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代表作介绍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塘鳢鱼亦称土步鱼。《随园食单》:“杭州以土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虎头蛇即虎头鲨。这种鱼样子不好看,而且有点凶恶。浑身紫褐色,有细碎黑斑,头大而多骨,鳍如蝶翅。这种鱼在我们那里也是贱鱼,是不能上席的。苏州人做塘鳢鱼有清炒、椒盐多法。我们家乡通常的吃法是氽汤,加醋、胡椒。虎头鲨氽汤,鱼肉极细嫩,松而不散,汤味极鲜,开胃。
《铁凝印象
》
“我对给他人写印象记一直持谨慎态度,我以为真正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通过一篇短文便对一个人下结论则更显得滑稽。”铁凝说得很对。我接受了让我写铁凝的任务,但是到快交卷的时候,想了想,我其实并不了解铁凝。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温习一下一些印象的片段,考虑考虑。文章发排在即,只好匆匆忙忙把一枚没有成熟的“生疙瘩”送到读者面前——张家口一带把不熟的瓜果叫做“生疙瘩”。
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做法其实并不复杂。肉剁极碎,成泥状(最好用刀背剁),平摊在豆腐皮上,折叠起来,如小钱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酱油冬菇汤煮,豆皮层中有汁,甚美。
四次作代会期间,有一位较铁凝年长的作家问铁凝:“铁凝,你是姓铁吗?’她正儿八经地回答:“是呀。”这是一点狡狯。她不姓铁,姓屈,屈原的屈。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告诉那年全己消长的作家实话。姓屈,很好嘛!她父亲做画署名“铁扬”,她们姊妹就跟。一起姓起铁来。铁凝有一个值得叫人羡慕的家庭,一个艺术家的家庭。铁凝是在一个艺术的环境长大的。铁扬是个“不凡”的画家。——铁凝拿了我在石家庄写的大字对联给铁扬看,铁扬说了两个字:“不凡。”我很喜欢这个高度概括、无可再简的评语。这两个字我可以回赠铁扬,也同样可以回赠给他的女儿。铁凝的母亲是教音乐的。铁扬夫妇是更叫人羡慕的,因他们生了铁凝这样的女儿。“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屈铁凝。上帝对铁扬一家好像特别钟爱。且不说别的,铁凝每天要供应父亲一瓶啤酒。一瓶啤酒,能值几何?但是倒在啤酒杯里的是女儿爱!
汪曾祺的散文名篇

自然与人性共生的和谐——论汪曾祺散文名篇《小时候》《小时候》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篇散文名篇,通过回忆与描述,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自然与人性共生的和谐之美。
文章一开篇,汪曾祺就以朴实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纯真而美好的童年世界。
他以“烧稻草”、“戏水”、“瞎捉”等儿时游戏为线索,深情地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场景。
无论是“烧稻草堆”的烟雾弥漫,还是“戏水”的欢乐喧闹,都让人感觉到了童年的快乐与纯真。
这些画面仿佛将读者带到了汪曾祺的童年世界,一起体验那些美好的时光。
文章中的浓厚自然意味不仅体现在游戏中,更体现在了对大自然的细腻描绘中。
作者用文字将自然景象如草场、池塘、蝌蚪、青蛙等呈现在读者眼前。
文字中流淌着对大自然的痴迷和热爱,它们是作者童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这些自然景观给予了作者浩然的背景,塑造了他对人生最初的理解和感悟。
在《小时候》这篇散文中,作者不仅回忆了自己的美好童年,还表达了一种对自然与人性和谐共生的向往。
他认为,小时候的人与自然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人们能够和自然相互融合、和谐共处,令人惊喜不已。
通过展示汪曾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读者被唤醒了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渴望和向往。
《小时候》这篇散文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让读者详尽地感受到了文章中所呈现的童年记忆和那种自然与人性间的和谐之美。
这种和谐之美展现了一种自然的纯真和宁静,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快节奏、高压力现代生活的思考和不满。
通过对童年的追忆,汪曾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平静、温暖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一个自然与人性共存、和谐相融的世界。
总之,《小时候》这篇汪曾祺的散文名篇展现了自然与人性共生的和谐之美。
通过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汪曾祺以朴实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自然纯真的世界。
这篇文章的美在于其简单真实,透过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共生,愈发珍视自然和童心,传递了一种从现实中回归自然、重拾纯真的心灵引导。
汪曾祺写茶的散文

汪曾祺写茶的散文汪曾祺写茶的散文有《寻常茶话》原文:袁鹰编《清风集》约稿。
我对茶实在是个外行。
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换三次叶子。
每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
但是毫不讲究。
对茶叶不挑剔。
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但有便喝。
茶叶多是别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开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
但是不论什么茶,总得是好一点的。
太次的茶叶,便只好留着煮茶叶蛋。
《北京人》里的江泰认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为还有一种功能,是:提神。
《陶庵梦忆》记闵老子茶,说得神乎其神。
我则有点像董日铸,以为“浓、热、满三字尽茶理”。
我不喜欢喝太烫的茶,沏茶也不爱满杯。
我的家乡认为对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满,茶要浅”,茶斟得太满是对客人不敬,甚至是骂人。
于是就只剩下一个字:浓。
我喝茶是喝得很酽的。
曾在机关开会,有个女同志尝了我的一口茶,说是“跟药一样”。
因此,写不出关于茶的文章。
要写,也只是些平平常常的话。
我读小学五年级那年暑假,我的祖父不知怎么忽然高了兴,要教我读书。
“穿堂” 的左侧有两间空屋。
里间是佛堂,挂了一幅丁云鹏画的佛像,佛的袈裟是朱红的。
佛像下,是一尊乌斯藏铜佛。
我的祖母每天早晚来烧一炷香。
外间本是个贮藏室,房梁上挂着干菜、干的粽叶。
靠墙有一缸“臭卤”,面筋、百叶、笋头、苋菜秸都放在里面臭。
临窗设一方桌,便是我的书桌。
祖父每天早晨来讲《论语》一章,剩下的时间由我自己写大小字各一张。
大字写《圭峰碑》,小字写《闲邪公家传》,都是祖父从他的藏帖里拿来给我的。
隔日作文一篇。
还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种叫作“义” 的文体,只是解释《论语》的内容。
题目是祖父出的。
我共做了多少篇“义”,已经不记得了。
只记得有一题是“孟子反不伐义”。
祖父生活俭省,喝茶却颇考究。
他是喝龙井的,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倒出来喝。
他喝茶喝得很酽,一次要放多半壶茶叶。
喝得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鉴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鉴赏在中国文坛上,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他们的杰出作品。
而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具风采的短篇小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对汪曾祺经典短篇小说进行鉴赏,展现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1. 《又见月圆》汪曾祺的《又见月圆》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抉择和情感的升华。
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年代,描写了一个日本侦察兵遭围困的情节。
通过对主人公古井的刻画,汪曾祺熟练地展示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勇敢与机智。
他不仅具备了智慧和勇气,还表现出对自身价值和对国家荣誉的意识。
在最后关头,他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了自己的阵地,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感和责任担当。
2. 《另一种望远镜》《另一种望远镜》是汪曾祺的另一篇经典作品,通过对家庭和人生的思考,呈现出了深邃的内在世界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对老年夫妇因为儿子的不孝行为而遭遇困境。
然而,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狭隘的家庭纠纷,而是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通过叙述儿子的外国朋友,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变革。
这种对比让人感到思索和反思,引发了对家庭、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3. 《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和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独特价值和对美的追求。
小说以糊涂的老头子韩老农为中心,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举动和反应,展现出了生活的乐趣和艺术。
作者以优雅和幽默的笔触,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这个小小的镇子里,汪曾祺以他独特的眼光,将一个普通人的精彩展现出来。
4. 《人间草木》《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创作的另一篇短篇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通过一个乡下小伙子和一段意外事件的展开,让人们不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做法其实并不复杂。肉剁极碎,成泥状(最好用刀背剁),平摊在豆腐皮上,折叠起来,如小钱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酱油冬菇汤煮,豆皮层中有汁,甚美。
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
汪曾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
代表作,欢迎阅读。
《汪曾祺谈吃
》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壳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老鲁说这叫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这玩意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捉一大瓶。
铁凝里说爱笑。她不是腼腆的,不是矜持渊默(按:深沉静默)的,但也不是家雀一样唧唧喳喳,吵起来没个完。有一次我说了一个嘲笑河北人的有点粗俗的笑话:一个保定老乡到北京,坐电车,车门关得急,把他夹住了。老乡大叫:。夹住咱腚了!夹住咱旋了!。售票员问:“怎么啦?”——“夹住俺腚了!”售票员明白了,说:“北京这不叫腚。“——“叫什么?”——“叫屁股。”——“哦!”——“老大爷你买票吧。您到哪呀。”——“安屁股门!”铁凝大笑,她给续了一段:“车开了,车上人多,车门被挤开了。老乡被挤下去了。——哦,自动的!”铁凝很有幽默感。这在女作家里是比较少见的。
汪曾祺及其作品详解

汪曾祺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人物简介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汪曾祺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汪曾祺散文(汪曾祺散文选读

汪曾祺散文(汪曾祺散文选读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
以下是汪曾祺散文选读中的一些经典作品。
《故乡的云》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故乡的云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文章以云为线索,描绘了云的形态、变化和云与人的关系。
汪曾祺通过对云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乡的美好和深情。
《荷塘月色》是汪曾祺的另一篇散文,描写了夏夜的荷塘和月色,以及作者与友人在荷塘中的游玩。
文章以荷塘和月色为背景,描绘了夏夜的宁静、美丽和神秘。
汪曾祺通过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小庙》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一个小庙的历史和庙内的文化遗产。
文章以小庙为背景,通过对庙内的文物和历史的描写,展现了小庙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汪曾祺通过对小庙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的珍视,让读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厚重。
《月夜行舟》是汪曾祺的另一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在月夜中行舟的经历。
文章以月夜行舟为背景,通过对月光、水面和行舟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神秘。
汪曾祺通过对月夜行舟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而著称,他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是中国当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散文引言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常熟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不仅描绘了中国乡村生活的百态,还表达了他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从汪曾祺的散文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汪曾祺的散文创作背景汪曾祺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而他的作品早在50年代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传统乡村生活逐渐消失,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汪曾祺以他独特的观察力和敏感性,深入乡村、城市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的散文作品总是质朴而真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汪曾祺散文的文学特点1.真实而质朴:汪曾祺的散文风格通俗易懂,用词质朴自然,语言流畅,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生动形象和情感饱满。
2.平实而生动: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琐事的观察和描写,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乡村的风土人情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人性关怀:汪曾祺的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是核心主题之一。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三、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品1. 《台塑湾十三钗》这是汪曾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代表着他对传统乡村生活的深情描写。
这本书以台塑湾作为背景,描绘了十三位女子的生活。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这些女子在不同年龄和环境中的艰辛和坚韧,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怀念之情。
2. 《边城》这是汪曾祺另一部经典之作,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作品之一。
这本书以中国东北乡村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荒凉和封闭的边境小镇。
在这个小镇上,男人们出门经商,留下女人们守家,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贫穷和残酷的生活条件使得这个小镇充满了无尽的失落和苦闷。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汪曾祺展现了生活中的孤独、挣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大风车》这是汪曾祺的成名作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介绍 汪曾祺 写过很多文章,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汪曾祺散文 代表作介绍,欢迎大家查看! 葡萄月令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
果园一片白。
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
风摆动树枝条,树醒,忙忙地把汁液送 到全身。
树枝软。
树绿。
雪化,土地是黑。
黑色土地里,长出茵陈蒿。
碧绿。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
挖下土,堆在四面。
葡萄藤露出来,乌黑。
有梢头 已经绽开芽苞,吐出指甲大苍白小叶。
它已经等不及。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湿土上。
不大一会,小叶就变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备料。
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柳木、杨木、桦木,按照树棵大小, 分别堆放在旁边。
立柱有汤碗口粗、 饭碗口粗、 茶杯口粗。
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 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
中等,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
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紧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一冬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大,得四五 个人一起来。
“起!——起!”哎,它起来。
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 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地伸开。
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上架,就施肥。
在葡萄根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沟,把大粪倒在 里面。
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
大棵,得三四桶。
小 葡萄,一桶也就够。
四月,浇水。
挖窖挖出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
池里放满水。
葡萄园里水 气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
它真是在喝口哀!葡萄藤组织跟别果树不一样,它里
面是一根一根细小导管。
这一点,中国古人早就发现。
《图经》云:“根苗中空 相通。
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 通。
”“暮溉其根, 而晨朝水浸子中矣”, 是不对。
葡萄成熟, 就不能再浇水。
, 再浇,果粒就会涨破。
“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
浇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 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地拼命往上嘬。
浇过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 过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肥,浇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
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功 夫,就变成青枝绿叶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 别果树都不这样。
别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 往里浇几担水就得,没有像它这样:“漫灌”,整池子地喝。
喷波尔多液。
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
喷波尔多 液, 太阳一晒, 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
葡萄抽条, 丝毫不知节制, 它简直是瞎长! 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一节新条。
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 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
葡萄打条, 也用不着什么技巧, 一个人就能干, 拿起树剪, 劈劈啦啦,把新抽出来一截都给它铰就得。
一铰,一地长着新叶条。
葡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时候是有用,好攀附在别什么树木上。
现在,已经 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就一点用也没有。
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 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长出来就给它掐。
葡萄卷须有一点淡淡甜味。
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五月中下旬, 果树开花。
果园, 美极。
梨树开花, 苹果树开花, 葡萄也开花。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
雪是厚重,不是透明。
梨花像什么呢? ——梨花瓣子是月亮做。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 架是看不出。
而且它开花期很短。
很快,就结出绿豆大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一点,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纽子。
硬。
葡萄不招虫。
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
但是它不像桃,桃有桃 食心虫;梨,梨有梨食心虫。
葡萄不用疏虫果。
——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 工。
虫果没有用,黑黑一个半干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
七月,葡萄“膨大”。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
追一次肥。
追硫铵。
在原来施粪肥沟里撒上硫铵。
然后,就把沟填平,把硫 铵封在里面。
汉朝是不会追这次肥,汉朝没有硫铵。
八月,葡萄“著色”。
你别以为我自己这里是把画家术语借用来。
不是。
这是果农语言,他们就叫 “著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像白玛瑙,红像红宝石,紫像 紫水晶,黑像黑玉。
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你就把《说文解 字》里玉字偏旁字都搬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
我自己们要喷波尔多液。
一喷 波尔多液,它们晶莹鲜艳全都没有,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东西,成磨砂 玻璃。
我自己们不得不这样干。
葡萄是吃,不是看。
我自己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 天,就下葡萄。
一串一串剪下来, 把病果、 瘪果去掉, 妥妥地放在果筐里。
果筐满, 盖上盖, 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筐盖。
——新下果子,不怕压,它很结 实.压不坏。
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
那, 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装上车,走。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九月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我自己们还给葡萄喷 一次波尔多液。
哦,下果子,就不管?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十月,我自己们有别农活。
我自己们要去割稻子。
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 怎么长着吧。
十一月,葡萄下架。
把葡萄架拆下来。
检查一下, 还能再用, 搁在一边。
糟朽, 只好烧火。
立柱、 横梁、小棍,分别堆垛起来。
剪葡萄条。
干脆得很,除老条,一概剪光。
葡萄又成一个大秃子。
剪下葡萄条,挑有三个芽眼,剪成二尺多长一截,捆起来,放在屋里,准备 明春插条。
其余,连枝带叶,都用竹笤帚扫成一堆,装走。
葡萄园光秃秃。
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人窖。
这是个重活。
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来。
要埋得很厚实。
外面要用铁锹 拍平。
这个活不能马虎。
都要经过验收,才给记工。
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土墩墩。
一行一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风一吹, 土色发白。
这真是一年冬景。
热热闹闹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
眼界空阔,一览无 余,只剩下发白黄土。
下雪。
我自己们踏着碎玻璃碴似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
一到冬天,要检查几次。
不是怕别,怕老鼠打洞。
葡萄窖里很暖和,老鼠爱 往这里面钻。
它倒是暖和,咱们葡萄可就受冷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