:观音寺
汪曾祺:午门忆旧
汪曾祺:沽源
汪曾祺:隆中游记
汪曾祺:五味
汪曾祺:萝卜
汪曾祺:手把羊肉
汪曾祺:贴秋膘
汪曾祺:寻常茶话
汪曾祺:下水道和孩子汪曾祺:求雨
汪曾祺:珠子灯
汪曾祺:遥寄爱荷华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