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

合集下载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
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
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
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于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深得沈先生的真传,他的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文笔,优美富有地方色彩,那方水土那号人,有点像《边城》,但不少地方有所创新。

读汪曾祺的散文,觉得他的语言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作为一个家学渊源的作家,他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有人说他的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这我并不完全同意。

我认为只能够说他的散文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散文的优秀传统,植根于我们民族精神土壤之中。

正如汪曾祺自己说的:“一个当代作家的思想总会跟传
统文化、传统思想有些血缘关系。

但是作家的思想是一个复合体,不会专宗哪一种传统思想。

”所以我认为把汪曾祺的散文称为真正的文人散文是有失偏颇的,因为
他的语言平淡、质朴、简炼,是一种提纯度很高的语言,绝无文人的“掉书袋”之嫌,相反倒是贴近生活的。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社会的演变与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人类主动性的发挥,只能体现为善于发现和积极遵循这些规律,从而自觉地推进这一演化。颠沛流离的生活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确实撑起了汪曾祺的至诚至性的艺术大厦。50年代末,汪曾祺作为右派下放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劳动的四年中,汪曾祺对农业大文化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单调的生产劳动逐渐升华为具体感受的劳动美、生活美和劳动人民的人情美。散文《葡萄月令》就是一首深情的劳动赞美诗。
汪曾祺以情绪体验去追踪生活,组织画面,他特别注意以直觉、感觉的方式去把握审美对象。他的一些散文小品可以证明这一点,如《人间草木·槐花》一文,开头一句“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接着讲述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养蜂人的故事,最后以一段“玉渊潭的槐花落了”戛然收尾。一组简单的画面却包容了丰富而深刻的意蕴,给读者以某种情绪的感染,某种感觉的联想,某种生活的暗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我对异乡人的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三)
致力于散文文体的创新,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打破散文题材和主题的单一、技巧和形式的单一、神韵和语言的单一,使散文以博大的“胸怀”,对各种文体的技巧并容兼包,寻求和创造不拘定格、富于弹性和主体感的文体形式,是汪曾祺散文的又一个重要特色。他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的散文取材广泛,不拘一格,笔墨洒脱不羁,行文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矫揉,不造作,没有感情与语言的夸张,具有融合各种文体各种语气的高度适应能力和随手拈来、为我所用的机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广见博识和深刻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如《泰山片石》、《初识楠溪江》、《严子陵钓台》等游记散文,只要意有所至,笔势所趋,往往不惜打破文体技巧的藩蓠:借助于小说的叙述方式、诗歌的意象转换和韵律节奏、绘画的色彩、古典文学的旁征博引、民间的小考等等,从而使他的散文孕育出了新的具有更高价值的审美特征。首先,能体现汪曾祺文体创新精神的是叙述方式的新变。过去这类散文,由于它的“回忆”、“怀念”的性质,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种纵向的思维和叙述模式,文章的布局谋篇大多循照着一种物理时空顺序。这种线式因果叙述,往往会使它同那种单纯按横的物理时空结构的“导游词”式的游记散文一样,而流于“流水帐”式的“叙家谱”。汪曾祺的散文,如《觅我游踪五十年》、《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四方食事》、《老舍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是一位跨越现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在汪曾祺作品中,民情风俗包含着真实的性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和谐的风俗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鲜明,以独特的文学气质和淳厚的生活底蕴,热衷对故乡、对童年展开温馨的回忆,并擅长作风俗画式的描绘,而被称为“风俗画作家”。

汪曾祺说过:“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关于风俗画的描绘是有意为之的。

《受戒》和《大淖纪事》之所以吸引了众多读者,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它们那种别有风情的风俗描写。

如《受戒》的结尾处:“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其笔下那具有地域风情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纯朴、温馨、清雅和谐的美感,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面久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在《大淖记事》里,有随四时自然变化的沙洲美景、高阜上的鸡鸭炕房、负曝闲谈的人家、忙碌的浆房、田畴麦垅、闲置的候船室。

总之,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

而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是写风俗。

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

优美和谐的风俗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社会的融洽关系中,还表现在人与物之间的亲近上。

《受戒》中的小和尚海明和小姑娘英子爱听青蛙打鼓、寒蛇唱歌,看荧火虫飞动。

《天鹅之死》中的白蕤对美丽的天鹅情有独钟。

《昙花?鹤和鬼火》中的李小龙爱那雪白的昙花、美丽的野鹤和绿色的鬼火。

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 戏剧家、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一起来看一下吧。

内容摘要: 汪曾祺的散文似道实儒, 他对文气的推崇, 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 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 述: “此集诸篇, 记人事、 写风景、 谈文化、述掌故、 兼及草木虫鱼、 瓜果食物, 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 亦可喜。

娓娓而谈, 态度亲切, 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 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这段自评从他散文的 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 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

本文 针对其散文特点谈谈看法。

关键词: 汪曾祺 自我 幽默 语言 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 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

1943 年开始在昆明、上 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50 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 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 年调入北京 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 以及 《汪曾祺自选集》 等。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于性灵散文在 90 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 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 我的性灵世界。

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

”他的散 文似道实儒, 他对文气的推崇, 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 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 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韵味

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韵味

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韵味作者:王莹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0期摘要:汪曾祺的散文多取材于生活琐事,文字浅显易懂,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画面感与色彩感相呼应;文字通俗易懂又清新脱俗,质朴的风格中有一种平淡冲和之美,文字的语言空白处意蕴无穷,令人回味。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平和冲淡;清新脱俗;独特韵味汪曾祺的作品“所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的一角落,一片段。

”[1]在《蒲桥集》中主要题材类别涉及:探访游历古迹(《国子监》、《杨慎在保山》等)、缅怀旧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等)、追忆旧事(《桥边散文》、《跑警报》等)、赏鉴自然景观(《翠湖心影》、《昆明的雨》等)、品味生活(《故乡的食物》、《泡茶馆》等)。

[2]这些题材在其他散文中也寻常可见,这说明汪曾祺的散文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散文的影响,而他散文中的独特之处则体现了其人生观和价值追求。

在散文集中主要描写对象有饮食、民俗、自然风物、历史古迹等。

文章通俗却不庸俗,反而透出一股清新脱俗的味道,文人雅士的士大夫之气荡漾在作品中,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魅力。

能够敏锐的捕捉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抓住一瞬间的灵感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也许就是作家与常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文章《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

题目虽然是昆明的雨,文中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之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娓娓道来。

肥硕的仙人掌,种类繁多的菌子,黑红黑红的“火炭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与友人的雨中小酌都是记忆中的一部分。

文章信笔拈来,无拘无束,看似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

作者如此细致的记忆,若没有一份浓情蕴含其中又如何会回忆的如此清晰,分毫不差?虽然感情浓烈张扬,但文字中却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情味。

文中第一句提到“宁坤要我给他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3]熟悉汪曾祺作品的读者不难发现,宁坤是作者在西南联大时的同学。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欢迎大家的阅读。

散文的基本特点一、流转生动的语言美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读者和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没有它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无从谈起,汪曾祺尤其重视语言美,他对语言的见解也很精到,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要求语言要气韵生动。

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语言像水,不能切割的。

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里,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同时他也强调文章语言中流动的韵味,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他的散文语言都有这样的韵味,在平和简约的语言里,或透出一种柔情,或低吟一分悲悯,或活泼着几许幽默机智,细细咀嚼,犹如“春初新韭”。

如在回忆金岳霖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

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

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这段文字不长,却行云流水般,气韵流转,寥寥数笔,一个“怪”教授,跃然纸上。

在这里,作者写出了金教授那“治学精深”的品质,同时也不无幽默地道出了金教授憨厚、朴实和有趣的性格,他是一个可敬又可爱的学者!湖南的评论家凌宇曾说过:“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这应该是对汪曾祺散文气韵生动的如水语言美的肯定。

另外,这里的“平常”,讲的是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平民化特征。

这种特征在汪曾祺谈吃食,谈花草虫鱼的文章中表现尤为突出。

汪曾祺是位活在人间烟火中的平凡享受者,他爱美食,爱忆旧,喜游历,所到之处,必开怀享受。

他吃遍大江南北,如他谈在内蒙古吃羊贝子:……羊贝子真是够嫩的,一刀切下去,会有血水滋出来.同去的编剧、导演,有的望而生畏,有的浅尝则止,鄙人则吃了个不亦乐乎。

汪曾祺散文阅读理解

汪曾祺散文阅读理解

汪曾祺散文阅读理解摘要:一、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概述二、汪曾祺散文的阅读技巧三、推荐阅读的汪曾祺散文作品及原因四、如何提高阅读汪曾祺散文的能力五、总结正文:一、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概述汪曾祺(1910-1997),原名汪曾琪,字子奇,江苏高邮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在文坛独树一帜。

他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语言幽默,充满着生活气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二、汪曾祺散文的阅读技巧1.把握作品的主题:汪曾祺的散文主题多样,既有回忆性的叙事,也有描绘风土人情的篇章。

阅读时,要理解作品的主题,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欣赏语言风格:汪曾祺的散文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阅读时要细心品味,体会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3.关注细节描绘:汪曾祺散文中的细节描绘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通过细节,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理解寓意:汪曾祺的散文往往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阅读时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寓意,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推荐阅读的汪曾祺散文作品及原因1.《胡同文化》:这篇文章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端午节,充满童真和乡愁。

3.《故乡的食物》:这篇文章描绘了作者故乡的特色食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四、如何提高阅读汪曾祺散文的能力1.多读:阅读量的积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多读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和特点。

2.对比阅读:将汪曾祺的散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有助于加深对汪曾祺散文的理解。

3.学习评论:阅读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评论文章,了解评论家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和解读,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4.勤于思考:阅读汪曾祺的散文时要善于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五、总结汪曾祺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

通过把握作品的主题、欣赏语言风格、关注细节描绘、理解寓意等阅读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汪曾祺的散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1.浓郁的抒情色彩2.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3.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

4.清水出芙蓉的语言。

一、汪曾祺的文化小说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同时,老庄的那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哲学意念又成为他笔下人物无力反抗黑暗现实,在痛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手段。

这成为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昧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

这种"入世"和"出世"的相反相成的审美态度,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这其中分明浸润着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更深刻的认识。

《受戒》和《大淖纪事》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正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是合乎人们传统美德的理想规范的。

二、汪曾祺的小说的特色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读者长期在一种传统单调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中进行惯性的阅读,而乍的将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展现在人们面前,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况且是运用平和恬静的散文、随笔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地叙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

它们与人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

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作者善用口语叙述.但连续起来阅读却韵味十足。

他擅长于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

其人物对话的描写也往往采用短句,极富有诗的含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
汪曾祺
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欢迎大家的阅读。
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流转生动的语言美
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读者和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没有它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无从谈起,汪曾祺尤其重视语言美,他对语言的见解也很精到,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要求语言要气韵生动。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里,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同时他也强调文章语言中流动的韵味,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他的散文语言都有这样的韵味,在平和简约的语言里,或透出一种柔情,或低吟一分悲悯,或活泼着几许幽默机智,细细咀嚼,犹如“春初新韭”。如在回忆金岳霖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汪曾祺散文流转生动的语言,真挚关怀的语言,自然旷达的思想共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似水空明淡泊,阔远生动的美好境界。
人物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山上的各色野菜,担山人的扁担等等,总之与他一贯追求的平淡柔和的境界相吻合。这种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如细流一样在他的散文中缓缓流淌,随处可见。
可是,说汪曾祺散文淡泊超然并不等于他的散文超然得无心世事,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对世人的关怀。他的散文总是流动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这种被内敛起来的情感使得他的散文别有一种温情脉脉的魅力。汪曾祺是关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在谈吃的文章中,不但谈吃文化还巧妙而中肯地向读者(特别是作家)提出要广泛地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又说“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表达对新生的文学
二、真情关怀的情感
汪曾祺散文中流露出的人生态度是淡泊、超然的。他在文中多次谈到这种态度:“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个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抢行情,争座位;才能真诚地写出自己所感受的那点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骗读者。”又说“人要有一点自知。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
人。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正如他所说的,他追求的就是一种平淡柔和人生理想。他“天分甚高,但天性散淡,懒于过问政治,一心只想作个潇洒文人”。即使是可以写出雄伟壮阔境界来的题材,在他的笔下,也呈现出小桥流水式的柔和的美。许多作家写泰山写草原,都会描出一片恢弘的辽阔的壮美气势,但在汪曾祺的笔下,则现出一种悠然宁静的美。他注目的是泰山的碧霞元君、金刚经
……羊贝子真是够嫩的,一刀切下去,会有血水滋出来.同去的编剧、导演,有的望而生畏,有的浅尝则止,鄙人则吃了个不亦乐乎。羊肉越嫩越好。蒙古人认为煮久了的羊肉不好消化,诚然诚然。我吃了一肚子半生的羊肉,太平无事……
在汪曾祺谈吃的散文里,我们看不到梁实秋
“雅舍谈吃”那种全然文人式的典雅气质,他追求的是一种人间普通百姓式的人生乐趣,但这种乐趣的表现并不粗俗,它体现出了一种简明而畅快的淋漓感,透出一个普通百姓人的真实朴素的性灵。而如水般透明简朴的语言成就了汪曾祺散文的这一特色。
应持辨证的观点,不能一刀切。他也呼吁保护自然环境的平衡,在畅谈自己对翠湖的昔日情怀时,建议在发展中注意还翠湖一个“明爽安静”的环境。汪曾祺也将这种爱心兼顾到了一枝一叶上。大自然的各种小生命如蝈蝈、蜻蜓、知了等等经常在他的笔下展现生机,对一株百年柳树,他写到:用手指搔搔它的树干,无反应。它已经那么老了,不再怕痒痒了。爱抚之情历历可见。汪曾祺是站在一个内敛不张扬的情感角度上表达他对世间事物的关注,对生命的热爱的,故显得淡然超脱,但真挚的情感又是那样流溢着丝丝入扣的温馨。
……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
和哲学》。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
》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这段文字不长,却行云流水般,气韵流转,寥寥数笔,一个“怪”教授,跃然纸上。在这里,作者写出了金教授那“治学精深”的品质,同时也不无幽默地道出了金教授憨厚、朴实和有趣的性格,他是一个可敬又可爱的学者!湖南的评论家凌宇曾说过:“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这应该是对汪曾祺散文气韵生动的如水语言美的肯定。另外,这里的“平常”,讲的是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平民化特征。这种特征在汪曾祺谈吃食,谈花草虫鱼的文章中表现尤为突出。汪曾祺是位活在人间烟火中的平凡享受者,他爱美食,爱忆旧,喜游历,所到之处,必开怀享受。他吃遍大江南北,如他谈在内蒙古吃羊贝子:
三、自然旷达的思想
汪曾祺的这种情感的体现与他所接受的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有直接的关系,他自称“受影响最深的还是儒家”他特别推颂曾点式的儒家思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圻,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这种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美的极致,汪曾祺如是咏叹。这反映在文学,就是对“适我性情”风格的推崇,对于简洁、潇洒的文风的追求,致力在文章中构建一个和谐的充满人性美的人文环境。他始终用一种充满温情的目光注视世界,以一种积极达观的态度去思考、去生活,他能在被定为右派之后心安理得地在农科所读《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在被人不小心撞的嘴里的牙乱七八糟后还能不在乎的替人圆话。这种“安贫乐道和闲适态度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美德”。在继承传统的文化的同时他对现代化也是积极面对的,对其负面影响是警惕的。在《胡同文化》中,他用老庄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现代文明的发展,但又在现代化将人异化的层面提出了质疑,从而呼吁人的发展应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但不能强求,以致误入歧途,消失了本性的美好。汪曾祺的这种蕴涵着和谐、温暖、奋发思想的散文为现代人缔造了一个似秋水容纳百川的浩淼的思想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