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一、异常体温1.发热因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而导致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①低热为37.3℃~38℃;②中度热为38.1℃~39.0℃;③高热为39.1℃~41℃;④超高热为41.0℃以上。
(2)发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gt;散热,患者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体温上升方式有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渐升(如伤寒)。
②高热持续期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患者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脉搏加快。
高热持续时间因疾病及治疗效果而异。
③退热期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患者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
体温下降时因大量出汗,易出现虚脱,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护士应注意观察。
(3)热型①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②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如此反复发作,见于疟疾。
③弛张热体温高低不一,日差gt;1℃,最低温度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等。
④不规则热体温在一日中的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4)体温过高患者的护理2.体温过低体温在35℃以下称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患者。
对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首先应提高室温,以24℃~26℃为宜,还可用热水袋保暖。
3.与体温相关的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①主要诊断依据: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②次要诊断依据:皮肤发红、触之有热感、呼吸心跳加快、痉挛或惊厥。
③相关因素:暴露在热的环境中、剧烈活动、药物或麻醉、衣着不当、新陈代谢率增高、疾病或外伤、脱水、不能出汗等。
(2)体温过低①主要诊断依据:体温在正常范围以下,皮肤发凉、苍白。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或者低于正常范围(36℃),通常是身体内部发生了某种疾病或者病理变化的表现。
对于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旨在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体温异常,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的标准格式。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方法- 口腔测温: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水银体温计,将温度计放置在口腔底部,嘴唇紧闭,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 腋下测温:将温度计放置在腋下,将患者的手臂放置在身体两侧,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 耳温测量:使用红外线耳温计,将耳温计插入患者耳道,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 直肠测温:使用数字体温计,将温度计插入患者直肠,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2. 体温评估指标- 正常体温范围:36℃-37℃。
- 低体温:体温低于36℃,可能表明患者体内存在低温症、休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问题。
- 高体温:体温高于37℃,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感染、发热性疾病、中暑等问题。
- 持续高热:体温持续在38℃以上,可能表明患者存在严重感染、炎症反应等问题。
- 高热伴寒颤:体温快速升高至39℃以上,伴有寒颤、头痛等症状,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急性感染、败血症等问题。
3. 体温评估步骤- 确定测量体温的方法和频率。
- 在测量前,告知患者测量体温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患者的允许。
- 根据测量方法进行体温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 分析体温测量结果,判断体温是否异常。
- 根据体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低体温的护理- 提供充足的保暖措施,如加厚被子、使用电热毯等。
- 监测患者体温的变化,及时记录体温。
- 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寒颤、乏力等。
- 保持患者的体液平衡,饮食要有足够的热量和营养。
- 定期检查患者的肢体温度,确保血液循环正常。
2. 高体温的护理- 提供适当的降温措施,如使用冷敷、赋予退热药物等。
- 监测患者体温的变化,及时记录体温。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引言】体温是人体代谢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体温维持在36.5°C-37.5°C之间。
然而,某些情况下,人体的体温可能浮现异常,这可能是身体内部存在某种疾病或者病理变化的表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以匡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异常体温的评估】1. 测量体温:使用准确可靠的体温计测量患者的体温。
可选择口腔、腋下、肛门、额头等部位进行测量,但需注意不同部位的测量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2. 记录体温:将测量到的体温值准确记录在病历中,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和测量数值。
3. 评估体温变化: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包括体温升高或者降低的速度、幅度和持续时间等,以便判断异常体温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
4. 了解患者病史: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发热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以匡助确定异常体温的原因。
【异常体温的护理】1. 提供舒适环境:确保患者的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者过冷的情况。
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患者的舒适感。
2. 适当降温:对于体温过高的患者,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使用冰袋、湿毛巾敷在患者的额头、腋下等部位,以匡助降低体温。
3. 补充水分:体温升高时,患者容易出汗,导致水分流失过多,因此需要适当补充水分。
可以饮用温水、果汁或者含有电解质的饮料。
4. 监测体征: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5. 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6. 赋予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考虑赋予药物治疗,如退热药物、抗生素等,以控制异常体温的原因。
7. 提供心理支持: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要赋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匡助他们应对异常体温带来的不适和焦虑。
【异常体温的护理效果评估】1. 体温回归正常:通过护理措施的实施,患者的体温逐渐回归到正常范围内。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三)体温调节
•
包括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
• 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是指自主性体温调节,其方式是:
• 1、温度感受器:
• (1)外周温度感受器:为游离的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 包括冷热感受器,它们分别可将热或冷的信息传向中枢;
三、护理措施
• (一)测量体温 • 1、体温计种类与构造 • (1)水银体温计 • (2)电子体温计 • (3)可弃式体温计 • (二)体温检查法(略)
(二)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
• 1、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法。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 种。局部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致冷 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全身冷疗用温 水擦浴、酒精擦浴方式,达到降温目的。 药物降温是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达到降 温目的,注意剂量,对老年体弱及心血 管疾病应防止虚脱或休克现象。降温30 分钟后应测量体温。
(四)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 1、正常体温:临床上常以口腔、直肠、腋 窝的温度来代表体温。三种测量方法,直 肠温度最接近于人本深部温度,而日常工 作中,采用口腔、腋下温度测量更为常见、 方便。
• 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 • 口温 37℃36.3~37.2℃ • 肛温 37.5℃36.5~37.7℃ • 腋温 36.5℃36.0~37.0℃
•
低热:37.3~38.0℃
•
中等热:38.1~39.0℃
•
高热:39.1~41.0℃
•
超高热:41.0℃以上。
2、 发热过程及症状,一般包括三个时期:
• • (1)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体温范围是36.5℃-37.5℃。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提示身体浮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定期测量体温: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可以选择口腔、腋下、耳温、直肠或者额温等测量部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
2. 记录体温数据:测量完体温后,将测得的数值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和体温数值。
记录体温数据有助于评估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
3. 分析体温变化:根据患者的体温数据,分析体温的变化趋势。
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者降低,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1. 降温护理:当患者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降温护理:- 赋予患者解热药物:根据医嘱,赋予患者适当的解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给药过程中要注意剂量和给药时间,避免过量或者过频使用。
- 体温调节措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通风良好。
可以使用冷敷或者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腋下或者腿部,匡助降低体温。
- 注意水分摄入:赋予患者足够的水分,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脱水。
可以赋予患者冷开水、温开水或者含有电解质的口服液体。
2. 升温护理:当患者体温降低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升温护理:- 提供温暖的环境:调整室内温度,保持室内温暖。
可以使用电热毯、暖风机等设备提供额外的温暖。
- 赋予热饮食物:赋予患者温热的饮食,如热粥、热汤等,增加体内热量的摄入。
- 注意保暖:给患者穿上保暖的衣物,特别是保护头部、手部和脚部的部位,避免热量散失。
3. 监测体温变化: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记录体温数据,观察体温是否恢复到正常范围。
如果体温仍然异常,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根据医嘱采取进一步的护理措施。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体温的测量方法
1 口腔测量
使用体温计放置在口腔下 方,关闭嘴唇,等待数分 钟,读数。
2 腋下测量
3 耳朵测量
将体温计放置在腋下,确 保腋下干燥,等待数分钟, 读数。
使用耳温计将探头插入耳 道,按下按钮,等待测量 完成,读数。
常见的体温测量工具
电子体温计
红外线体温计
准确、易于使用的体温测量工具, 常见于家庭和医疗机构。
炎症
身体组织受伤或受到细菌感染 时,可能引起体温升高。
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和药物反应可能导致 体温异常。
体温异常时的处理方法
1 物理降温
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保 持通风环境,帮助体温下 降。
2 药物治疗
3 就医咨询
根据不同的体温异常原因, 医生可能会给予药物治疗。
如果体温异常持续或有其 他症状,及时就医咨询医 生。
通过测量耳道或额头的红外线辐 射,来测量体温。
水银体温计
传统的体温测量工具,已逐渐被 其他电子或数字型体温计取代。
正确的体温测量步骤
1
准备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并准备好消毒用品。
2
位置
根据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位置。
3
测量
按照体温计的说明进行测量,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体温异常的可能原因
感染性疾病
如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可以 导致体温升高。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PPT课件
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 的状态。
体温的重要性
健康监测
体温可以帮助评估人体是否 处于正常状态,是疾病和感 染的重要指标。
反应身体功能
体温可以反映人体的代谢速 率和内部环境的稳定程度。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体温是人体代谢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体温范围是36℃-37℃。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即浮现异常体温时,可能是身体某种疾病或者病理状态的表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以匡助护理人员准确评估患者的体温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方法在评估患者体温时,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口腔测温:将温度计放入患者口腔底部,闭口5分钟后读数。
- 腋下测温:将温度计放入患者腋下,闭臂5分钟后读数。
- 耳温测温:将温度计插入患者外耳道,按下测温按钮后等待读数。
- 额温测温:将温度计对准患者额头,按下测温按钮后等待读数。
2. 异常体温的分类根据体温值与正常范围的关系,异常体温可分为以下几类:- 发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普通为38℃以上。
- 低体温:体温低于正常范围,普通为35℃以下。
- 退热:体温由发热状态下恢复到正常范围。
- 间歇热:体温呈周期性波动,交替浮现发热和正常体温。
3. 异常体温的评估要点在评估患者异常体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测量体温的时间:记录测量体温的具体时间,以便分析体温的变化趋势。
- 测量体温的部位:记录测量体温的部位,以便比较不同部位的体温差异。
- 伴有症状:记录患者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乏力、咳嗽等,以辅助判断体温异常的原因。
- 体温变化趋势:根据连续多次测量的体温值,观察体温的变化趋势,判断体温是否逐渐升高或者降低。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发热患者的护理- 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症状变化和意识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降温措施: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冷敷、冰袋等)或者药物降温(退热药物)。
- 补液:发热时患者容易浮现脱水,赋予充足的液体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歇息:发热患者需要充分歇息,减少体力活动,匡助身体恢复。
2. 低体温患者的护理- 保暖:提供足够的保暖措施,如赋予温暖的被子、调整室温等,防止患者进一步降温。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38℃)或低于正常范围(36℃-37℃)的情况。
异常体温可能是身体发生问题的信号,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护理,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方法。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的体温,可以选择口腔、腋窝、肛门或额温等测量部位。
确保体温计的准确性和清洁卫生。
2. 体温记录:将测量到的体温记录在患者的护理记录中,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和测量数值。
记录体温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体温评估:根据患者的体温数值和症状,进行体温评估。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发热程度、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评估结果有助于确定护理干预措施。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发热护理:a. 保持环境舒适:调整室温、湿度和通风,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b. 补充水分:发热时,患者容易出现脱水现象,及时给予足够的水分补充。
c. 服用退热药物: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d. 监测体温变化: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观察退热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e. 观察症状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2. 低体温护理:a. 提供保暖措施:给予患者足够的被褥和保暖设施,保持室温适宜。
b. 补充热量:提供高热量的食物和饮品,增加患者的热量摄入。
c. 活动促进: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体温调节。
d. 监测体温变化: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观察体温上升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e. 观察症状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寒战、乏力、意识模糊等,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四、异常体温的预防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感染引起的发热。
2. 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引起的发热。
3.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引起的体温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体温测量技术
操作步骤
核对解释
选择部位 口温测量法 腋温测量法 肛温测量法
检测记录 整理消毒
三、体温测量技术
• 口温测量法
放置口表 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处,此处靠 近舌动脉,口腔温度最高的部位
正确测量
嘱病人闭唇含住口表,勿用牙咬体温计, 用鼻呼吸测量3min,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三、体温测量技术
2、年龄差异
3、性别差异
4、运动状态
5、用药作用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 (一)体温过高 •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指机体在致热原作 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 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 高 热:37.5~37.9℃ 热:39.0~40.9℃ 中度热:38.0~38.9℃ 超高热:41℃以上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四大生命体征的重要性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不要因为每天这样的简单 而重复的工作而麻木
每天完成重复的事是工作, 把重复的工作做好了我们就是专家!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本节重难点
• 重点 • 掌握解释稽留热、张弛热、间歇热的概念; • 正常体温的范围、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 难点 • 异常体温的评估。
三、体温测量技术
腋温测量法
放置腋表 擦干汗液,将腋表水银端放于腋窝处
正确测量
指导病人夹紧体温计,紧贴皮肤, 屈臂过胸 测量l0min,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三、体温测量技术
三、体温测量技术
• 肛温测量法
放置肛表 病人取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 暴露测温部位便于测量,必要时用 屏风遮挡
正确测量
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 ~4cm。婴儿只需将贮汞槽轻插入 肛门即可,护士注意扶持固定肛表
5. 不慎咬破体温计,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再 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 可服用粗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出。
• 注意事项
6. 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时,应在床边监测, 必要时测口温和肛温作对照。 7. 严格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传染 病人的体温计应固定使用。 8.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监测体温的重要性,影响体 温的因素;学会体温的正确测量方法和异常体温 的护理;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间歇热
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 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体温又升高,并 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等。
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 李女士,36岁,发热1周,体温持续在 39.2~41℃左右,脉搏90次/min,入院后 诊断为伤寒。可能的热型是: B • A、弛张热 • B、稽留热 • C、间歇热 • D、不规则热 • E、回归热
【目的】
1.判断体温有无异常。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 观察伴随症状 3.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 和预防提供依据。
三、体温测量技术
• 操作四准备 1. 护士准备 2. 病人准备 测量前20~30min无剧烈运动、进食、 洗澡、灌肠等影响体温的因素; 3. 环境准备 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 4.用物准备 放置清洁体温计,消毒液纱布、弯盘、记录本、 笔及有秒针的表,如测肛温可另备润滑油、棉签、 卫生纸。
• 消毒方法:容器浸泡方式,消毒液每天更 换一次5min,容器、离心机每周消毒一次。
三、体温测量技术
• • • • (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测 消毒方法 (1)口表、腋表消毒法; (2)肛表消毒法
• 体温计检测法 • (包括新使用的体温计)应定期进行准确性检测
三、体温测量技术
• (二)体温计测量技术
(一)体温过高
• 4. 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 2.休息
3.病情观察 4.预防并发症
5.补充营养 6.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7.心理护理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பைடு நூலகம்(二)体温过低
•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 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 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体温
成人体温正常范围及平均值
部 位 腋温 口温 正常范围 36.0~37.0℃ 36.3~37.2℃ 平均温度 36.5℃ 37.0℃ 37.5℃
肛温(最接近人体) 36.5~37.7℃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 体温生理性波动,但范围一般不超过 0.5~1.0 ℃ 1、昼夜变化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
失
致死温度:23~25℃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2. 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 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 血压下降,感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 昏迷等。
三、体温测量技术
• 肛温测量法
• 注意事项
1.测量前,清点数量,检查完好,水银柱是否在 35℃以下。 2. 特殊病人不宜测口温; 进食或面颊部冷、热敷后 ,应30min后测量。 3. 腋下出汗多或创伤、手术、炎症者,夹不紧体温 计者不宜测腋温。
• 注意事项
4.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忌测肛温;心梗病 人不宜测肛温,坐浴或灌肠者须待30min再测。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 3. 护理措施
1.保暖 2.病因治疗
3.观察病情 4.随时做好 抢救准备工作
三、体温测量技术
• (一)体温计的种类及构造
1.玻璃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
3.可弃式体温计 4.新型测温工具
三、体温测量技术
• (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测
• 常用消毒液:70%乙醇、1%过氧化氢、含 氯消毒液等;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 2. 发 热 过 程
高热持续期
体温上升期
退热期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 ▲3. 常见热型
临床上把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日或数周, 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 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
弛张热
体温在39 ℃以上 ,24h温差超过1 ℃,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