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评估和护理

合集下载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标题: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引言概述: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异常体温可能是某种健康问题的表现。

正确评估和护理异常体温对于保障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体温的评估方法、常见异常体温的原因、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体温的评估方法1.1 使用体温计测量:口腔、腋下、肛门、额温等部位都可以测量体温,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测量。

1.2 电子体温计:电子体温计是目前常用的体温测量工具,操作简单、准确度高。

1.3 连续体温监测:对于需要连续监测体温的患者,可以选择连续体温监测设备,及时掌握患者体温变化。

二、常见异常体温的原因2.1 发热:感染、炎症、药物反应等都可能引起发热,需要及时找出病因进行治疗。

2.2 低体温:低体温可能是由于寒冷环境、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应及时保暖。

2.3 高热:高热可能是由于中暑、感染等原因引起,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3.1 发热护理:及时给予退热药物、适量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等措施,帮助患者降低体温。

3.2 低体温护理:给予足够的保暖措施,如加厚被子、调整室内温度等,避免进一步降低体温。

3.3 高热护理:及时就医治疗,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保持患者休息,注意补充水分。

四、异常体温的监测4.1 定时测量体温:对于需要连续监测体温的患者,应定时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2 记录体温变化: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体温的变化情况,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

4.3 注意体温变化趋势: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五、异常体温的预防5.1 预防感染:加强个人卫生、合理饮食、避免受凉等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

5.2 预防中暑: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露,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等。

5.3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体温异常情况,进行早期干预。

结语:对于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健康。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一、异常体温1.发热因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而导致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①低热为37.3℃~38℃;②中度热为38.1℃~39.0℃;③高热为39.1℃~41℃;④超高热为41.0℃以上。

(2)发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gt;散热,患者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体温上升方式有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渐升(如伤寒)。

②高热持续期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患者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脉搏加快。

高热持续时间因疾病及治疗效果而异。

③退热期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患者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

体温下降时因大量出汗,易出现虚脱,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护士应注意观察。

(3)热型①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②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如此反复发作,见于疟疾。

③弛张热体温高低不一,日差gt;1℃,最低温度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等。

④不规则热体温在一日中的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4)体温过高患者的护理2.体温过低体温在35℃以下称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患者。

对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首先应提高室温,以24℃~26℃为宜,还可用热水袋保暖。

3.与体温相关的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①主要诊断依据: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②次要诊断依据:皮肤发红、触之有热感、呼吸心跳加快、痉挛或惊厥。

③相关因素:暴露在热的环境中、剧烈活动、药物或麻醉、衣着不当、新陈代谢率增高、疾病或外伤、脱水、不能出汗等。

(2)体温过低①主要诊断依据:体温在正常范围以下,皮肤发凉、苍白。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或者低于正常范围(36℃),通常是身体内部发生了某种疾病或者病理变化的表现。

对于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旨在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体温异常,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的标准格式。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方法- 口腔测温: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水银体温计,将温度计放置在口腔底部,嘴唇紧闭,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 腋下测温:将温度计放置在腋下,将患者的手臂放置在身体两侧,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 耳温测量:使用红外线耳温计,将耳温计插入患者耳道,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 直肠测温:使用数字体温计,将温度计插入患者直肠,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2. 体温评估指标- 正常体温范围:36℃-37℃。

- 低体温:体温低于36℃,可能表明患者体内存在低温症、休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问题。

- 高体温:体温高于37℃,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感染、发热性疾病、中暑等问题。

- 持续高热:体温持续在38℃以上,可能表明患者存在严重感染、炎症反应等问题。

- 高热伴寒颤:体温快速升高至39℃以上,伴有寒颤、头痛等症状,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急性感染、败血症等问题。

3. 体温评估步骤- 确定测量体温的方法和频率。

- 在测量前,告知患者测量体温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患者的允许。

- 根据测量方法进行体温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 分析体温测量结果,判断体温是否异常。

- 根据体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低体温的护理- 提供充足的保暖措施,如加厚被子、使用电热毯等。

- 监测患者体温的变化,及时记录体温。

- 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寒颤、乏力等。

- 保持患者的体液平衡,饮食要有足够的热量和营养。

- 定期检查患者的肢体温度,确保血液循环正常。

2. 高体温的护理- 提供适当的降温措施,如使用冷敷、赋予退热药物等。

- 监测患者体温的变化,及时记录体温。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38℃)或低于正常范围(36℃-37℃)的情况。

评估和护理异常体温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通过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的体温,可获得准确的体温数值。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口腔、腋窝、耳温和额温等。

在测量体温时,护士应注意以下事项:- 使用无菌体温计,并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消毒。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法。

- 遵循正确的测量方法,并确保测量环境的温度稳定。

2. 体温评估异常体温的评估应包括以下方面:- 体温数值的判断:将测量得到的体温数值与正常体温范围进行比较,判断体温是否异常。

- 体温的变化趋势: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趋势,了解体温是否呈上升或下降趋势。

- 体温与症状的关联:观察患者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腹痛等,以判断体温异常的原因。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体温过高的护理当患者体温过高时,护士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环境的清洁和凉爽,确保室温适宜。

- 给予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脱水。

- 鼓励患者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 使用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等,以降低体温。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2. 体温过低的护理当患者体温过低时,护士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环境的温暖,使用暖气或电热毯等设备。

- 给予热饮食物,如热汤、热粥等,以提高体温。

- 鼓励患者穿戴暖和的衣物和被褥。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 注意防止患者出现冻疮或其他寒冷相关的并发症。

3. 病情观察和记录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症状,并及时记录。

记录内容应包括体温测量时间、体温数值、体温测量部位、患者的症状和护理措施等。

这些记录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治疗。

四、异常体温的预防1. 环境控制护士应确保患者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发生。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 3、蒸发: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 种散热方式,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乙醇的蒸发,引 起降温的作用。
(三)体温调节

包括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
• 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是指自主性体温调节,其方式是:
• 1、温度感受器:
• (1)外周温度感受器:为游离的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 包括冷热感受器,它们分别可将热或冷的信息传向中枢;
三、护理措施
• (一)测量体温 • 1、体温计种类与构造 • (1)水银体温计 • (2)电子体温计 • (3)可弃式体温计 • (二)体温检查法(略)
(二)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
• 1、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法。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 种。局部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致冷 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全身冷疗用温 水擦浴、酒精擦浴方式,达到降温目的。 药物降温是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达到降 温目的,注意剂量,对老年体弱及心血 管疾病应防止虚脱或休克现象。降温30 分钟后应测量体温。
(四)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 1、正常体温:临床上常以口腔、直肠、腋 窝的温度来代表体温。三种测量方法,直 肠温度最接近于人本深部温度,而日常工 作中,采用口腔、腋下温度测量更为常见、 方便。
• 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 • 口温 37℃36.3~37.2℃ • 肛温 37.5℃36.5~37.7℃ • 腋温 36.5℃36.0~37.0℃

低热:37.3~38.0℃

中等热:38.1~39.0℃

高热:39.1~41.0℃

超高热:41.0℃以上。
2、 发热过程及症状,一般包括三个时期:
• • (1)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体温范围是36.5℃-37.5℃。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提示身体浮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定期测量体温: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可以选择口腔、腋下、耳温、直肠或者额温等测量部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

2. 记录体温数据:测量完体温后,将测得的数值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和体温数值。

记录体温数据有助于评估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

3. 分析体温变化:根据患者的体温数据,分析体温的变化趋势。

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者降低,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1. 降温护理:当患者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降温护理:- 赋予患者解热药物:根据医嘱,赋予患者适当的解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给药过程中要注意剂量和给药时间,避免过量或者过频使用。

- 体温调节措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通风良好。

可以使用冷敷或者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腋下或者腿部,匡助降低体温。

- 注意水分摄入:赋予患者足够的水分,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脱水。

可以赋予患者冷开水、温开水或者含有电解质的口服液体。

2. 升温护理:当患者体温降低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升温护理:- 提供温暖的环境:调整室内温度,保持室内温暖。

可以使用电热毯、暖风机等设备提供额外的温暖。

- 赋予热饮食物:赋予患者温热的饮食,如热粥、热汤等,增加体内热量的摄入。

- 注意保暖:给患者穿上保暖的衣物,特别是保护头部、手部和脚部的部位,避免热量散失。

3. 监测体温变化: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记录体温数据,观察体温是否恢复到正常范围。

如果体温仍然异常,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根据医嘱采取进一步的护理措施。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体温的测量方法
1 口腔测量
使用体温计放置在口腔下 方,关闭嘴唇,等待数分 钟,读数。
2 腋下测量
3 耳朵测量
将体温计放置在腋下,确 保腋下干燥,等待数分钟, 读数。
使用耳温计将探头插入耳 道,按下按钮,等待测量 完成,读数。
常见的体温测量工具
电子体温计
红外线体温计
准确、易于使用的体温测量工具, 常见于家庭和医疗机构。
炎症
身体组织受伤或受到细菌感染 时,可能引起体温升高。
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和药物反应可能导致 体温异常。
体温异常时的处理方法
1 物理降温
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保 持通风环境,帮助体温下 降。
2 药物治疗
3 就医咨询
根据不同的体温异常原因, 医生可能会给予药物治疗。
如果体温异常持续或有其 他症状,及时就医咨询医 生。
通过测量耳道或额头的红外线辐 射,来测量体温。
水银体温计
传统的体温测量工具,已逐渐被 其他电子或数字型体温计取代。
正确的体温测量步骤
1
准备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并准备好消毒用品。
2
位置
根据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位置。
3
测量
按照体温计的说明进行测量,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体温异常的可能原因
感染性疾病
如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可以 导致体温升高。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PPT课件
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 的状态。
体温的重要性
健康监测
体温可以帮助评估人体是否 处于正常状态,是疾病和感 染的重要指标。
反应身体功能
体温可以反映人体的代谢速 率和内部环境的稳定程度。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体温是人体代谢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体温范围是36℃-37℃。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即浮现异常体温时,可能是身体某种疾病或者病理状态的表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以匡助护理人员准确评估患者的体温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方法在评估患者体温时,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口腔测温:将温度计放入患者口腔底部,闭口5分钟后读数。

- 腋下测温:将温度计放入患者腋下,闭臂5分钟后读数。

- 耳温测温:将温度计插入患者外耳道,按下测温按钮后等待读数。

- 额温测温:将温度计对准患者额头,按下测温按钮后等待读数。

2. 异常体温的分类根据体温值与正常范围的关系,异常体温可分为以下几类:- 发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普通为38℃以上。

- 低体温:体温低于正常范围,普通为35℃以下。

- 退热:体温由发热状态下恢复到正常范围。

- 间歇热:体温呈周期性波动,交替浮现发热和正常体温。

3. 异常体温的评估要点在评估患者异常体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测量体温的时间:记录测量体温的具体时间,以便分析体温的变化趋势。

- 测量体温的部位:记录测量体温的部位,以便比较不同部位的体温差异。

- 伴有症状:记录患者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乏力、咳嗽等,以辅助判断体温异常的原因。

- 体温变化趋势:根据连续多次测量的体温值,观察体温的变化趋势,判断体温是否逐渐升高或者降低。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发热患者的护理- 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症状变化和意识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降温措施: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冷敷、冰袋等)或者药物降温(退热药物)。

- 补液:发热时患者容易浮现脱水,赋予充足的液体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歇息:发热患者需要充分歇息,减少体力活动,匡助身体恢复。

2. 低体温患者的护理- 保暖:提供足够的保暖措施,如赋予温暖的被子、调整室温等,防止患者进一步降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和不良预后。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2. 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
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感 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3. 护理措施
(1)保暖措施 (2)观察病情 (3)病因治疗 (4)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十二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机体 内在活 ﹑动的客观反映,也是衡量机 体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临床上统称 为生命体征 。
制作人:周兰芳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学习目标
1.掌握成人正常体温的范围 2.了解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3.掌握体温过高,体温过低的评估及护理措施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部位
腋温 口温 肛温
正常范围
36.0~37.0℃ 36.3~37.2℃ 36.5~37.7℃
平均温度
36.5℃ 37.0℃ 37.5℃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二)生理性变化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 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l.0℃。
1. 昼夜变化 2. 年龄差异 3. 性别差异 4. 运动状态 5. 用药作用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3. 常见热型 临床上把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不
同的发热性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热型,加强观察 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常见热型如下 :
(1)稽留热 (2)弛张热 (3)间歇热 (4)不规则热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4. 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 (2)病情观察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补充营养 (5)休息 (6)预防并发症 (7)心理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一) 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 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 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 0.5℃ 或一 昼夜体温波动在 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临床分级 (以口腔温度为例 )
低 热:37.5~370.9℃ 超高热: 41℃以上
前置补偿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 化分解而产生。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能量,并转 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
相对恒定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 活动的重要条件。
因此体温被视为观察生命活动的重要体征之 一。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精讲点拨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体温
成人体温正常范围及平均值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二)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 35℃以 下称为体温不升。
常见于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及极度衰竭的病人。此 外,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使机体散热过多过快,导致 体温过低;颅脑外伤、脊髓受损、药物中毒等导致的体温 调节中枢功能受损也是造成体温过低的常见原因。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表现: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有些病人可 出现寒战。 (2)高热持续期 特点: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 表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 尿量减少 (3)退热期 特点: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 表现: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