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各种主义的概念
[详解]哲学主要概念和概念
![[详解]哲学主要概念和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6046a3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1.png)
哲学重要概念和观点哲学重要概念和观点一、唯物主义: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即主张自然界是本原的学说。
唯心主义:意识、思维第一性,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即主张精神是本原的学说。
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只凭直观,把物质说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力求用当时的科学成就去根本上解释世界,否认物质的运动,把世界及世界上的事物看作静止不变的。
三、辨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考察社会的历史观结合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四、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朴素性和直观性,而且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辨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
(与唯心主义时空观划清了界限)时间和空间也有相对性的一面。
(与形而上学绝对时空观划清了界限)五、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认为质变是没有量变的积累而突然发生的。
(法国自然科学家居维叶)。
六、唯物主义决定论: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必然性)的科学。
1、机械决定论: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法国霍尔巴赫)。
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
3.神学目的论:虽然承认因果联系,但却把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归之于上帝或神的目的。
(注:1、2、是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七、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质第一性、忽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反对):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48张图了解48种主义

哲学家建立了事物的基本概念,我们在讨论中遵循它,有时误用它,有时颠覆它。
以下48个基本概念常常出现在公共讨论里,伦敦设计师Genis Carreras用最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块对它们进行了诠释。
1. absolutism 绝对主义/ 色盲绝对主义认为在任何一种学说里,某种观点必定是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
2. absurdism 荒诞主义/ 恶搞“荒诞主义”是对人生的极端反叛,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存在,所以可以活得很无厘头都无所谓。
3. aestheticism 唯美主义/ 外貌协会唯美主义者的人生目的就是去创造和享受一切美的东西。
4. altruism 利他主义/ 雷锋精神利他主义者是一种随时都在无私地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在道德判断上,认为别人的幸福快乐比自己的来得重要。
利他主义在许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种美德。
5. anarchism 无政府主义/ 互联网精神“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庄子被认为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
6. anthropocentrism 人类中心主义/ “以人为本”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依靠人类的视角。
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主要概念,被认为是人类为何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但这种理念已经根植在大多数人类的心中。
7. atheism 无神论/ “上帝已死”无神论并没有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无神论者可能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但另一些无神论者可能相信诸如占星术等伪科学。
无神论经常同不可知论、反神论或反有神论相混淆。
无神论者是认为没有神,不可知论者是认为神的存在是不可知,而反神论者是直接明确反对有神论。
(“有神论”的设计参见第46条)8. capitalism 资本主义/ 大富翁资本主义的特色是私人拥有生产资料,且投资活动是由个人决策左右,而非由国家所控制,经济行为则以寻求利润为目标。
哲学重点

哲学重点一、导论:概念:1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2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4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称作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
(扩展: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阶级条件: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科学前提: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原理: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第一,区别,在对象和内容上,哲学研究整个世界观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世界的某个部分、方面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第二,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也给具体科学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第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不同回答,是区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因此,把握基本问题,可以使人们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作不同回答,可以区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是哲学史上更是人类思想的重大变革。
①对象上,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克服了旧哲学关于研究对象方面的误区;②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克服了旧哲学的“两个分离”,完成了两大统一③作用上,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阶级性第一章概念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3静止:静止是事物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所处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哲学 概念

哲学概念前言生活与哲学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同时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2、哲理的概念:所谓哲理就是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原理。
3、哲学与哲理的区别:哲理只是从局部、从某个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而哲学是系统化的哲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更全面、更深刻因而也是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哲理的升华。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具体科学是特殊领域的一些规律。
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也可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5、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他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一是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是用于认识自己,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并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2、意识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脑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有具体和抽象之别。
意识具有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即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例: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了。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这个根本方向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它们都有其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 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
48种主义

值得收藏!48张图了解48种主义哲学家建立了事物的基本概念,我们在讨论中遵循它,有时误用它,有时颠覆它。
以下48个基本概念常常出现在公共讨论里,伦敦设计师Genis Carreras用最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块对它们进行了诠释。
1. absolutism 绝对主义/ 色盲绝对主义认为在任何一种学说里,某种观点必定是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
2. absurdism 荒诞主义/ 恶搞“荒诞主义”是对人生的极端反叛,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存在,所以可以活得很无厘头都无所谓。
3. aestheticism 唯美主义/ 外貌协会唯美主义者的人生目的就是去创造和享受一切美的东西。
4. altruism 利他主义/ 雷锋精神利他主义者是一种随时都在无私地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在道德判断上,认为别人的幸福快乐比自己的来得重要。
利他主义在许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种美德。
5. anarchism 无政府主义/ 互联网精神“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庄子被认为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
6. anthropocentrism 人类中心主义/ “以人为本”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依靠人类的视角。
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主要概念,被认为是人类为何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但这种理念已经根植在大多数人类的心中。
7. atheism 无神论/ “上帝已死”无神论并没有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无神论者可能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但另一些无神论者可能相信诸如占星术等伪科学。
无神论经常同不可知论、反神论或反有神论相混淆。
无神论者是认为没有神,不可知论者是认为神的存在是不可知,而反神论者是直接明确反对有神论。
(“有神论”的设计参见第46条)8. capitalism 资本主义/ 大富翁资本主义的特色是私人拥有生产资料,且投资活动是由个人决策左右,而非由国家所控制,经济行为则以寻求利润为目标。
各种主义的概念

各种主义的概念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
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等著作中明确指出经验主义的要害在于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个人狭隘经验,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到处生搬硬套,也否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认识论中的经验论也可称为经验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物论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1、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段: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古希腊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它认为世界万物由不同形状、大小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2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当时自然科学理论只有力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立在这一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理论,不能不用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质的现象和过程,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过程;18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静态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哲学家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即唯心史观;庸俗唯物主义:把十九世纪的近代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等同于物质,看做大脑的分泌物,哲学上一般不把它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3、物质和运动关系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4、运动和静止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量变与质变1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属于激变论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属于庸俗进化论6、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观实质是扬弃2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7、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它既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3既承认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认为有些事情是纯粹必然的,有些事情是纯粹偶然的,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看成是没有联系的两种孤立的现象;8、反映论1直观反映论:认为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2能动反映论: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2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3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不仅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各持一端,而且在认识论的前提上也是根本错误的,即都是否认反映论,不坚持人的认识是从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但是,从感觉、经验出发,既可以沿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沿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心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1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现实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2相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在现实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11、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社会达尔文主义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这种观点无可厚非;然而,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就未免有些牵强;至于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12、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的哲学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13、折中主义;折衷主义也叫折中主义,它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潮、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杜林的二元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各种主义的概念
中国考研网
中英文哲学名词解释:哲学主义
哲学主义
形上学 (Metaphysics)
研究我们所接触的物质世界的背後到底是什麽,甚至这个物质世界到底存不存在。
(见"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
美学研究一件事物要具备什麽元素才能称得上是"美"。
伦理学研究人应以怎样的行为标准去生活,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
生态哲学 (Ecophilosophy) 研究世界各地的哲学及文化趋势与地球生态的关系。
一元论 (Monism) 宇宙万物都是由同一种元素造成的。
二元论 (Dualism)
宇宙万物都由两部份组成的。
例如:柏拉图的二元论是"宇宙分为理型世界与感官世界"(见"理型论")。
无神论 (Atheism) 宇宙没有神。
一神论 (Monotheism) 全宇宙只有一个神。
例如:基督教。
多神论 (Polytheism) 宇宙中有多过一个神。
例如:佛教。
不可知论 (Agnostism) 无法确定是否有神存在。
泛神论 (Pantheism) 认为假如神是无穷无限的话,他便应存在於(他所造的)万物中。
自然神论 (Deism)
相信神在创造宇宙万物之後,只会透过大自然显现自己,绝对不会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显现。
知识论关於知识的起源及其本质的一些理论。
宇宙论关於宇宙、时间及空间的来由和它们的本质的一些理论。
理型论
宇宙分为"理型世界"和"感官世界",比如说:人是由肉体(理型)和灵魂(感官)组成的。
机械论 (Machanistism) 一种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都在相同且永远不变的规则下活动,因此所有的变化都能用数学精确地计算出来。
存在主义 (Existentialism) 研究人类的个体的存在,一个人的存在方式。
理想主义 (Idealism) 相信在生命的基本物质上,有一种精神、思想存在着。
虚无主义 (Nihilism) 每一件事物都没有特别的意义,怎样都可以。
理性主义 (Rationalism) 在学习知识上,理性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经验主义 (Empiricism) 在学习知识上,感官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享乐主义人要感到幸福,就应尽情享乐,尽量避免苦痛。
人文主义 (Humanism)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
1
中国考研网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强调以感性去生活,追求感情,
神秘主义 (Mysticism/ Occultism)
"我"是"上帝"的一部份,像水滴是海洋的一部份一样。
"我"放弃自我就能融入"上帝" (一个更广大且永恒的"我")中,像水滴融入海洋一样。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强调利用潜意识来表达自己,让自己自由发挥,丝毫不受理性压抑。
新达尔文主义 (Neo-Darwinism) 认为生命的生长和繁殖都与细胞分裂有关。
唯物主义 (Materialism) 相信物质世界是由各种分子组成,我们透过肉体感官认识这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现像都是由我们的内心精神产生。
荒谬主义 (Absurdism) 指"荒谬剧场"的风格,荒谬剧场表达了生命的没有意义,旨在激励观众去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自然派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一般被称为自然派,他们都集中研究自然万物的本质。
诡辩学派 (Sophist)
古时的一个学派,这些人大都到过不同国家,见过很多不同社会制度、风俗、道德与信仰,自称"智者"。
犬儒学派
认为人的真正幸福不含外在因素(如:金钱、健康、人际关系),因为这些都是人总有一天会失去的。
故此,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一旦拥有便永远不会失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