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体温的护理与评估

合集下载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三防 注 防碰碎爆裂 意 事 防测量不准 项 防意外发生
注意事项(一)
1.测量体温前,清点体温计数量,并检查体温计 2.注意各部位测温的禁忌与注意点
*口温测量禁忌: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 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
*腋温测量禁忌: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 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 *肛温测量禁忌: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 死者
测口温
若不慎咬碎 立即清除碎屑 延缓汞的吸收
促进汞的排出
㈢ (三)测量体温技术
三 测腋温 、 体 腋下有汗应 温 先擦干
测 量 技 术 水银端放于 腋窝正中,紧 贴皮肤,屈臂 过胸 测温7-10min
㈢ (三)测量体温技术
三 、 取好体位 体 润滑肛表 温 插入深度:
测 量 技 术 3-4cm 测量时间: 3min 禁忌:腹 泻、直肠或 肛门手术者
情景病例
病例:女,35岁,以持续高热1周为主诉入 院,体温在39~40℃,24小时内体温波动在
1 ℃以内, 脉搏108次/分,呼吸24次/分,意
识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燥,食欲不振。 请说说你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学习目标
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
掌握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掌握正确测量病人体温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 项 熟悉发热程度的区分及临床常见的4种热型
40℃以上填写内容: 用红笔纵向填写入院 时间、分娩、转入、 出院、死亡的时间( 具体到时和分)及手 术(手术不写时间) 。手术病人由送手术 室者在体温单40℃以 上写“手术”两字。
40℃以下填写内容:①高 热物理降温30分钟后测得 的体温,以红圆圈表示, 并用红虚线与降温前的温 度在同一纵格内相连。若 体温不下降反而上升则用 红虚线飘灯笼,若原位不 动不作标记,只在护理记 录内描述。体温低于35℃ 者,则在35℃以下写“体 温不升”,前后不连线, 但有脉率仍需连线;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
*口温测量禁忌: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 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 *腋温测量禁忌: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 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 *肛温测量禁忌: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 死者
注意事项(二)
3.婴幼儿、危重患者、躁动患者,应设专人守护, 防止意外
4.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予复测 5.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时,及时处理:
2.临床表现
皮肤:白、紫、凉 呼吸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意识改变甚至昏迷
(二)体温过低
1.密切观察 测T:qh 2.保暖措施 加盖衣被等 3.配合抢救 给予热饮 4.心理护理 提高室温
暖箱
三、体温测量技术 ㈠ 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可弃式体温计
红外线体温计
㈠ 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水银体温计
㈡ 体温计的消毒和检测
上升形式:骤升和渐升 临床表现:皮肤苍白无汗
畏寒
体温上升期
(一)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高热持续期
特 点:产热 = 散热,体 温持续在较高状态
持续时间:因病情和治疗效果 而异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呼 吸和心率加快、头 痛头晕甚至惊厥昏 迷
(一)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要素二: 作用部位
要素三: 作用结果
㈠ 体温过高
2. 临床分级
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3-38.0℃ 中度热 38.1-39.0℃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0℃以上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
高达43℃极少存活
㈠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特 点:产热>散热, 体温升高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一、异常体温1.发热因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而导致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①低热为37.3℃~38℃;②中度热为38.1℃~39.0℃;③高热为39.1℃~41℃;④超高热为41.0℃以上。

(2)发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gt;散热,患者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体温上升方式有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渐升(如伤寒)。

②高热持续期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患者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脉搏加快。

高热持续时间因疾病及治疗效果而异。

③退热期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患者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

体温下降时因大量出汗,易出现虚脱,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护士应注意观察。

(3)热型①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②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如此反复发作,见于疟疾。

③弛张热体温高低不一,日差gt;1℃,最低温度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等。

④不规则热体温在一日中的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4)体温过高患者的护理2.体温过低体温在35℃以下称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患者。

对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首先应提高室温,以24℃~26℃为宜,还可用热水袋保暖。

3.与体温相关的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①主要诊断依据: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②次要诊断依据:皮肤发红、触之有热感、呼吸心跳加快、痉挛或惊厥。

③相关因素:暴露在热的环境中、剧烈活动、药物或麻醉、衣着不当、新陈代谢率增高、疾病或外伤、脱水、不能出汗等。

(2)体温过低①主要诊断依据:体温在正常范围以下,皮肤发凉、苍白。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PPT医学课件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PPT医学课件

3. 环境准备 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
4.用物准备
放置清洁体温计,消毒液纱布、弯盘、记录本、
笔及有秒针的表,如测肛温可另备润滑油、棉签、
卫生纸。
24
三、体温测量技术
操作步骤
核对解释
选择部位
口温测量法 腋温测量法 肛温测量法
检测记录
整理消毒
25
三、体温测量技术
• 口温测量法
放置口表 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处,此处靠 近舌动脉,口腔温度最高的部位
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 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
16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
失 致死温度:23~25℃
17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2. 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
24三体温测量技术操作步骤核对解释选择部位检测记录整理消毒口温测量法腋温测量法肛温测量法25三体温测量技术口温测量法放置口表正确测量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处此处靠近舌动脉口腔温度最高的部位嘱病人闭唇含住口表勿用牙咬体温计用鼻呼吸测量3min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26三体温测量技术27三体温测量技术腋温测量法放置腋表正确测量擦干汗液将腋表水银端放于腋窝处指导病人夹紧体温计紧贴皮肤测量l0min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28三体温测量技术29三体温测量技术肛温测量法放置肛表正确测量病人取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暴露测温部位便于测量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cm
0.5~1.0 ℃
1、昼夜变化
2、年龄差异
3、性别差异
4、运动状态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引言】体温是人体代谢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体温维持在36.5°C-37.5°C之间。

然而,某些情况下,人体的体温可能浮现异常,这可能是身体内部存在某种疾病或者病理变化的表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以匡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异常体温的评估】1. 测量体温:使用准确可靠的体温计测量患者的体温。

可选择口腔、腋下、肛门、额头等部位进行测量,但需注意不同部位的测量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2. 记录体温:将测量到的体温值准确记录在病历中,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和测量数值。

3. 评估体温变化: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包括体温升高或者降低的速度、幅度和持续时间等,以便判断异常体温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

4. 了解患者病史: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发热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以匡助确定异常体温的原因。

【异常体温的护理】1. 提供舒适环境:确保患者的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者过冷的情况。

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患者的舒适感。

2. 适当降温:对于体温过高的患者,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使用冰袋、湿毛巾敷在患者的额头、腋下等部位,以匡助降低体温。

3. 补充水分:体温升高时,患者容易出汗,导致水分流失过多,因此需要适当补充水分。

可以饮用温水、果汁或者含有电解质的饮料。

4. 监测体征: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5. 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6. 赋予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考虑赋予药物治疗,如退热药物、抗生素等,以控制异常体温的原因。

7. 提供心理支持: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要赋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匡助他们应对异常体温带来的不适和焦虑。

【异常体温的护理效果评估】1. 体温回归正常:通过护理措施的实施,患者的体温逐渐回归到正常范围内。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38℃)或低于正常范围(36℃-37℃)的情况。

评估和护理异常体温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通过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的体温,可获得准确的体温数值。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口腔、腋窝、耳温和额温等。

在测量体温时,护士应注意以下事项:- 使用无菌体温计,并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消毒。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法。

- 遵循正确的测量方法,并确保测量环境的温度稳定。

2. 体温评估异常体温的评估应包括以下方面:- 体温数值的判断:将测量得到的体温数值与正常体温范围进行比较,判断体温是否异常。

- 体温的变化趋势: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趋势,了解体温是否呈上升或下降趋势。

- 体温与症状的关联:观察患者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腹痛等,以判断体温异常的原因。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体温过高的护理当患者体温过高时,护士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环境的清洁和凉爽,确保室温适宜。

- 给予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脱水。

- 鼓励患者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 使用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等,以降低体温。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2. 体温过低的护理当患者体温过低时,护士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环境的温暖,使用暖气或电热毯等设备。

- 给予热饮食物,如热汤、热粥等,以提高体温。

- 鼓励患者穿戴暖和的衣物和被褥。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 注意防止患者出现冻疮或其他寒冷相关的并发症。

3. 病情观察和记录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症状,并及时记录。

记录内容应包括体温测量时间、体温数值、体温测量部位、患者的症状和护理措施等。

这些记录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治疗。

四、异常体温的预防1. 环境控制护士应确保患者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发生。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体温范围是36.5℃-37.5℃。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提示身体浮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定期测量体温: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可以选择口腔、腋下、耳温、直肠或者额温等测量部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

2. 记录体温数据:测量完体温后,将测得的数值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和体温数值。

记录体温数据有助于评估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

3. 分析体温变化:根据患者的体温数据,分析体温的变化趋势。

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者降低,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1. 降温护理:当患者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降温护理:- 赋予患者解热药物:根据医嘱,赋予患者适当的解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给药过程中要注意剂量和给药时间,避免过量或者过频使用。

- 体温调节措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通风良好。

可以使用冷敷或者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腋下或者腿部,匡助降低体温。

- 注意水分摄入:赋予患者足够的水分,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脱水。

可以赋予患者冷开水、温开水或者含有电解质的口服液体。

2. 升温护理:当患者体温降低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升温护理:- 提供温暖的环境:调整室内温度,保持室内温暖。

可以使用电热毯、暖风机等设备提供额外的温暖。

- 赋予热饮食物:赋予患者温热的饮食,如热粥、热汤等,增加体内热量的摄入。

- 注意保暖:给患者穿上保暖的衣物,特别是保护头部、手部和脚部的部位,避免热量散失。

3. 监测体温变化: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记录体温数据,观察体温是否恢复到正常范围。

如果体温仍然异常,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根据医嘱采取进一步的护理措施。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体温的测量方法
1 口腔测量
使用体温计放置在口腔下 方,关闭嘴唇,等待数分 钟,读数。
2 腋下测量
3 耳朵测量
将体温计放置在腋下,确 保腋下干燥,等待数分钟, 读数。
使用耳温计将探头插入耳 道,按下按钮,等待测量 完成,读数。
常见的体温测量工具
电子体温计
红外线体温计
准确、易于使用的体温测量工具, 常见于家庭和医疗机构。
炎症
身体组织受伤或受到细菌感染 时,可能引起体温升高。
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和药物反应可能导致 体温异常。
体温异常时的处理方法
1 物理降温
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保 持通风环境,帮助体温下 降。
2 药物治疗
3 就医咨询
根据不同的体温异常原因, 医生可能会给予药物治疗。
如果体温异常持续或有其 他症状,及时就医咨询医 生。
通过测量耳道或额头的红外线辐 射,来测量体温。
水银体温计
传统的体温测量工具,已逐渐被 其他电子或数字型体温计取代。
正确的体温测量步骤
1
准备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并准备好消毒用品。
2
位置
根据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位置。
3
测量
按照体温计的说明进行测量,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体温异常的可能原因
感染性疾病
如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可以 导致体温升高。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PPT课件
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 的状态。
体温的重要性
健康监测
体温可以帮助评估人体是否 处于正常状态,是疾病和感 染的重要指标。
反应身体功能
体温可以反映人体的代谢速 率和内部环境的稳定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盐城云科技工学校教案首页
江苏盐城云科技工学校教案纸
【复习】
晨间护理的目的
(1)促进患者清洁、舒适,预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2)护士可观察和了解患者的病情,为诊断、治疗及调整护理计划提供依据(3)护士可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和卫生指导,促进护患沟通
(4)护士应保持病室和床单位整洁
【新授】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体温异常的护理
(一)正常体温:
成人安静状态下:舌下(36.3 ~37.2℃)、直肠(36.5~37.7 ℃)、腋下(36.0 ~37.0 ℃)
(二)生理性变化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l.0 ℃。

1.昼夜变化
2.年龄差异
3.性别差异
4.运动状态
5.用药作用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一)体温过高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

1、程度判断:
低热:37.3 ~38 ℃、中度热:38.1 ~39.0 ℃、高热:39.1 ~41.0 ℃、超高热:41.0 ℃以上
2、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
3、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体温过低,体温35 ℃以下称之为体温不升。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2)加强病情观察应每4 小时测量一次。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

4)补充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5)休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

(6)预防并发症
(7)心理护理
(二)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

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

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
25℃
2.临床表现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感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3、护理措施
1)环境温度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维持室温在22-24 ℃左右
2)保暖措施给予毛毯、棉被、电热毯、热水袋,添加衣服,防止体热散失。

(3)加强监测观察生命体征,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至少每小时测量一次,直至体温恢复至正常且稳定。

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4)病因治疗去除引起体温过低的原因,使体温恢复正常。

三、体温测量技术
(一)体温计的种类
1、玻璃体温计(图15-2)
2、电子体温计(图15-3)
(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测
1、体温计消毒法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用后的体温计应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剂:70%乙醇、0.1%过氧乙酸,浸泡于消毒液中30 分钟、再浸泡于另一容器中30 分钟,清水冲净、擦干、置于清洁盒内
2 、体温计检测法将表甩至35℃以下→同时放入40℃温水中→ 3mm 后取
出→读数相差0.2 ℃以上不再使用
(三)体温测量技术
【目的】
1.判断体温有无异常。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观察伴随症状。

3.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准备】
1.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

2.病人准备了解测量体温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测量前
20 ~30min 无剧烈运动、进食、洗澡、灌肠等影响体温的因素。

3.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必要时拉上窗帘或用屏风遮挡。

4 .用物准备测量盘内备清洁干燥的容器,容器内放置清洁体温计,消毒液纱布、弯盘、记录本、笔及有秒针的表,如测肛温可另备润滑油、棉签、卫生纸。

【操作步骤】体温测量技术
操作步骤操作说明
核对解释核对病人床号、姓名;解释目的、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病人合作选择部位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测量部位
口温测量法
放置口表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处,此处靠近舌动脉,是口腔中温度最高的部位
正确测量嘱病人闭唇含住口表,勿用牙咬体温计,用鼻呼吸
测量3min ,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检测记录擦净体温计,正确读数告知测量结果,感谢病人合作将测量结果绘制在体温单上
整理消毒为病人整理衣被,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将体温计浸泡于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
腋温测量法
放置腋表擦干汗液,将腋表水银端放于腋窝处
正确测量指导病人夹紧体温计,紧贴皮肤,屈臂过胸测量
l0min ,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检测记录同口温测量法
整理消毒同口温测量法
肛温测量法
放置肛表病人取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暴露测温部位便于测量,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正确测量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cm。

婴儿只需将贮汞槽轻插入肛门即可,护士注意扶持固定肛表
测量3min ,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检测记录为病人擦净肛门,其余同口温测量法整理消毒先用消毒液纱布擦净,其余同口温测量法
【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应认真清点体温计的数量,并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
在35 ℃以下。

2、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能合作者,不宜测口温; 进食或面颊部冷、热敷后,应间隔30min 后测量。

3、腋下出汗较多、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者,肩关节受伤或极度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不宜测腋温。

4、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忌测肛温;心肌梗死患者不宜测肛温,以免刺激肛门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动过缓;坐浴或灌肠者须待30min 后方可测直肠温度。

5、如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舌、口腔、食管和胃肠道黏膜,再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

若病情允许,可服用粗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出。

6、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时,应在床边监测,必要时测口温和肛温作对照。

7、严格做好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传染患者的体温计应固
定使用
8、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监测体温的重要性,影响体温的因素;学会体温的正确
测量方法和异常体温的护理;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课堂小结】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

【课后作业】
正常体温范围?低热范围?高热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